书城传记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
48751500000014

第14章 等待(3)

向来就胆小的高宗怕了,在赵鼎等人的建议下,草草地完成了亲征,没敢继续前行。

打伪齐的军队,宋军向来占有优势。

但刘光世、张俊等将领面对来势汹汹的伪齐军队,变得胆怯了。张俊要放弃盱眙,刘光世要放弃庐州。

一对胆小鬼!

幸好这个时候宰相张浚态度坚决,在他的坚持下,高宗明确要求各路军马,必须严肃军纪,不得擅自退兵。

在张浚的指挥调度下,刘光世硬着头皮和伪齐的军队开了战,他的部将王德、郦琼打败了伪齐军队,同时,杨沂中、韩世忠、岳飞等路军马也打败了敌人。

在宋军的强力抵抗下,三路伪齐军队落荒而逃。

伪齐真的是不行啊!此番受到宋军的重挫后,一蹶不振,再也不敢轻易南侵了。

自此,大宋外部局势趋于稳定了,大规模的攻守战争告一段落。

剩下的时间,高宗开始专心与金议和了。

19、结怨张浚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高宗从出使金国归来的何藓那里听到父亲徽宗和宁德后的死讯,当场失声痛哭,此时徽宗已经死了一年零八个月。

迟来的噩耗,让高宗悲痛不已,他穿着孝服向东北方向遥祭徽宗。

落叶归根,父亲的根在大宋,梓宫却在金。

儿子不孝啊,活着的时候,没能把你救出来,养老送终,死了以后,也没能及时让你的尸骨入土为安。

高宗在深深的自责。

我发誓一定要通过议和,来要回父亲的梓宫!高宗下定决心。

该是秦桧出力的时候了。

在知道死讯的当天,高宗就把秦桧任命为枢密使,待遇和宰执一样。

距离宰相只差一步之遥了!

享受着宰执的待遇,却行使不了宰执的权力。

心里痒痒啊!

伪齐军队被打败之后,按惯例,朝廷要进行总结,论功行赏,对作战不利的,还要进行惩处。

刘光世虽然打败了伪齐军队,但是他在整个战争的表现很不好,消极应对,临阵退却,甚至一度放弃庐州,影响恶劣。引起张浚的极大不满,他建议高宗,罢了他的官,收了他的兵权。

张浚的建议一提出,与他不和的赵鼎,马上表示反对。

现在局势平稳,战事减少,防备武将的思想又在高宗脑里浮现,所以,在对待刘光世的问题上,高宗觉得可以借机收了他的兵权,因此,就同意了张浚的建议。

赵鼎的反对无效,很是愤懑,自从张浚拜相以来,自己在皇帝面前说话,明显的不好使了,皇帝处处听张浚的,感觉自己被皇帝疏远了。

与其压抑着自己,不如干脆辞职算了,眼不见心不烦。

赵鼎就提出辞职了,高宗知道两个宰相矛盾较深,留下赵鼎,对谁都不好,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赵鼎的请求。

刘光世也很自觉,听说皇帝要罢自己的官,赵鼎为了保自己连宰相也辞了,心里这个不好意思啊!

这事整的,因为我这档子事,把人家赵鼎给拖累了,为了不再拖累别人,我啊主动点,自己上奏把兵权解了算了。

经刘光世主动申请,高宗批准,这兵权就算解了。

高宗心里踏实不少。

战乱时期带兵,和平时期把兵权上交,自己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大宋建立以来实行的军事制度。

不过,从靖康之难以后,由于战事不断,武将带兵打仗一打就是十几年,将兵之间形成了默契,将领在军队里培养了一批人脉,在士兵中树立起了威信。甚至出现了“岳家军”这样的称呼。要知道,军队是谁家的啊,都是赵家的!怎么姓岳了呢?高宗心里很是疑惑不安?只不过,战事未完,高宗还要依靠武将们为他出生入死。不能急于收兵权,避免将领起疑心,出现叛乱。

刘光世主动上缴兵权,是个好榜样!

收了刘光世的兵权,谁来领导这支军队呢?

高宗这时候很赏识岳飞,把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想让他和秦桧组成一武一文执政班子,作为他的左膀右臂,来维护他的统治。

有了这两个人在,大宋的根就扎稳了,谁也别想撼动。

金军来了,有岳飞抵御;金使来了,有秦桧接待。

现在缺少的就是岳飞在高宗面前表露忠心,因为高宗吃不准,岳飞到底忠不忠于自己?

岳飞每次朝见高宗,讲的都是光复中原,收回失地,还都开封,迎回二帝。

从来没有明确表态:誓死效忠高宗皇帝!

没有这句话,高宗心里没有底啊!

再说了,岳飞说迎二帝,可二帝回来了,我赵构该去哪呢?

岳飞只顾研究复国大计,却忽略了皇帝个人利益。

人都是自私的,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自觉的就把个人利益放到了国家利益之上。

高宗也不例外。

在没摸透岳飞的底牌前,高宗还必须倚重岳飞。

为了激励岳飞,高宗在岳飞入朝觐见的时候,就当面答应把刘光世的军队交给岳飞指挥。

岳飞这个高兴啊,一个带兵打仗的军事将领,最高兴的事情当然要属兵权扩大,统领的部队多了,打起仗来,也就更有底了。

但是,岳飞毕竟是一介武夫,只重视军事战术研究,忽视了领导科学,他天真的以为,高宗把刘世光的军队给他,就是让他好好打仗,挥师北上,匡复祖业。所以,他兴匆匆的起草一份北伐计划,呈送给高宗,算做报答高宗的恩宠。

高宗要的是这个吗?不是,他要的是岳飞那颗忠心,那颗忠于自己的心。

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高宗失望了,犹豫了,在处理这个问题上,他想听听另一个重点培养对象枢秦桧的意见。

自赵匡胤建宋以来,走的一直都是崇文抑武的路子,秦桧是通过科举考试爬上来的文人,对武将向来没什么好感,在他看来,武将的兵权宜少不宜多,特别是岳飞这样战无不胜武将,给他太多的兵权,一旦有异心,试问南宋哪个将领能敌?

我们现在讲岳飞是如何如何的忠心,可是在当时那种乱相之下,谁又能把谁看得透彻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站在今天的这个高度,来看待历史,当然有一千个理由赞扬岳飞,有一万个理由贬低秦桧。

如果换做你是秦桧,在当时那种情景,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越是岳飞这样的常胜将军,越是需要提防。

秦桧建议高宗分配军队支配权时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合并军队,让一个人统帅过多的军队,容易造成拥兵自重,失去控制,古往今来,前车之鉴举不胜数。

这话说到了高宗心坎上。

看来只有秦桧最了解我的心啊!高宗啧啧赞叹。

兵权不给岳飞,那让谁来领导这支军队呢?

由于秦桧没带过兵,不了解军队内部将领之间的关系,所以在高宗征求意见时,秦桧提议王德为一把手,郦琼为二把手,毕竟都是刘光世的部下,对军队情况比较了解,而且两人对伪齐战争中表现突出,从直觉上认为应该是这两个人,秦桧与这两人不接触,不可能知道他们之间有矛盾,而且他作为枢密使在张浚领导之下,他只是提点个人意见,只供参考,分量不重。

而在这件事上,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张浚,由于他对伪齐战争立了大功,高宗很信任他,军事上的事情一般都听他的。张浚本人也认可让王德当一把手,郦琼当二把手。

张浚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还征求了岳飞的意见,岳飞因为这个军队没划归他,心里肯定不满,所以,他就认为王德、郦琼有矛盾,不能把这支军队领导,言外之意就是除了我岳飞,谁也领导不了这支军队。

张浚根据岳飞等人的意见,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王德任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派吕祉去监督他们,实际这吕祉是张俊的安插的心腹,他把这支军队控制在了手上。

高宗一直对张浚比较信任,他提的处理意见,高宗也没有说什么,就同意了。

祸根就此埋下。

王德和郦琼最终矛盾激化,吕祉处置不当,导致郦琼带四万大军投靠伪齐!

刚刚振作的宋军,又遇到一次大的挫折。

我那四万精锐部队啊!高宗气得直跺脚!

大宋有严格的责任追击制度,官员们也很有自觉性,犯了错误,不要皇帝说,自己就引咎辞职了,不像今天的个别干部,犯了错误,能掩盖就掩盖,掩盖不了,就找借口推脱,推脱不了,就赖着不走,最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在没办法,暂时回家休息,等风平浪静,找个机会东山再起。

尊敬的各位领导,古人给你们树了个榜样啊!

郦琼投降伪齐,这事根源在张浚,是他一手处置的,而且他是从增强个人权力角度来做的安排,属于严重失职行为,要承担责任。

而秦桧虽然是枢密使,但没有决策权,只是提点意见,采纳与否是张浚的事情。也不存在秦桧背后使坏的可能,关于王德、郦琼的使用问题,张浚自己也是认可的,皇帝在军事问题上,信任张浚的程度要高于秦桧。

张浚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别等着皇帝追究了,自己主动提出了辞职。

张浚罢相了,心情不大好,一肚子气只能撒在秦桧身上。

因为秦桧提出过任用王、郦二人的意见,张浚就认为这是秦桧在故意坏他,暗地里捣鬼。

秦桧真的这样做了吗?处理意见是你张浚自己提出的?怎么埋怨起别人来了!

这不是明显的气急败坏,无理取闹吗?

高宗罢了张浚的相,但没把他彻底否定了,还很相信他,在继任者问题上,专门征求了他的意见。

高宗问:“你辞职了,谁可以代替你啊?”

张浚沉默不语。

高宗问:“秦桧怎么样?”

张浚说:“和他在一起共事,才知道他的阴暗。”

高宗所:“那就用赵鼎吧。”

眼看就要煮熟的鸭子,让张浚给搅合走了。张浚心想,我下台了,你也别想上了,他背后摆了秦桧一刀。

杀人不见血!好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