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
48751500000015

第15章 主和(1)

20、睚眦必报

俗话说得好,墙倒众人推。张浚这边刚罢相,那边台谏官们就蜂拥而上,纷纷给高宗上奏章,议论张浚,说他主政期间,做得如何如何不好,犯了哪些错误,给国家造成怎样损失,目的就是要让高宗严惩张浚。

张浚是个怎样的人?高宗自然心里有数,可是舆论影响又不能不顾及。

在这个时候,赵鼎站了出来,尽管张浚在与赵鼎共事时候,双方因意见不合,有过矛盾,甚至赵鼎一气之下,还了辞职。但两人都是对事不对人,个人感情很好,赵鼎之所以受到重用,是与张浚的大力举荐分不开的,就拿这次他成功复相,也是张浚在否定了秦桧之后,高宗不得以才重新启用赵鼎,张浚对此也默认了。

可以说,没有张浚,就没有赵鼎的今天。

现在到了张浚受人攻讦,命运堪忧的时候。赵鼎又怎能袖手旁观呢?

为了给张浚求情,赵鼎联络了一帮与张浚要好的同僚,大家商议一起到高宗面前为张浚求情。赵鼎没有忘记把身居要职又是皇帝面前红人的秦桧叫上。

秦桧真的能抛掉个人私怨,站出来为张浚求情吗?

恐怕办不到,他还没有达到这种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朝堂上,赵鼎和张守当面向高宗奏请宽大处理张浚。两个人是费尽口舌,说到最后是口干舌燥,把张浚对国家有功的事情都说遍了。

自始至终,秦桧是一言不发,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

这叫因果报应,以牙还牙,你张浚不是在背地里给我下刀子吗?今天我也给你来个“袖手旁观”,坚决不替你说情,皇帝把你贬得越远越好!秦桧心里在这样想。

怨怨相报何时了?秦桧应该看开点了!

尽管有赵鼎等人的极力说情,但迫于舆论的压力,高宗最后还是将张浚贬为秘书少监分司西京,住在永州。

秦桧拍手称快!

张浚被贬了,秦桧的上司变成了赵鼎。

赵鼎这个人一向讨厌秦桧,认为他比较阴险狡诈。当然,由于两个人没有一起共事过,赵鼎对秦桧的了解只局限于社会上的一些传言。

这样的了解很不全面。

等到了两个人真正共事时候,秦桧唯张浚是从,作为枢密使,待遇与宰执一样,秦桧不是没有独立行事的权力,但为了与赵鼎保持高度统一,秦桧没有做过任何违背赵鼎意愿的事情,即使意见不和,秦桧也坚决服从赵鼎的决策。

有这么一个听话的下属,赵鼎对秦桧的印象开始转变了,由当初的讨厌鄙视,到后来的深信不疑。

或许是性格的原因,或许是斗争形势所迫,秦桧往往太过于在意个人恩怨,特别是对张浚、黄龟年这些曾经诋毁过自己的人,秦桧有一种睚眦必报的心理。

我要让他们为自己的言行付出几倍、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的代价。

报复!报复!

为了报复张浚,秦桧利用自己与赵鼎日益增进的感情关系,找了个时机对赵鼎说:“皇帝本来是打算用你的,可是张浚从中阻扰。”

秦桧说这话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挑拨离间,告诉赵鼎,你别傻啦吧唧的帮张浚说好话了,他背地里没少算计你。

如果这话放在赵鼎与秦桧刚共事那会儿,打死赵鼎也不会相信,张浚会是那种人。

可是现在不同了,赵鼎十分相信秦桧,在他眼里,秦桧是一个老实厚道,忠于职守,知书达理之人,他说话,不可能有假的。

赵鼎把秦桧想得太厚道了!

有了秦桧中间插这么一刀,赵鼎和张浚原本只是政见不同,私交很好,现在却产生了一层隔膜。

从此赵鼎就再也没有为张浚说过什么好话。

这招好使,好狠!

当秦桧在一步步逼近相位的时候,在金廷那边,挞懒却在策划一次行动。

什么行动?就是废掉伪齐皇帝刘豫!

刘豫的槽糕表现,让金人失望极了,当初立他为帝的时候,原本要通过他来达到一步步吞噬大宋的目的。

十年,弹指一挥间。

十年过去了,伪齐在金的强力支持下,不但没有吞噬大宋,反倒一次次被大宋打得落花流水。

伪齐的存在已经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价值的皇帝,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废了刘豫!这样的呼声在金廷不断高涨。

绍兴七年(1137年)十一月,挞懒、兀术亲率大军开进了汴京。

一条消息迅速在汴京传开:刘豫下台了!

刘豫让鄙视的地方就是,能组织三十万大军进攻大宋,但面对金军,却一点抵抗的意思都没有,乖乖就范。

这样的傀儡皇帝,有谁能瞧得起!

在金人那里看不起,在宋人这里也看不起,让两面都看不起的皇帝,活得多失败。

伪齐倒台了,他所控制的土地怎么支配?

金廷内部又起了争端,主和的挞懒主张把这些土地归还给宋,而主战的兀术等人主张把这些土地据为金有。

这是大宋拱手送给我们的土地,怎能再还给他们?不少金廷将领不明白。

争吵、斗争不是宋廷的专利,在金同样反复上演。

也就在这时,金著名的将领粘罕在郁闷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这个志在灭宋的金将,创造了很多丰功伟绩,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他的残暴让宋人记忆犹新。在宋,粘罕就是野蛮残暴的代名字,从皇帝到百姓,对他这个既恨又怕。

他的死对金是损失,对宋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当粘罕的死讯传到临安,高宗兴奋得手舞足蹈,掩不住激动的心情,对秦桧等人说道:“金人如此的暴虐,不灭亡,还待何时啊?”

秦桧听明白了高宗的意思,马上奏道:“只要陛下积累德行,一定会有中兴的时候!”

以德服人,儒家思想精髓。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慢慢的积累力量,循序渐进,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实现中兴是个远景规划目标,重在从自身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实际做起。

高宗觉得这话有道理,感慨到:“中兴固然是需要时间的,但现在我们也应该有所作为,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实现志向。”

难得明白一回啊!

高宗与秦桧在实现中兴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长远规划,稳步推进,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急于求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忍辱负重,与金签订议和,实现政局稳定。

这个想法能得到金的认同吗?

21、重登相位

绍兴七年(1137年)十二月,王伦从出使金国归来,给高宗带来一个好消息:金人答应归还徽宗的梓宫及皇太后,还答应把河南归还给宋。

这是真的吗?不会再做梦吧!金人啥时候变得这么仁慈了?高宗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议和的事情有门喽!

好幸福呦!

咱们大宋今儿个真高兴,高兴,真呀真高兴!

为了不得罪金人,高宗急忙命令边关的官员,不得再派人越界到金那里招降人员,违令者军法处置。

为了议和大事,不采取点非常措施不行啊!

金人终于肯议和了,机会难得啊,得马上安排个人专门负责与金议和的事情,这人选啊,不用想,非秦桧莫属!

抓紧给秦桧提拔到宰相的位置!

官职低了,金人不答应啊!

高宗把议和当前最大最迫切的事情,战争已经过去,和平即将到来!

这个岳飞啊,满脑子竟是恢复中原那点事,这不,这边王伦刚从带回来议和的好消息,他那边又要求增加军队?要说他什么好呢,怎么就不能解放解放思想,在对金态度上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呢?在高宗铁了心要议和的时候,提出增加军队,意图何在?北伐还是叛乱?

高宗心里不明白不自在不高兴。

别理他,议和的事才是最要紧的。

高宗的快乐就是秦桧的幸福,在金人的有意无意帮助下,他又重新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宰相位置。

挞懒真够哥们!

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高宗任命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时隔六年后,秦桧再一次站到大宋历史的最前沿,同时也是风暴的中心。

他能胜任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宰相角色吗?

时间会给出答案。

话说这秦桧复相后,为了不辜负高宗的殷切期望,尽早与金达成议和,迎回徽宗的梓宫和皇太后,可谓是煞费苦心,反复研究议和方针策略,怎样才能让宋金双方都满意,不至于发生分歧,产生战争。这些问题,把秦桧折磨得坐立不安,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真是一个敬业的人啊!

这挞懒也确实有议和之心,给足了秦桧这个铁哥们面子。

秦桧在三月复相,挞懒五月就派使臣来了。

够秦桧忙的了!

大宋人好客,外来者都是客,更何况来的是金人,高宗的贵宾,接待上不能有半点马虎。

秦桧是宰相,不但要帮着高宗处理国家大事,这来了客人,吃喝拉撒睡,也得他一手安排。

金使来了,照例要住在驿馆里。人家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为了尽地主之意,也为了讨好金使,让他回去向金廷好好的美言几句,让金人感受到宋的一番诚意。秦桧专门给金使安排一个馆伴,就是陪吃陪喝陪玩陪乐的差事,就相当于现在接待办主任。

这吃喝玩乐的美差让谁干好呢?

秦桧一挠头,首相想到了吏部侍郎魏矼。这个人擅长吃喝玩乐,让他当馆伴,准能把金使陪好。

就这么决定了,让魏矼作陪。

要是一般人,找这机会还找不到呢,倒不是为了吃点喝点玩点乐点,这是个难得升官机会,如果把金使陪好了,皇帝一高兴,能不给提个职加个薪吗?

好机会,魏矼要抓住了啊!

本以为魏工接了这个没差,肯定乐坏了,谁曾想,魏矼不买这个帐,他说什么呢,说:“过去我任御史的时候,就曾明明白白的和你说过,议和不对,现在我不能陪金使。”

听了这话,秦桧很纳闷啊,议和多好啊,和平了,稳定了,老百姓安居乐业,咱们这些当官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以有多余时间干点富国强民的大事了。他想不通,就问魏矼:“为什么不支持议和呢?”

魏矼也一肚子困惑,议和有什么好的啊,为什么高宗和秦桧这么坚持要议和呢,徽宗和钦宗不就是因为坚持议和,而落到今天这等凄惨地步。

秦桧这么一问他,魏矼也就把自己对时局的分析判断跟秦桧说了,他说你看当前,金人内部不和,矛盾重重,实力削弱了不少,而我们这边呢,已经从靖康之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军队打了很多胜仗,战斗力显著增强,又有岳飞、韩世忠等这样作战勇猛,复国心切的将领,被金占领地方的老百姓不满金的残暴痛苦,纷纷要求咱们北伐,可以说,现在是恢复中原的最好时机。金人之所以提出议和,那是他们的缓兵之计,他们知道现在打不过咱们大宋,所以先用议和这招来麻痹咱们,让咱们放松警惕,疏于防备,等他们做好战争准备,咱们就等着挨打吧。

秦桧也不是顽固不化之人,他也知道魏工说的有道理,可是高宗一心要议和,谁也甭想拦住,作为忠于高宗的宰相,不能不竭尽所能为皇帝服务。既然皇帝要议和,那就把议和事情做好,尽量不出差错,确保让皇帝满意。

但秦桧不能把这些话跟魏矼说,现在谈的是议和的事情,不是谈别的事情的时候,说多了,传到高宗那里,自己的官恐怕又保不住了。现在朝廷上的一些人,就喜欢找这样的言论,以此向皇帝打小报告,来达到弹劾谁的目的。

那应该怎样来回答魏矼的话呢?秦桧脑子一转个,就说:“你呀,真是用智慧来揣测敌人,而我呢,则用真诚来对待敌人。”也就是说,你魏矼是对敌人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而我秦桧呢,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敌人。

世间自会有公道,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秦桧的意思是说,我用真诚的心去对待他感化他,他也一样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回报我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金廷那边,别人不好说,挞懒他还是知道地,是个讲究人,不会把我秦桧往死里坑!

秦桧知道是这么回事,人家魏矼不知道是咋回事啊,谁知道你和挞懒关系怎样啊?就是秦桧说了,人家也不信啊,还要给你扣个帽子,说你秦桧是奸细!

魏矼觉得秦桧说这话,有点太傻了吧,看问题太简单,把金人想得太仁慈了,有必要提醒他一下,他对秦桧说:“你真诚对待敌人,恐怕敌人未必这样真诚对待你啊!”

事实上,是他把秦桧想简单了。

秦桧没辙了,不能强人所难,再说,你不去,争着要去的人有的是。

换人!

六月,金使朝见了高宗,没谈什么实质性内容,只是把金廷议和条件又重复了一遍。

朝廷上一些人极力反对议和,一时间朝上朝下议论纷纷,认为金人不可信,议和一定会误国。

高宗这时候又气又急,气的是,这帮不知好歹的家伙,老子白养活你们了,竟然在这个时候跟我唱反调,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皇帝?急的是,他很想趁热打铁,把议和事情定死了,怎么划界?每年拿多少岁币?商量一下,就签订协议算了,别拖得太长,夜长梦多啊!

怎样才能平息舆论,使议和快速完成呢?

高宗打算治那些散布反对议和言论的人罪。

宰相赵鼎认为不可,并为高宗支招说:“陛下您和金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之所以委屈自己和金议和,就是为了迎回先帝的灵柩和母后而已,并没有其他的想法。群臣之所以反对议和,是了保住陛下您的地位,是出于一片忠心,不能成为治罪的理由。建议陛下您啊,跟大臣们说明白了,此次跟金人议和,就是出于亲人的缘故,如果先帝的灵柩和母后能够返回,即使金人背弃盟约了,我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赵鼎用这招算是一举两得,既避免了爱国大臣们因反对议和获罪,又给高宗找到了议和的合适借口。

这个建议我喜欢!高宗很满意。

按照赵鼎的建议,高宗对大臣们说:“先帝的梓宫,既然金已经答应归还了,即使等上个三两年也无所谓,关键是太后年龄大了,在那边受苦受难,我很惦念她,想早点见到她,因此我不怕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只希望这议和啊,尽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