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
急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皇。
——唐·布袋和尚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掌控。真正的财富是满足,享受名利不如享受无求。经常少欲知足的人,便是无虞的富人。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简单是人生的一份厚礼,让内心和生活都回复简单,才能获得幸福。
沉迷于欲望便是画地为牢
佛心智语:
面对欲望,做得最好的人不是清心寡欲的人,而是能不被欲望支配,并且能很好地控制欲望的人。
在生活中,有多少人被自己的欲望所支配,一生忙碌,得不到解脱。欲望如同火种,一个不懂得控制欲望的人,往往会使火势越来越大,最后无法控制,酿成灾祸。
佛说人有八苦,其中之一便是“求不得”。有欲而求,无奈求之不得,所以人生陷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世间人奔忙的,不外乎名、利二字,万物自闲,只有人不断地争名夺利。为了欲望,人们奔来奔去、忙里忙外,难有停息的时候,幸福和快乐也就无暇顾及了。
《百喻经》中记载:
从前有一个笨人到朋友家里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没有味道,于是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他再吃时就觉得菜的味道变得很好了。
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的,一点点盐就能让菜变得好吃,那么多吃一些味道一定更好。”这样想了以后,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盐,一口吞进嘴里,不料咸得要命,急忙把盐从嘴里吐出来。
佛陀通过《百喻经》中的这则故事劝诫修行之人要少欲知足。欲望的存在很合理,如果人对人世没有任何追求,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此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人们也不能因此放纵欲望,欲望只可浅尝,而不可沉溺。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产生欲望与摆脱欲望的过程。我们不停地产生各种欲望,包括良好欲望与不良欲望,同时我们也不停地满足或摆脱这些欲望,从而不断地让自己的智慧增加,不断地完善我们自身。佛法也认为,人的痛苦皆因欲望而生,因此佛教教义一直在劝导人们如何戒掉各种不良的欲望。
以持戒严谨而著称的品德拉是佛陀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有一天,国王乌德纳问品德拉,佛陀年轻的弟子如何能够摆脱情欲的冲动,而保持住清净的身体。
品德拉回答:“佛教导我们要把年纪比自己大的妇女当母亲看待;把年轻的女人当女儿看待;把年纪与自己相当的女人视为姐妹。佛的弟子按照这一教导就能摆脱情欲。”
国王又问:“如果对母亲、女儿、姐妹那样的女人也会起歹意,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世尊说,人体充满了如血、脂肪等种种污垢和不净,如果用这种眼光来看女人,能防止色欲。”品德拉答道。
国王又问:“如果就算把女人想象成丑陋的东西,也还是不由自主地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佛教导我们,当眼睛看到颜色和形状,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香气,舌头尝到美味,身体接触到物体的时候,不要被她的美姿所动摇,也不要因为丑态而心烦。如果能把守好五官的门户,就能确保六根的清净。”品德拉如是说。
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如果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欲望,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产生诸多烦恼。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一条锁链,一环扣一环,永远都不能满足。虽然人们追求欲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满足和幸福,但是太多的欲望就会造成痛苦。
面对欲望,做得最好的人不是清心寡欲的人,而是能不被欲望支配,并且能很好地控制欲望的人。我们常说“无欲则刚”,无欲并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不贪。只有不被欲望牵制的人,才能刚强,才能保有一颗宁静的心。如果能从佛家朴素、平和的智慧高度来看待一切欲望,我们就能做到宠辱不惊,看透一切痛苦与快乐,不入名利牢笼,专注于眼前事、当下事,没有烦忧,达到洒脱的精神境界。
舍去贪婪,过不负累的人生
佛心智语:
舍去了贪心,人生才能没有负累,才会豁然开朗。
我们常患大病,而病往往由“贪”字而来。中国古代圣贤就认为,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和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和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进而患大病。
贪婪在佛教教义中被列为第八大恶行,在佛家看来,贪婪会让欲望迷惑人的本心,让人陷入追逐欲望的深渊中不能自拔。人因贪婪而付出的代价往往巨大,如一些人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因贪欲而不择手段以致走向极端,这样的人到最后往往得不偿失。
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欲望无边,贪婪亦无边;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隶,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但不知所终;贪婪的人,常怀有私心,一心算计,斤斤计较,最终却一无所获。
在谈到贪欲时,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属于贪。”南先生曾讲述过一个佛门的例子来说明贪欲之害。
有一位法师年纪大了,面临死亡时,看到两个小鬼来捉他,小鬼在阎王那里拿了拘票,还带了刑具手铐。
这个法师说:“我们打个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辈子,只做了功德,没有修行,你给我7天假,7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们两个,再去度阎王。”
那两个小鬼被他说动了,就答应了。这个法师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万念放下了,庙也不修了,什么都不干了,3天以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什么都没有,一片光明。
这两个小鬼第七天来了,看见一片光明却找不到法师。完了,上当了!这两个小鬼说:“大和尚你总要慈悲呀!说话要有信用,你说要度我们两个,不然我们回到地府去要坐牢啊!”法师大定了,没有听见,也不管。两个小鬼就商量,怎么办呢?只见这个光里还有一点黑影。有办法了!这个法师还有一点不了道,还有一点乌的,那是不了之处。
因为这位法师功德大,皇帝聘他为国师,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和金缕袈裟。这个法师什么都无所谓,但很喜欢这个紫金钵盂,连打坐也端在手上,万缘放下,只有钵盂还拿着。
两个小鬼看出来了,他什么都没有了,只这一点贪还在。于是两个小鬼就变成老鼠,去咬这个钵盂。老鼠一咬,法师动念了,一动念,光没有了,就现出身来,两个小鬼立刻把手铐给法师铐上。
法师很奇怪,以为自己没有得道,于是小鬼就说明了经过。法师听了,把紫金钵盂往地上一摔,说道:“好了!我跟你们一起见阎王去吧!”这一下,两个小鬼也开悟了。
法师正是因为没有戒除对紫金钵盂的贪念,才会让小鬼得逞。佛说“贪、嗔、痴”为人生“三毒”,是众生业障的根本。妒忌、残害等心理都是随三毒而来的无名烦恼。在这三毒之中,“贪”为第一毒,贪婪使人们短视、气度狭小。因此,人要想拥有纯朴宁静的心灵,过不负累的人生,首先就要驱除贪念。
中国有句古话:知足常乐。做人一定要知道满足,不可贪得无厌。舍去了贪心,人生才能没有负累,才会豁然开朗;舍去了贪心,我们才能明白,简单就是生命中最大的厚礼。
不贪不执的清净心
佛心智语:
不执著,不分别,不妄想,心就清净,清净心里生欢喜。
人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
有了清净心,就能忍耐一切失意事,遇到快乐的事也能淡然视之;得到荣耀和上天的恩宠,能保持平和之心,受到怨恨也能安然对待;烦恼和忧心之事到来时,能平静处之,忧愁和悲伤也能尽快平复。清净心能够提升人的境界,如果能清除妄心,回归真心,那么学佛的人就能修成正果;普通人也能除去烦恼,自在逍遥。
佛陀带领阿难及众多弟子周游列国,一日,朝着一座城市行进。那位城主早已耳闻佛陀的事迹,担心佛陀到城里后,会使得所有的人民都皈依佛门,自己将来就无法受人敬重了,于是下令:“若有人敢供养佛陀,就要交500钱税金。”
佛陀进城后,就带着阿难去托钵,城里的居民因担心交沉重的税金而不敢出来供养佛陀。当佛陀托着空钵准备出城时,一位老佣人正端着一碗腐烂的食物出门,准备将之丢弃,然而,当她看到佛陀庄严的姿态、大放光明的金身及眉宇间散发的慈悲与安详时,心里非常感动。
这位老佣人顿时生起了景仰的清净心,想要供养佛陀一些美味佳肴。但她因一贫如洗而无法如愿,心中既难过又惭愧,只好告诉佛陀说:“我实在很想设斋供养您,但是,我什么也没有,只剩手上这碗粗糙的食物,若佛陀您不嫌弃,就请收下吧!”佛陀看出了她的虔敬以及供养的那份清净心,就毫不犹豫地收下了她供养的食物。
佛陀对阿难说:“这位老佣人因为刚才的布施,在往后的十五劫中,她将到天上享福,不堕入恶道中。之后,她会投生为男子,并且出家修行,成为辟支佛,证到无上涅槃,受大快乐。”
这时,有个人看到这样的情形,就对佛陀说:“用这样不净的食物布施,竟可得到如此的果报,怎么可能呢?”
佛陀于是问他:“你可看过世间有什么稀有罕见的情形?”
那人回答:“有啊!我曾经在路上亲眼目睹一棵大树,居然能遮蔽住有五百辆车的车队,那树荫大得简直没有尽处,这可说是稀有难得的吧!”
佛陀说:“这棵树的种子有多大呢?”
那人回答:“大概就只有一般种子的三分之一大而已。”
佛陀说:“谁会相信你说的话呢?那样一棵罕见的大树,竟然是由如此微小的种子所孕育出来的。”
那人紧张地反驳说:“是真的呀!我没有撒谎骗人,因为那是我亲眼所见的。”
佛陀告诉这个人:“刚才的情形不也是这样吗?那位充满清净心布施的老佣人,最后得到大福报,这和你遇到的情形不是一样吗?即使树的种子如此微小,却有极大的果报。更何况,如来已证得最圆满的果位,福田是如此丰盈,这样的事不是不可能的。”
这个人听了当下豁然开朗,赶紧顶礼佛陀,忏悔自己的愚痴过失。佛陀欢喜地接受此人的忏悔,并慈悲地为他开示。由于一心听法的缘故,此人即证得初果罗汉。证果的他欢喜地举起双手,向大家呼喊道:“各位,甘露的门打开了,为何大家不赶快出来啊? ”
城里的居民纷纷缴纳了500钱税金后,蜂拥至佛陀面前,表示欢迎与供养,并异口同声地说:“若能得到甘露佛语,那500钱又算得了什么!”
当所有的居民全都出来供养佛陀后,城主的那道命令也就显得无效了。后来,城主也忏悔自己的过失,和大众一起同获清净的心。
“清净心植众德本”,一切功德从清净心中来。正如故事中的老佣人一样,抱持一颗清净心布施,即使只是一碗腐烂的食物,也能得到福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抱持一颗清净的心。无论生活、工作还是学习,都应做到内心清净。清净并不是空,并不是什么也不想,而是无论好坏,都不放在心上。做再多的好事,取得再大成就,都不往心里去;同样,遇再多挫折,受多大打击,也不纠结于心。
不执著,不分别,不贪心,不妄想,心就清净。清净心里生欢喜,这种欢喜不是从外界来的,而是由内心生发出来的,是真正的欢喜,不会随外物而变。
在紧张忙碌的日子里,拿出小小的空闲为自己净心,片刻的净心会带来片刻的安宁,无数个片刻积累起来,人就获得了一份悠然自得的心情,整个身心也能达到和谐的状态。从片刻安宁到身心和谐,又何尝不是一粒种子长成为参天大树的过程?
以舍治贪
佛心智语:
生命的高度,是能取能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善取善舍。
为人处世时,倘若一切都只为自己着想,不肯给予他人利益,天下珍贵的东西恨不得全部归自己所有,不管别人的幸福,不管他人的安乐,也不管他人的死活,那么,“贪”病自然就缠绕于身。医治“贪”病要用“舍”字,假若我们懂得 “舍”,见到别人精神或物质上有难时,能把自己的幸福安乐利益施舍给人,这样,“贪”的大病自然就不会生起了。
人紧攥着双手降世,仿佛世界在他手中;人双手张开着离世,仿佛在说:“我经历红尘却不带走一颗尘埃。”这一收一放中所蕴涵的即是“舍”的禅理。贪婪一生,到死时什么也带不走。人生路上,一路走一路舍,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得到真正的满足。
有一次,虚有禅师在河边行走。此时,有几个人正在岸边垂钓,旁边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位垂钓者渔竿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三尺长,落在岸上后,仍腾跳不止。垂钓者用脚踩着大鱼,解下鱼嘴内的钩子,却顺手将鱼丢进了海里。
围观的人响起一阵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渔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垂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将其扔进了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