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48763100000026

第26章 不贪不求,简单就是一份厚礼(2)

第三次,钓者的渔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围观众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放回,不料垂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地将其放进自己的鱼篓中。

围观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就问垂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

垂钓者回答说:“哦,因为我家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盘子装不下。”

禅师感叹说:“人生并非拥有的越多越好,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最重要。否则,将会永远挣扎于不满的情绪之中。”

宋代词人辛弃疾有一句名言: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想拥有,是因为占有欲在作怪,如果舍得放弃,就不会如此痛苦了。生活也是如此,很多时候,痛苦和烦恼不是因为得到太少,而是因为拥有太多。拥有太多,就会感到沉重、拥挤、膨胀、烦恼、害怕失去,从而使自己感到痛苦。

人人都有贪求,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在所难免,但不能把这种贪求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而不能舍下贪婪,便无法摆脱痛苦的煎熬。

当年佛陀于菩提树下得道时曾说,众生皆有佛性,但只因众生“妄想执著而不证得”。因此,如果人能提起佛性,舍弃世间种种贪念欲望,则必然得大智慧、大解脱。佛教正是通过“舍”来医治人们内心的贪婪,帮助人们回归真善美的本性。

人生短暂,我们还来不及感慨,生命仿佛就走到了尽头。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在于简约的内心,如果自己不能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生活,使自己陷入欲望为我们设下的圈套中,便很难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人生的高度是一份知足的恬然,生命的高度是能取能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善取善舍的安然。很多时候,人们向往获得,并且认为多多益善,然而,“得”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只有先“舍”,才能有所“得”。

舍弃,意味着重新获得。要想让自己的生活回归自然,就有必要舍弃一些功利、应酬,以及工作上的一些成就。只有舍弃生活中不必要的牵绊,才能够让生活真正简单起来。

另外,在自己得到幸福的时候,别忘了给予他人帮助,这也是一种依靠“舍”来消除贪婪的方法。“舍”能让自己的心胸敞开,而不至于因为小名小利而变得心胸狭窄,惹人生厌。一个不忘给予他人关怀的人,最终所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宽慰。

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

佛心智语:

当我们拥有财富时,与其紧握着拳头,只看到掌中的世界,不如摊开手掌,欣赏整个浩瀚的天空,最终才不至于成为穷得只剩钱的富人。

对待金钱必须拿得起放得下,赚钱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赚钱。假如人只把追逐金钱作为活着唯一的目标和宗旨,那么人将会被自己制造出来的这一工具所束缚,被生活遗弃。

金钱并不是唯一能够满足心灵的东西,虽然它能为心灵的满足提供多种可能,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顾追逐金钱而不去享受生活。只知追逐金钱只会让自己自甘堕落,而享受生活却能够使自己不断品尝幸福。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金钱,那么,对于我们而言,钱越多则害处越大。因此,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要知道,金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王舍城内有一位非常富有的长者,这位长者的历代先祖都十分乐善好施,但是,到第八代时,行善的行为却完全停止了,因为第八代的主人认为家财应该要不断地储存下来才对,为什么要不断地消耗掉呢?

他打定主意,将祖先留下来的一间大斋堂烧掉,这个斋堂有很大的厨房、食堂,原本是供贫困者用餐的地方。除此之外,他异常吝啬,三餐都吃腌渍的食物,连一滴油都舍不得拿出来用。他不但对自己严苛,对妻女、佣人更是刻薄。

一天,这位主人出门了。一位天人趁机化成那位主人,从大门直入,向守门的护卫及每位佣人都露出慈祥的笑容。他对管家说:“我今天想打开大门,开粮仓、酒库,将大半的财物用来做一个大布施。”

管家和家丁们听了都非常惊讶、面面相觑。他见到妻子也说:“我今天要做一个大布施。”妻子听他这么说,非常高兴,急忙取出钥匙,让管家、佣人打开粮仓、酒库、财库,又听丈夫的话,叫人敲着鼓,到城内宣布某某家今日要行大布施。

自从他承继家业后,已经有很长一段日子,不曾有贫困的人跨进他们家的大门了,好不容易今天要开大门、行大布施,因此,全城的贫困人家都来了。

贫困的人拿到东西后,欢天喜地地回去了,在路上,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感恩长者大发慈悲,今天我所得的东西,让我一辈子都不用愁了。”又有人说:“对啊!长者自他的祖先以来都非常慈悲,难怪他家会如此富有。”有人说:“原本以为这第八代的长者是一毛不拔的人,他祖先所累积的德都被他给败掉了,今天却很特别,能够做大布施,他的善念原来是要累积在一起才布施出来啊。”那一群群的人都不停地称赞第八代的主人。

出门在外的主人听到那么多人都在称赞他,急忙跑回家,发现粮仓门竟然大开着,空米袋都聚集在门口,酒桶也散落满地,尚未收拾。他气得破口大骂,质问道:“是谁出的主意?为什么要做大布施?”进到房内,他猛然看到一位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坐在主位,便大声说:“你为什么进入我家?为什么将我的财物布施出去?”

坐在屋里的长者故意对他说:“你是谁?这个家本来就是我的啊!”

说完便叫妻子、管家和仆人出来,谁知他们见到主人后,也都不承认他。

第八代主人顿时觉得万念俱灰,这时他想:能做主的只有国王,所以急忙跑到王宫向国王投诉。国王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立即派人去请另一位长者来。天人化成的长者来到国王面前,说:“第八代的主人是他,不是我。不过,他的祖先非常有善心,一直以来都在国内帮助国王照顾贫困的人,但是,他们的子孙不懂得祖先传下来的德意,守住财物,不肯善加利用,违背祖先的本意,我觉得这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代替他的祖先来教训他。希望他能继承祖先的德业,爱护国内的人民。”

第八代的主人听了十分惭愧,认识到人世间没有永久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往一直与人结恶缘,因此碰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人肯承认自己,这样守着万贯的家财又有何用呢?他如梦初醒,知道应该利用自己现有的一切,好好地布施,与人结善缘。于是,他向国王发誓:“今后我要好好做一位真正护国、助民的好人。”

执著于占有物质的财富并不是所有,只有真正摊开手掌的人,才不至于被财富压身。一个有钱的富人,可以用金钱买到胭脂、花粉,可是买不到气质;可以用金钱买到山珍海味,可是买不到食欲;可以用金钱买到华美服饰,可是买不到美丽;可以用钱买到舒适床铺,可是买不到睡眠;可以用钱买到书本,可是买不到智慧;可以用钱买到酒肉朋友,可是买不到患难之交;可以用钱买到别墅豪宅,但是买不到幸福家庭。

凡成就大事之人,无不是心中存善念,行善事者。当我们拥有财富时,与其紧握着拳头,只看到掌中的世界,不如摊开手掌,欣赏整个浩瀚的天空,最终才不至于成为穷得只剩钱的富人。

懂得放弃,往往拾起更多

佛心智语:

只有放弃眼前利益,才能获得长远大利,要想有所得,就要学会放弃。

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豁达。放弃,对心境是一种放松,对心灵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清扫了心房。懂得放弃,我们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善于放弃,我们的生活才会阳光灿烂。

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需要有所放弃。放弃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放弃异化扭曲自己的职位,放弃暴露了弱点、缺陷的环境和工作,放弃虚名,放弃人事纷争,放弃变了味的友谊,放弃失败的爱情,放弃破裂的婚姻,放弃没有意义的交际应酬,放弃坏的情绪,放弃偏见、恶习,放弃不必要的忙碌、压力……

放弃其实是为了得到,为了得到我们真正想要的,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精彩”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放弃是一种睿智,即使精力过人、志向远大,我们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许多事情,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众多的目标中,我们必须依据现实,有所放弃,有所选择。

《杂宝藏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比舍是一个珠宝商人,同时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航海家。一次,比舍带领了500商人驾着几艘船入海采宝。他们一路顺遂,很快到达了珠宝产地。

商人们登岸后,看到遍地的宝石便贪心地搬运。转眼间,所有的船都被耀眼的珠宝装满了,但商人们仍不满足,眼看船只就要被压沉了。比舍不断劝告大家不能超载,可是被贪欲迷惑的人们听不进他的劝告,他们宁愿死也愿不舍一粒珠宝。无奈之下,比舍只好把自己船上的宝石全部抛弃,驾驶着空船与满载而归的船队离开。果然,船队刚刚入海,超载的船全都沉入海底。幸好还有比舍的空船,他将500商人全部救出。

当500商人坐着比舍的船到达陆地后,一个神出现在海面上,并将比舍抛弃的珠宝全都给了他。

比舍失而复得后十分欢喜,但他看着其他人憔悴烦恼的样子,于心不忍,于是又把自己失而复得的珠宝与众人平分。

商人们想获得更多,不懂放弃,反而失去更多。很多时候,只有放弃眼前利益,才能获得长远大利,要想有所得,就要学会放弃。为了更好的明天,就要放弃眼前的小利,只有勇于舍弃的人才是智慧的人。成大事者永远都是勇于舍弃,能够高瞻远瞩的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活于人世间,我们必须学会放弃。人的一生很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能顾及到,而世界上又有那么多炫目的精彩,这时候,放弃就成了一种大智慧。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如果想兼得“鱼和熊掌”,恐怕会连鱼也得不到。

从前,摩罗国的一位富翁得了重病,将不久于人世。临终前,他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嘱咐他们要好好平分他的遗产。话未说完,富翁就去世了。

面对着万贯家财,兄弟二人在贪念的诱惑下开始争夺,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分配遗产,都不能令双方满意。于是,一位老人建议他们,无论什么东西都从中间平分就能平均了。兄弟二人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迫不及待地将所有东西都从中间,小心谨慎地分成两半。

转眼间,他们的万贯家财,就变成了一堆堆一文不值的破烂。

兄弟二人困于钱财,被财物耍得团团转,最后还是失了钱财。如果二人懂得舍弃一些东西,也许结局就不会这样。

其实,放弃是另一种获得。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儿,就得放弃娇嫩白净的肌肤;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弃咖啡和可乐;要想获得掌声,就得放弃眼前的虚荣。梅、菊放弃安逸和舒适,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艳丽;大地放弃绚丽斑斓的黄昏,才会迎来旭日东升的曙光;春天放弃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进硕果累累的金秋;船舶放弃安全的港湾,才能在深海中收获满船鱼虾。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背负太重,之所以背负太重,是因为还没学会放弃。放弃对金钱无止境的渴求,得到的是安心和快乐;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力的追逐,随遇而安,得到的是宁静与淡泊。放弃了烦恼,便与快乐结缘;放弃了利益,便步入超然的境地。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于是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变得贪心。追求越多,失望也越深,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往往是一无所有。所以一定要保持头脑的清醒,越是身陷嘈杂越要守住简单,做好取舍,才能收获更大的幸福。

舍一分利心,得一份简约

佛心智语:

多布施一分钱财,就多舍去一分贪心,多收获一分善缘;多清空一分财富带来的负担,就多体会到一分简单生活的真谛。

有些人在活着的时候对名利和财富异常重视,到死都不肯放手,但在死后,这些名利钱财都不再属于他们,所以活着的时候吝啬物质上的付出,就显得毫无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都要把千金散尽,而是人们对待财物的态度应当保持自然,不要太吝啬。适度的物质享受是合理的,一旦过度就成了奢侈;而死死攥住手里的钱,自己不肯用,更不肯施与他人,更是大错特错。

人从出生到死亡,不过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在生命的过程中,如果只想着做一个守财奴,那么赚再多的钱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些钱在我们生时,是束缚的枷锁,在我们死后不知又将成了谁的枷锁,不如舍去,换取更多的温暖。那些用了的钱财,才是自己的。

金钱和财富很美好,常令人们对其趋之若鹜,不遗余力地追求。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财富也未必总能令人快乐,只有超越其存在,才能享受生活。佛家告诉世人,真正的金钱观,是要对金钱等物质上的东西喜于接受,也喜于付出。

有位信徒对默仙禅师说:“我的妻子贪婪而且吝啬,对于做好事行善,连一点儿钱财也不舍得,你能到我家里来,向我太太开示,使她能行些善事吗?”

默仙禅师是个痛快人,听完信徒的话,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当默仙禅师到达那位信徒的家里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可是却连一杯水都舍不得端出来给禅师喝。于是,禅师握着一个拳头说:“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的,你觉得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