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48763100000034

第34章 心存善念,身体力行(3)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超越狭隘之心,主动帮助他人,为世界撒播美丽,善意地看待所有人和事,快乐、幸福和丰收就会时时与我们相伴。不吝于付出,既是一种道德与精神力量的感召,又是一种处世智慧和快乐之道。

灵魂中最美的音乐是善良与付出。在用一颗虔诚而炽热的心去包容世间一切,并付出自己一切的时候,心灵就能得到超脱。

在《那先比丘经》中记载着佛教大师那先比丘与弥兰陀之间的一次说经论道。

弥兰陀问那先比丘:“世间有比皇后更美的人吗?”

那先比丘说:“有,有慈悲心的人有内在美,这是最美的人。”

弥兰陀接着问:“谁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那先比丘说:“懂得布施,肯向别人伸出援手的人最富有。”

弥兰陀又问:“那谁是最贫穷的人呢?”

“最吝啬的人。”那先比丘说,“他们一文不舍,就算有家财万贯他们也显得最贫穷。”

世事就是这样,从左手付出爱时,我们便能从右手收获爱。就像我们在旅途所经之处播撒下各种鲜花的种子一样,即使我们不会再从同样的路上经过,但是,这种美的传播会让道路两侧鲜花缤纷、生机盎然,会让我们的心灵无比富足。

我们做人应当像火炬一样,不是为了照亮自己,而是为了照亮别人。当我们将付出的意识贯注到自身并向周围洋溢时,身边的人就能够感受到我们带来的浓浓暖意和旺盛的生命力。人的天性是感恩的,他们得到了爱,必定会有所回馈,也许只是一句感谢,一句赞美,却足以将爱的温暖延长。当彼此的爱汇聚到一起时,这股爱的力量便足以令所有人感动。

一个人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所走的每一步,都已为他的明天埋下了伏笔。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就如同我们撒下的每一颗种子,在阳光的滋润下,它们会慢慢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后结出果实。左手付出,右手收获,整个世界就像一个所有人手牵手的乐园,我们用左手给予别人爱,而这份爱会不断延续下去,直到最终被传递回我们的右手。爱是一种循环,主动去爱世人,那么我们得到的将远远超过我们付出的。

宽心地给予,放心地接受

佛心智语:

我们不仅要满怀诚意地给予,而且在接受他人帮助时也要放宽心。这样,爱才能在不同人群间不断传递。

布施是行善的方式,而行善则是一种美德。善行既可以帮助身处困境的人,又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修行得到提升。然而,布施并非总能顺利进行。它之所以受到阻碍,有时候是因为自己不肯施,有时候则是因为他人不肯受。自己不肯施,往往是因为放不下私心;他人不肯受,一方面是因为自尊不允许,另一方面是因为施与的方式出了问题。

作家林清玄曾经在《吝啬的人》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非常吝啬,吝啬到珍惜自己的每一根头发,真可谓“一毛不拔”。他从来都不肯把自己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也从没有动过布施的心思,甚至连布施这两个字都说不出口,仿佛话一出口,自己的财物就会有所损失。

佛祖为了教化此人,便开示他道:“一个人这辈子之所以富有,之所以比别人长得高、长得帅,之所以会遇到一切美事,都跟他上辈子的布施有关。”

在佛祖的开示下,这个人深受触动,但是仍然无法像别人一样去顺利布施。他找到佛祖,对佛祖说:“世尊,我很想帮助别人,想用自己的财富去救济穷人,帮助需要的人,但是,每一次要把东西送出去时,我就会感到割肉一般的疼痛。对我而言,布施实在太困难了。”

佛祖静静地听他说完,然后从地上抓起一把草,对他说:“请你把这把草从你的左手交到你的右手中。”

这个人一听,毫不迟疑地照做了。

佛祖又说:“现在,把你的右手想象成自己,左手想象成他人,然后把这把草再从右手交到左手里。”

吝啬的人一听要把草给别人,就犹豫了,他想得满头大汗也舍不得这把草。

佛祖轻轻地在他耳边说:“难道左手不是你自己的手吗?”

如此一想,他赶紧把草放到了左手里。

佛祖要求他反复做几次,终于,他能够克服自己心中的障碍,将草交到身边人的手中了。

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吝啬鬼成了众人眼中的慈善家,他不仅将自己的财富布施给了别人,甚至临终前把自己的身体也捐献了出去,最终,他自然得到了无上菩提。

这个故事令林清玄十分感动,他说:“再吝啬、再坏的人,只要发心想追求菩提,只要让自己朝着美好、光明、良善的地方走,那么他就可以通过训练开启菩提心,成为慈悲的人。”

布施是困难的,因为布施意味着失去,意味着将自己辛苦积攒的财富,艰难获得的真理,甚至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不存私心地送他人,甚至可能是陌生人,所以心中难免会有不舍。但是,这种仁慈之心、善良之心,这种分享与互助的感召力,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馨。

有时候,行善不仅要克服内心的不舍,而且要用一种智慧的方法,以使受施者能够坦然接受,而不会被伤及自尊。要用一颗宽心去给予,不要心存不舍,更不能半吊子地帮助他人。缺乏诚意的善行对接受的一方来说不亚于一场灾难。

行善时应该怀着一颗单纯的心,以最纯粹的爱心去面对接受帮助的人,要时时刻刻顾及他人的感受,而不能带有丝毫高高在上的傲慢心理。我们不仅要满怀诚意地给予,而且在接受他人帮助时,也要放宽心。面对他人的善心,不要竖起高高的壁垒,隔绝掉别人的好意和关怀。这样,爱才能在不同人群间不断传递。

心存善念,身体力行

佛心智语:

人与人之间只要有分毫的善念存在,就会像山谷的回音一样,在山间荡漾,经久不绝。

佛家提倡普度众生,具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相传,地藏菩萨曾为长者子。当时,一佛者路过。长者子见他佛相庄严,便心生敬慕,问他如何获得如此宝相。佛答:“欲得此相,为当久远济度一切苦恼众生。”于是,长者子发下大愿:“我从今日至未来劫,悉令一切苦恼众生脱离苦海,然后我方成就佛果。”意思便是,直到普度众生,实现众生脱离苦海,自己才能成佛。地藏的这番大慈大悲,是真正的慈悲。他不是置身事外说说而已,而是真正躬身实行,舍弃一切来爱众生、度众生,半点杂质不掺,也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而这便是佛的无私无我之慈悲。

一个官吏问赵州禅师:“和尚会进地狱吗?”

赵州禅师回答:“老僧第一个进!”

官吏不解地问:“你是得道高僧,修行这么好,怎么会进地狱呢?”

赵州禅师回答道:“我不下地狱,谁来教化你?”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赵州禅师这种不计一己幸福的慈悲便是菩萨的慈悲,佛的慈悲。只看赵州禅师,便可知禅宗的情怀,不在于洁身自好,而在于毫无保留、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地帮助别人。

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无论是菩萨低眉,还是金刚怒目,都是为了使众生从悲苦中脱离。所以赵州禅师甘舍肉身,入地狱度被人世间贪嗔痴恨捆绑的灵魂。

佛经上有一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我们都知道做人要向善,然而,要真正行善,并不是口头上说说就可以做到。

唐代智舜禅师一直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他走累了,在山上的树林里打坐歇息。突然,一只野鸡仓皇地向他飞来,浑身血迹斑斑,翅膀上还带着一支箭。随即,一个猎人气喘吁吁地追赶过来。野鸡逃到禅师座前,禅师用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猎人向禅师索要野鸡:“大师,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你放过它吧!”

猎人不同意,反驳道:“我又不是和尚,才不讲什么生不生的。你要知道,我们一家老小好久没有吃肉了,而那只野鸡正好可以当我们的一盘美味!”

猎人坚持要得到那只野鸡,禅师最后没有办法,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两只耳朵割了下来,送给固执的猎人,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 分量虽然少了点,味道应该不错。你就拿回去尝一尝吧!”

猎人惊呆了,他的心被禅师的慈爱行为感化了。于是,他放下了屠刀,走到禅师面前,表示愿意追随禅师,接受教诲。

禅师为了救一只野鸡,甘愿舍弃自己的双耳,这是何等的慈悲。

佛的心是慈悲的,而人的心也有善的一面。只要心存善念,并且身体力行,那么即使从来没有学过佛,一个人也一样可以被称为菩萨。

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心存爱心,那么即使他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也已在陪伴着他了。为使他人免除灾难,而不惜自己忍受痛苦的人,怎么会得不到上天的眷顾呢?

人与人之间只要有分毫的善念存在,就会像山谷的回音一样,在山间荡漾,经久不绝。用不求回报的真心去爱护和赞美别人,得到的通常是善意的回报。倘若恶语相向,那么得到的将会是被辱骂、报复的恶果。善行者善住,福往者福来,这是一个无上的真理。

大师点拨人生:

学佛,应该只要求自己去爱人,而不求别人来回馈。事实上,你多付出一份爱心,别人最终也会懂得回馈一份爱。有时甚至是“舍一得万”——付出一份爱,得到万人的爱。所以,不要有太多杂念。和顺真纯即是美,凡事但求尽本分。

——证严法师

爱是山谷的回音,爱是循环,是人与人之间最美的风景。有爱的心力,比等待他人的爱更幸福。

做一个善人,“诚于中,形于外”,要从根本的心里出发,举心动念都是可昭日月的。所谓不欺暗室,所谓见义勇为,都是善良的心意。一个善良的人,一定会从事一些善良的事业,做很多善良的事,这样才能使他成为善良的人。修桥铺路是善良的行为,为人点亮暗夜的明灯也是善良的行为。急难救助、对鳏寡孤独的扶持、设立慈善机构、从事各种建设、推动教育的普及等,凡是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凡是能够造福人群的,就是善良的事业。

——星云大师

善人需有善心、善言、善行、善念、善业。由内而外,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善。

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的报应也不出下列:桃李种长成桃李——作善报善;荆棘种长成荆棘——作恶报恶。要想避凶得吉,消灾得福,我们必须厚植善因,努力改过向善,这样,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那么要想免除凶祸灾难是不可能的。所以,大众要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

——弘一法师

幸福藏在付出的怀抱里;痛苦躲在恶念背后。种善因,收善果;播恶因,得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