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48763100000009

第9章 做回真正的自己(2)

这位老人是真正的智者,身虽老,但心不老。心之所以不老,是因为不为外事挂心,不为烦恼所役。

譬如一个人看到翠竹黄花,青青翠竹是那么青翠有生气,繁茂的黄花又是那样鲜艳美丽,因此为它们的清净不染、庄严自在生出了欢喜、赞叹和感恩之心,这样的人,是用心灵生活的人。这样的心灵,是清澈、没有累赘的心灵;这样的境界,是做人应当追求的境界。

生活在世事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所以人常常显得很苍老,因为受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不被年岁所束缚的人,能时时抛开既有的一切,时时回归自己本性的自然,不执著,不虚妄,回归自然天性,让人生中的每一刻,都成为新的起点。

聪明累,过无机心的人生

佛心智语:

浓妆艳抹的风姿虽然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别人的目光,但洗尽铅华后的本色却更加持久。

《华严经》中有偈云:“诸法无自性,一切无能知;若能如是解,是则无所解。”意思是说,世间一切现象没有固定不变的,也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人们正是因为很难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认识了也很难从心底接受,以致执著于自己的一腔信念,却不知这种想法本身已经错了。这种自以为是的聪明,常常会成为算不清的糊涂账,倒不如去除杂质,于单纯中得正道。

聪明是一种先天的东西,人们总是羡慕聪明人的智商,殊不知这种表面的光芒不一定能令聪明人成功,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众多一事无成的聪明人。聪明这种天赋犹如水一样,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苏东坡在《洗儿》一诗中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对于自己一生因聪明而受的苦刻骨铭心,以至于希望自己的儿子愚蠢一点,以躲避各种灾难。聪明本是天生禀赋,机关算尽往往是人的痛苦之源。

才智也有困窘的时候,神灵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正所谓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摒弃小聪明方才显示大智能,除去矫饰的善行方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性。聪明常常被聪明误,因此,一个人身处世间,应当除去自己的机心,以一颗最率真的心做人。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到王舍城去托钵。路过一家染布店的时候,佛陀停下了脚步,站在店铺的旁边,专心地看着染布师傅染布,直到整个染布的过程结束后,佛陀才继续向前走。

回到精舍,佛陀问随行的弟子:“今天外出,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吗?”

一个弟子回答:“城里很繁华,很热闹。大家都在忙着出售、购买。”

“这么多人都在买卖,你们从中又看出点什么吗?”佛陀又问。

另一个弟子回道:“买卖的目的都是为了谋生。”

“对!”佛陀点点头,说:“除了生活需要滋养之外,我们的心灵也需要滋养。”

弟子们十分好奇,问佛陀:“要用什么来滋养我们的心灵呢?”

佛陀说:“今天,我看到染布店的师傅,他的全身被沾染了很多的颜色,最后却染出了一匹洁白的布,整个过程他都非常细心,就是为了不让布匹被染脏。”

众人终于明白佛陀白天的时候为什么会在染布店停驻了。

佛陀接着说:“其实修行也一样,我们处在这个混浊而又复杂的世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的纯净。我们原有的本真就像那块白布,若不小心呵护,即便染布师傅的技艺再好,它的色泽也不会有之前那么好。所以,我们要学染布师傅,仔细地呵护我们的心。”

布弄脏了,再去漂白就好,可是再次漂白之后的白,已不是最初的洁白。我们的心也是这样,贪、痴、嗔等各种污秽侵入心灵,使得它忐忑不安,无法平静,不复最初的纯真。很多时候,迫于世俗的种种压力,真实的自我往往裹着厚厚的外衣,让人无法看到真正的面目。浓妆艳抹的风姿虽然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住别人的目光,但洗尽铅华后的本色却更加持久。

人存活于世间,去掉心灵的遮蔽,以本色天性面世,不费尽心机,不被那些无谓的人情、规矩所约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实自然,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岂不是乐事?

一颗纯净率真的心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听凭内心的召唤,这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在世人的眼中,禅是很高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其实,古往今来的禅师反复强调,禅的境界就在人间,在每个人的身上。一个人只要能够除去多余的机巧之心,保持自己的本色,发挥自己的天然个性,就是达到了禅的境界。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特色,不必去寻求这样或那样的机心,而应以自我的真心对待万事万物。只要我们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去除机心,保持自我本色,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做人要有一颗直心

佛心智语:

不必追寻世外桃源,也不必向往人间净土,更不必东攀西附,拥有一颗直心,便处处是道场。

《维摩经菩萨品第四》中有一句名言:“直心是道场。”拥有一颗直心,就是拥有坦荡光明的心境,心口如一,言行如一,心地磊落,没有牵挂纠缠。

心口如一,就是嘴里所说的话,与心里当下所想的内容是一致的,没有欺骗自己和别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毫无遮拦地和盘托出心里所想的一切,以致不顾后果,不管别人的感受,甚至毫不在乎地用言语伤害别人,这不是直心,而是粗暴和无知,是没有智慧和慈悲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往往会说一些违心的话。佛家有“方便妄语”之说,意思是有时我们为了不伤害别人,可以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不过,善意的谎言一定要出自真心,才符合心口如一的要求。倘若只是为了利益需要而说谎,就谈不上善意,更谈不上直心。

言行如一,就是怎么说就怎么做,把自己所说的话原原本本地落实到行动上,这样的心才称得上爽直。与此相反的,就是把自己所说的话,变成了口号,话说得很好听,却从来不将它落到实处。现实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犯这种言行不一的错误,有时是为现实所迫,有时则是因为自身的惰性,面对困难的事情,总是为自己找借口,不愿意付出努力。久而久之,受害的其实是自己。

做到了心口如一,言行如一之后,就离直心不远了。可是,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的心很混乱,不得安宁,这是因为我们还有着太多的牵挂与纠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执著与烦恼。我们需要找到烦恼的根源,给自己的心松绑。关于烦恼的根据,《维摩诘所说经》里说得很清楚:“何为病本?谓有攀援。”攀缘心就是我们的六根,对着六识时,总忍不住要去攀附,由此生出无穷无尽的欲望和烦恼,原本清净坦荡的内心也被扭曲。

要想拥有一颗直心,就要从放下心里第一个拐弯攀缘心开始,只要拥有一颗直心,便处处都是道场。

一天,光严童子为寻找适于修行的清净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时,遇到维摩居士。

维摩也称为维摩诘,是与佛祖同时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众多,资财无数,一方面潇洒人生,游戏风尘,享尽世间富贵;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教界被喻为“火中生莲花”。

光严童子问维摩居士:“你从哪里来?”

“我从道场来。”

“道场在哪里?”

“直心是道场。”

听到维摩居士讲“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恍然大悟。

直心即纯洁清净之心,即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了一切妄念,存一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若无直心,就是在清净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能够做到时时心口如一,处处言行如一,心地光明磊落,没有牵挂纠缠,就不必去追寻世外桃源,也不必向往人间净土,更不必东攀西附,只要做好自己,哪怕身处喧闹世俗也不受影响,那么,心内便是净土。

其实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差别,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来本就具有纯真的心念,只不过被后天的欲念所玷污,变得争权夺利、事事计较,或因一时糊涂一步踏错,步步皆错。

人心本来纯真无私、正直光明,但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渐渐发现周围的许多人都是心有城府、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直心道场。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地过日子。做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的性格,才能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尊重自己生活的行为方式,做真正想做的事,做想做的人,才会达到快乐自在的人生状态。

给生活留一点空隙

佛心智语:

有空隙,才能兼容更多东西,才有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佛家讲开悟,是说做人要有平常心。现代社会中,我们惯于为自己作各种周密而细致的盘算,权衡着可能有的各种收益与损失,却不懂得为自己的生活留有一点空隙,平常心也因此而变得可望而不可即。事实上,保持一分内心的宁静,就会发现,世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拥挤,生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