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48763100000010

第10章 做回真正的自己(3)

书法上有一种技巧叫飞白,国画也有一种讲究叫留白。不论飞白还是留白,都是一种通过在空间上留白,从而在视觉欣赏上留下空隙的方法。恰如其分地为有限的空间留下空隙,能创造一种高雅简约之美,令观者心旷神怡,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艺术作品是这样,人生更应该这样。生活中,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脚步,生怕身边的人将自己抛下,于是在追赶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自我。

有一个僧人向禅师请教如何开悟。

他说:“我每日早起早睡,勤打坐勤念经,心无杂念,为什么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交给僧人一个葫芦、一块盐,叫他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

“盐一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僧人照禅师所说的去做了,过了一会儿,他向禅师抱怨:“我把盐块装进葫芦,可它化不了,葫芦口太小,拿一双筷子伸进去,却搅不动,看来我没办法开悟了。”

禅师拿过葫芦,倒掉一些水,然后摇晃几下,盐一下子就溶化了。

僧人露出困惑的表情。

禅师说:“从早到晚不停用功,不留一点间隙,就像装满了水的葫芦,摇不动又搅不动,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仍旧不解:“不用功也可以开悟吗?”

禅师耐心道:“修行如弹琴,弦太紧就容易崩断,弦太松又发不出声音。保持平常心,不忘给自己留一点空隙,才能悟道。”

学僧终于有所领悟。

“修行如弹琴”,禅师的话说明了一个平凡的道理:过犹不及。琴弦绷得太紧或太松,都弹不出美妙的音乐,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太过紧张焦虑,会导致压力和烦恼缠身;太松弛懒惰,又会一事无成。生活中应当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努力工作,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同时,不忘给自己留一点空隙。

世间万事万物,都需要空隙。建筑与建筑之间有空隙才不会显得拥挤,家居环境中有空隙才有生活的空间,两辆车之间有空隙才不会相互碰撞,树与树之间有空隙才有生长的余地,人与人之间有空隙才能和谐相处。

一无所有的时候,要留空隙;功成名就的时候,更要懂得留空隙。人在高处时,不容易看清自己。有了一点成就,就以这点成就来标榜自己、评价自己,因此沾沾自喜。这样,真正的自己就被蒙蔽了,人生的路就被堵住了。

生活的空间,需要借清理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需要借助思考开悟而扩展。给心灵留空隙,其实是在心灵的角落为自己留一个位置。每天花一点时间给心留出一点空隙,才能在为人处世上清醒地坚守自我。

不伪饰,不失本色

佛心智语:

保持一颗本色之心,遇山则高,遇水则低,随顺自然,才是真谛。

顺其自然是佛法,恢复本原亦是佛法。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之所在,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由自在的,它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尤其是人,都应保持自己的本色。失去本色,就失去了特征,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要知道,任何虚伪的掩饰都不会长久。

生活也是如此,保持一颗本色之心,遇山则高,遇水则低,随顺自然,才是真谛。

无德禅师四处行脚漂泊,一天经过佛光禅师那里,便去拜访他。

佛光禅师惋惜地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为什么那么辛苦地四处奔波,不找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地答道:“我也想隐居,可是我拿不定主意,请问究竟哪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不客气地指出:“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无德禅师开玩笑说:“我骑了30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意思是说,我30年来见过不少大风大浪,今天却被你难住了。于是无德禅师就在佛光禅师这里住了下来。

一天,有一个学僧问道:“我想离开佛教义学,可以吗?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如果是那样的人,当然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却拦住他说:“你问得很好,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我还没有……”

无德禅师打断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执著地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在问:“禅师,什么是您特别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地责问道:“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斩钉截铁地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加不满了,讥讽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随口说道:“打坐!”

学僧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枚铜钱给学僧,学僧终于醒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郑重其事地说道:“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那就是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

无德禅师能够当行脚时行脚,当隐居时隐居,正是顺其自然的生动体现。

龙门清远禅师有一首偈语:“醉眠醒卧不归家,一身流落在天涯。祖佛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无论醉醒坐卧,都不拘小节,天涯海角任逍遥即是禅者的人生观。什么都无法束缚他们,什么都不改其乐,即使到地狱也洒脱。“祖佛位中留不住”,连佛祖都不做的胸襟还有什么会成为他们的挂碍呢?

当行脚时就行脚,当隐居时便隐居,心中没有任何伪饰,到哪儿都是行脚,去何处都是隐居,生命到此境界,才算是真正的自由自在。

做自己最幸福

佛心智语:

自身价值要自己发现,要自己在生活中慢慢体悟。做好自己,便能活出自己人生的真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时刻在意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或是与熟人比较,或是与亲人攀比,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定位。只看到他人生活中的光鲜,却看不见自己生活中的美好。

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感受的境界也是各自不同,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到自己生命中独有的意义和价值。不必徒然祈求他人生活中的锦衣玉食,我们也有自己的粗茶淡饭,不用羡慕别人,只需做好我们自己。生活的表象只是代表了不同的活法和不同的道路,只要能安心自在,活出自我,就能在平常中体味满足和幸福。

有一对孪生兄弟因为逃难而失散,多年后重逢,个性活泼的哥哥在饥寒交迫下投身寺院当了和尚,个性安静的弟弟则在机缘巧合下娶妻生子。兄弟俩过得极不快乐:哥哥羡慕弟弟娶妻生子,享尽家庭温馨;弟弟羡慕哥哥皈依佛门,远离尘世纷扰。

一天,兄弟俩相约在半山腰的小凉亭闲谈。正要离开时,发生了山崩。慌乱中他们躲进了一个小山洞,幸免于难。半夜,哥哥怕弟弟着凉,脱下僧衣给弟弟盖上;清晨,弟弟感激哥哥的照顾,脱下上衣给哥哥盖上。几天后,兄弟俩获救了,但哥哥被送回了弟弟家,弟弟被送回了寺院。

他们将错就错地住了下来,体会着自己向往的生活。哥哥为了衣食拼命干活,累得半死也撑不起一家温饱,丝毫享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弟弟为了准时撞钟、诵早课,和衣而睡,难以安眠,半点感受不到出家生活的优哉。兄弟俩在疲惫不堪下恢复身份,这才发觉,还是做自己最好。

无论哥哥或弟弟的人生多么值得羡慕,最终二人都发现,还是做自己最幸福。因为丧失自我的生活,是不值得拥有的。

在有限的生命中悟透人生的本体,了悟人生的真谛,发出生命的光芒,活出人生的真意,认识到动静一如、有无一般、生死一体、来去一致的心态,放宽胸怀,空出心智,合于自然,从而超越智勇奇巧,超越悲喜荣辱,超越沉浮生灭,超越时间的限制,认清生死问题、苦乐问题和生命的价值问题,那么,人生将会于无尽的空间中绵延,直至进入生命的圆满之境。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苦有甜的,关键是要发现并能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自身价值要自己发现,要自己在生活中慢慢体悟。做好自己,便能活出自己人生的真意。

大师点拨人生:

其实,人的本性原是清净、良善的,只因后天染上各种的习气,若无法改掉不好的习惯,就会造成身心的痛苦。如果能时常保持清净心,则不论遇到何种境遇,都会守好人生的本分。

——证严法师

时时回归自己本性的清净,守本心,守本分,不为境遇所动,方能协调身心。

物有本,水有源,人有本来面目。每一个人的本真、本性、本来面目像湛然的朗朗晴空,没有一点污染;又如一大明镜,只因为平时被烦恼、无明的尘埃遮盖了,失去了本真,才落在生死海中受苦。很多人为了人情、名利,不得不去攀援、找关系、走后门,从事种种的拜托,沉沦在人情世相里,认不清自性,失去了本真,如何能成就觉悟的自己?

——星云大师

做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的性格,才能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们偶尔会有一念、有一刹那、有一秒钟,如果更好,会有一分钟保持这种清明无执的状态;继续保持下去,从一分钟到两分钟,两分钟到三分钟,功夫做到纯熟的时候,也可以三天两天、十天八天都能保持这种心地光明朗照的精神状态。平时,可以在一定的、没有外在干扰的情况下来做这个功夫,然后逐步地做到有一些外在的干扰也能够不受影响。久而久之,就可以达到对境无心,那就是一种觉悟的精神状态,很容易也不容易。我希望大家不要把开悟看做是一个畏途,不敢去接触它。只要肯努力,开悟很容易。

——净慧法师

开悟,便是悟出真正的自己。脱去执迷,做人无机心,心意清净,就是自我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