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修订版)
48772000000061

第61章 谈话类主持人节目策划(3)

比如《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新闻1+1》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国内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最具代表性。《东方之子》采用一对一的谈话形式,就被访人物的生活经历、事业发展的某些层面展开面对面的交流。由于被采访者都是社会精英人物,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敏捷,其经历和成就为广大群众所关注。精彩的提问与准确、到位的回答,就共同构成了成功的访谈内容。该类节目以呼唤真诚的人际交流、表达个性化的思想情感为宗旨。通过谈话内容展现访谈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其内心独特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为当代受众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多色彩的感受和多层次的兴趣。

人们不仅想知道观点,还想知道观点是谁说的,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他是怎么说的。信息交流谈话主持人节目满足’了这一需求。直接展示信息源,既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又通过谈话提供给人们信息、观点,促使受众进行思考,与受众达成了一种新的、更为积极与健康的谈话方式。

信息类谈话主持人节目的特点:

一是节奏较快,时间不长。

二是话题指向明确、信息较密集。

三是话题的性质多为新闻性的或社会性的、服务性的。

信息交流谈话主持人节目多在演播室或某个特定场所进行。其主要技术手段是EFP电子工作方式,基本构成为主持人、嘉宾、相关的静态及动态新闻片,有的也有受众参与。在主持人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把事件引出来之后,演播室里或者是电子屏幕上的嘉宾就开始了谈论,而与此同时直拨电话也就对全世界的受众开放了,而且随着手机、网络与电视的渗透,在线互动、E-mail、短信等形式也介入了谈话现场。

(三)侃谈类谈话主持人节目

侃谈类谈话主持人节目,以广泛的软性社会问题和严肃的人生问题为讨论内容,更多地借鉴国外谈话节目即TALK SHOW的节目模式。由主持人组织嘉宾和现场观众就某一社会或人生问题进行双向交流的参与式谈话。

平民化是它的一大特色。该类节目的话题多为大家共同关心的、能发表自己见解的问题。像美国的《温弗瑞·奥普拉谈话节目》、《莉基·蕾克节目》和《杰尼·琼斯节目》等就是比较成功的人际沟通类的节目。以《温弗瑞·奥普拉谈话节目》来看,既有与普通人谈论真实生活的体验,倾诉生活中隐秘的部分,让人从中获得一种心理慰藉和精神宣泄,又有闲聊著名时装设计、歌星演唱、名人历险、如何减肥、假日休闲等。

节目有两种形态:讨论型和展示型。前者是对社会生活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思想、观点上的交锋、讨论,所涉及的问题、内容多为家庭、教育、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等软性话题。后者则通过展示一个具体事件或一段个人经历,与受众进行情感交流。节目现场追求轻松随意的气氛。这类节目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最为成功成功例子有凤凰卫视中文台的《锵锵三人行》。

侃谈类谈话主持人节目,其基本构成形式是以演播室为主,围绕一个或几个话题,由主持人穿针引线,现场嘉宾和观众对话交流。在嘉宾和受众上有更灵活的设置,提供了受众参与的最大可能性。

此外,还注重谈话过程中的形式要素,以便在内容之外也形成很强的可视性。譬如以幽默元素形成一种人际互动的催化剂,瞬间拉近人际距离;利用冲突元素,以张弛有度的谈话激起人们参与的欲望。节目中既可以通过有争议性话题的设置,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和谈话所形成的场氛围中,进行不同观点的交锋。也可以通过在谈话现场将嘉宾和受众分成不同的阵营,以轻松善意的方式展开话题;还可以利用谈话场景的不同设置来增强可视性,譬如在《实话实说》《康熙来了》节目中,用“提板和照片”不只是道具,而是具有行而上的意义。来其中,照片将人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通过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提板则是通过语言上的夸张把具有戏剧性的事件记录下来。用小乐队为现场谈话打出适当的节奏;重庆台的《龙门阵》利用方言谈话渲染谈话的氛围;奥普拉的《读书俱乐部》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现场安排。一次在谈论有关婚宴铺张浪费方面的话题时,甚至将演播室装扮成一个大餐厅,参与谈话的人如同是参加一次婚宴等等,都是强化这种可视性。

(四)“夜话类”谈话主持人节目

“夜话类”谈话主持人节目带有服务的特性,多在夜间播出。有开通热线的,也有不开热线而在演播间交谈的。如果说以听众参与为主的谈话节目是以参与本身为目的的,那么属于私人服务的这一类的谈话节目就是以为听众需求提供服务为宗旨的。

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热线倾谈。主要是心理、情感方面的话题;另一种是专家咨询。这类节目是满足社会需求和承担社会责任结合的一种必然选择。

参与倾诉者大致是两类人:一类是确实遇到了问题或困难,感到无助而寻求社会帮助的人;另一类可称之为精神贫困者,或是寂寞、孤独、无聊者,或是有某种心理疾病。从社会角度讲,帮助这些人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安定;从人性角度讲,扶危助困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只是这类节目要把握一个度,避免庸俗化。

§§§第二节:谈话类主持人节目的策划

一、谈话类主持人节目策划的整体把握。

高质量的谈话类主持人节目,可以通过主持人的精心策划、运筹,达到灵活自如的即时发挥,开启受众想象、交流的大门,为受众营造出极富魅力的感受与感知空间,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

谈话类主持人节目策划时需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乎道理

这个道理就是辩证的道理、唯物的道理。在谈话主持人节目交流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嘉宾和受众。他们的素质不同,人生观不同,对事物的是非得失的认识也不同,而谈话又采用的是“知无不言”,说心里话的谈话方式,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因此,对于主持人来说,除了具有一般人的认知外,还要懂哲理,也就是科学的、宇宙的和人生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在微观和宏观上把握导向,合乎道理。

2009年重阳节,《艺术人生》栏目组秉承“推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的宗旨,推出了《中国节——重阳》特别节目。重阳节不仅仅是老人们过的节日,在它的背后所蕴含着的是中华民族爱老,尊老,敬老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以此次节目特别邀请了桑兰、蒋小涵、郭敬明、田亮、蒋方舟、月亮姐姐这六位青年人的代表,分别去往常宝华、葛存壮、秦怡、周小燕、何兆武、欧阳中石这六位文化老人家中登门拜访。向他们送去节日问候,同他们探讨人生问题,吸取他们历经岁月打磨而来的人生智慧。

湖南湘潭人民广播电台吴晓彬著文举例说:“在‘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百年’大型联播时,联播台的主持人问‘听说韶峰的映山红全开了,好像在迎接主席铜像回家?’当时有许多中外记者在场,回答得不好,就会误以为个人崇拜。当时是冬天,不是映山红怒放之时。面对这样没把握回答的提问,主持人先向对方致意,然后说,现在全球气温回暖,出现了暖冬,映山,红提前开放。许多外地来参加庆典的朋友带来了映山红,栽在韶峰。花开得早怕也是一种寄托吧。”这样的回答符合客观规律,又很巧妙。

(二)合乎情理

谈话类主持人节目最注重的是真情的交流。由于是面对面的独特的人际传播方式交谈,因此双方的情感双方都可以体会到。因此,主持人可以借此寻找与受众交谈的“兴奋点”,进入状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情,他们都会影响主持人,而主持人本身也是活生生的人,情绪也是会因为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而有变化。但是一进入直播室,主持人就应心无旁骛,放松自己的心情,用一种真实可信的情境去与受众交谈。

(三)合乎法度

谈话类主持人节目的有些话题是由参与者提出的,有些还是在交流进行中突然提出的。这些问题受众常常是反复思考之后才提出的。而且可能是迂回曲折地提出的。对这种情况主持人应该充分了解,预先有准备。其实,有些受众是想通过谈话类主持人节目寻求帮助,说出自己的观点,在有些问题上,又下意识的怕对方窥破自己。对这种心理的受众,主持人就要抓住问题关键所在。心中要明白哪些问题可以说,哪些不可以说,哪些可以直接说,哪些可以迂回着说,要准确地掌握好法度。这个法度是指既要找出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又要把握对方的承受能力,不要伤了对方。

(四)适时调控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既是谈话的参与者,又是谈话的组织者。谈话之中,面对复杂情况,调控能力非常重要。调控能力来自于平时的积累、经验和精心的策划。一场谈话节目成功与否,不仅要看组织者是否能让参与者谈起来,还要看主持人能否让嘉宾、受众有条不紊的谈下去。这对主持人的思维敏捷性、现场组织调控能力以及幽默感等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谈话类主持人节目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主持人施展才华、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个人魅力提供了广阔天地;另一方面它也毫不留情地把主持人推到了“临渊之地”。尽管进直播室前做了大量准备,但谈话开始后,嘉宾和受众会说什么、是否会跑题、是否会说出不合时宜的话来等,主持人都很难预料。这就要求主持人随机应变,把握全局,调控现场的气氛和谈话的进程。

(五)谈话规则

美国雷德福大学的贝纳德·廷贝格教授总结了谈话类节目不成文的规则:

一是访谈是以主持人为中心的。

二是访谈是以现在时式制作和接受的,无论是录像、直播或预录后的假直播,访谈都是以现在时出现的。

三是访谈节目主持人在和千百万人促膝谈心。

四是话语:=金钱。

虽然以上的规则出于美国,但仍有借鉴意义。

二、谈话类主持人节目的策划方法

对于谈话类主持人节目主持人来说,他们的主持过程都是在直播中进行的。要保证节目的质量,要在主持过程中出色地发挥,离不了前期的策划准备。因此,“增强策划意识,明确节目定位,提高选题水平”,是办好谈话类节目首先要解决好的关键问题。谈话类节目的策划是多方面的,贯穿节目始终。它包括前期、中期、后期的策划。而前期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以中央电视台的名牌谈话节目《艺术人生》在2003年播出了《红楼梦再聚首》节目为例。

这期节目以其最庞大的嘉宾阵容,最具创新的活动,最大的影响力而成为《艺术人生》节目品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这一次节目的成功,离不开《艺术人生》节目策划者独具慧眼的预测力和对选题的统筹性。节目的创意策划来自于编创人提交给制片人王峥的一份《未来节目发展的建议》。建议中就提出了扩大节目样式的建议,“可以用特别节目的样式重聚《渴望》、《红楼梦》等剧组成员”。节目发展到第三年时,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这时《红楼梦》再次列入策划者的计划日程。为此导演马宁还曾作了一些采访,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都没录成。

2003年的年底,随着央视8套、12套的《红楼梦》热播,以及第一、第二名的高收视率,《红楼梦》再一次引起节目组的注意。更加关注“热点”的策划人,敏锐地觉察到这一选题时机的成熟。

节目首先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人”的问题,当年的剧组演职人员现在散布在世界各地,很难找齐。一时间愁坏了助理编导李婧琛和观众导演宋飞。节目策划初期找人战略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因为线索不多,节目组只能每天逐个地追问查找。从最初的8、9个人到后来的近100人。

节目到了最后的录制阶段,策划人员的苦恼已由“人太少”变成了“人太多”!面对六七十位嘉宾,怎么才能让大家尽可能地保持一种新鲜感,将初次的见面保留在演播现场,这着实让策划者动了一番脑筋。在推翻了几稿方案后,终于组合出了5组嘉宾,让他们分不同的时间进入中央电视台,并将其分别“藏”在不同的地点,由专人“看守”。面对《艺术人生》首次最庞大的嘉宾群,也采取了相应的“人海战术”,动用了组内以及曾在组内工作实习过的朋友,甚至还调用了导演马宁的学生一起协助。在《红楼梦》剧组还没聚会之前,《艺术人生》剧组里却先来了一次大聚会。

录制前夕,节目组专门召开了详细的工种会,让每一位剧组人员都对所接待、引导的嘉宾,都要做到对其在剧中、生活中的情况了如指掌,并将了解到的最新情况和故事,及时提供给朱军。这一方略的实行对提高节目的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实话实说》从19叨年3月开播以来,在中央广播电视台、电台各类节目大排名中为8至10位,收视率4%以上(约4000万人),占有率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