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航天精神
48789100000025

第25章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4)

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新上任的领导干部或是管理人员,尽快地从管理的围城外走进管理的围城内,变工作热情为工作成果,化工作压力为工作动力,将自身潜能转为工作绩能,为组织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如今,“传、帮、带”不再是简单的手工操作技能的传授。而是一种言传身教,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管理经验的传承。面对改革不断的今天,我们应该将航天人“传、帮、带”培养人才的方式作为提高全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革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十五章 协同作战,赢在团队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1+1>2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前提下,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每个人都在共同的目标下协调一致,各尽所能,将小我置于大我之中,才能发挥出团队的整体威力,达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效果。

“神舟”六号的宇航员搭配就是强强联合。所谓强,就是选拔并非只考虑两个人的搭配问题,在个人素质上也是不打折扣的。

“神舟”六号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两人完全是通过艰苦的训练和层层的选拔才成为重任的肩负者。两个人素质俱佳,配合十分默契的宇航员所组成的乘组最终产生了“1+1>2”的效果,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全世界面前,为中国长了志气。下面让我们看一下他们密切配合的精彩画面。

“神六”飞天,从这一刻拉开了序幕。从这一刻起,费俊龙和聂海胜奉献给全国人民一个个亲密无间、携手配合的精彩画面。

——12日17时31分,飞船入轨后第6圈,费俊龙飘离返回舱座椅,聂海胜伸出左手托起费俊龙的脚,轻轻一推,费俊龙身体缓缓穿过舱门,进入轨道舱。

——13日6时10分,飞船飞行到第15圈,两名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进餐。聂海胜从食品盒里舀出一块食物,让它飘在空中,费俊龙用手轻轻一碰,食物飞进口中。

——14日16时31分,费俊龙半蹲在舱壁上,用双手撑住船舱的固定物,连续翻了3个筋斗。这时,聂海胜在旁边一直为他拍照,两人不时相视而笑……

在遨游太空的5天5夜中,费俊龙和聂海胜的配合堪称完美。

——飞船上升,整流罩与船箭分离的关键时刻,他们冷静监视、正确判断,分秒不差地向地面报告,同时做好了异常情况下补发手控指令的准备;

——飞船入轨后,他们在地面的指挥下,准确发出一系列指令,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无一失误;

——太空中,他们成功地发出了太阳能帆板手动打开指令,在失重情况下进行了有效载荷试验和舱内外摄像,把宝贵的图像资料成功地传回地面;

——返回段,在返回舱安全着陆的一瞬间,他们准确判断,果断切断伞绳,确保返回舱呈直立的理想状态着陆……

如果说,“神五”的选拔是“单打独斗”,“神六”就是“强强联合”。这需要乘员之间默契配合,浑然一体。正是费俊龙、聂海胜二人之间的默契配合,才顺利完成了这次世界航天界公认的“完美飞行”。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团散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也将无所作为。一个团队并不必然产生1+1>2的行为结果,因为团队不是一群人的机械组合,它强调的是“协作”,要想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作效应,必须发挥团队精神的力量。同时,一个优秀的团队,也能够创造一种机制和组织氛围,使团队成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产生以一当十的力量。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今天,弘扬团队精神对于搞好航天事业这样的科研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代学科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交叉、融合、综合性特征,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协作,多人共同完成一项科研工作的方式,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特别在应用研究领域,科研成果是团队合作的综合产物,任何个人单独的力量都是不能完成的。我国的航天技术之所以达到世界前列,凭的是什么?凭的是航天人的团队精神,他们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才实现“神舟六号”多人多天的成功飞行。

但在现实生活中,科研人员中团队精神欠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科研团队中,论资排辈,只作“鸡头”、难为“凤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不仅相互之间不合作,而且相互封锁、相互拆台,使科研团队日渐分化为单个个体或很小的课题组,影响了科研力量的集成,也限制了资源共享,许多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科研课题的重复设置等均与这一因素有直接的关系。而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不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联合,是不可能出大的高水平的成果的。更有一些科研人员自己走出去“单兵作战”,谋取一些小利益,急功近利。在知识经济时代,靠这种“小打小闹”的“单兵作战”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成果出现的。

团队精神的培育不是一句口号,一个形式,而是一项大工程。要把这一重大工程建设下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而不是半途而废,无果而终。历史的车轮只有众人齐心合力才能滚滚向前。团队精神是个支点,也是时代的需要,它将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协同作战

在万众瞩目中,神州系列飞船成功发射。如此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伟大工程,是不可能仅仅靠着几个人、几家企业的简单协作就能够完成的。神州系列飞船升空的成功,是在全国一百多个行业、三千多家单位、十余万名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从飞船的研制、建造、试验直到最后的发射成功,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这些工作人员所贡献出的力量。

能够保证与维持整个载人航天计划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协调并解决整个载人航天计划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离不开统一领导整个载人航天计划的党中央和各级机关——是他们的集中领导和关注,是他们从整体上规划以及在飞船升空过程中的决策指挥。

2004年1月,北方的冰雪正覆盖着苍茫的大地,而神舟五号飞天后引发的华夏热潮还未散去,此时,刚过不惑之年的尚志静静地从前任总指挥、院长袁家军的手中接过了神舟飞船总指挥的帅印。

与神舟五号的第一次载人飞行相比,神舟六号有很多新的特点:航天员由一人增为两人,飞行时间由一天增为多天,由载人航天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工作与生活。因此,神舟六号不是神舟五号的简单重复,它的系统更复杂、难度更大、质量要求更高。作为有着辉煌纪录的英雄“船队”的新主帅,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打造一艘质量过硬的飞船不易。除了硬碰硬的难关,也有心与心的碰撞。2008年春节前夕,已经苦干了一年多的研制人员都在盼着这个一年中唯一可以放假的节日能好好休息几天。为了能与家人多团聚几日,有些家在外地的人与同事倒班替换,准备提前走几天。尚志得知这个情况后,却做出了一项出乎大家意料的决定:所有已经买了火车票的人,不管什么情况一律退票!此令一出,有的年轻人哭着找来,说家里实在已经安排好一些事情。面对此情此景,尚志下狠心坚持决定。他心里十分清楚,这个口子不能开,一旦有人在放假前离开,必然导致更多的人“人心涣散”,心一浮躁,都去想怎样过节了,产品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

经过层层做工作,大家对看似不近人情的决定表示了理解。2008年2月6日,按研制计划节点,工作任务终于完成了,大家可以安心回家过节了。

在载人航天的事业中,统一规划、调配、领导是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这一项工程的核心环节。如果没有从宏观上的控制和调整,载人航天这样一项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工程是不可能最终完成的。

统一领导,能将各个相关分部集中起来,从而起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提出的。航天事业开展多年来,中国航天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很大关系。

统一领导,要求领导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行为规范。统一领导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体制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二是人员序列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实现统一领导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二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一个统一、稳定的领导班子,应在一个项目的整套体系中处于一个绝对的核心地位。领导班子有了绝对的权威性,才能够更好地带领下面的各级机构向着既定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工作人员必须听从领导、服从指挥,才能在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引下,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一个组织无论规模大小,在内部结构、组织管理乃至人际关系方面,都是相当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过程中协同作战。要想使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组织管理系统能够协调运转,必须在上下级之间、左右部门之间保持某种一致性或统一性,即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这就需要有一个充满统帅力、支配力的领导集体,从宏观上控制,从整体上把握,对整项工程进行统一的管理与领导;从整体的发展角度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切实发挥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作用。在不断的摸索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通过积极整合资本、科技、人才等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进行资本运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向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方向拓展,最终沿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不断向前。

并行作战,上下一盘棋

神舟系列任务规模宏大,高度集成,只有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真正做到一条心、一股劲、一盘棋,才能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越是国家级大型科技工程,越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鼎力支持。

神舟系列飞行任务涉及七大系统、几十个领域,汇聚了全国110多个科研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大协作体系。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各大系统的参研参试人员目标一致,决心一致,步调一致,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前进的浩荡大军。在世界惊叹的目光中,一项项科技难题被攻克,一个个通天障碍被扫除。

2003年10月,萦绕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现实,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中国用一次次飞天壮举向世界证明,太空之旅体现出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

115小时32分,在浩瀚太空,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迷人的风采,征服了国人,感动了世界;这是一支雄浑的协奏曲,仅仅十多年的时间,载人航天各大系统奋力攻关,开创了中国迈向太空的新起点。

这是一次壮观的大合唱,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配套单位、十余万名工作人员,无数的人民群众共同唱响了众志成城的最强音。

航天科技集团771所,承担研制火箭、飞船及航天员系统的计算机等13个项目。他们与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克服了资金紧张、研制周期短、技术要求高等重重困难,按时、按量地完成了任务。

航天科工集团梅岭化工厂承担着为火箭和飞船配套生产电池的任务。这种电池数量大,要求高,他们加班加点,不仅按时完成了任务,而且通过刻苦攻关,延长激活了飞船银锌电池后寿命。

航空工业第一集团621所,负责完成返回舱门天线防热喷涂任务。从初样飞船开始,他们组织力量攻关,突破了这一技术,生产更是“随叫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