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
48805800000029

第29章 南怀瑾:慈云化雨作春风的布道人(12)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曹操深知军纪的重要性,正所谓,上梁正,下梁才不歪,要想让士兵发自内心地重视军纪,他自己就要遵守军纪。曹操割发代首,士兵看在眼里,心里必定会想:“丞相尚且如此,我等更应该严格遵守。”

要正人,先正己。领导是下属效仿的对象,只有自己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约束下属。美国前副总统林伯特?汉弗莱说:“我们不应该一个人前进,而要吸引别人跟我们一起前进,这个试验人人都必须做。”这就是说,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修养和思想影响身边的人,凡事自己起个好的带头作用,这样才能具有凝聚力,使下属自觉团结在自己周围。

领导者的人情味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个领导者要抓住下属的心,就要有人情味。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以南怀瑾先生的观点讲,作为领导,要指挥下面的人,让他们做事,必须先建立起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如何建立这种信任呢?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领导者要有人情味。

有人情味的领导,他们留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真诚平等地对待下属,他们会时常走进下属的工作和生活中,与下属多交流,了解下属的喜怒哀乐,了解下属的所思、所为、所急。于是,他们能很容易打动下属的心,赢得下属的支持。

一家化工厂聘请了一位有特殊管理专长,却在专业技术方面并不太强的厂长。因为前任厂长在专业技术方面十分专十分精,再加上多年的相处和工作习惯,所以厂内的员工对于新任厂长并不十分信服。不但对于新的管理改革方案不热心配合,而且看到新任厂长就远远躲开不愿亲近。

新任厂长看到这个情形,暗自思量怎么样才能凝聚这个团体的向心力,和大家打成一片。新任厂长想了一些妙招让自己融入这个群体。

一个月来他经常带一些小礼物,在晚间到两位主管的家里,和他们及其家人谈天说笑,后来几乎是无话不谈,包括主管们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缺点,例如,不爱洗澡啦!袜子穿一个礼拜不洗啦!怕老婆啦!他将这些听到的事情都记在心里。

第二个月开始,他和两位主管取得了共识,两位主管常常晚上到厂长的家里喝茶,报告一些厂里员工的小习性、特殊的个性或近况,并且将自己遇到的一些事也作一番报告。

上班的时候,这位厂长常常四下走动。

当他看到管仓库的小姐就说:“嗨!张小姐,我曾经看到你的男朋友在工厂门口等你,他好帅啊!高挺的鼻子,和你好相配。”

“喂!小李,听说你的儿子功课很棒,他的头脑一定是像你一样聪明。”

新厂长经常和大伙儿一起在餐厅用餐,一边吃一边将两位平常管理大家很严的主管,在生活上的一些小缺点都讲出来,两位和厂长已有共识的主管,在一旁听到自己的事只是傻笑。

这样一来,基层员工们觉得受到领导的特别关注,有些受宠若惊,感觉非常开心,而且大家听到厂长挖苦主管,自然也很痛快。

没过多久,工厂上上下下都打成了一片,新厂长的管理改革政策也获得了普遍支持。

这位具有特殊管理专长的厂长给我们的启示是,展现领导的“人情味”,拉近与下属的关系,很容易获得下属的支持,不仅能够提高下属工作热情,还能使上下同心协力,增强组织凝聚力。

人情味是领导者手中的一大法宝,古代很多帝王都喜欢用自己的“人情味”来收买人心。唐太宗便是如此。据历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常以皇帝身份屈尊礼贤,关心下属的生活疾苦。李绩晚年得了暴病,药方上说需用“胡须灰”做药引方可治愈。李世民知道后,“乃自剪须,为其和药”,李绩被感动得“顿首见血,泣以恳谢”。马周患了重病,李世民不但派名医去治疗,而且“躬为调药”,让皇子“亲临问疾”,可谓关怀得无微不至。贞观末年,唐朝发动对外战争,李思摩在出征时为弩矢射中,李世民“亲为之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甚至普通士卒有了病,他也要“召至御前存慰,付州县治疗”,因此,士卒深受感动,都誓死为他效力。

得到下属的拥戴是每个领导的愿望,为上者要有人情味,体恤下属、真心关切,如此才能人心所向,才能上下一心,同舟共济。

领导的推功揽过说

《菜根谭》中提到过:“完民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推功揽过是中国的传统智慧,人性的弱点要求人们要有“推功揽过”的意识,领导者尤其如此。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哈斯教授说,要在一个组织内做好,一定要做到三点:推功、揽过和成人之美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孔子在这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动的战场细节。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哪一个敢走在最后面?孟之则不同,叫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自己一人断后,快要进到自己城门时,才赶紧用鞭子抽在马屁股上,赶到队伍前面去,然后告诉大家说:“不是我胆子大,敢在你们背后挡住敌人,实在是这匹马跑不动,真是要命啊!”

胜过周围的人时,不谦虚便容易招致嫉妒和怨恨。因此,南怀瑾先生认为孟之反善于立身自处,怕引起同事之间的摩擦,不但不自己表功,而且还自谦以免除同事间的忌妒,以免损及国家。

推功揽过是一种上升为道德的策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当像孟之反一样,时刻体察自己周围的人,不揽功,不诿过,这样才能赢得下属的追随。完全归功于自己,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很容易犯的错。任何工作,绝不可能始终靠一个人去完成,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协助,也是尤为重要的。作为领导,当下属有功劳时,绝不可抹杀部属的努力,这是绝对要牢记的。

一个让下属放心追随的领导者,面对功劳时,不会独占;面对过错时,也不会全部归到下属身上。在人们眼里,即使领导没有过错,但他的下属犯错了,也等于他犯了错,犯了监督不力或用人不当的错。作为上司,在下属闯祸之后,不要落井下石,更不要找替罪羊,而应勇敢地站出来,实事求是地为下属辩护,主动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得到下属的拥戴,下属才会把他当成真正的靠山。

魏扶南大将军司马炎,命征南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讨伐东吴,与东吴大将军诸葛恪对阵。毋丘俭和王昶听说东征军兵败,便各自逃走了。

朝廷将惩罚诸将,司马炎说:“我不听公休之言,以至于此,这是我的过错,诸将何罪之有?”雍州刺史陈泰请示与并州诸将合力征讨胡人,雁门和新兴两地的将士,听说要远离妻子打胡人,都纷纷造反。司马炎又引咎自责说:“这是我的过错,非玄伯之责。”

老百姓听说大将军司马炎能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莫不叹服,都想报效朝廷。司马炎引二败为己过,不但没有降低他的威望,反而提高了他的声望。

古人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果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别人,或者别人出了问题就认为和自己无关,这样的军队无疑是缺乏战斗力的。如果司马炎讳败推过,将责任推给下属,必然上下离心,哪还会有日后以晋代魏的局面呢?

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无论下属的过错是否与自己有关都大发雷霆,不时强调“我早就告诉你要如何如何”或“我哪里管得了那么多”之类言语的领导们,不仅使下属更不敢于正视问题、不再感到丝毫内疚,而且避免不了下属大闹情绪,甚至永远不可能再拥戴他们。由此可知,领导者应该做的,是勇于承担责任,并将这种“揽过”的精神渗入每个人的心中。

十、孝是回报的爱

1999年,《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响彻街头巷尾,道尽了天下父母的心声。如今时过境迁,当你不经意间听到这首歌时,是否会心中一动,随后拨通手机,听着另一端传来的熟悉声音,温暖在心间一点点蔓延开来。

孝是回报的爱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好品德的养成都是从孝行开始的。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各种品德养成的前提。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那他就不能称之为“人”,也会遭到社会的谴责和鄙视。

“孝”是回报的爱,古人常以乌鸦反哺来教育子女莫忘亲恩。

乌鸦小时候,都是由乌鸦妈妈辛辛苦苦地飞出去找食物,然后回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它吃。渐渐地地,小乌鸦长大了,乌鸦妈妈也老了,飞不动了,不能再飞出去找食物了。这时,长大的乌鸦没有忘记妈妈的哺育之恩,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每天飞出去找食物,再回来喂妈妈,并且从不感到厌烦,直至乌鸦妈妈自然死亡。

小鸟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南怀瑾先生将父母比作两个照顾了我们二十年的朋友,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我们回过来照顾他,便是孝。

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无怨无悔地付出。当我们还是胚胎、尚未诞生时,就获得了来自父母亲人的深切感情和无尽期望。而我们降临这个世界以后,父母生命的意义几乎大半落在了我们身上。随便问一个有子女的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谁?”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子女”。是呀,无数个平凡的父母之所以辛辛苦苦工作,努力奋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让子女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是需要照顾的孩子。父母对我们总是倾其所有地付出。父母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我们遮风避雨,抵挡烈日风霜。年少时,我们爬上树干玩耍;疲倦了,靠在树上歇息。长大了,我们不愿与树玩耍了,树甘愿奉上丰硕的果实,为我们的人生和未来尽心尽力。要成家了,树奉献出自己的枝干,为我们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当我们想出外闯荡时,树会用自己的躯干为我们造艘乘风破浪的船;当我们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地归来,即便树已只剩一个树桩,也会让我们安心地休息。父母总在无私地奉献着,我们的忧伤便是他们的忧伤,我们的快乐便是他们的快乐。我们在为自己的事业、家庭忙碌时,总是无暇顾及远方或身边的父母;当出现变故、陷入困境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年迈的父母。

不要在对父母予取予求之后,将其抛弃,那样,我们的人生将一片荒芜。我国古代有一首《劝孝歌》,里面有两句话:“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句直白而深刻,孝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南怀瑾先生曾提到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卫公子开方仕齐,十年不归,管仲以其不怀其亲,安能爱君,不可以为相。”卫国的一位名叫开方的贵族,在齐国做官,十年都没有请假回卫国。然而,管仲却把他开除了,理由是说开方在齐国做了十年的官,从来没有请假回去看看父母,像这样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又怎么会爱自己的君主呢?怎么可以为相呢?

在父母为我们付出那么多之后,如果我们连起码的回报都没有,谁还会相信我们心中有爱?一个心中无爱、冷酷无情的人,又有谁敢和他结交、谁愿和他结交呢?

孝在形式是一种悲哀

孝越来越形式化是人类的悲哀!很多人觉得,每月按时给父母钱,使他们衣食无忧便是孝。其实不然,孝首先要做到的,是真正敬爱父母;否则,即便使父母每天吃山珍海味,也不过是徒养父母的口腹而已。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南怀瑾先生解释,孔子说他那个时代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便是孝了。然而“犬马皆能有养”,即便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会喂饱它、养活它,因此仅仅是养活父母并不是孝。孝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是一种爱的心情。曾有一则公益广告便将此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位年迈的母亲,在中秋佳节之时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了饭菜,最终却只等来了儿女们的电话,母亲顿时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一位老人恐怕甘愿每天粗茶淡饭,只要儿女能够常回家陪伴,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这恐怕是所有父母的心声吧!

儿子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要母亲随他去城市生活,母亲执意不肯离开清静的乡下,说过不惯都市的生活。儿子没有勉强母亲,只是坚持以后每个月寄300元生活费。母亲居住的村子十分偏僻,邮递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儿女的信息,因此邮递员在村里出现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的节日。每次邮递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信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邮递员交给母亲一张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寄来的。这张3600元的高额汇款单像稀罕宝贝似的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