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
48805800000030

第30章 南怀瑾:慈云化雨作春风的布道人(13)

过了几个月,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信只有短短几句,说他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缠身,不能老家看望母亲了,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给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误事,便又到邮局一次给母亲汇去3600元。几天后,儿子收到一张33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

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上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她寄,否则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够花了。儿子对母亲的固执十分不理解,但还是按母亲的叮嘱做了。后来,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从家乡来城市打工的老乡,顺便问起了母亲的近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孤单一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邮递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呢!”儿子听后泪流满面,他此刻才明白,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的身上。

孝不在于形式,父母最需要的是儿女的关心与牵挂。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儿女的依赖感越来越强,失去了年轻力壮时的信心与豪气。眼花了,腿脚不灵便了,甚至一些简单的小事都会觉得自己做不好,此时,儿女便成了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大树。能影响孝的天平摇摆的不是物质,而是内心,孝由心生。其实,当儿女懂得牵挂父母,当父母习惯依靠儿女,便是天地间最美丽的幸福。时时刻刻牵挂着父母,将对父母的爱心与孝心深系于怀,这才是孝子。牵挂父母的衣食、起居、心情,平时常给父母打电话,多和父母聊天,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使孝成为发自内心的行动,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形式,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才能形成一种深邃真挚的感情氛围,相互间才能共同品味亲情的甜美。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痛

古诗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原本想静下来,可是风却在不停地刮,子女想奉养父母,可双亲却已经不在人世。

时间如流水,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忙,忙学习,忙游戏,忙作业……成人了,还要忙工作,忙事业。当我们认为真正拥有了可以孝顺父母的能力时,可能已经太晚了,因为这时候的父母已经吃不动、穿不了了,有的父母甚至已经远离了尘世。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只有孝顺是不能等待的,否则只会留下无穷无尽的悔痛。

一日,孔子领着弟子外游,忽然听到路上有哭声,声音非常悲切。于是,孔子说道:“快赶车,前面有贤人。”到了哭声之处后发现是皋鱼,披着粗布衣服,抱着镰镐,在道旁哭。孔子下车对他说:“你又没有什么丧事,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皋鱼说:“我有三个过失啊,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而把父母放在次位,归时双亲已故,这是第一个错误;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侍奉君主,没有很好地侍奉亲人,这是第二个错误;和朋友交情深厚,稍微疏远了亲人,这是第三个错误。树想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孩子想好好赡养父母可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时间,走了而不能再见的是亲人。我请求从此放下一切,什么也不要做了。”孔子告诉弟子:“你们都知道了,要以此为戒啊!”于是,他的门人十之有三回家赡养父母去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即使悔不当初又能如何?南先生在论及《论语》中的孝道时曾提及西方的“十字架”文化,即在上帝的监督下爱父母、爱子女、爱他人。当昔日的子女做了父母,当他们真正懂了为人父母的难处,想要回报父母时,恐怕多半已不能如愿了。所以,要孝要早。

卡耐基在为成年人上的一堂人生课上,给他们出过一道家庭作业:“在下周以前去找你所爱的人,告诉他们你爱他,而那些人必须是你从没对其说过这句话的人,或者是很久没听到你说这句话的人。”

下一堂课程开始前,卡耐基问他的学生们是否愿意把他们对别人说爱而发生的事和大家一同分享。一个中年男子从椅子上站起身,开始说话了:“卡耐基先生,上礼拜你布置给我们这个家庭作业时,我对您非常不满,因为我并没感觉有什么人需要我对他说这些话。但当我开车回家时,一个念头一闪而过,自从6年前我的父亲和我争吵过后,我们就开始彼此躲避,除了在圣诞节或其他不得不见的家庭聚会之外,我们避而不见,即使见面也从不交谈。所以,回到家时,我告诉我自己,我要告诉父亲我爱他。

“在我做了这个决定后,忽然感到胸口上的重量一下子减轻了。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起床了,整晚都在想这件事。我很早就赶到办公室,两小时内做的事比从前一天做的还要多。9点钟时,我打电话给爸爸,问他我下班后是否可以回家去,因为我有些事想要告诉他。父亲以暴躁的声音回答:‘又是什么事?’我跟他保证,不会花很长的时间,他同意了。下午5点半,我到了父母家,按门铃,祈祷爸爸会出来开门,如果是妈妈来开门,我恐怕会丧失告白的勇气。但幸运的是,爸爸打开了门。我没有浪费一点时间,踏进门就说:‘爸,我只是来告诉你,我爱你。’

“父亲听了我的话,不禁哭了,伸手拥抱我说:‘我也爱你,儿子,原谅我竟一直没能对你这么说。’这一刻如此珍贵,我甚至期盼时间停止。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两天后,从没告诉过我有心脏病的爸爸突然病发,在医院里结束了他的一生。这一刻来得如此突然,让我毫无防备。如果当时我迟疑着没有告诉爸爸我对他的爱,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了!所以我想对所有儿女说的是:爱你的父母,不要迟疑,从这一刻开始!”

爱,需要用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也是如此。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自己的父母,你便不会总为自己推迟行孝的举动而寻找借口。爱你的父母,就像爱你的孩子,只有这种付出才是真正的孝。

你曾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吗,你曾感受到周遭人事物随着时间不断改变吗?你曾想过最亲近的人有一天将离你而去吗?世人在年少时大多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爱,等自己也为人父母,理解父母的苦心时,父母已经等了很久了。所以,孝敬父母要趁早,现在就去做,不要等父母都不在了而空留遗憾。

态度决定爱的深度

有一句话说:“我们能伤害的多是爱我们的人,不爱我们的人我们很难伤害。”深思起来,这句话很有道理。世间最爱我们的莫过于父母。对于我们,他们无限包容。这种爱来得太容易,太无偿,所以很多人便在不知不觉中肆意挥霍,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自己如何对待父母,多么伤父母的心,父母都会一如既往地爱自己。

常常看到一些人对自己的老父母说话时很冲,有时候像训斥儿女一样呵斥父母,像和人吵架一样对父母大声嚷嚷,这些人很多是发自内心爱父母的,然而他们对父母的态度实在让人无法接受。南怀瑾先生曾多次提到儿女对父母的态度,《论语》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父母在做事的时候,后辈儿女接手代劳;有美食,拿给父母长辈吃。这样就是孝吗?在南怀瑾看来,仅仅替父母长辈做事,将佳肴奉上,不一定就是做到孝了。孝要注意态度。

陈毅一生十分孝敬父母,投身革命后,虽然长年战乱、远离家乡,但总是千方百计寄回家书,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近况,向父母请安问好。新中国成立后,父母没有同陈毅一起居住,陈毅除了每月给父母寄上足够的生活费外,仍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亲笔给父母写信,聊叙家事,宽慰老人。

1962年,身居要职的陈毅已62岁,这年春天,他工作途经成都,当时,他的老母亲已年过八旬,重病在身,住在成都陈毅弟弟家中。当天下午,陈毅就与妻子张茜前去看望。由于老人病重,有时小便失禁,陈毅刚到母亲房中,恰遇母亲换下一条被尿弄湿的裤子。母亲担心让儿子见到污浊之物,便不停挥手、使眼色,要身边照顾她的保姆将尿裤藏起来,保姆慌忙中将裤子扔到了床下。

陈毅拉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道:“娘,您把啥子东西扔到床下了?”母亲连连摇头说:“没啥子,不关你的事。快坐下,跟娘聊聊天!”陈毅笑了笑,对母亲说:“娘,您怎么对我也保起密来了?”说着,弯下身去,要看个究竟。母亲见瞒不住,只好将事情的缘由告诉儿子。陈毅听罢,眼圈红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没能在您身边侍候,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这裤子应该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干什么!”说着,他一手拿过裤子,并对保姆说:“我母亲的病如此沉重,平时不知给你们添了多少麻烦!今天,就让我去洗吧!”

保姆怎么也不让,母亲也赶紧阻拦。陈毅诚恳地说:“娘,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小时候,您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尿裤屎裤啊,儿子怎么做,也难报答养育之恩。”接着,对妻子笑道:“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婆媳亲,全家和’。你这个长年不能照顾婆婆的媳妇,也该尽点孝道,今天我们俩一起来洗这条裤子,好不好?”

很多人都说:“我爱我的父母。”事实上,他们确实是发自内心爱自己的父母,只是,在和父母对话时,常会态度恶劣,或者对父母的言语敷衍了事,相当不耐烦,或者是声色俱厉地呵斥父母,这些言语上的冲撞常会深深刺痛父母的心。试想:儿女下班回家,疲惫不堪,而父亲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将茶杯在桌几上重重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吧!”父母见到儿女如此态度,会多么伤心!

爱在态度上。孝敬父母就要由内而外,发乎真心,给予父母同等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孝。

为子女,也会好心办错事

有人说:“相差六岁就会有代沟。”子女和父母之间起码相差二十多岁,代沟不可谓不深。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父母一点都不理解我”;“父母偏心”;“父母一天到晚唠叨个没完”;“我在父母眼里只是学习的工具,他们一点都不关心我”;“父母老管我,一点自由都没有”;“父母蛮不讲理,什么事都是他们对,我错……”

由此可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是不对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圣贤孔子尚且会犯错误,更何况作为普通人的父母呢?南怀瑾先生说,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对,作为一个孝子,对于可能犯错的父母,要尽力劝阻,盲目顺从不是孝。

有一次,曾参和父亲给瓜地除草,一不小心,把几个瓜苗给铲断了,他的父亲性情很暴躁,看见后十分生气,便拿起一根棒子,狠狠地抽了他一下,口中还骂道:“你这个废物,这点活都干不好!”曾参只感到肩膀上火辣辣的疼,但为了不让父亲后悔难过,就故意表现出一点都不疼的样子。而父亲看见曾参无所谓的表情,心里想:“看他的样子说明我打得不太疼,还好如此,否则真的打伤了他,我可就要难过、伤心了!”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并没有称赞曾参的忍耐和孝顺,而是说:“当儿女的人,一定要有智慧,当父亲用小棒子打你,只是轻轻地打,他是在提醒你、教训你犯错,当儿女的应当接受这种处罚。可是,如果父亲拿了一根千斤重的棒子来打你的时候,就不应该接受了。”学生们听完孔子说的话,都很好奇地问:“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告诉他们有两个理由:“你们想想看,天下哪有不爱子女的父亲,如果父亲生气了,处罚儿女,这是一时的愤怒,他们并不是有心要打伤孩子,如果孩子被打伤了,他们就会很难过,这是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儿女也应该为父母的名声着想,如果一个孩子在父亲的生气下被打伤或打死了,别人就会责怪这个当父亲的人。”

“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天下的父母,对子女都是一片好心,但他们有时候也会办错事,曾参的父亲就是如此。曾参一味忍耐的做法也不算是真正的孝顺。如果父母做得太过,子女不应该一味承受。这样说,并不是鼓励子女不顾一切地反抗。父母错了,子女可以心平气和地指出,不可任性而为。但即使是反对,也应该讲究方法,把握一定的度,行为不可过激。

燕文跟母亲吵架了,她一气之下,冲出了家门,走进茫茫的夜色中。漫无目的地走了一段路后,她发现走得匆忙,竟然一分钱都没带,连打电话的钱都没有!

夜色渐深,燕文饥肠辘辘的感觉越来越强,忽然一个小小的馄饨摊映入眼帘,一位老婆婆在摊前忙碌着。馄饨的香气扑鼻而来,燕文咽了一下口水,又看了一眼锅中翻滚的馄饨,慢慢转身离去。老婆婆早已注意到徘徊不定的燕文,她热情地问道:“小姑娘,吃碗馄饨吧!”燕文转过身尴尬地摇了摇头,说:“我忘记带钱了。”老婆婆笑了笑,说:“没关系,我请你吃!”

片刻之后,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燕文吃了几口,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小姑娘,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询问。“哦,没事,我只是感激!”燕文拂去脸上的泪花,“您跟我不曾认识,只不过偶然在路上看到我,就对我这么好,煮馄饨给我吃!但是……我妈,我跟她吵架了,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说不让我再回去了……您是陌生人都对我这么好,我妈,竟然对我这么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