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
48805800000003

第3章 愿解众生倒悬苦

——南怀瑾小传

大凡传奇之人总有一段传奇的人生!

南怀瑾,这位世人眼中的“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诗中说:“前因后果问如何,眼阔心空且放歌。浮海十年家国事,闲情留取付梨涡。不二门中有发僧,聪明绝顶是无能。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山河亦要人。”他是一个不出家的出家人,在红尘中修行,不求出世的风姿,只做入世的事业。

年少轻狂的岁月,于每个人都是难忘的记忆。南怀瑾出生于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他遍读经书,兼及书法,但极其嗜好武侠小说,常于无人处偷偷练武。直到被父亲发现,为他聘请武师。他不像别人一样进入中学接受教育,而是在离家不远的家庙中自修。家庙里,没有玩伴,只有一位又呆又瘸的公公。在这清幽的环境里,能做的事只有读书、练武、静思。结果,几年之后,南怀瑾遍览经史,涉猎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对文学书法、诗词歌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颇有心得。更重要的是,几年的静思,使他对人生有了不同于常人的体会。

少年立志当拿云。当他从自修中学得各种知识,因缘际会,进入浙江国术馆,使自己在武术和文化上更进一步,这时抗日战争爆发。于是,他投入了救国的洪流大潮中,组建了一支小小的队伍,在因为某些原因不得已放弃后,他考入了国民党的“中央军校”。毕业后,当了一段时间的少校。后来目睹国民党官场的混乱和黑暗,便悄然身退,开始对学佛访道产生了极大兴趣。

他曾拜在名重一时的禅宗大德袁焕仙门下,专心致志地学佛参禅。后来,他为了深究佛法,一个人悄然上峨眉山闭关修炼,埋头阅读《大藏经》。再往后,他前往五通桥多宝寺闭关潜修。这期间,他除在禅修打坐外,还批阅了全套《永乐大典》等经史典籍。渐渐的,他已经完全无意于政治,对佛道的兴趣却与日俱增。于是,他又远走西藏、西康,参访密宗各派大师,归来后便隐于杭州天竺寺,批阅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在天池寺附近结茅庐清修。

内战结束后,南怀瑾离开家乡,远赴中国台湾。在贫寒困厄中仍不改乐观的心态,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部著作——《禅海蠡测》。后来,他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当中国台湾逐渐稳定下来后,南怀瑾开始大力宣讲传统文化,传播文、史、哲及佛学等。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南怀瑾成立了“东西精华协会”,旗下有“禅学进修班”、“美术进修班”、“国乐进修班”、“国医进修班”等,开设了国学、国画、书法、太极拳等课程。这期间,他出版了名著《论语新裁》,结果在中国台湾出版界引起巨大轰动。不久,南怀瑾再次闭关修炼,历时三年之久。当他再次出关时,他的声望已经越来越高。他到各地讲学,内容极广,除了儒、道、释三家外,还包括历代谋略学、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企业管理以及诗词、书画、星相、堪舆、卜易等。听他讲课的人,小到普通百姓,大到各界高层,他的名声显于海内外,成为当世大家。他的佛学著作《如何修正佛法》、《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等深受各地僧俗大众的欢迎。

喜好佛法的南怀瑾,虽然不出家,却以出家人“自度度人”的精神,从事着“自利利他”的事业。他成立教育基金会,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捐款,投资创建十几家合资企业,在故乡温州成立医药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又捐资修建禅堂,还投资助建金温铁路。现今九十多岁的他,仍然讲学不辍,不断地弘法度人。他说:“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山河亦要人。”解众生倒悬之苦是他的愿望,他以自己的方式收拾着世人内心的山河,他的每一步,都利益着天下众生,他虽然不是穿僧衣的出家人,却是一个真正的慈云化雨作春风的布道人。

南怀瑾大事记:

1918年,南怀瑾先生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

1929年,12岁时开始习练种种武艺。

1930年,13岁的南怀瑾念完私塾,开始在家自修。

1934年,17岁的南怀瑾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

1935年,他考入浙江国术馆,期间遍读藏书楼的珍贵典籍,如《四库全书》。

1937年,南怀瑾从浙江国术馆毕业,获得武术教官的资格。不久,他拉起一支队伍,自任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队伍解散。后考入国名党“中央军校”,毕业后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期间开始对学佛访道产生兴趣。

1942年,25岁的南怀瑾弃职学佛,为研究佛法,开始上峨眉山“闭关”修炼。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僧奇士。复又辞去教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眉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同年冬,拜袁焕仙老先生为师,潜心修道参禅。

1945年,南怀瑾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派大师。风了和尚为其护法并安排行程,满空法师担任藏语翻译,四川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谢子厚大居士则供养他红教、白教、黄教、花教等多种秘藏法本。在此期间,南怀谨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多位上师印证,承认南怀谨为合格的密宗上师。后来,贡噶活佛还在成都古刹大慈寺,特地为南怀谨传授了显秘大小戒律,并亲手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交付南怀谨。后来南怀谨取道重庆,离川赴滇,讲学于春城云南大学,其间又短期回到蓉城,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7年,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杭州天竺,细细批阅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避乱世于江西庐山天池寺结茅棚清修。

1949年春,经波历险,始来中国台湾。不久完成了他在台的第一部巨著《禅海蠡测》,就禅宗要旨、公案、机锋、证悟、神通及与丹道、密宗、净土诸法之关系,钩玄剔要,精微阐述,为求证无上菩提大道者,架设一条登堂入室之梯。后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几年后,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掌教席,且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

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意欲为台港工商社会注入中华文化之清泉,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取精用宏,服务于社会与大众。接着,创立了“老古出版社”,后更名为“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创立了“大乘学舍”,后更名为“十方丛林书院”,并出版发行《知见》杂志。虽日见繁忙,然南怀谨矢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夜以继日,笔耕不辍,《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历史的经验》、《新旧的一代》、《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道教发展史》、《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习禅录影》、《禅观正脉研究》、《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原本大学微言》等作品也相继问世,当然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学生整理的南怀谨讲学记录。与此同时,南怀谨整理出版了与袁焕仙老师合著之《维摩精舍丛书》、《定慧初修》,出版《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和《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合编》……。

1976~1979年,闭关修炼。

1985年,离台赴美,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弘扬中华固有之学术。

1987年,移居香港,致力于各项建设事业及文化教育事业,相继成立光华教育基金会、国际文教基金会。

1989年以来,先后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捐款200余万元。另外又投资2000多万元创建十几家合资企业。

20世纪90年代初,投资1700万美元助建金温铁路。

至今,南怀瑾仍到各处演讲,奉献着自己的全部精力,以天下苍生为念,继续着度化众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