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
48805800000008

第8章 李叔同:一名圆月耀天心的修佛者(5)

走自己的路

眼睛无处不在。我们大惊喜时,想长啸一声来表达内心的喜悦,责备的眼睛马上浮现,不得不掩上微张的嘴巴。我们心中不忍,怜悯之情大作时,想停住脚步施舍些钱给褴褛的乞丐,复杂的眼睛突然现身,不得不加紧脚步越过那双枯老的手。眼睛很讨厌,我们想做什么的时候,它总会出现,像一个一板一眼的教习者一样,用戒尺来衡量行动是否出格。眼睛长在别人身上,却刻在我们心上。它更像一杆指挥的旗帜,众人向东,我们向东,众人向西,我们也向西。无处不是随波逐流,无处不是带着枷锁的心。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多么大无畏、狂放不羁的宣言啊!

人生太累,是否因为不敢、不去走自己的路,所以只能和众人一起看着同样的风景,只能不断重复别人的路。

弘一大师终于不顾世人的眼光,出家做了和尚。毛泽东还是违了父命,弃商从政。白姓老人到底卖掉了房屋,为贫困学子捐钱捐到一无所有。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对生活的理解。只要自己认为对,只要自己觉得值得,又何必在乎世俗的眼光、别人的看法呢?自由的心灵将指引我们幸福所在。如果,我们的心对世人多有怜悯,那便去做吧,管他人怎么说呢?即使被认为是傻子又如何!别人不做的、不愿做的、不敢做的,如果我们的心愿意、渴望去做,那便去做。人生真正的勇气不是压抑自己追随大众,而是跟着自己的心走。

归省禅师担任住持期间,由于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粮食来养这些僧人,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粥、吃野菜,个个面黄肌瘦。

有一日,住持外出化缘,法远就召集大家取出柜里储藏的面做起粥来。粥还没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小师弟们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归省禅师看到法远居然把应急用的面用了,生气地说:“谁让你这么做的?”

法远毫无惧色地说:“弟子觉得大家面如枯槁,无精打采,于是就把应急用的面拿出来煮了,请师父原谅。”

归省严厉地说:“依清规打三十大板,驱逐出寺!”

法远默默离开了寺院,但他没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上觅了个角落栖息下来。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动摇他向佛的决心。

归省禅师有一次偶然看见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觉,十分吃惊地问道:“你住这里多久了?”

“已半年多了!”法远说。

“给房钱了吗?”

“没有。”

“没给房钱你怎么敢住这里。你要住,就得交钱。”

法远默默托着钵走向市集,开始为人诵经、化缘,赚来的钱全部用来交房钱。

归省禅师笑着对大众宣示:“法远乃肉身佛也!”

法远是大无畏的,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走自己选择走的路。即使犯了清规,即使被驱出寺院,即使受到诸多非难,他仍然不改初心。如法远者,走自己的路需要大无畏的勇气,需要承受磨难的意志,但只要走下去,就有绝美的风景,有身心的愉悦与满足。

别让走自己的路成为一种梦里的奢望!

尊严非席,不可卷起

公元前213年,罗马人攻破叙拉古城。当罗马士兵用剑指着阿基米得时,这位白发苍苍的75岁老人面对眼前锋利的刀,只是平静地说:“请等一下再杀我,我还有一道几何定律没有证明完。”公元1661年中秋,元朝大才子金圣叹被押赴刑场,对出了一直困扰他的“半夜二更半”的下联——“中秋八月八”,在临刑前饮诀别酒,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弘一大师对弟子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为释迦如来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用,而犹醌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于是写下“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之句,并加上“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跋语。

1938年3月,厦门一时“黑云压城城欲摧”,战争之弦一触即发,丰子恺为了他的安全,求他转去内地。他致函说:“为护法故,不怕炮弹,倘值变乱,愿以身殉,古人诗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后来,日本某舰队司令造访弘一大师,司令要求弘一大师以日语对话,弘一大师坚持“在华言华”,拒绝说日语;司令邀弘一大师赴日弘法,弘一大师回答说:“出家人宠辱俱忘,敝国虽穷,爱之弥笃,尤不愿在板荡时离去,纵以身殉,在所不惜。”

生命是可贵的,好生恶死是人的本性。古人说:“自古艰难唯一死。”然而,这世界上有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人们宁愿失去生命也不愿失去它。它是什么?它是尊严,它是骨气,它是正义!人类的伟大不在于统治了世界,不在于是万物的主宰,而在于对人性美好的坚持,对人生价值的守护。

日本江户时期是一个社会很不稳定的时期,浪人、武士依仗强力横行无忌。

有一个著名的茶师跟随着一个显赫的主人。

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办事,舍不得离开茶师,就说:“你跟我去吧,好每天给我泡茶。”茶师很害怕,对主人说:“您看我又没有武艺,万一路上遇到点事儿可怎么办?”主人说:“你就挎上一把剑,扮成武士的样子吧。”茶师只好换上武士的衣服,跟着主人去了京城。

一天,主人出去办事,茶师就一个人在外面。这时迎面走来一个浪人,向茶师挑衅说:“你也是武士,那咱俩比比剑吧。”茶师说:“我不懂武功,只是个茶师。”浪人说:“你不是一个武士而穿着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尊严,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茶师一想,躲是躲不过去了,就说:“你容我几小时,等我把主人交办的事做完,今天下午我们在池塘边见。”浪人答应他后便走了。

这个茶师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他看到武馆外聚集着成群结队的前来学武的人。茶师分开人群,直接来到大武师的面前,对他说:“求您教给我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吧!”大武师非常吃惊,他说:“来我这儿的所有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这是为什么呢?”

茶师把与浪人相遇的情形复述了一遍。然后说:“我只会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求您教我一个办法,我只想死得有尊严一点。”大武师说:“那好吧,你为我泡一次茶,然后我再告诉你办法。”

茶师很是伤感,他说:“这可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次泡茶了。”他做得很用心,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洗茶,滤茶,再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大武师。

大武师一直看着他泡茶的整个过程。他品了一口茶,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茶师说:“您要教给我什么吗?”大武师说:“我不用教你,你只要记住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就行了。”

这个茶师听后就去赴约了。浪人已经在那儿等他,见到茶师,立刻拔出剑来,说:“你既然来了,那我们开始比武吧!”

茶师一直想着大武师的话,就以泡茶的心面对这个浪人。

只见他笑着看着对方,然后从容地把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地放在路边;再解开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绑带,把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然后把裤腿扎紧……他从头到脚不慌不忙地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

对面这个浪人越看越紧张,因为他猜不出对手的武功究竟有多好,对方的眼神和笑容让他越来越心虚。

等到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拔出剑来,把剑挥向半空,然后停在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样。

此时浪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乞求说:“求您饶命,您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有武功的人。”

茶师知道自己与浪人比武必死无疑,他怕死,但更怕死得没有尊严。与尊严相比,死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他之所以能以泡茶的心情去面对武士手中的剑,只因为他想尊严地死去。正因为如此,他竟然获得了生的机会!多么出乎意料,然而一切又在情理之中。“狭路相逢勇者胜”,淡然从容地面对死亡的态度,才是胜利的关键。人不畏死,死亡便无法使人恐惧,死亡的火种里便能燃放出生的希望。

吴晗在《谈骨气》中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为了尊严,那名乞丐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人之为人,在于对精神价值的守护。《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生命易朽,精神如皓月般长存!“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捍卫尊严,为尊严而战,这就是值得尊敬的人类舍生而忘死的理由。

不做偶像的影子

任何时代都缺少不了偶像。魏晋时,人们的偶像是竹林七贤之类的旷达之士,于是嵇康临刑时有上千太学士相送,一首《广陵散》自此名扬后世。唐朝时人们的偶像是文采风流的诗坛精英,由此出现了“洛阳纸贵”,白居易自此家喻户晓。明代人们的偶像非当时的戏剧家们莫属,于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出现,便有无数闺阁女子为之痴迷成狂。现在的社会更是偶像的社会,粉丝的身影不分国界、不分肤色、不分地域,遍及全球。

崇拜偶像的潮流席卷整个时代,气势汹汹。弘一法师十分反对所谓的偶像崇拜,尽管他本身也是很多佛教徒崇拜的偶像。他笃信佛,但并不崇拜佛。他觉得只有认识到自己皈依的并不是某一个佛,而是真正的智慧,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出家人。

当然,一个人不是不可以有偶像,但不能过分崇拜偶像。偶像的作用是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从而更加完善自我。但有些人却忽略了这些,走上了思想的歧途。这些人因为对偶像的过度崇拜而迷失了自我,不分是非对错,觉得偶像的话一定是对的,偶像做的事一定是正确的,偶像一定是完美无瑕的,偶像在心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若有人对偶像的言行有所指摘,这些人便会怒不可遏。崇拜偶像到了失去自我判断、走火入魔的地步,这正是弘一法师等人反对偶像崇拜的原因!盲目的偶像崇拜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偶像即使能身在三界外,跳出红尘中,那又如何?况且,绝大多数的偶像也不过是凡世间一俗子而已。

寒冷的冬天,丹霞禅师四处云游,来到洛阳。有一天,他正在路上独自行走,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禅师于是到附近的惠林寺避寒。天气实在太冷了,禅师走进寺庙中,觉得自己都快成为一块冰了。他看到佛殿上供着好多木佛像,前面还供着香火。于是,毫不犹豫地拿来一个木佛像,点燃了它,开始烤火取暖。

正在这时,寺庙里的住持来了。

住持看到一个人在烧佛像,而且是一个和尚!

住持又惊又怒,立即大声叱责道:“你这个和尚,疯了吗?竟然敢烧佛像!”

丹霞用木杖扒了扒灰烬,慢条斯理地说道:“我想烧了这木头之后,取它的舍利子。”

住持余怒未休地说:“果真是个疯和尚,木佛像怎么会有舍利子呢?”

丹霞禅师淡淡一笑,平静地说:“你也知道木佛像没有舍利子啊。那就让我再拿几个木佛像来烧了吧!我实在太冷了!”

偶像,不管他多么伟大,都不应该成为狂热崇拜的理由——我们可以去尊重、借鉴他的思想,但没有任何必要去迷信他。

对于每个人而言,我们可以去欣赏和学习偶像某个优秀的地方,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为偶像崇拜而迷失了自我。因此,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是否在盲目的偶像崇拜之中丧失了自我的灵魂。

宁得罪也不应酬

“应酬”一词越来越多地充斥在生活中。应酬饭局、应酬会议、应酬老师、应酬同事、应酬领导、应酬媒体、应酬社会,应酬简直是无处不在。何谓应酬?应酬就是说不愿说的话、做不愿做的事、见不愿见的人、去不愿去的地方。因为人情、因为盛情、因为工作、因为生意、因为职位、因为生活、因为……我们不得不应酬。

应酬有时会使人疲倦得像只老鼠,生活被啃得模模糊糊。

遭遇应酬的,不仅是世俗的我们,世外之人也同样有此困扰,例如,弘一大师。他在泉州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频于应酬,尽管对这些应酬是十分厌恶,但是仍然不得不去应酬。后来发生了一件事,给他很大的震动。他曾在日记中讲述这件事:

“……可是近来也有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十五岁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又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啊!他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了。我自从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坚决的心谢绝宴会,虽然得罪了别人,也不管他,这个也可算是近来一件可庆幸的事了。”

尽管推却应酬会得罪人,但弘一大师仍然坚持去做了。

一次,弘一大师在温州某寺闭关修炼。当地的道尹听说后慕名来访。因为弘一大师已决定不再应酬,便不见他。那道尹便找到弘一大师的师傅寂山禅师来说情。弘一大师面对师傅的请求,涕泪拒绝:“师父慈悲!师父慈悲!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了死生大事,妻子亦均抛弃,况朋友乎?乞婉言告以抱病不见客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