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酒暖回忆思念瘦
48863300000009

第9章 柳永的爱情梦想: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1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大词人、词坛偶像——柳永。这是一首广为人知的词。我说的“广为人知”,不单单指现在,还包括柳永那个时代,同样“广为人知”。当时,开封城里大街小巷的歌女都喜欢唱这首词。元人将它列为“十大金曲”。

我用现在的语言“翻译”一下,这首词大意如下:深秋的蝉唱得格外凄凉,两个人坐在路边供人休息的长亭里,有说不完的话,天已经黑了,还不忍分开。急骤的雨暂时停了下来。在忭京城郊外露天设帐,和心上人饮酒话别,心情暗淡,两个人彼此留恋不已,船上的人不停地催促着,说船要走了,上来吧。“兰舟”,就是船,相传鲁班以木兰树刻作舟,所以后世以兰舟作为船的美称。拉着的手不忍松开,两个人就那么泪眼相望,想说点什么,却喉咙哽咽,说不出话。想这次离开忭京走了又走,走到很远的地方,乘船在烟波浩淼的江水上飘泊,一直要到那暮霭沉沉的南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会为离别伤感,更何况是这么一个寂寥、冷清的秋天。今天晚上离开你之后,酒醒会在何处呢?我想会在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边吧。“晓风残月”,是一个文化语码,代表了相思、离别和感伤。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有这么两句词:“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的《荷叶杯》中有这样的句子:“惆怅晓莺残月。”大意都是说惆怅的情绪。

这次分别,离开你,也许要好几年时间才能见面,没有你的日子,就算天天是良辰日日看好景,那对于我,也是虚设,没有什么意思。纵然心中有千种柔情蜜意,我又能跟什么人说呢?

这首离别词,是鼓劲抒写离情的词中最好的之一,堪称婉约词的代表作。“婉约词”和“豪放词”这两种概念,是明人张延首创的。后来,几乎所有评论词的人,都继承了这种说法。柳永和苏东坡分别代表了两种词风,柳词婉约明丽,苏词豪放隽永。柳永专写“子女情长”,不是坏事,也不能算是缺点。

“柳永以夜晚为舞台的词,在韵文史上是罕见先例的独特之作”。“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得如此逼真,就像在眼前一般,那种离别的愁恨,触目惊心,简直让人不忍读下去。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成为传诵至今的名句。上片将作者与恋人分别依依不舍的情景写得凄楚无比,要离开最爱的人了,再好的酒菜,也没有胃口,无法下咽。下片则由个人的伤感提升到全人类的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不是个人的问题,所有人都可能面对这种伤感,离别的感伤自古以来就是有情人的不幸,将个人的离别哀愁提升到了全人类的哀愁。

好的词一旦“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味道其实就不对了。所以好词就像好酒,应该慢慢去品,越品越有味道。一首好的词,除了情感上打动人之外,还提供一个优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这样的句子,我们仿佛看到江南那美好的风景: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湖映青山,河畔人家,十里烟花,有兰舟催发。在这样美好的风景里,泪眼看着泪眼,什么叫低碳生活?这就是!多么美好、幽静的低碳生活、低碳爱情。

这首词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激情似火。平仄声里,如杜鹃啼血,如秋雨打萍。

第2节 《雨霖铃》是写给谁的?

《雨霖铃》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是柳永要到外地做官去了,不得不与深爱着的歌女告别。

那么,是什么样的歌女让柳永如此投入、爱得如此难舍难分呢?这个故事,正史上没有什么记载,因为那个时候柳永还没有功名,而歌女的身份更是难以上正史。民间倒是有多种说法。我记得网友“行走红尘”讲述过柳永和梅枝的传奇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在逻辑上应该是成立的。原文我找不到了,只能凭印象,讲述大概故事。

这首词中的女主角的名字叫梅枝,是名歌女。柳永这一辈子,大多数时间离开家乡,在外面为生活奔波,他又是个写词的天才。而词,说白了就是流行歌曲,原本就是写给歌女唱的。所以,柳永认识的歌女一定不少,但真正让他终生不能忘怀、难以割舍的不多,梅枝是其中一个。所以,柳永为她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词——《雨霖铃》。

柳永与歌女梅枝是老乡,都是福建崇安人。两家的家庭背景也差不多,都是书香门第,从小就在一块玩,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他们在语言上没有障碍,生活习惯也一样,两个人比较容易沟通。

之所以叫她梅枝,也是有来历的,因为她家有个规模比较大的梅园。众多梅树到了冬天,花开万朵,香飘满园,那种浪漫,想想就令人羡慕。宋朝人没有电脑、网络、手机,没有今天的人这么忙,这么累,再说那个时候空气也好,没有污染,典型的低碳时代。大家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诗词,很有文人雅兴。柳永与梅枝两个人就经常在梅园里吟诗作赋。梅枝天生丽质,聪明伶俐,琴棋书画皆通,柳永的父母对这个女子也比较满意,到了说亲的年龄,柳家派人上门求亲,梅家也无异议,两个人的婚事就这么定了。

对于年少的柳永来说,娶得美人归那是迟早的事了,当下男儿要做的就是参加科考,求取功名,当官,这是那个时代男人的不二选择。

然而,世间事总是难以预料,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梅家突然遭遇变故,也不知道得罪了什么人、犯了什么事,总之,梅枝的爷爷进了监狱,受此连累,梅家被抄家。那种在梅园里吟诗作赋的悠闲日子一去不复返。这就是梅枝沦为歌女的原因。柳永的家人只想儿子考进士,当官,不想受此牵累,所以,与梅家解除了婚约。柳永非常爱梅枝,但是在那个时代,他无力反抗,只能顺从,但是他的心里面又怎么可能轻易忘记梅枝呢?

柳永风流倜傥,最喜欢陪歌女吃花酒,然后留下自己写的词。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柳永在忭京的青楼中,竟然见到了梅枝。重逢的喜悦,让柳永忘记了烦恼,天天在青楼中填词、听梅枝唱,直到不得不分手。

第3节 皇帝也是柳永的粉丝

柳永算得上是北宋时期巨星级的词人,不但歌女们崇拜他,众多官员追捧他,就连当时的皇上宋仁宗也是个“柳词迷”,喝酒的时候,要求他的歌女就唱柳永词,一遍不够,就听两遍,三遍。历史记载,北宋的最后一位宰相何栗,在“靖康之难”那年,即1126年——那时候柳永已经死了七八十年了,北方的金国人已经打到了汴京,兵临城下,首都遭围困,眼看就要攻破,国家危在旦夕,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这位宰相何栗大人仍然“时一复讴柳词”(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八)。如果再往前说,哲宗时的宰相韩维同样是酷爱柳词的,他爱到什么程度呢?爱到“每酒后好讴柳三变一曲”,每次喝了酒都喜欢唱柳永的词。

柳永在国外也拥有众多的粉丝。当时的西夏人就到处传唱他写的词。叶梦得曾在《避暑录话》中提到这一点:“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苏东坡在汴京当翰林大学士时,对柳永词有点不服气。幕府中有擅长唱歌的人,苏东坡问他,“我的词比柳七怎样?”,人家客气地说:“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那么,柳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他的一生是否很顺利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

关于柳永这个人,钱钟书先生在《宋词选注》中是这样写的:“柳永(生年死年不详),原名三变,崇安人。他是词的大作家……相传他是个风流浪子。他在词集《乐章集》里常常歌咏当时寻欢行乐的豪华盛况,因此宋人有句话,说宋仁宗在位42年的太平景象,全写在柳永的词里。”

柳永在家里排名第七,所以有人就叫他柳七。柳永家世代做官,只有他好像生下来就是为了写词的。他从老家福建到京城应考,一到繁华的京城,就认识了许多歌女,为她们写词,短期内就写出了知名度。歌女们很喜欢唱他写的词,他的名气越传越大,很多歌女都知道他的名字,一见他就缠着他写词。过早的成名让他自我感觉非常良好。那时候年轻气盛,写就写,怕什么?他总觉得自己才华过人,所以,对于考进士这事,他觉得自己不是能不能考上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中状元的问题。他相信自己一定能高问题状元。他曾经吹牛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自信大到了自负的程度,就有点过了。

考试的结果出来,柳永不是第一,不是第二,不是第三,都不是,他落榜了。到这个时候,他仍然很自负。酒后填词,写下了《鹤冲天》一词: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用今天的语言来说,这首词的大意是:黄金榜上,状元没有我的份。如此圣明的时代暂时遗漏掉了我这个贤人,怎么办?既然这次没有能够达成我的风云志向,干脆任意、疯狂地放荡一回,何必再谈论什么得到还是丧失呢?我虽然这次没有混上官服穿、穿的还是白衣,但是我是个才子词人,自然等于卿相。

烟花巷陌,隐约可以看到画着画的屏障。幸好,我有意中人,可以去寻访她。暂且这样偎红倚翠地过吧,这样的风流事,让人欢快、舒畅。青春短暂一瞬,不要辜负了,我现在怎么忍心为了考上进士这样的浮名,而牺牲“浅斟低唱”呢?

第4节 考场上,他屡试屡败

据说,这首发泄落榜牢骚的词一出世就引得不少人传唱。后来传到了皇帝宋仁宗的耳朵里,仁宗听了觉得柳永过于自负,自视甚高。仁宗初年再试,柳永考试已经过关,本来该是进士了,但由于皇帝还记得他在词里面说过的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楞把柳永从榜单上拿下来了,还说让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柳永不是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吗?那就去填词好了,不用来当朕的官了。

这是柳永第二次科考失败。柳永听说失败是因为自己填词惹的祸后,大醉了一场,索性声称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纵情声色,经常在灯红酒绿中买醉,无所顾忌地填词。他填的词特别受欢迎,这样的创作除了成就他的大名外,也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回报,当然这钱是妓女给他的。因为一个妓女只要得到柳永填的词,有机会演唱了,马上就身价十倍,进而成为名妓。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中说:“柳永居京华,闲暇时遍游妓馆。所到之处,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

一个流行歌曲的创作者,一个日日和妓女厮混的人,毕竟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正人君子”们骂柳永太不正经,一个永爱烟花巷的男人算什么男人?男人当官之后再去找妓女听曲,那叫风流;可是,一个男人没有功名,只靠和妓女混在一起、为其填词挣钱吃饭,那就免不了被社会主流嘲笑了。宋朝王明清《玉照新志》卷四载:徽宗时都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搓酥左与言”的对子。

当时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很简单,就是要考取功名,当官。柳永无法超越这一点,也不可能超越这一点。柳永同样对仕途充满向往之情,填词充其量只能作为“业余”爱好,不能当成终身的职业。他必须符合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第一次,自己太骄傲,没有考上。第二次科考,考上了,因词惹祸,皇帝没有要他。之后,他屡试屡败。

于是他就到处游学、公关,也尝试过将自己填的词送给各级官员,想以此谋得一个小小的官位,但是最终没有成功。

这么多年的飘泊,柳永在仕途上仍然没有谋到任何职位。一方面他感叹,“干名利禄终无益”(《轮台子》),说老子不要那个破乌纱了,游山玩水、填词陪妓不也逍遥吗?但是,另一方面,他常年郁闷,因为“念利名,憔悴长萦绊”(《戚氏》),所以在外面飘泊的日子,就没有开心过,即使在夜晚也是“孤馆度日如年”。

就这样飘泊几十年,快到50岁的时候,柳永再次回到京城应试,终于在1034年(仁宗景佑元年)考中了进士。他被安排到浙江的睦州(今浙江建德市)做团练副使推官,几年后被派到昌国县(今浙江舟山市)晓峰盐场做盐监,一个非常底层的小官。就是在这里,他一改过去总写男女离别的词,写下著名的《煮盐歌》这样的现实主义词。

第5节 柳永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

从用世的角度来看,柳永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历尽苦难、终身不得志。他自己说自己的一生就是“平生心事暗消磨”,一生都想用世,想为治国出点力、做贡献,可是太多次的挫折把他的意志都给消磨尽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驱驱行役,苒苒光阴”之中消磨掉了。但如果从词学的角度来看,柳永孤傲的性格、坎坷的经历反而成就了这么一个天才的词人。

晚年,他奔波于长安古道之上,面对萧瑟的秋景,写下《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他说,京城的古道上马迟迟而行,高处的柳树上蝉在乱叫着。阳光如海,山如岛。夕阳下的山那边,萧瑟的秋风在原野上吹,抬头遥望,四方的天与大地相接,如同幕布四角下垂。

归山的云啊一去无踪迹,哪里是美好的愿景?现在我老了,人也变了,不像从前那样了,现在的我,对那些妓女已经没有兴趣了,那些和我一起嘻嘻哈哈的歌女、嗜酒之徒已经“萧索”了,很少有了。

人真的会变的,想不到当年那个风流才子、那个浪迹江湖的游客、敢恨敢爱的汉子、那个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柳永,如今的棱角终于被社会磨平了。口无遮拦、敢写、敢唱、敢为、敢叛逆的柳永已成符号。

经历过“朦胧暗想如花面,欲梦还惊断。和衣拥被不成眠,一枕万回千转。唯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闻长叹。”(《御街行》)的柳永如今“成熟”了,甚至有些后悔了。在《昼夜乐》中,柳永这样写他的“悔意”: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凭地难拼,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我们再来看柳永的另外一首词:《蝶恋花》,词曰: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这首词写的同样是相思。

我用现代的语言“翻译”一下:我长久地站立在高楼上,虽然沐浴在细细的春风里,但是,极目远望,看到的是春愁,是一直蔓延到天际的沮丧、孤独和寂寞。快要落山的太阳照耀着远处的草色烟光,谁能理解我的沉默?我心里在思念谁,有谁明白?

我真的打算在疏懒中放纵一回,喝个痛快图的就是一醉,像曹操感叹的那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边喝酒边唱歌,强颜欢乐但最终还是无味。我天天想念你,整个人逐渐地消瘦,连衣带都渐渐地宽松了,但是,为了你,我憔悴也值得,我心甘情愿。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之间相思之苦的词,不过,柳永是高手,把思念和愁苦写得不露痕迹。王国维比较欣赏这首词,他从中读到了做学问的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学问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然后他举了三首小词代表这三种境界。第一,你要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说,不要总想走捷径,不要太急功近利,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第二,就是说,你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做个“执着哥”,能忍受孤独和寂寞。第三种境界,来自于辛弃疾的词,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家都喜欢热闹,都喜欢灯火辉煌的广场,都追求繁华,都喜欢喧哗,都追求被关注,但是,真正的大学问,不在这些喧哗的地方,在哪里呢?在“灯火阑珊处”,在寂寞的地方,在不被一般人注意到的地方。

第6节 针线闲拈伴伊坐

当时官场不接受柳永这样的浪子。因为《鹤冲天》得罪皇帝,据说,柳永曾经到当朝宰相晏殊家去拜访、问计。晏殊说,贤俊作曲子吗?意思是说,你整天在烟花巷里混,你怎么总是作那些淫词艳曲呢?格调太低了。柳永听他这么说,心里很不舒服。就辩护了一句,相公(宰相的尊称),您不是也写词、作曲吗?晏殊说,我虽然也作曲,但没有写过“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的话吧?

晏殊拿柳永《定风波》中的一句“针线闲拈伴伊坐”,来嘲笑他写词的格调太低,过于庸俗,晏殊不但没有帮上忙,还嘲讽了他。柳永当时的心情肯定糟糕透了。

让我们看看这首被当朝宰相晏殊嘲笑的词《定风波》。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词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自从入春以来,见到那绿叶红花都好像满面愁容,小女子无精打采的样子,做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太阳已经升到了树梢,黄莺鸟在柳树上鸣叫,我懒在床上抱着棉被。我洁白细腻的皮肤渐渐消瘦,头发低垂蓬松而散乱,终日没有心情,厌倦梳洗打扮。无聊又无奈,可恨那薄情的男人一去之后,连个音信都没有。

早知如此,真后悔,当初没把他的马锁起来。真该把他留下来,让他呆在书房里,每天只是念书写字就可以了。只给他好纸好笔,让他吟诗作词,整天陪伴着他,不离开。我干什么呢?我手里拿着针线与他相倚相挨。有他相守,免得我像现在这样虚度年华、苦苦相思。

这首闺怨词,看上去格调确实不高,柳永写得非常浅显易懂、天真诙谐,非常不正经。对于这种比较低下的妓女,柳永这么写就很真切,很有市井味道。“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她们就是这么直接、明白。没有发挥的余地,也不用太多的联想。就是“镇相随,莫抛躲”,就是想让感情不变,一生相随、不分开,不要抛弃我,就可以了。

“针线闲拈伴伊坐”,从这里,读懂柳永,这句词对于理解柳永很关键。你念书,我做针线活。正是这么直白的语言,被业内的人说成太俗。但是,我们别忘了,柳永正是从妓女这里成名的。无论多少人批评他,他的词就是有市场,很多人喜欢。当然,这首闺怨词不是他作品中最好的。他最好的词应该是《八声甘州》,苏东坡说《八声甘州》中的佳句“高处不减唐人”。就是说,柳永的《八声甘州》里,其气象、兴象、博大开阔方面,都不比唐人差。让我们看看这首词。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如下:秋天,经过雨的冲洗之后,更有一番萧瑟凄凉的感觉。一场雨后的秋风,一天比一天更寒冷了,关山江河,山的关塞、江河中的流水,都冷落了,我站在高楼上,看到的是如血的残阳。到处都是红色花凋零,翠绿的叶子飘落,万物的芳华消失都不可避免,所有的生命都在改变,“惟有长江水”,只有现在我楼前的流水,沉默地向东流着。

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典故来自李商隐《赠荷枪实弹花》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红衰翠减愁煞人”句。

想到眼下自己老了仍然一事无成,想到家中的妻子儿女,那种离别和相思,真是悲哀啊。我真的“不忍登高临远”,我不忍登高望远,多年飘泊在外,遥望故乡离我太远了,我要回故乡的思念难以收拾。可叹这些年的奔波,为什么长久地滞留在他乡呢?想到我的妻子,还在她的妆楼上凝望,望眼欲穿,误认了多少回天际来的归舟。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天际识归舟,语出谢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她怎么知道,我也是一样,倚在阑杆上,正凝望着远处,思念故乡啊。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柳永的《八声甘州》把写景、抒情融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苏东坡说的“不减唐人高处”的佳句是哪一句?就是这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第7节 堪动宋玉悲凉最害怕美人迟暮

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顰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辜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这首词,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大意是:我抚在栏杆上,望着远处,云散了,雨停了,秋色渐远。天要黑了,晚上的景色萧瑟、寂寞,让我想起“宋玉悲秋”的典故。《楚辞》收录了一首题为《九辩》的长赋,据说作者是宋玉。宋玉是谁呢?是战国后期楚国的辞赋家,公元前3世纪的一位君子。其著名的作品《九辩》的第一句就是这么一句话“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是在悲秋,因为《九辩》太有名了,所以“宋玉悲秋”就像成语一样,成为一种“秋士易感”的传统,就是看到草木零落就伤感。

法国汉学家郁白先生说,宋玉没有在《九辩》中找到一丝慰藉,诗中没有一丁点“及时行乐”的痕迹,没有任何快乐或某种向上层秩序妥协的可能。宋玉的赋纠缠不休地渐渐滑向背井离乡的境界:草木摇落、远行、天高、水清与羁旅,全都是别离的符号,都是从已知跃入未知的符号。无论在外界还是在宋玉的内心世界,都不再有方位标:他不知所措,陷入了迷途。事实上,宋玉只“拥有”痛苦。

杜甫看了宋玉草木摇落的意象之后,写下了:摇落深知宋玉悲。柳永则写下了“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轻轻地,风吹在脸上,顰花逐渐老了。月色有些凉意,花上的露水都冷了,梧叶飘黄了。这景色让人更加哀伤,那些故友如今都在哪呢?就像这烟水一般茫茫无处找。

难忘,那些文友的聚会,辜负了多少风月。经历了多少年,海如此辽阔,山如此远,不知道哪里是那些旧友重逢的地方。看着这双燕,难以传递远信,指着暮色中的天边辨认,没有看到一艘友人的归船。漠然相望,在要断了的大雁声里,我只能空空地望着斜阳。

寒士不遇而悲秋,中国古代的文人一直有一个悲秋的传统,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也一直有一个借助于美女来寄托的传统。屈原在著名的《离骚》里就曾经这样写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词人小传

柳永(约978—约1060年),原名三变,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人称“柳七”。崇安(今福建)人。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词的大作家,相传他是个风流浪子。他在词集《乐章集》里常常歌咏当时寻欢行乐的豪华盛况,因此宋人有句话,说宋仁宗在位42年的太平景象,全写在柳永的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