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官迷李白:曲线当官
李白是诗仙,词写得也好。他拟古乐府,创造性地运用乐府诗体,把乐府精神注入诗词,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乐府诗创作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胡震亨说过:“太白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写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若合,曲尽拟古之妙。”
文学史上,一般把李白说成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按照吴企明的说法,诗人李白不满于“自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诗歌创作的现实倾向,他继续举起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的旗帜,把彻底扫除绮靡诗风,恢复风雅和建安风骨等进步的现实主义传统任务自觉地承担起来。他曾自豪地说过:“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他的《古风》五十九言,“指言时事”、“感伤已遭”,对现实社会加以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反映了唐玄宗时期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和任人唯亲排斥贤能的用人路线,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文学思想。
谈李白的词之前,先说说李白这个人。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这是杜甫的忠君思想。儒家不就是提倡“忠君”么,不就是“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么,就像谈恋爱一样,拼命表现、打扮、甜言蜜语、大献殷勤,这一切不都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认可、从而赢得芳心么?就像屈原在《离骚》中的那个著名的比喻,知识分子的理想就是“香草美人”,不能被认可,那就等于失恋,痛苦不堪,提了那么多意见得不到重用,干脆投江自杀。贾谊先生失宠后,被贬到长沙,远离了首都,远离了政治中心,远离了国君,自己感觉被爱人抛弃了,竟然痛哭不已,最终忧伤而死。对皇帝最露骨的表白是李白了,他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李白坦率地承认,自己一天到晚都盼望被长安方面看中,他“恋”主子,爱皇帝如同追求一个女人一般,企盼皇恩,可惜总成空想。为此,李白不惜与皇室攀亲。康震教授在《康震评说诗圣杜甫》一书中说,李白曾自称与唐王朝皇室同宗同族,是凉武昭王的后裔,并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刮目相看。但是因为记载不清,也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所以一直不能令后人完全信服。即使这样,李白还依然言之凿凿地号称自己是李唐宗室至亲。
能够与皇家攀上亲戚,谋取个功名就容易多了。
过去的王朝,知识分子的惟一出路就是做官了,惟一的机遇就是“得君”——得到皇上的赏识,帮助皇帝治理天下,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辛弃疾在词里面不是写了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他一生的志向在于收复被金人占领的北方土地,收复这些失土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好都取山河献君王”,为了“却了君王天下事”,这样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
魏晋南北朝为什么不出名士?因为当时是乱世。皇帝轮流坐,今日到我家。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在当时突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士人普遍迷茫、困惑。我想“忠君”,可是君换得太快了,都不知道该把忠诚献给谁了。既然皇帝都干不了几年,改朝换代就像翻书一样快,那还不如做隐士呢。要么做“隐于朝市”的大隐,只领工资不干事,喝酒聊天;要么做“隐于山林”的小隐。
说是隐,其实是待机出山。诸葛亮在乱世中选择南阳躬耕“苟全性命”是真的,但“不求闻达”却是假的,是违心的,至少是矫情,心里还是期待刘备这样的人前来请他出山的,就像姜子牙直钩钓鱼待明主一样。最会作秀的还是东汉的严光(子陵),大家都知道他是汉光武刘秀的“老同学”,刘秀想请他出来做官,可怎么请他都不肯,宁愿呆在富春江边做隐士。因此他声名大振,越不肯当官名气就越大,这样做,就是在“养望”。但后人讽刺严光说,“一着羊裘便有情”,如果真的想隐,就别让人找到,自己穿着羊皮袄在江边钓鱼,一下就被刘秀派去的人发现了。如果穿着和渔夫一样的蓑衣,根本就找不到嘛,找不到自然也没有人知道他是隐士了。
最会“养望”的当数东晋谢安了。在东山一隐就是20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自己家族庞大,子弟中个个才华横溢,无论当官的、做生意的还是做隐士,都不是一般人。朝廷怎么召他,他都不肯出山,甚至把朝廷给惹火了。这一火,谢安全国闻名,民间有八个字的呼声:“安石不出,如苍生何”,估计这八个字是他家族里的人编出来炒作的。一直等到晋穆帝登基,他才觉得时机到了,应召出仕。
对于诗词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一个终极的解释,不可能封顶,只有某一个阶段的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总会有新的感悟。
比如说,你看李白的诗,你会感觉他的心中没有什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忠君思想,甚至没有什么天下、国家、民族这些宏大的概念,有的只是“我”,不同环境下的“我”。而杜甫不一样,他是一个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人。
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李白》里面有一段台词。有人在江边问李白:“与尔同销万古愁”,太白先生,什么是万古愁啊?戏里李白没有回答。但我们可以从李白的诗中找到答案:“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生命就是这样流逝,无论你是高官还是平民,是雅人还是庸人,这都是必须的经历。在逐渐老去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上帝不会让一个人永远年轻。孔子望着东去的黄河水,叹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就是万古愁。
李白哀叹的“万古愁”,到底“愁”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而发愁?综观他的一生,李白的“愁”主要是想当官却总不能如愿以偿。李白的性格中,一方面,他有傲岸不羁、粪土王侯的豁达大度的一面,“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任华歌颂他的这种品格,说:“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另一方面,李白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官迷,为了能当官,多么肉麻的吹捧诗他都写过,诸如“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此类,经过多年漫游生活,加上自己成就的大名,李白终于被召入长安,在皇帝身边服务,无非就是写诗填词逗皇帝开心一下而已,李白那傲岸狂放的性格、蔑视权贵的精神,在官场自然行不通,招来“忌恨”是必然的,被他得罪了的政敌向唐玄宗进谗言,唐玄宗也开始讨厌李白了,皇帝找了个借口——“赐金还山”,把李白赶出了长安。李白自己这样说这段官场的不顺,“贱臣诈诡,遂放还山”。
“一生好入名山”的李白在入世当官失败之后,开始追逐“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道家思想,并且从崇尚道家思想开始求仙访道,然后又成为道教徒。他在离开长安之后,大约在天宝三年吧,到山东济南请“尊师”正式授予道箓。
成为道教徒之后的李白是否就彻底断绝进入官场的念想了呢?不是这样。资中筠在《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一书中说到李白,有如下的话:我少时读了那么几首李白诗,一方面慑于那海阔天空的气势,一方面惑于“诗仙”之名,把他想成一个真的志在“散发弄扁舟”,或入山游仙的人,所以读《与韩荆州书》觉得大煞风景,文章是漂亮,可那吹和捧也真够肉麻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实际“识韩荆州”就是为了“封万户侯”,因为“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还露骨地要求“收名定价于君侯”。实在令人难以接受,“诗仙”怎么能那么庸俗?这是少不更事之见,殊不知李白是功利心极重的,他做梦都想上“天子堂”。他确实也有山水之好,但前提是先要建功立业,情之所系在长安。谢安的道路是他最高理想,效仿的楷模,羡慕之情溢于诗文之中。但是,时代和门第都不允许李白效谢安那样“养望”待出,而他自负才高,又不屑于考科举,犹今之不愿一级一级评职称,而求破格,一鸣惊人。于是,他选择了“干谒”的途径,也就是奔走于公卿府第,以诗文自荐,企图遇到慧眼识英才,一举登上天子堂,然后大展鸿图,得成大业。这是李白的如意算盘,像《与韩荆州书》那样的信和诗文他给不同的人写过多封,而且一直到晚年还写。
但是对于官场政治,他实在是山野村夫,哪有世代公卿的谢安那种天生的意识和手腕?他把官场晋升想得太简单、太公平了,真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何愁不遇?结果他二十几岁离家周游全国近二十年,历尽坎坷、冷落、屈辱和辛酸,这条通向天子堂之路比考科举还长。并不是没有人赏识他的才华,他也敲开过一些朱门,成为座上客。但是说穿了,只不过扮演了“清客”的角色,以他的丰采、谈吐、诗才点缀高朋满座的华堂,为酒筵增色,为主人增光,最后得一笔盘缠继续走路。况才高只有遭嫉,遑论推荐!与此同时他创作如泉涌,诗名满天下,而政治才能却始终得不到承认。他终于见召进京时已是42岁,接诏后“仰天大笑出门去”,那份得意和兴奋就别提了。不过不久就梦想破灭,他被放在翰林院“待诏”三年,曾有过皇帝赐食“亲为调羹”的殊荣,却根本没有献上治国安邦之策的机会。唐玄宗所需要于他的只不过是陪着寻欢作乐,赋诗凑趣,本质上与优伶差不多。使他获宠也使他邀谤的著名的三首《清平调》,作为诗,美则美矣,而想到那写作的背景是唐明皇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词”,紧急奉诏写出来给李龟年唱的,真为李白难堪。他的“倚马才”用为体会上意,写出“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群王带笑看”这样的句子。当年汉文帝召见贾长沙“不问苍生问鬼神”,也还比这尊重些。这三年是他一生中惟一上天子堂的机会,却连个正式的官职都没有。以李白狂傲不羁的本性不可能长期委屈,皇帝一时兴起的宽容也是有限度的,终于“赐金还山”了。遭此挫折,他似乎对仕途险恶有所悟,曾一度有入山当道土之意,但是实际做不到。直到安史之后,还错误估计形势,做了皇家宗室夺权的牺牲品,落得身陷囹圄,长流夜郎。但是他侥幸遇赦后还是不放弃干谒求进,至死不悟。李白生性恃才傲物,然而实际上一生都在曲意求进。他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但是他在干谒途中的那些诗文,那一次次的叩门,非此而何?“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简直到了碰得头破血流的地步!他到晚年哀叹:“何意百炼钢,竟成绕指柔!”实在有锥心泣血之痛,关键就在于他太入世了。他是死在最后的希望(或幻想)中——投奔李光弼的路上的。执著如此,令人掷笔三叹:呜呼谪仙,执迷俗缘,蒙尘忍辱,长歌当哭,情可悯兮为君惜,何其痴兮不可及!
第2节 李白和杜甫:唐诗“双子星”的会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多么豪放!
唐代两大诗人的会面是很值得大书而特书的。
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一书中,谈到李白和杜甫时这样写道:“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一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端一样的神奇,一样有重大意义吗?”
说得太对了,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这两位唐朝诗歌界的“双子星”,他们的见面无疑让我们生出许多遐想,是文学史上的一段绚丽的佳话。
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据康震教授考证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粱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相遇相识,他们两人一起在粱宋、齐州(今山东济南)、兖州等地纵马射猎、把酒论诗,自在逍遥。
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天宝三载(744年)。这一年李白在长安遭遇第一次政治失败,被唐玄宗“散金放还”,其实就是不要他了,官当不成了。他带着失意的心情向东漫游,来到洛阳、开封、商丘这些地方,当时杜甫也在洛阳。他们在洛阳见面,然后一起漫游,当时李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后来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也参加了这次漫游活动。
古代文人雅士一直有游学的传统。在唐朝,读书人在做官前一般都要有个漫游的经历,一方面到全国各地走走,漫游,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知识分子不是一直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么,这“行万里路”就是漫游,这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想要当官的话,就得漫游一些日子,这等于是科考和当官之前的“热身赛”,借机拜访名人,拜访权贵,同时也扩大自己的影响,制造“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效果,积累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资源,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遇到命中的红颜或者蓝颜知己呢。
想当年,李白何其风流、自负,可是如果没有贺知章的引荐,他连皇上的面也见不着,让皇帝给他封官也就无从说起了。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结识了诗坛老前辈贺知章。当时贺知章已经80多岁,如果仅仅因为年纪大、威信高,这样的老前辈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问题还在于,贺知章手中有权,他是太子宾客、从三品秘书监,这样的身份,诗写得怎么样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说的话有人买账,尤其是在“作协”之类的文人圈中,政治地位和文坛地位都高,他的话谁敢不听?他说谁的文章写得好,那就是好。
贺老看过李白的诗,非常喜欢,尤其是《蜀道难》,一见李白,就“呼为谪仙人”。有了贺知章对他的称誉,文人的江湖上李白马上成了一匹黑马,长安城写诗的没有人不知道李白的大名。这李白又在贺知章的引荐下见到了唐玄宗,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直接被皇帝任命为供奉翰林,其职责就是专门写诗逗皇帝开心。
大诗人白居易少年时就显露出超人的才华,被传说为小神童。五六岁就开始写诗,十一二岁,正在发育的时候,他写的诗就已经够收成诗集了。无奈当时社会动荡,生活不安定。11岁的白居易,就离家逃难,常常吃不上饭,“衣食不充,冻馁并至”。15岁左右,他已经在家人的催促下,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了。白居易在16岁那年,就开始漫游的经历,从老家一直漫游到当时的京城长安,找有话语权的文坛老前辈“请教”——其实就是拜码头。他辗转拜访了当时的文坛老前辈、至德年间进士、60岁的著名诗人顾况。
顾况听说一个16岁的小子也想来长安混饭吃,就开玩笑说,你就是白居易?我告诉你,长安这地方米价是很贵的,恐怕居住大不易啊。说完这句玩笑话,顾况低头翻了白居易的诗,其中一首是《赋得古原草送别》,顾况愣住了,收起了笑容,感慨地说:凭你这样的才华,别说居长安,就是居天下也不是件难事。
顾况是当时掌握文坛话语权的权威,他这一句话,很快就在圈内传开了,白居易一夜成名。通过来长安的这次漫游,白居易不仅拜访到了文坛老前辈,也结交了几个朋友,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这为他日后踏入官场做了良好的准备工作。
比起白居易来,杜甫的漫游求官之路则无比坎坷。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榜,在长安求官十年,费尽心机,看人脸色,不断表现,最终才得到一个级别很低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之类。
杜甫在进入官场之前,也有过一段漫游的经历。19岁那年,他漫游到山西一带。当时他的父亲是兖州司马,漫游的路费和住宿等花销他还是不愁的。二十岁左右,他又漫游到洛阳、吴越一带,整整四年多的时间,杜甫都在外漫游。盛世大唐,当时文人的总体心态充满自信与豪情,正像杜甫在《壮游》一诗中所写:“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在东都洛阳参加科举考试,不幸名落孙山。他又开始了漫游生活。漫游中和后来均为盛唐大诗人的苏源明、高适都成为好朋友,而杜甫的名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这时期创作的。
杜甫漫游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和李白相遇相识,两个人一见如故,然后相约一起裘马轻狂、煮酒论诗、笑傲沧海。后来杜甫陆续写下《赠李白》、《冬日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许多诗表达和李白深深的情谊及对李白的崇敬与挂念,而李白也写下《戏赠杜甫》,表达关爱。
第3节 托李白名的两首词:《菩萨蛮》和《忆秦娥》
李白是个大诗人,但李白的词写得怎么样呢?一般人未必熟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这首词的大意是:登楼望远,暮色苍茫,林中暮蔼浓密。冷清的荒山都成了令人伤心的碧色。暮色之中,游子独倚高楼。
楼阁的石阶,无可奈何地、闲闲地伫立,欲宿的飞鸟急匆匆地思归。可是,哪里才是归程呢?长亭之后还有更多的短亭。
亭,一名“官亭”,古代设在大道上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各亭之间的距离长短不一,故有“长亭”、“短亭”之称。
这首词写出了苍茫夜色中游子独倚高楼的愁绪,写羁旅情怀,写远客思归的情绪。“平林漠漠烟如织”,如织两字,很形象。从远处看,树林里的烟蔼纷织已经足够引发客居他乡的旅人愁绪,一如秦少游的“漠漠轻寒上小楼”。“寒山”不一定是“寒冷的山”,而是荒山野居的冷清,荒寒之意。什么叫“伤心碧”呢?既不是青色也不是灰色,其实,词人表达的根本不是颜色,而是表达的暗淡、伤心的颜色。在词人眼中,每一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如山、水等等。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和青山互相凝视,青山看他也是妩媚的。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但陶渊明悠然自得,他也看出了南山的悠然自得。他甚至不说自己悠然,只说南山悠然。“寒山一带伤心碧”,山“寒”而且“伤心碧”,说明词人同样伤心。宿鸟归飞急,这句是比兴,鸟的归飞象征着人生求归宿。鸟的归飞,引发的是乡思。下面的两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则是直抒胸意。
浦江清说,《菩萨蛮》被推为千古绝唱,实因假托李白大名之故。但平心而论,它不失为第一流的作品。这首词没有题目,早期的词都没有题目,原是盛行于娼楼歌馆、宴会酒席上的歌曲,无非是闺情旅思、四时节令、祝寿劝觞之类,当箫管嗷嘈之际,歌妓发吻之时,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用不着报告题目的。直到后来文人要借这一体裁来写特殊的个人体验时,才不得不安放一个题目。
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另一首词《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据浦江清考证,此词相传为李白作。南宋黄昇之《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首载之,与《菩萨蛮》篇同视为百代词曲之祖。
明人胡应麟疑此为晚唐人作,托名太白者,颇有见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述及当时李白集中有《清平乐词》,未言有《忆秦娥》。只有贺方回《东山乐府》有《忆秦娥》一首,其用韵及句法,似步袭此词,则北宋时当已有此。稍后,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九全载此词,邵博为北宋末南宋初年人,说明此时已广为传唱,并且确定为太白词。
今定此词为晚唐、五代无名氏之作,其托名太白,当在北宋。
词一开始,李白就用了箫史弄玉的故事。《列仙传》卷上曰:“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古人所谓台,就是今人所谓楼。这里所说的“秦娥”,就是秦地的女子,泛指长安女子,弄玉也不是实指,不过是暗用这个典故,作为比拟,增加关联性罢了。
词的大意是:箫史弄玉的箫声悲凉,月光撒潢秦楼,长安的女子在秦楼上梦醒。年年有人折柳,在灞陵伤别。灞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霸水经过的白鹿原上,距离长安约二十里。
帝王之墓称陵。灞陵临灞桥,乃远行送别之所,有“销魂桥”的诨名。《三辅黄图》:“灞桥,在长安东,垮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折柳赠别的风俗,从汉代开始,一直保留到唐代。一年一番的柳色青青,这样的春天里,不知道有多少人折柳赠别。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八里处。清秋节就是重阳节,每到这一天,全城人都外出游览。“音尘绝”三个字,意义深远,可能是说路上冷清、安静,没有车马喧哗;也可能是说道路悠远,望不到尽头。浦江清说,这三个字,再重复一遍,打入我们的心坎,另外唤起新的情绪,新的意念。其意若曰:咸阳古道的悠远是空间上的阻隔,人从咸阳古道西去,虽然暂隔音尘,也还有个回来的日子。夫古人已矣,但见陵墓丘墟,更是冷静得可怕,君不见汉家陵阙,独在西风残照之中?这是古今之隔,永绝音尘,意义更深刻而悲哀。原来汉帝诸陵,如高祖的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都在长安与咸阳之间,所以作者一提到咸阳古道,便转到这些古代帝王的陵墓上来,以吊古的情怀作结。“吊古”,也不是替古人堕泪,而是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反省。
按照浦江清的解释,这首词中的秦楼,只是长安的一座楼,与《陌上桑》中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的“秦楼”无关,倒是如后世小说里所谓“秦楼楚馆”的“秦楼”。这位长安小姐多半是娼楼之女,再不然便是“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的一个身份。凡词曲的题材被后世题为“闺情”类的东西,实在与真正的闺阁毫不相干,大概就属于唐代文人所交际的李娃、霍小玉之辈,在文学上所表现的也是这一类人物。至少早期的词是这样,欧阳炯所谓“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一语破的。
也就是说,这位“秦娥”就是一位妓女,秦楼所在的位置正是长安最繁华的路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红灯区”。她在夜半时分,忽然梦醒,起床到阳台上看楼顶的月亮,听到不知道从何处传来的箫声,虽然置身繁华地、温柔乡,但此情此景,引发她些微的惆怅和凄凉,她安静下来,想着自己的心事。这个长安女子是这样,其他的女子也差不多吧,谁没有惆怅和失落呢?即使身处繁华地。热闹不过是暂时的,终究要面对凄凉的吧。
所以说,“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重复使用,仿佛在说,这个长安妓女头顶的月亮同样照在长安东郊的灞陵桥上,你看,晓月还没有完全沉下去,还在天上挂着,桥上已经有人在来来往往了——那都是离开长安东去和送别的人。
浦江清说,这首词的作法与上面一首《菩萨蛮》不同。菩萨蛮以登楼的人作为中心,写此人所见所感,章法严密,脉络清楚。这《忆秦娥》,初读过去,不容易找到它的中心,似乎结构很散漫。其中虽然也有个称为“秦娥”的人物,但可不可以作为词的中心呢,很令人怀疑。年年柳色,暗示着春景,下半阙却又明点秋令。灞陵在长安东,乐游原在长安东南,咸阳古道在长安西北。论时间与空间都不一致。其实,这首词不以一个人物作为中心,而是以一个地域的景物作为题材的。无论它说东说西,总之不离长安,故长安的景物即是这首词的统一题材。读者可以把它当一幅长安的风景画来看。
凡词曲多以春花秋月即景开端,因为春花秋月是千古不变的景色,古人于春日歌春词,秋令唱秋曲,取其曲中之情与当前之景融合无间。此词以箫声起兴,为宴席随时所有,尤为高妙。在词里面,同于这个起法的,冯延巳的“何处笛,深夜梦魂情脉脉”,有几分相似。
王国维先生对这首词的评价很高,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王国维《人间词话》)
而吴梅则干脆说,“太白此词,实冠古今,决非后人可以伪托。”
王步高先生说这首词极具历史沧桑之感。他说,词的首尾吊古,中间伤今,上以“秦楼月”过渡,下以“古道音尘”过渡。由秦地箫声而思秦娥,追往只不可见,由灞陵之别痛今之不可留。乐游原原是长安有悠久历史的名胜,但词人已不留恋其风光秀丽,而追今往古,生山河兴废之感。李白几度到长安均为开元天宝年间,表面繁华之下,危机四伏,词中秋风落日之际,又地处灞陵,隐忧与悲凉之慨溢于言表。
浦江清这样评价《忆秦娥》:《菩萨蛮》是能品,《忆秦娥》是神品,《菩萨蛮》有刻画悟,《忆秦娥》音韵天成,《菩萨蛮》是有我之境,《忆秦娥》是无我之境。作者置身极高,缥缈凌空,把长安周遭百里,作了个鸟瞰,而且从箫声柳色说起,说到西风残照,不受空间时间的羁勒,这样的词真可说是千中数一,虽非李白所作,也不愧为千古绝唱也。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这是诗仙李白晚年的忏悔诗,诗的名字叫《示家人》。
一年到头,天天醉如泥,做我李某人的老婆,真的无异于“太常妻”了。太常,是官名,管宗庙祭祀。这里指汉朝周泽,做太常过于尽职尽责,一年到头斋戒,夫妻之间有名无实。
李白这个豪放不拘的人,也觉得对不起老婆,内心愧疚。这说明李白这个人,思想里面并不是全是道家,也有儒家的正统思想成分,所以在放纵之后他也会有所反思,虽然崇仙慕道、豪饮大言,但仍时时流露出济世之心。这就像他写诗,虽然不喜欢拘守格律,但真写起诗来,用韵仍然很严格。无论如何潇洒飘逸,他的诗还是做到了声调优美、特别方便吟诵。比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恐怕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的唐诗。
在唐朝,喝酒不仅仅是喝酒,还要作诗,要题字,要有佳人相伴,才够派。饱暖思淫欲嘛,唐朝初期、中期生活相对比较安定,官员和知识分子生活上也比较自由,放纵一下的事情是经常有的。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叶萌先生在《唐诗的解读》一书中说,唐时本有官妓,稍有地位和家业的人家都有家妓家乐,宴会常有妓乐,诗人多得参与,往往为之赋诗。
李白、杜牧这样风流成性的诗人不必说了,即使像杜甫这样生活沉重的现实主义诗人,写到喝酒的诗时,也有这样的句子:“暂醉佳人锦瑟旁”。白居易更是写下了“艳动舞裙似火”这样的句子。
孟浩然,甚至韩愈这样的正人君子也写过“银烛未消窗送曙,金钗半醉座添春”这样的句子。可见这种宴乐作诗已经是唐人常事,醇儒如此,他人可知。
明白这个背景,也就不难理解李白晚年对老婆的忏悔了。如果用今天的观点来称呼李白为嫖客似乎就不公平了,因为当时的宴乐文化就是那样。
杨大远先生在一篇评论李白的文章里有这样的段落:
诗仙李白一生风流不拘,潇洒红尘,游遍大江南北,同时也品味各地妓女。他说自己这样的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游荡不羁,并且用他的生花妙笔记载了他与各地妓女的开心生活。
李白很赞赏东晋的谢安在东山携妓隐居的故事。他说:
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
又说: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李白这话的意思是要学习谢安,而且要带着谢安的妓女去通知谢安,其气概之磅礴,为人之豪放,于此可见一斑。
李白来到金陵就和吴姬寻欢作乐。他在《对酒》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欢情恣意:
葡萄酒,金笸箩,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十五岁的江南妓女,青黛眼影美眉,脚穿红锦靴子,唱着吐字不准但是十分娇嫩动听的吴侬软语歌。在酒宴上大家喝着葡萄酒,美女们躺在怀里醉了……接下来那句读者诸君就自己去想象吧。
当李白在金陵送别朋友的时候,又请来了令他回味无穷的吴姬。他在《金陵酒肆留别》里说: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极言苏州、杭州之美,再说西子湖美女如云,古有西施,近有越女。李白自然走过路过不会错过。
他在《越女词》里说:
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李白的视力看来不错,不但看出越女皮肤白嫩,而且看出她们的“春心”,真是慧眼识珠啊。
李白曾到河北邯郸学剑,自然免不了发扬他的爱好,进入当地娱乐场所,欣赏“魏姝”跳舞唱歌。他在《邯郸南亭观妓》说:
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把酒顾美人,请歌邯郸词。
李白后来途径山东泰山一带。李白这段侠客生活也不缺少浪漫色彩,他不经意间偷看到一个东窗下的“鲁女”,光彩照人,让他惊艳不已,写诗赞道: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李白在长安生活了比较长的一段日子,曾在翰林为明皇写诗。杜甫说李白喝醉了就在长安酒家眠,有时候天子叫他也不去。当李白送朋友裴十八南归嵩山的时候,他觉得最好是去长安青绮门,因为那里的胡姬不但漂亮,而且热情主动。他说: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李白的人生中虽然少不了妓女,但他也不是完全迷惑于色欲,他深深理解妓女们的心境,同时也怀念这些美丽的人间尤物。他免不了思念曾经和他在一起的美人,他说: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如此长叹,如此思念,尚觉不够,他继续细细回味: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空余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
思念中带着伤感,三载流年,香气依旧,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唯有那香味难以忘却。
没错,李白的一生的确诗酒纵游,过得十分潇洒。这样的男人,经常出现在歌宴中是很自然的,有歌妓爱上他也是正常的,但是一定把李白说成嫖客也过于牵强。这就好像“风流”不同于“下流”一样。事实上,李白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光明磊落,风流倜傥”。
李白时代的唐朝,虽然没有了初唐时的激情燃烧岁月,但“盛唐气象”还在,政治、文化、外交等等方面在世界上仍然可以扬眉吐气,他在55岁之前的生活基本上是无忧无虑、狂歌痛饮、飘逸豪放,甚至“飞扬跋扈”。但是,晚年的李白比较凄凉,看到了山河破碎、险象环生,唐玄宗开边政策的结果,是更加深了国家内部的危机,开元末年,内忧外患交困,战争也发生了,连年的战争导致经济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李白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一诗里说,“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凄惨啊,当时人民生活到了“以此不安席”的地步。在《战城南》诗里,李白这样写道:“万里长征战,将军尽衰老”;“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白已经预感到更大的动乱将要发生,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多久,安史之乱爆发了。
看到种种乱象,李白不乏书生气地感叹“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这个时候的李白,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风流潇洒,个人生活上,他开始反思自己甜头醉酒,觉得对不起老婆。他也因为从前的“飞扬跋扈”而授人以柄,从而遭受磨难和诽谤,在郁郁寡欢中死去。
李白为美女西施鸣不平
西施越溪女,出身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这是李白为西施叫屈而写下的诗。他说,西施在“一破夫差国”之后,“千秋竟不还”。灭掉吴国、越王勾践完成复国大业之后,西施这个被派去迷惑吴王夫差的“女间谍”却再也没有消息,生死未卜,更无人知道去了哪里。有人说,越王勾践把她杀了,有人说她跟着情人范蠡归隐山林了。
西施姓施,战国时美女,越国人,出生在苎萝山下一个美丽的村庄。父亲是个砍柴的,因为她的家住在西村,所以人们习惯上都叫她西施。
当西施还在家乡的小溪里戏水的时候,她可能想不到,有一项复国大业等待她去完成。那个时候,她甚至还不知道吴国和越国打仗的事。
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吴国和越国连年打仗。俗话说得好,春秋无义战。谁先打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两个国家在打,打了很多年。吴王阖闾得到两位大将——伍子胥和孙武的帮助,国力日渐强大,有望成为当时的霸主,可是,在和越国的战争中却发现很难有胜算,尤其是在勾践当上越国国君之后。勾践这个人鬼把戏多,阖闾求胜心切,结果被越国打败,阖闾本人也重列箭伤,伤到了脚踝,不幸去世,临终前把儿子夫差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你继位后,一定要为老爸报这一箭之仇,灭掉越国,否则,老爸我死不瞑目。
吴王夫差没有辜负老爸,经过刻苦练兵,一举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为了保存实力,挑选了美女,带着大批金银财宝向吴王夫差求和。吴王夫差听从主和派伯否的意见,没有对越国赶尽杀绝,但提出条件,要求勾践和他老婆、大臣范蠡等人都要到吴国做奴隶,用实际行动证明对自己的臣服和效忠之心。
在吴国做奴隶的日子,勾践等人换上奴仆的衣服,做着最卑贱的工作,马夫,看大门的等等都干过,勾践不但不抱怨,相反,他态度非常好,对吴王夫差毕恭毕敬,一再感谢夫差的不杀之恩。纵然做了奴隶,范蠡与勾践之间仍然遵守着君臣之礼,吴王夫差看了生出些许怜悯之心。有一次,吴王夫差生病了,勾践竟然用舌头来尝夫差的大便,以此来试探病情,夫差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决定要赦免勾践,不要他再当奴隶、答应让他回到自己的国家——越国。伍子胥说,这是勾践的计谋,别被他的表象迷惑了。勾践岂是久居人下之人?万万不可放他回国。但是,吴王夫差不听劝,坚持让勾践回去了。
回到越国之后,勾践开始暗中积极筹备武装力量,并时刻记得他在吴国受到的屈辱。这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他把苦胆悬挂在坐处,“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
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不忘当奴隶的耻辱,礼贤下士,七年后,他觉得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便准备和吴国展开一场恶战。为了保险起见,勾践表面上不显山露水,继续向吴国进贡,而且挑选了更多的美女送给吴王夫差,这样的话,可以消耗吴王夫差的体力,磨损他的意志,让他沉溺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
西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勾践选中的。当他听说越国还有这么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之后,就派大臣范蠡前去说服美女为国“献身”。范蠡来到苎萝山下,亲眼见识了西施的美丽,与此同时,另一位美人郑旦也被选中。
就这样,西施和郑旦,跟随范蠡到了宫中。宫里派出专人,对她们两位进行了突击培训,其实主要是学一些媚术,学习如何才能让吴王夫差心醉神迷。
西施就是带着这样的任务,被派到了吴王夫差的身边。
西施和郑旦,果然不负众望,他们很快迷惑并控制了吴王夫差。伍子胥看穿了这一切,提醒吴王夫差千万别上当。西施感觉到,伍子胥不好对付,迟早是个麻烦,就在吴王夫差枕边吹风,说伍子胥的坏话,吴王夫差当时完全被西施迷惑了,就把伍子胥给杀了。
可是,不久,越国突然攻打过来,吴王夫差走投无路,刎颈自杀。
越王勾践完成了的雪耻、复国的愿望。
后来,越王勾践成了霸主,越国越来越强大,而那个立下汗马功劳的西施与郑旦却已经被人遗忘。李白看不下去,觉得越王勾践鸟尽弓藏,太不像话,这对西施不公平,于是,提笔写下上面的诗。
第4节 李白:从“京漂”一族到供奉翰林
“开元盛世”是值得唐朝人永远怀念的好日子,杜甫在《忆昔二首》中这样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库俱丰实……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唐开元天宝年间,粮食充足,百姓安定。当时,全国只有5000多万人口,可是,在天宝八年(749年)仅仅政府的仓储粮食就多达一亿石,而且粮价非常便宜。从开元十三年(725年)到天宝元年(742年)近二十年中,长安和洛阳的米价始终保持在每斗十五文到二十文钱之间,便宜的时候只有十三文。青州、齐州一带,一斗米五文,最便宜时仅三文。当时的社会生活安定富裕。
唐玄宗这个人是经过两次宫廷政变后,才当上皇帝的。他登基后用过两个年号,第一个是“开元”,历时二十九年;第二个是“天宝”,历时十五年。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中说,“初唐是黎明时代,盛唐正是成熟时代。内中玄宗开元间四十年太平,正孕育出中国艺术史上黄金时代。到天宝之乱,黄金忽然变为黑灰。时事变迁之剧,未有其比。”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很有一番作为,有两点和唐太宗当时一样:一是任用贤明人才,比如张九龄、张说、韩休等,政治上清明;二是纳谏。
唐玄宗做了十几年的好皇帝,眼见天下太平,便渐渐骄傲自满,不想再理会朝政,想好好享乐。他任用了会拍马屁的李林甫做宰相,李林甫当了十七年宰相,于天宝十一年(752年)病死。接着唐玄宗又任用杨国忠做宰相,国家的局面更坏。天宝后期,和云南的南诏国打仗,连吃败仗,国内从天宝十一年(752年)开始,关中长安一带就水旱灾相继,天灾人祸,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唐玄宗本人呢,经常在宫里奏乐享受,成天迷恋在杨贵妃的身边,他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个曾经英明的皇帝,到最后,也落到逃难坐在一棵树下,忧郁成泪,差点都不想活了的地步。
我们来看看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享乐生活。
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词流传甚广。“云想衣裳花想容”,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写的就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这位祖籍福建的美人曾经害得唐玄宗丢了江山。这样一个知性女人,偏偏遇上唐玄宗这样的“不爱江山爱美人”大情种,大唐的江山在这一对痴男怨女的手中,还能有好么?
关于李白的家世,现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权威的令人信服的说法,“只可肯定他的先世是因什么事曾移居西域,后来遁回蜀中,家于绵州之彰明(今江油)。至于李白是否李广的后裔,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都只能存疑。”(叶萌语)
李白这个人,无疑是大唐第一牛诗人,别人都是要考科举,求功名,因为这是当时社会文人、知识分子出头的唯一出路,他偏不考,等皇帝赏他去当官。
大唐那么多的人才,你李白靠什么入皇帝的法眼呢?李白自己对外吹他是皇帝家的亲戚,可皇家不认这档子事,想给皇家攀亲的人多了。
血缘关系是靠不上了,只能靠自己的诗文。可诗人写得再好,皇帝看不到,也没有用。这就需要自我推销,目的是引起最上层的重视。要知道,当时,各地诗人纷纷来到长安,到京城来的目的都是想求官。想出头,那就必须先把自己名气忽悠大了,希望伯乐看上,才有被推荐做官的机会。
唐代诗人自我推销的人太多了,比如说,李庆西《禅外禅》一书转引宋代尤袤《全唐诗话》中这么一个故事:唐初的诗人陈子昂刚到长安,无名小卒,文坛不认。为了能在长安住下去,他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闹市中有人卖胡琴,要价千金。围观的人很多,大家都叹息,太贵了,太贵了。
陈子昂不慌不忙地挤到前面,扔下重金说,我买了。围观的众人惊诧不已,纷纷问陈子昂,小伙子干嘛用千金来买这把破琴呢。陈子昂自我推销说:“我自幼善乐,此琴正派用处。”众人好奇,说能不能现场给我们演奏一曲?陈子昂说,没问题,不过要等到明天。明天我到某酒店开个人专场演唱会。大家的胃口被吊起来了,第二天纷纷如约前往。座上酒菜全部备好,棋类也摆放好,全部免费。来的人很多,陈子昂坐到主人席上,把千金之琴供于案前。酒过三巡,众人热血沸腾,这个时候陈子昂拿着琴站起来,朗声宣告:“蜀人陈子昂,有诗文百篇,奔走京华,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未料今日竟以胡琴播名,可为一叹。然演乐之事乃贱工小技,何足君辈瞩意!”说完,陈子昂愤然将胡琴掷地,顿作碎片。
满怀期待来听演奏的人,顿时放下酒杯,一时寂然无声。这个时候,陈子昂趁机拿出自己印刷的诗集分别赠送各位,四座喧腾而起,争相传阅。
仅仅在一天之内,陈子昂名声大振。
李白来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通过写吹捧诗结识了长安城很多社会名流和文坛名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白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官,皇帝封他为“供奉翰林”,意思就是用诗词来为皇帝一人服务的高级文官。
那么,是谁推荐李白当官的呢?有资料说是当时的诗坛老前辈、80多岁的太子宾客、从三品秘书监贺知章。说是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蜀道难》,佩服得不行。还说得有鼻子有眼睛,什么唐玄宗亲自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还说李白多么地神,能够边和皇帝谈话边写下一篇“和番书”,唐玄宗高兴得不得了,“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如何如何,这恐怕是文学家的想象,过于夸大了李白的才能,就好像说,李白游采石江,因醉酒而到江中捉月结果被淹死一样,太神话李白了,太传奇了。不足信也。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白这一生太富有传奇色彩了。
我个人比较相信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叶萌先生的说法,他在《唐诗的解读》一书中说,李白出蜀后,曾经游襄汉、洞庭,又曾经东游金陵、维扬等地。后来在安陆住了十年,然后才游太原,游山东,《新唐书》、《旧唐书》均载李白曾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至四十二岁时游会稽,与道士吴筠共居剡中,恰好这时吴筠应召赴阙,因荐李白。玄宗下诏征之,于是李白才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供奉翰林。
此后,李白曾在长安辉煌一时,与贺知章等往来,多次入宫中赋诗,侍宴饮。后被谗,李白亦乞归,因得放回。计在长安不过三年,而名更重,诗更多。出长安后,浪迹四方,多在江南各地,所到之处,均得厚遇。总之,李白大半生诗酒纵游,过得十分潇洒,在大变故前一直是比较顺遂的。安禄山反,京洛各地均受其害,但李白辗转于宿松、匡庐间,又往来浙江,均在江南一带,并未受兵连祸结之苦。至德元载,永王璘为江陵府都督、四道节度使,重其才名,辟为府僚佐。永王璘乘乱有异图,兵败,李白逃还彭泽,被擒后系浔阳狱,次年长流夜郎,未至夜郎,即因遇赦得释。
哪怕是在流夜途中,李白仍赋诗饮酒,与人往来如故,也未受多少苦。放还后回至江复,又至金陵、宣城。其时,族人李阳冰为当塗令,李白依之,宝应元年十一月以疾卒。
总之,李白一生除因污于永王璘事,一度入狱,曾流往夜郎、行至巫山外,他一生都是相当惬意的。即使在他刚出蜀时,据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这也许会有些夸张,但足见他不是那种出外求知求仕的穷士,倒像个贵公子。
让我们看看《清平调》这首词是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吧。
李白是在李阳冰家去世的,李阳冰是李白的叔叔。就在李阳冰所编的《草堂集》里有这样的记载:说唐玄宗经过他人引荐,一见李白就夸奖他,虽然你现在还没有任何功名,可是我却读过你写的诗,熟悉李白这个名字。我们有缘在这儿相见,这是因为你道德品行高,诗写得好。这位天子欣赏李白的大才,封他为供奉翰林。就是高兴的时候,让他写两首诗来助兴。
某一天,唐玄宗和他的宠妃杨玉环,乘着月色去欣赏牡丹。唐玄宗很会玩,也讲究情调。这么好的月色,美人在怀,又闻着花香,听到的却是乐工在唱旧词,他感觉不满足,想听听新鲜的词。于是,就对李龟年说,你去告诉朕的爱卿李白大夫,让他赶写词,这儿等着要唱呢。李白喝得有点高了,听说是皇帝的吩咐,也不敢怠慢,提笔写了三首《清平调》: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词中,他把杨玉环写成了鲜花,这贵妃自然高兴,皇帝一听也喜不自禁,就命李白围绕“宫中行乐”这个主题再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这个人,牛惯了。一看皇帝高兴,加上酒劲,就放肆起来,让杨国忠磨墨,让高力士脱靴。杨国忠是谁?杨贵妃的哥哥,皇上的大舅哥;高力士是谁?最得宠的宦官。李白竟然让这两个当朝最红的人来侍候自己,想想看,这两个人心里能好受吗?日后能不整他吗?
于是,高力士诽谤李白,说他在第二首《清平调》里说“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分明是把贵妃娘娘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了。杨贵妃一听,是这个理,从此就对李白有了看法。
大家知道,在官场混,你再守法,一旦碰上领导尤其是重要的领导或者其家人对你有了看法,那基本上就没多少好日子过了。得罪了杨贵妃,李白只能选择辞职,告别官场,从此游历四方,饱览人间美景。
李白原本就是个好仙求道之人,这样倒也随了他的意。叶萌先生在《唐诗的解读》一书中说,唐代诗人大多也信佛或崇道,或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的信佛或崇道,和世俗的拜佛求神有着很大的不同。毋庸讳言,也有人的观念中仍掺杂着迷信,或有功利的目的,然其时却不乏真知灼见的人,他们之所以信佛求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修身养性,懂得些儒家以外的道理,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提高并丰富自己的思想境界。李白好道求仙,也曾自云“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还写过许多咏神仙之事的“游仙诗”,然而他并不真是个完全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曾经在玄宗的宫禁中得意过,但一生还是浪迹江湖、流连山林,纵酒高歌,所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阳歌》)
第5节 启功先生劝学子:“太白遗章读莫全”
北宋文人中,有很多有个性的人,甚至是怪人,王安石就是其中之一。他绝不人云亦云,大家都说李白是诗仙,诗写得如何如何好,可是,王安石不这么看。他对李白评价不高。人们问他如何看李白,他说:“才高而识卑,其中言酒色盖十之八九。”他认为李白欣赏的东西基本属于低格调,比如说,这个人天天都要喝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酒有那么好吗?再比如说,李白最爱谈美女,所以,在他看来,李白也就是那么回事。
王安石为何看不上李白?这与王安石这个人的性格有关。王安石身上有一种傲气,一般人他真看不上。而且他性格强硬,做事头撞南墙都不肯回头。大家可以再重温一下王安石“座右铭”:“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说得特别狠。在他最得势的时候,夜里有事竟然敢于骑着马风风火火地闯皇宫宣德门,门卫不干了,不让他进去,王安石破口大骂,硬闯。明明是自己错了,事后,还要请示皇帝逮捕门卫。皇帝还真同意了王安石的做法,下令对门卫杖刑。
王安石这个人又是个工作狂,不好色,而且生活上极不讲究,经常一年都不洗澡,衣服脏得有臭味,苏东坡说,“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可让苏东坡说中了,王安石还真是这么个人,大谈诗书的时候,竟然能够蓬头垢面。从王安石这个人相貌来看,“牛耳虎目,目光如射”,黄庭坚还发现,王安石的眼睛很难安静下来,整天转个不停,说明这个王安石心不静,心动则目动嘛。
这样一个目中无人的人,看人也好,看问题也好,难免偏颇,因此,他看扁李白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话又说回来,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把李白抬上天也不正常。启功先生说,李白全集中也有许多“次等品”,还劝学子们“太白遗章读莫全”。启功先生对李白诗中不好的一面是这样说的,赠答的大部分诗的结尾都归结于:勉励对方,升仙,劝人隐居,做官。本来,诗的结尾应该有余韵不尽之感,而李白这些诗却如此雷同。如:“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赠友》),“当结九万期,中道莫先退。”(《赠从弟》);又:“人生无此乐,此乐世间稀。”(《赠历阳禇司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汉东太守来相迎”(《寄元参军》),等等。
启功先生说,李白经常用古调来表达思想,如:“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奋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指衣可同调。”(《古风》其十)“澹荡”即“倜傥”,系连绵词。这和左思一样,必用古人的事情来讲,最后再点题。还有:“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佛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溟。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他先从山写到仙,上天,下看,最后才看到这些景象。为什么不直接“当今洛阳川”如何如何呢?他不肯这样写,有他的道理,因为李白所采取的是旧的体格,而诗歌是要给人以形象,给人以比兴(陆游所称“兴象”),不好直接议论。他遵守的是汉魏六朝以来的诗歌形式,用借喻、引申的手法,借助人物故事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态度。
第6节 词人小传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不久离开,漫游天下,学道学剑。
杜甫说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著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