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春花秋月何时了
48865000000008

第8章 对花情脉脉——流连花间的那些男人

第1节 那些香艳的花间词

花间词实际上是最早的“鸳鸯蝴蝶派”,词作多描写风花雪月和男女情爱。

有人说,花间词浓郁的浪漫色彩和唯美情调以及独特的美学特质,曾对后世文人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宋人尊花间词是“本色词”,并把它奉为词的正宗,更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词坛风格。

清人有云:“风流华美,浑然天成,如美人临妆,却扇一顾,《花间》诸人是也。”叶嘉莹先生在《嘉陵论词丛稿》中说:“无论其所写者为室内之景物,室外之景物,或者为人之动作,人之装饰,甚至为人之感情,读之皆但觉如一幅画图,极冷静,极精美,而无丝毫个人主观之悲喜爱恶流露于其间。”当然,也有部分是内容狎昵之词,比如顾敻的《甘州子》:

一炉龙麝锦帷旁,屏掩映,烛荧煌。禁楼刁斗喜初长。罗荐绣鸳鸯。山枕上,私语口脂香。

锦帷旁一炉香冒着袅袅的烟,烛光暧昧,这对小情侣在枕头上窃窃私语——整首词描写的就是床上那点事。

在《花间集》中首屈一指的大词人温庭筠曾填下这样的词句:“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这个美人起床之后对镜梳妆,又是娇又是笑的,她在想哪个男人?谁知道呢。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雪胸”,这样的字眼,相信正常男人看了都不会无动于衷。

韦庄干脆将“那一夜”的故事明明白白地写了下来,“髻鬟狼藉黛眉长,出兰房,别檀郎。角声呜咽,星头渐微茫。”

难怪,花间词直接导致后来婉约词的出现。

给《花间集》作序的欧阳炯更是直接,“垂绣幔,掩云屏。思盈盈。双枕珊瑚无限情。翠钗横。几见纤纤动处,时闻款款娇声。却出锦屏妆面了,理秦筝。”花间词虽然多有香艳绮靡的一面,但以“含蓄为佳”,欧阳炯这首词实在过于暴露了。欧阳炯《浣溪沙》同样露骨,“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

而牛峤的《菩萨蛮》竟然出现了这样的句子:“须作一身拼,尽君今日欢”,赤裸裸的性爱活动,按今天的标准当属于“三俗”无疑了,甚至可以列入扫黄范畴。

第2节 波斯人李和他的词

我们千万不能以为“花间词”都是充满香艳和脂粉气的艳情词,这看法是片面的,也有李珣清疏明丽、飘逸潇洒的“渔隐词”。

《渔父》(其一)

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

《渔父》(其二)

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闲似君。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

词浅显易懂。在十余里长的河流上,船上之人只想回去躺着看书。什么爵位什么金钱,都不羡慕,只羡慕道的玄虚。不要以为渔人眼中只有鱼。

和喧嚣的尘世保持距离,不关心人间是非,甚至不记得何年何月。官位再高,那种操劳和疲惫哪能比得上你这个渔父的悠闲呢?喝上几杯酒,对着青山,踏着月光回家多么惬意。

刘永济云:李珣这是假托渔父之闲适,以见作官受禄者终日尘劳为不如。衡门乃浅陋之门,言贤者居之,不出仕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李珣的词写得很飘逸很潇洒,他是个隐逸之人。他脑海中没有尘杂之事,除了书,只有诗酒,以及与青山碧水、鸥鹭相伴的自然,这在他的另一首词中有反映——“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山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歌归去。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下长汀,临浅渡,惊起一行沙鹭。”(《渔歌子》其三)

李珣在《定风波》中同样表现出对这种隐逸的追求:“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

清人李调元曾高度赞扬李珣《渔歌子》(其三):“世皆推张志和《渔父》词以‘西塞山前’一首为第一,余独爱李珣词‘柳垂丝,花满树……惊起一行沙鹭。’不减‘斜风细雨不须归’也。”

李后主也写过“渔隐词”,我们可以和李珣作个比较,看谁写得更好一点。他的《渔父》词两首是这样写的:“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间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客观地说,李后主的文字要高出李珣,但论隐逸的境界,他不如李珣。为什么这么说呢?李后主只是想逃避羁绊,厌倦俗务,羡慕自由,而李珣是真自由,他不用标榜“世间如侬有几人”。

波斯人李珣在“花间词人”中卓然名家,这与他同时受到波斯文化和汉文化的双重影响不无关系。

路成文、刘尊明合著的论文《花间词人李珣词风的文化阐释》中对李珣其人有如下介绍:关于李珣的生平资料,正史和野史笔记涉及较少,可见者仅五代后蜀人何光远《鉴诫录》、宋初黄休复《茅亭客话》,以及清代吴任臣《十国春秋》等数种。《鉴诫录》卷四“斥乱常”条载:“宾贡李珣,字德润,本蜀中土生波斯也。”黄休复《茅亭客话》“李四郎”条云:“李四郎,名玹,字廷仪,其先波斯国人,随僖宗入蜀,授率府卒。兄珣,有诗名,预宾贡焉。”何光远为后蜀人,黄休复为宋初人,均距李珣生活的时代很近,故所称当不必怀疑。《十国春秋》卷四十四有其传,云:“李珣,字德润,梓州人。昭仪李舜弦之兄也。”可见李珣是出生于蜀中的波斯人后裔,且至少有兄弟四人和一个妹妹,至于李珣的生卒年,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李珣出生不早于广明元年(880年)或中和元年(881年)僖宗奔蜀这一年,《花间集》结集之时(940年)李珣或尚在人世。又有人认为李珣生卒年约为公元855年至公元930年前后。

《十国春秋》亦云:“珣以小辞为后主所赏,尝制《浣溪沙》词,有‘早为不逢巫峡梦,那堪虚度锦江春’,词家互相传诵。”而后蜀赵崇祚编纂的《花间集》则录其词达37首之多,足见其54首,而据历代词话资料记载,其词当远不止此数。仅宋人词话中提及的词作、断句不见于今之辑本者已有《倒排甘州》、《何满子》、《凤台》、《后庭花曲》、《西河长命女》等数阕及断句等。而其诗其文,据时人之论,亦颇有名气,可惜散佚殆尽。然仅就上面的引证,已足以证明,李珣虽为波斯后裔,但他出生在中国,已深受中华文化之影响,完全具备了一个中国文人工诗文、擅辞赋的艺术才能,并且取得了堪与中土文人比肩的文学成就。词在当时是颇负盛名的。近人王国维辑本《琼瑶集》录存其词共其实,在唐代,波斯等外国人在唐朝生活的有很多,白居易在家就穿胡服,而且演唱胡曲。唐朝人并不那么排外,向达先生《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曾详载西域(包括波斯)人来华之盛况:“唐代商胡大率麇聚于广州。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船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方豪先生在《中西交通史》中亦称“唐代在华之外人……(据)载籍所记,则可知其中多数为波斯大食国人”。

大唐不排斥外国人,但到了西蜀情况有所变化。外国人在西蜀经商可以,但做官很难。也就是说,像李珣之流的外国人,想进入上流社会难度非常大,做官的一般还是要汉人。但外国女人比较受君主的欢迎,不但蜀国,当时的其它小国也是如此,找个外国女人做小妾成为当时的时尚,大概是因为异族女子漂亮、能歌善舞、别有风姿吧。李珣的妹妹李舜弦就曾经被蜀主纳入后宫做妾。

家中有一人给皇帝当妃子,其家人想要什么基本都可以得到,按说,李珣的妹妹李舜弦被蜀主纳入后宫做妃子,作为“胡女”,她又很受宠,李珣想做官那应该不是难事,妹妹在皇帝枕边吹个风,这事也就成了,但事实上,李珣始终未能入朝为官,终其一生都没有能够混上一官半职,而是以布衣身份在蜀经商,只能像他哥哥一样,摆个地摊卖香药为生,因为他是胡人。他沾到皇亲的一点好处就是有个秀才的身份,如此而已。

路成文、刘尊明合著的论文《花间词人李珣词风的文化阐释》中有这样的话:冯汉镛先生在其论文《〈海药本草〉作者李珣考》中,考证李珣即为《海药本草》的作者,则李珣自己也深谙药理,这既与他生长于一个以卖香药为业的家庭有关,又说明他极有可能亲自操持过这个在华波斯人所经常操持的产业,陈垣先生甚至直接指明:“然则珣并知医,与元末回回诗人丁鹤年之兼擅医术同,亦为回回风俗也。”

路成文、刘尊明认为,李珣渔隐词写得这么多这么好,一方面在于他较好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文化这个侧面,一方面又在于他个人独特的身份和经历。我们知道,中国的隐逸文化是源远而流长的,到唐代,甚至出现两种目的截然不同的隐逸:终南捷径式的隐逸和逍遥物外式的隐逸。平心而论,前者无疑是假隐,后者如张志和辈,才是真正的隐逸。李珣或许对此两种方式都相当了解,这可以从他对隐逸生活的热衷与描绘中看出,但由于李珣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导致他更倾向于接受“真隐”,即逍遥物外式的隐逸。由于其波斯人的身份及波斯文化传统的痕迹,李珣在前蜀朝是很不得意的。他虽然“屡称宾贡”,却以布衣终身。更有甚者,前蜀在王衍即位不到8年便为后唐消灭,王衍本人及其家庭也在不久之后,遭到灭顶之灾。如此一来,李珣家族也难免会因外戚之嫌而受到威胁或迫害,李珣自己则更无出仕的可能性,只能转而追求一种真正的逍遥物外的隐逸生活。于是,在他的词作中便出现了诸如“志在烟霞慕隐沦”、“避世垂纶不记年”、“名利不将心挂”、“不议人间醒醉”这样的淡看红尘、逍遥物外的词句。

李珣也写“艳词”,但不那么露骨,不妨看看他写的《虞美人》:

金笼莺报天将曙,惊起分飞处。夜来潜与玉郎期,多情不觉酒醒迟,失归期。

映花避月遥相送,腻髻偏垂凤。却回娇步入香阁,倚屏无语撚云篦。翠眉低。

词里描写了男女幽会的情境和一种又惊又怕的心理,但他比较含蓄,只说了“回娇步入香阁”“翠眉低”之类的羞涩状。

在《西溪子》中,李珣这样写男女恋情:“马上见时如梦,认得脸波相送。柳堤长,无限意,夕阳里,醉把金鞭欲坠,归去想娇娆,暗魂消。”

第3节 词人小传

李珣,五代词人,字德润,其先为波斯人。生卒年均不详。通医理,兼卖香药。著有《琼瑶集》,已佚,现存词54首,《花间集》录37首,《尊前集》录18首。

更多的时候,我读书没什么计划,随性而为,随手翻翻,风吹到哪页读哪页。书读得很杂,也许是历史,也许是佛学,也许是孔孟老庄,也许是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也许是小说或诗词歌赋。

孩子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回家,一般都会到我的书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告诉我,“你看这本”。书架上书很多,可几乎每次,他“命令”我读的都是唐诗宋词之类的书。

于是,我就问自己一个问题:孩子放学回家时,你在读什么书?如果孩子看到我在读《爱在瘟疫蔓延时》、《金瓶梅》或者《红楼梦》,我会本能地藏起来——不能让他这么早看这样的书,尽管那是名著。如果我在读历史或者佛学,亦或“子曰诗云”,我很担心这气场不够,怕儿童失却天真烂漫。可是,如果我是在读唐诗宋词一类的书,我就会很自豪、很自信、很坦荡地拿着书在小儿子面前晃,惟恐他看不到。

我多么希望,孩子每次放学回家,我不是在书房下围棋、练书法,就是在读唐宋诗词,那种无言的熏陶,让我自信而安全,让我感觉这才是书香,这才是文化的魅力。

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说话没有诗书、文学功底,这样的人很难发展多好。

在这套唐宋词系列书的出版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和编辑、作家韩龙先生,和韩先生的合作,非常愉快。韩龙先生独具慧眼,把这套书做得精致而典雅。

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一一列举,未免矫揉造作,不如默默地在心里为那些曾经给予我帮助的人献上祝福。

海南的冬天,像北方的秋天,阳光明媚,天气凉爽,海南大学的两个学者朋友电话约我去散散步。早就厌烦了饭局的我愉快地答应了。散步回来,身上带着自然的清香,真好。坐到办公室,我开始“态度端正”地工作。

陈清华

2011年2月10日,于坐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