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名人爱情密码
48980800000004

第4章 李清照VS赵明诚:此情无计可消除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擅长书画音律,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剧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赵明诚(公元1081—1129),字德甫(又作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

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恩爱缠绵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两人的结合,堪称才子佳人的绝配、志趣相投的典范。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宾朋满座、地位显赫,是学者兼文学家,又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于弄诗为文。作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

因为家中经济称得上是富裕的,因此李清照早期的诗词中也很自然地反映出生活上的闲情逸致,多是些闺中景物、郊游所见或者少女情怀等,情感天真烂漫、笔触淡雅宜人。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沉香袅袅,或者起身写一首抒发胸臆的词句,然后又到后园里去与女伴斗一会儿草。

但是李清照的志趣并不仅仅限定于这些闲情逸致。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李清照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独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续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也有失败的悲凉。它能奏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

因为李清照在闺阁之中,就名动京城,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所述,赵明诚小时候,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赵挺之讨教。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与李清照他们家算是门当户对。赵挺之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赵明诚继续追问。他父亲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

赵明诚想要做一个会写词的才女的丈夫,那就满世界找吧。当时肯定也有其他女孩子在写词,但真正能够入得了赵明诚的法眼,能够让赵挺之看中的,真正的有才气的词女,在官宦的子女里边,也只有李清照。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其实这就是赵明诚设的一个局,他自己不便于明说,编了这么一个梦,请他父亲给他解梦,借着他父亲的嘴把他的愿望说出来,当然,这个故事本身虚构的成分很大,但是虚构都是有基础的,赵明诚能够虚构这个故事,起码证明一点,赵明诚当时对李清照的才气不但是有所闻,而且他还想有所亲近这个李清照。

李清照虽然长在闺中,但是她的思想很活跃、很活泼,对于赵明诚应该说也是有所耳闻的。赵明诚是太学里边的太学生,所谓太学,就是选拔官宦子弟以及优秀的平民子弟进入这个学校,太学里边设了上舍、内舍和外舍三种等级,其中你要是在太学里边做到了上舍,不用参加科举考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考试以后,可以直接做官,而且做的是京官,所以在太学里边做太学生,在政治上是很有前途的。在李清照甚至不只是李清照的那些女孩子的眼中,赵明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夫君的候选人。他有诸多的优点集于一身,第一,出身高门显宦,却没有坏毛病,不但没有坏毛病,而且还是一身的优点(品行端正)。他很稳重,有着非常高雅的个人品位和情趣(情趣高雅)。他又是太学生,以他父亲三品大员这样的背景,将来肯定会在政治上颇有前途(前途远大),你说这样的人你不选他做丈夫,你选谁?李清照自然也不能免这个俗。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赵、李两家虽然是门当户对,隔阂却非常大。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和李清照的父亲虽然同朝为官,又都是山东人,但在其时,两人的政治理念却存在着天壤之别,他们置身于新旧两党斗争的间隙中,很难完全弥合分歧。好在宋徽宗继位后执行了一个折中政策:我既不偏袒新党,我也不偏袒旧党,所以他立的国号叫“建中靖国”,不偏不倚,新党的人我也用一点,旧党的人我也用一点,你们别吵吵。在这样一种政策下面,新党和旧党的那种冲突、那种矛盾,就慢慢地趋于缓和了。再加上赵挺之和李格非虽然分属于新党和旧党,但他们两个都不是新党和旧党的领袖,他们只是里边的成员,他们私人之间,没有那么深的过节,也没有那么直接的政治冲突。所以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和小的环境下,这两家人看到自己富有才华的公子和同样富有才华的千金,能够两情相悦,结为百年之好,又有什么阻挡的理由呢?

就这样,李清照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两人整日举案齐眉,吟词作文,共话文史,叫人甚为羡慕。那段时期,因为经济实力雄厚,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二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他们的经济状况虽然不错,但也没有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赵明诚常入相国寺买碑文,偶然也会遇到心仪的“宝贝”却因买不起而头疼的情况。崇宁时,有人持“徐熙牡丹图”,索价20万钱。赵明诚以衣物作押带回家中,夫妻观赏两昼夜,终因买不起而退还给卖主,二人为此相对叹息数日。

关于他们夫妻两人还有这样一则逸事。说的是赵明诚在太学读书的时候,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作一年一度的七夕。

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鬟来报,有一位太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起坐,动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鬟,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游过了大相国寺,蜇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每次走上街头,都觉得格外的新奇快活。

然而,李、赵的爱情并非没有磨难,两人所处的年代,正是北宋末年,熟知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外敌入侵,国将不保,家又如何平安呢?

1107年3月,赵明诚在朝廷担任宰相职务的父亲突然病逝了,这时,奸恶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杀机,污蔑赵明诚父亲对皇室不忠。昏庸的徽宗听信谗言,立即追回了他对赵明诚父亲的各种赠官和所加称号,赵明诚兄弟三人,也因为“父罪”而统统免职。

在蔡京的迫害下,赵明诚出狱后为避是非,和李清照回到家乡青州居住。由于官场的倾轧,连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赵明诚内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说:“看来我们夫妻两个要在此白头到老了。”

李清照笑道:“你以为我是羡慕荣华富贵的人吗?我才不是呢!咱们的日子是清苦一点,可是苦中也有甜。我们应该像桂花那样:悄悄躲在绿叶丛中,暗淡清黄,甘为寂寞。从今后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诗作词,以慰生平。”

赵明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儿又叹道:“不做官,无薪俸,坐吃山空,纵然粗茶淡饭,也难长期维持,收藏书画碑帖,更是不易。”李清照说:“财源枯竭,更应当一切从俭。我想,从今日起,咱吃的饭菜,可减去肉类;穿的衣服,可减去贵重的绸绢。我头上戴的翡翠、明珠、金钗、银簪等等,统统可以去掉。咱家中的涂金器具、贵重摆设、刺绣之类,也可以变卖典当,一句话,除了碑帖、书画、百家书史,全都可以变卖。”

赵明诚听罢,深为感动:“贤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难相随,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难买呀。天下知己,你我而已。”

自此以后,夫妻二人留在青州,专心撰写《金石录》。在治学著文过程中,李清照对自己的强记博学颇为自负,于是突发奇想,推行一种以考对方经书典故知识为主的茶令,赢者可以先饮茶一杯,输则后饮茶,与酒令之行大相径庭。

两人每次吃完饭,坐于“归来堂”中,烹好茶,然后一人指着成堆的书籍,要对方说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甚至第几行,以是否说中来决胜负,并确定谁先饮茶。两人在行茶令中,记忆力超群的李清照常常是最后的获胜者。有一次赢后她举杯大笑,结果得意忘形,乐极“翻杯”,将满满一杯茶倾覆在怀里,非但“头口水”没喝上,还连累了一身衣裙。赵明诚在一旁见了,也乐个不停。

饮茶行令,启智助学,使人兴奋,对著书立说大有裨益,赵明诚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考古学专著《金石录》,成为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可以说,这部书凝结了夫妇俩20年的无数心血。

与此同时,因为赵明诚和李清照的刻意收集,他们的收藏越来越多,于是起书库、购大厨,分门别类置放各种书册,满满装了十余大屋。他们孜孜不倦地阅读、研究,每夜必燃尽一烛方休,甚至彻夜不眠,“其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李清照对这一时期的乡居生活非常满意,“甘心老是乡矣”。她把自己的居室称“易安室”,自号“易安居士”,尤其喜爱他们存放书籍和研讨学问的“归来堂”,李清照的《人娇·后亭梅花开有感》等大量辞赋,就是在这一充实而又充满乐趣的乡居时期创作的。她还于1114年(政和四年)请人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挂在室内。赵明诚为画像题词:“佳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甚堪偕隐。”

1120年(宣和二年),赵明诚重被朝廷起用,出知莱州。李清照留守青州,写了一阕《一剪梅》抒发离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归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后又写了《醉花阴·重阳》一词寄往莱州: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看后大为欣赏,也想一试才力,看能否超过她,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写了3昼夜,共得词50阕,他故意把李清照的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点。陆德夫吟玩再三,说只有3句绝佳,赵明诚追问,陆德夫指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正是李清照《醉花阴》的最后3句。从那以后,赵明诚折服于李清照的才情,自愧不如。

1121年(宣和三年)秋,李清照动身赴莱州,路过昌乐,适逢秋雨连绵。她在旅馆中,想起临行前姊妹们为她饯行的情景,百感交集,提笔写下《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一阕: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8月18日,李清照抵莱州,举目四壁萧然,平生所喜爱的书籍文物,“皆不在目前”,感慨万千,信手从韵书中拈出一个“子”字,因以为韵,写下了《感怀》一诗。

这段时期可谓宋王朝多灾多难的岁月,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北方崛起了名为“金”的游牧民族,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1126年(靖康元年),李清照随赵明诚在淄州任上,突然听到金兵进犯京师,夫妻“四顾茫然”,看着盈箱满箧的珍贵文物,“知其必不为己物矣”,不胜留恋痛惜之情。12月金人陷京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患难夫妻开始过起了漂泊无定的生活。1127年(靖康二年)5月,高宗在建康继位,改元建炎。秋天的时候,青州兵变,李清照仓皇出走去建康。12月,金兵攻陷青州,赵明诚和李清照遗存的10余屋文物全部化为灰烬,其他财产也“荡无遗余”。他们带到南方去的文物,以后也在战火中大部丧失。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既属国耻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明诚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

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职的赵明诚刚上任不久即大病不起,李清照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后,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悲痛欲绝,大病一场,几乎不起。

丈夫新亡,国家又动乱不堪,9月就有金兵南犯。在这颠沛流离的岁月里,李清照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29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无限的失望。按照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今国土让人家占去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5年过去了,李清照带着他们夫妇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和赵明诚的一些手稿,流徙东西各地,最后到了杭州。

又是两年过去了,再过一天就是上元佳节。李清照从书架上取出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城中远处,隐隐传来鞭炮的噼啪声和孩子的欢笑声,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笺,反复沉思吟咏,写出《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翠,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秋风瑟瑟,秋雨潇潇,又是8月。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将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一一校正誊录,又作了些增补,全文用细宣工楷誊写,完成了赵明诚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心愿。

李清照死于约1151年,也有人说死于约1155年。总之,她在悲苦寂寥中死去了。

翘首回望,李清照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了自己的知己爱人赵明诚,虽然两人相知相爱,但他们的爱情和婚姻也打上了乱世悲歌的深深烙印,同样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乱世时的悲凉。

爱情密码

李清照和赵明诚,一个好辞赋,一个热衷金石收藏,但他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总能找到两个人都感兴趣的话题,更可贵的是,他们懂得互相尊重与彼此欣赏,这就使得他们的爱情永远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