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49086500000011

第11章 母教是孩子成长最大的助力

母教,才是天下文化教育的大教化事业。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一个儿女,没有优良传统贤妻良母的教育基础,那就什么都免谈了!

——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齐家”的妇女真伟大》

【精彩导读】

在南怀瑾看来,家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是母教,母亲比父亲更重要。“母教”,语出汉代刘向所著的《列女传·邹孟轲母》:“孟子之母,教化列分。”

为什么要重视母教?我们可以用清代启蒙思想家郑观应的话来回答:“襁褓之婴、孩提之童,亲母之日多,亲父之日少,亲母之性多,亲父之性少。由六七岁有知识,以迄十二三岁,天性未漓,私欲未开,母教之如种花莳果,灌溉栽培,先养其根本。教子女亦然,凡衣服、饮食、嬉戏、步趋、皆母得而引导焉、指授焉、勉励焉、节制焉。……使母之教而善,则其成立也易;母之教而不善,则其成立也难。”

“教者必先正己”,一个母亲要教育好孩子,必须用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率先垂范,为子女做出榜样。在南怀瑾看来,现在的女性在“正己”上就做得很差。现在的许多女性忙着受教育,忽视了贤妻良母这方面的培养,结果就是:受到了一流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却受到的是末等的家教,因为她懂得做事挣钱,却不会带孩子,只好把孩子交给保姆去带,孩子大点就送到学校去,让老师去教,从头到尾,她都没出什么力,自然孩子出了问题,她也会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种事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这真是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悲哀。

可见,为了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弘扬母教文化,重拾母亲的天性和职责,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亲子诵读】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解析:

回忆母亲教我(作者蒋士铨)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就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看着书读。母亲一边刺绣或纺织,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读得怠惰了,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然后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爸!”到半夜里,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的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累了,在母亲怀里睡着了,一会儿母亲就摇醒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才和我一同睡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故事链接】

孟母教子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但是,孟子小时候也很顽皮,整天和小朋友一起打打闹闹,不喜欢念书。孟母为了让孟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教育,花了很多的心血,以至于短时间内连搬了3次家。

最初,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了,心想不能让孩子住在这里。

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活灵活现!孟母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经常去学校听课。孟母这才很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只有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养成到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