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49086500000013

第13章 注意他的幻想,幻想就是学问的基础

人从儿童到少年,幻想最多。对一个茶杯可以看上几个小时;对一堆泥土、一块破瓦片会觉得很好玩,大感兴趣;堆城筑池,可以玩一整天。后来加上知识的教育,到了二十岁前后,又进入另一个阶段,作学问、作事业的理想基础,就在这个时候打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祈祷是求救的信号》

【精彩导读】

在南怀瑾看来,在教育儿童上,首先要注意他们的幻想,因为幻想就是学问的基础。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人学问、事业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少儿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儿时的个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结果。一个人的一生,也只是把少儿时期的理想加上学问的培养而已,到了中年的事业就是少儿理想的发挥,晚年就回忆自己人生中少儿那一段的成果。看历史上的大政治家、文学家等,一切成功的人,基础都在这时候奠定的。

然而,很多父母把孩子的这些幻想看成是“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于是对孩子的幻想进行否定和压制。殊不知,这些幻想正是孩子想象力活跃的象征,正是孩子逐步树立理想的必要步骤。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越多,人的想象力就越贫乏、越苍白。在西方国家,学校老师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国的教育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孩子的奇思妙想就常常因为担心被老师或父母斥责而逐渐消失。

所以,南怀瑾建议家长不要限制孩子的幻想,因为限制幻想就等于限制了孩子的人生。更不要忘记孩子的年龄,让所有原本属于他们的激情与幻想消失殆尽,逼得他们一下子就变成一个要考虑工作与生存的小大人。

【亲子阅读】

《庄子·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解析:

北海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鹏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这只鸟啊,在大海翻腾的时候就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池。《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这本书上说:“当鹏飞往南海时,水浪击起达三千里,借着旋风盘旋直上九万里,离开北海六个月的时间到达南海才休息。”野马般奔腾的雾气,飞扬的灰尘,以及生物都是被风所吹而飘动的。天色深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边际呢?鹏往下看,也是这样罢了。再说,水蓄积得不深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起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低洼之处,一根小草就可以成为船。如果把一个杯子放上去,就会被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了。风力积蓄得不大,就没有力量承载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高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它才可以乘风而行。鹏背负着青天而无所拦阻,然后才开始向南飞行。

【故事链接】

张衡发明浑天仪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寻根究底,凡事都要弄个明白。

一天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数星星。张衡对爷爷说:“我看见星星的位置都在移动,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都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像勺子一样的7颗星星就是北斗七星。”张衡找到北斗星后,又琢磨这星星究竟是怎么移动的。对于这个问题,爷爷答不上来了。于是整个晚上,张衡多次起来看北斗星,不断思考星星移动的问题。第二天早上一起床,他就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长大后,张衡因为在天文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被汉安帝任命为太史令,成为掌管天时、星历的主要官员。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样就能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得到的知识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最终发明了浑天仪,它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夜晚,人们能看到浑天仪上显示出的一弯明月正在缓缓升起,而实际天象也恰好如此时,这真是巧夺天工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