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常常发现有些年轻人,吩咐他们去做一件事,譬如去照顾一位老年人,他有这个心,但没有这份热情,他会觉得是老师叫他去做的,而没有感觉到这件事情是他应该去做的,就只差了这么一点。讲理论时,他讲得和大家一样,知道应该爱人,应该尽心,但做起来是另外一回事。
——南怀瑾《论语别裁·学而有成之难》
【精彩导读】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对于孔子的这句话,南怀瑾的理解是,孔子认为在他的学生中,能依照他的教导去做,而不懒惰的,只有颜回这一个学生。这句话好像很普通,其实很有深意,这种深意往往只有那些在教学岗位上工作久了的人才能体会到。
南怀瑾本人对此就深有体会,他发现现在有些年轻人,吩咐他们去做一件事,譬如去照顾一位老年人,他有这个心,但没有这份热情,他会觉得是老师叫他去做的,而没有感觉到这件事情是他应该去做的,就只差了这么一点。说起理论来,说什么应该爱人,说什么应该尽心,他讲得很好,很有见地,但他真正做起这些事来,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们经不起往后的困难。还是拿照顾老人这件事举例,有些老年人接受年轻人的服务久了,他会觉得应该。第一次有感谢之意,第二天他觉得差不多,第三次如果年轻人迟到了,他可能就会骂人,那么年轻人就要行礼、道歉。由此可知做一件好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在南怀瑾看来,要想真正把事情做好,就要把理论与事实配合起来,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语之而不惰”,讲到了就要做到,而且非常勤快,又持之以恒地去做。
人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懒,在家什么事也不做,吃完饭把碗一推,换洗衣服往水池旁一堆,什么事都要家长催。这其实多是家长教育方式出现偏差,没有给孩子适当的锻炼机会,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如果家长能够在生活中鼓励孩子自主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吃饭时让孩子帮忙拿碗筷、擦桌子,等等,坚持每天都这样做,慢慢地培养起孩子勤劳的习惯,就能让孩子像颜回一样“语之而不惰”。
【亲子诵读】
陶渊明《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解析:
我白发已布满了两鬓了,肌肤松弛也不再丰满了。我虽然有5个儿子,却都不喜欢读书,不求上进。老大阿舒已经16岁了,却还是懒惰无比。老二阿宣也快要满15岁了,就是不爱学写文章。老三雍、老四端这两个孩子也都13岁,却还是不识数,连简单的算术都不会。老五通子也快9岁了,只知道贪吃梨子、栗子这些食物,不知其他。假若天意真是要让我的儿子都这么不成器,我也没有办法,还是喝酒吧,喝醉了就什么烦恼都不知道了。
【故事链接】
磨杵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幼聪明过人,但并不是一个能持之以恒做事的孩子,每次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有一次,他觉得手中的书枯燥无味并且深奥难懂,便跑出去闲逛。在河边,他看见一位老婆婆手拿一根粗大的铁棒在磨刀石上不停地磨,感到很奇怪,便问:“您磨大铁棒干什么?”
“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认真地磨着铁棒。
李白一听哈哈笑起来,说:“这么粗的一根铁棒,哪年哪月才能磨成一根针呢?还不如直接去集市买一根,那多省事呀!”
老婆婆慈祥地说:“铁棒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很困难,可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总有一天,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才能成功,畏惧困难、半途而废,是没有前途的。”李白听完这番话,一下子明白过来,只要有恒心,什么事都能做成,读书也一样,遇到难题,只要肯钻研,就一定能解开。
从此,李白改掉了畏惧困难的坏毛病,发愤学习,读了很多书,终于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