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49095400000004

第4章 读历史品百味人生(3)

在美国,男子一般成人后或参加工作后,都搬离父母家,独立生活和居住的,而海夫纳因收入不多,租不起房,只好住在父母家里。

早已确立了奋斗目标的海夫纳在漫画公司工作了几个月后,经过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一家叫《老爷》的杂志聘用他,每周工资60美元。

海夫纳到该公司工作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每周多15美元对他的生活无济于事,他志在该公司学习到经营手法和熟悉市场。因为《老爷》杂志是美国早年最畅销的刊物,读者主要是男性,以女性裸照为主要内容。海夫纳从读大学时,就一直是该杂志的读者,他早就希望有朝一日进入该杂志工作。

1951年,海夫纳已对《老爷》杂志的运作了如指掌了,他要求增加工资不被老板接受,于是决定离开该杂志,自己创业。他决心办一种类似《老爷》的杂志,要与《老爷》争个高低。尽管有凌云壮志,无奈却毫无资本,这使他苦不堪言。加上妻子生下一女,生活负担又加重了,他创业的设想搁置起来了。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又到一家儿童杂志做发行工作,此时周薪为100美元,生活稍为得到改善。但他却没有放弃自己的打算,他一面工作,一面策划自己的刊物。

海夫纳从父亲那里借得几百美元,另外从银行贷得400美元,凑起来刚好1000美元,他决心以这点钱作为自己创办杂志的本钱,办一本名叫《每月女郎》的月刊。由于他吸取了《老爷》的经营之道,加上自己的改进,第一期发行即打响,共销售5万多本,获得了空前成功。15个月后,每期销量直线上升,达30万份,海夫纳开始发迹了。

海夫纳在创刊号就采用了惊人的杀手锏,他以仅有的1000美元资本,用去500美元买下一帧金发女郎的裸照“金色梦”,那是日后大红大紫的女影星玛丽莲·梦露的胴体。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号称开放的自由社会,美国人喜好极端,对性强调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海夫纳的杂志则是以裸照为主的一本画册,迎合了美国社会的潮流和一些国民心理,所以不少人愿意掏出几美元买一本翻阅。况且海夫纳办的《每月女郎》比已畅销的《老爷》杂志更为“开放”,除了裸体照外,还大谈性的问题。因此,他的杂志一出笼,就成为畅销书。

当海夫纳正要出版第二期的《每月女郎》时,他突然接到《老爷》杂志律师的信,警告他的杂志鱼目混珠,扬言如不将《每月女郎》改名,则要起诉他。海夫纳反复思考后,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刊名无所谓,关键是内容吸引读者。于是他低头从命,把其杂志改名为《花花公子》。结果,改名后的杂志更畅销,主要因为美国社会的传统与道德价值当时正在发生变化,《花花公子》正反映了当时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正处在被称为“灰色法兰绒”的时代,社会风气比较简单朴实。而被认为受清教徒意识压抑良久的美国青年一代,骤然看到传授性与欢乐的花花绿绿杂志,马上被吸引过去,以后还扩散到中年和上了年纪的人。随着发行量的不断扩大,海夫纳的出版公司由六个人增至上百人,办公的地方也搬到崭新宏大的现代大楼。到20世纪70年代,《花花公子》杂志达到了发行量的巅峰,每期销量达650万册,海夫纳已成为世界闻名的出版界富豪。

法拉第和戴维的一次谈话

◎文/佚名

这再次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理想远大,目标明确,不怕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成为杰出的人。

科学巨人法拉第在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工作之前,曾和介绍人戴维爵士进行过这样一次谈话。

戴维:很抱歉,我们的谈话随时可能被打断。不过,你还幸运,此时此刻仪器没有爆炸。法拉第先生,信和笔记本我都看了。你在信中好像并没有说明在哪里上的大学。

法拉第:我没有上过大学,先生。

戴维:噢,但你做的笔记证明你显然是理解这一切的,那又怎样解释呢?

法拉第:我尽可能去学习一切知识,还在自己房间里建立了小实验室。

戴维:年轻人,我很感动。不过,可能因为你没在实验室干过,所以才愿意到这儿来。科学太艰苦,要付出极大的劳动,而只有微薄的报酬。

法拉第:但是,只要能做这件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啊。

戴维:哈哈哈,你再看我眼边的伤疤,这是氢和氮实验引起的一次爆炸留下的。我想,你装订的那些书籍总不曾将你弹痛,让你出血或把你打昏吧。

法拉第:是的,不曾有过。但每当我翻开装订的科学书籍,它的目录常常使我目瞪口呆、神魂颠倒。

在这段对话中,戴维爵士所强调的是从事科学研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甚至付出伤残或牺牲的代价。而法拉第所表示的是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及对科学的热烈追求。谈话的结果,戴维爵士破格让法拉第当了自己的助手。从此,法位第便在科学事业中大显身手了。假如当初一个强调学历,一个贪图金钱,那肯定是另一番情形了。

塞奎亚创造印第安文字

◎文/王新龙

是塞奎亚创造了印第安文字。

在生活和工作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不辞辛苦,善于思考,就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甚至创造奇迹。

美国西海岸山区有一种高大挺拔的红杉树,人们叫它“塞奎亚”。这是为了纪念一个印第安人而命名的。

1770年,塞奎亚出生于田纳西州,母亲印第安柴拉基部落。当时,生活在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各部落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塞奎亚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他从小就过着狩猎生活,除了讲柴拉基语外,没有机会接触其他语言。

一天,他在打猎时摔伤了右腿,从此,只能靠手工制作一些装饰品来打发日子。他心灵手巧,制作的银饰品十分受人欢迎,有些白人也慕名前来光顾。在与白人的交往中,最使他感到神秘莫测的是白人的书和报纸,这些“叶子”竟然会“说话”。他的朋友们都说,这是一种印第安人无法掌握的魔术,但塞奎亚不相信。好奇心驱使他下决心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随着与白人交往的渐渐频繁,他学会了讲英语,而且弄懂了字母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为什么不能把柴拉基语也记录下来呢?

他开始了艰巨的创造文字的工作。人们常见到他用树枝在沙地上涂划着,或用小刀在树皮上刻各种记号,有时太阳落山后他还坐在地上呆思,连吃饭和干活都忘了。人们以为他中了邪,请巫师来驱妖。他妻子把他积存多年、刻有各种符号的桦树皮全部毁掉,从此,他只能东躲西藏地继续他那发明文字的工作。

起先,塞奎亚试图把柴拉基语的每个词都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后来发现这些符号多得不计其数。一天,他突然想出一条捷径:为什么不能用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呢?于是,他根据柴拉基语归纳出84个音,分别用84个字母来表示。这样,经过12年的努力,他终于创造出一套完整、易学的柴拉基文字。

他把他的想法告诉朋友们,但得到的却是嘲笑和反对。他只得先教他的女儿,他那八岁的女儿只学习了一个月就能看懂这些文字了,这给了塞奎亚极大的鼓舞。他深信他的文字是迟早会被大家接受的。

他鼓足了勇气去见酋长,酋长同意让他试试。第一批学员经过一二个月的学习竟都能读会写了。没过几年,很多柴拉基人都掌握了这种文字。不久,他出版了第一份柴拉基语报纸,还亲自翻译了《圣经》。70岁时,他到墨西哥去寻找一个传说中的柴拉基部落,最后累死在深山之中。

为和平奋斗终生的圣雄甘地

◎文/佚名

消除畏惧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为了追求成功,必须做一个没有畏惧的人;只有不畏惧,才能勇往直前,才能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1946年的11月,圣雄甘地冒着生命危险在孟加拉州东部诺阿卡利地方进行游说。这个地方极为偏僻,聚居着众多伊斯兰教徒。

圣雄甘地到这里来是为了谋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和解。他发出号召说:“印度和伊斯兰教徒们,握手言欢吧!”

圣雄甘地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然后步行三四英里,到农村去访问伊斯兰教徒的家。“请和我做个朋友吧!”

可是,村民们不管你是什么圣雄不圣雄的,他们非常憎恨印度教徒,经常对甘地这个“异教徒”投以白眼。即使如此,圣雄甘地也不灰心,还是挨门挨户访问。

有一位崇拜他的伊斯兰教姑娘,为了劝导自己的伙伴而实行绝食,这对两大教派的和解起了作用。可见,甘地外出游说确实收效不小。

1947年6月15日,印度国民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印巴分治方案。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的潮流。这个决议使圣雄甘地统一印度的梦想破灭了。他无限感慨地说:“我已经失去活到一百二十五岁的希望,在印度已经没有我的家了。”于是他又到两大教派矛盾最尖锐的地方去游说,甚至8月15日的独立盛典,他也没有参加,贺信也没写。

8月31日晚,他正在加尔各答的寓所睡觉时,一群狂热的印度教徒抬着被伊斯兰教徒杀害的同伴的尸体闯了进来,对他骂不绝口,说这是圣雄甘地对伊斯兰教徒放纵的结果。

“杀死他!杀死他!”

圣雄甘地从床上跳起来对愤怒的人群进行劝解,可是没有一个人理睬他。石块飞进了窗子,警棍从他头上掠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演讲。

印巴分治后,有1500万难民从两国逃来逃去,在印度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的混乱、暴力和杀戮行为,首都新德里也笼罩着一片不安的气氛。

1948年1月13日,圣雄甘地为争取首都的两大教派和解,开始绝食行动,但骚乱仍未止息。1月18日,尼赫鲁总理为表示对甘地的同情,也开始绝食。两位领导人绝食的消息见报之后,新德里的各派代表集会,宣誓要恢复平静,并请圣雄甘地停止绝食。然而,印度教的极右派表示反对,他们为对抗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不惜使用武力。

就在圣雄甘地绝食的第二天,当他在比拉尔寓所的院子里演讲时,突然从墙外扔进一颗自制的炸弹爆炸了,但甘地并未受伤,还在继续演讲。人们对圣雄甘地的沉着态度深表敬佩。

1月30日,圣雄甘地为调解尼赫鲁总理和帕特尔副总理的关系,用英文给尼赫鲁总理写了信,然后请帕特尔副总理在下午四点钟到自己这里来谈话。帕特尔按时来了。四点半钟,圣雄甘地同他共进晚餐。圣雄甘地和他边吃边谈。五点钟,祈祷时间已过了十分钟,甘地匆忙离开房间来到院子里的祭坛。旁边的人都为甘地让路,甘地举手致意。一个叫戈兹的人偷偷从衣袋里掏出手枪,向甘地施了一礼后,在不到一米距离内向圣雄甘地连开三枪。就这样,甘地结束了78岁的生命。

从小失学的文学巨匠

◎文/王新龙

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莎士比亚的一生和成就再次对这句名言作出了生动的阐释。只要你有远大的志向,并论坚持不懈地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世界文学巨匠,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坛上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明星。他被马克思誉为世上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可我们谁又曾想到这位戏剧天才少年失学,青年时竟是繁华的伦敦都市的马车夫。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镇一个羊毛商人的家庭,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都很低。他在六七岁的时候,入校学习拉丁文和古希腊文。五年之后,因家庭的生意破产,他只得中途退学,前往伦敦谋生。到了伦敦,他四处奔走,到处央求,才找到为一家戏院的绅士赶车的差使。在工作间歇,他常能从门缝和小洞里窥看舞台上的演出,渐渐地对戏剧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一次他偶然被老板抓差临时扮演了一个仆从,表演得很出色。这样,他便开始走上了舞台,后来竟成了剧场的正式演员。

要做一名出色的演员,莎士比亚深感自己的知识浅薄,就利用点滴时间苦苦读书,钻研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在此期间,他不仅博览了大量的书籍,还广泛地接触了英国的现实社会。就这样,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在此基础上,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为剧团写出了《亨利六世》等三部剧本,引起了戏剧界的注意。紧接着,他又连续写出了《理查三世》等剧本。

《错误的喜剧》等剧本,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时,英国戏剧界正活跃着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剧作家,这些“大学才子”根本瞧不起仅有五年学历的马车夫,他们咒骂莎士比亚偷窃了“孔雀的羽毛”,是混进白鸽队伍中的“乌鸦”等等。莎士比亚对这些攻击和谩骂并不理会,埋头创作,孜孜不倦。在以后20年的时间里,莎士比亚以惊人的速度,高产高质地写成了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戏剧37部,他用丰富而形象的语言,辛辣而幽默的笔调,生动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现实社会,被誉为举世共睹的戏剧家、诗人和文学巨匠。

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

◎文/赵德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其他条件相类似的前提下,那些愿意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人,也会获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就,更多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