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49095400000005

第5章 读历史品百味人生(4)

1981年7月9日,是著名的英国女作家巴巴拉·卡特兰的80寿辰。就在这一天,新英语文库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300部著作——《迷人的故事》。这是一部题材很一般的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两个古老的世仇之家因儿女姻缘而重归于好的故事。卡特兰的写作速度,早已闻名天下。在1979年一年里,她竟一口气写下了21本书,打破了多产作家的世界纪录。随后的四年里,她又以每年24本、20本、23本和24本的速度,一次又一次地使她的同行们自叹弗如。

在历史上,多产的作家很多,一生的作品超过百本的也不乏其人。以我们所熟悉的巴尔扎克和大仲马为例,他们的作品数量之多,确实是惊人的。大仲马曾在一年之中出版过40种篇幅不一的单行本,但这些书不是他在同一年所著,有的甚至是出钱请人代写的。巴尔扎克的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讲,都是首屈一指的。不过,他的全部作品,包括短篇小说在内,也只达到90多篇。所以,单从数量上看,卡特兰是无愧于世界冠军称号的。权威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已正式把她的名字列在“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这一条目里。

卡特兰的作品以历史题材和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主,也写过不少剧本。另外,还写了四部自传和她母亲及哥哥的传记。她的哥哥是位颇有名气的历史人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艰苦的年代里牺牲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的第一位英国国会议员。读者不难从丘吉尔的大战回忆录里找到有关的章节。丘吉尔对罗纳德·卡特兰之死尤感痛惜,亲自为他的传记写了序言。

巴巴拉·卡特兰不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受人爱戴的社会活动家。她主持着许多福利团体的工作,她能言善辩,不辞辛苦地为老年人、医院护士和助产士的待遇奔走呼号,积极敦促议会通过了一项有利于吉卜赛人生存的法令,并协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吉卜赛人营地。

据称,卡特兰的著作已在全世界销售了两亿册以上。在英国,她和创造了大侦探波洛这一角色的多产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一样,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可以预料,由于出色的社会活动,当人们对卡特兰的一生作评价和回顾的时候,她会获得比克里斯蒂更高的荣誉。

竭尽全力去完成运算的高斯

◎文/李华伟

从高斯的身上我们不难感悟到:对于每一个人,他所能选择的奋斗方向是宽广的。想要干出些名堂,忘我工作的精神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是不可缺少的。

1801年元旦的晚上,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谷神星”。他继续观察这颗新星,跟踪观察几天后,他发现这是一颗小行星。

当时的天文学界存在一个难题:如何根据少量的观察结果推算出该行星运行的轨道?当时很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如蔡赫、奥尔贝斯等人千方百计地来寻找失踪的“谷神星”,但都未成功。

高斯决定计算行星运行的轨道。高斯根据皮亚齐提供的仅9°的一段小弧的观察数据,经过几个星期的计算,得出“谷神星”在360°上的运动轨道,同时创立起由三次观测决定小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方法。1802年,人们利用高斯的计算结果,重新找到了谷神星。随后,高斯又相继算出了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的轨道,还做了规模极大的关于行星运动的计算。

在计算行星运转轨道时,高斯高超的计算技术和顽强奋斗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一个有趣的对比,1769年,欧拉为了计算一颗彗星的轨道,足足进行了三天紧张的工作,致使后来一只眼睛失明;而同样的计算,高斯却只用了一个小时。高斯幽默地说:“如果我在3天内连续进行欧拉那样的计算,显然,我也会双目失明的。”其实,高斯在计算时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计算“智神星”时,他必须算出约33.7万个数字,他一天计算3300个数字,共花了100多天的时间。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共记录下4000个左右的计算结果。

高斯对此说:“我对数学上复杂的运算总是爱不释手,只要我认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值得向人们推荐,我都愿意竭尽全力去完成,哪怕是钻牛角尖。”

伟大的科学预言家道尔顿

◎文/王新龙

没有任何事业是一蹴而就的,高山不拒细壤,江河不拒细流。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点滴做起,才能实现你辉煌的梦想。

被誉为“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从1787年起坚持写气象日记,到1844去世,一直坚持了57年,从未间断,全部观测记录超过20万条。可以说,道尔顿的科学研究工作是从对大气的观察和研究开始的。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他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把大部分时间用作科学观测与实验,或参加讲演会、论文宣读会等学术活动。“午夜方眠,黎明即起”——这是道尔顿的治学座右铭。他正是以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从而迎来了他才华横溢的鼎盛时期。

长期的自学生涯不仅锻炼出了道尔顿坚韧的进取精神,而且也培养出了他善于思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素质。道尔顿从观测气象开始,进而研究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虽然是多种成分(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水蒸汽等)的混和物,但却能在外观上构成一种均匀体。原因何在?为了揭开这个谜底,他研究混合气体的扩散和分压,总结出气体分压定律,并推论出空气是由不同的微粒混合组成的。正是它们的运动产生了压力,实现了多种气体的扩散并使空气成为一种均匀体,从而确认了原子的客观存在。但道尔顿并没有就此止步,仅把它作为开始。他要实现把对原子的认识从定性变为定量的伟大目标。为此,他大胆而又独创性地引入了原子量的概念,并提出了用化学实验方法测定相对原子量的任务。这样,道尔顿就从气象学、物理学转入了化学领域,经过艰辛的实验与反复的思索,加上严格的逻辑推论,逐步建立起了科学原子论。

正是由于道尔顿首次把原子量的概念引入化学,才使化学真正走上了定量的发展阶段。道尔顿的实验技术虽说不是一流的,他的不少自制仪器也比较粗糙,所得实验数据并不都很精确,何况他又有“色盲”的生理缺陷,然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住道尔顿对科学原子论的探索。同时代的学者曾赞叹道尔顿“用头脑结束实验,以思维把握原子”。

道尔顿的原子论不但在英国,而且在整个欧洲科学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重视和推崇。正如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著名化学家戴维所评价的那样:“原子论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道尔顿在这方面的功绩可与开普勒在天文学方面的功绩媲美……可以预料,我们的后代一定会根据他的许多发现而肯定这一点,人们将把他作为榜样去追求有用的知识和真正的荣誉。”曾有人问起道尔顿成功的秘诀,他这样回答道:“如果说我比周围的人获得了更多成就的话,那主要或几乎完全是由于不懈的努力。”诚然,要完成伟大的科学事业仅仅靠努力还不够,还需要科学的“灵感”,即活跃的科学想象力。这样,当自然的秘密一露出微弱的闪光就能立即抓住它。

在道尔顿那个时代,原子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连显微镜也看不清它。对于原子只能依靠“灵感”,依靠科学想象和逻辑推理,以思维去把握住它。至于道尔顿这种“灵感”有多少,看法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他只是个迟钝的实验工作者,另一些人则把道尔顿看作伟大的科学预言家。科学史家罗斯科中肯地指出:“实际情况可能介乎两个极端之间。不管怎样,有一点大家都会同意——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天才也很少会有成就,而道尔顿正是具有这种锲而不舍品格的人。”

把精力用在一个目标上

◎文/佚名

人的生命虽然各有长短,有人长命百岁,有人青壮之年夭折。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其宝贵的一生。这一生,每个人只有一次。因此,人必须珍惜自己难得的一生,在这有限的人生中实现自己的愿望。

狄慈根指出:“如果一个人不把他的全部心灵用在某一件事情上,他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歌德曾这样劝告他的学生:“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现代科学,面广枝繁,不是任何人一辈子能学得了的。而且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如果朝三暮四,忽而想学这,忽而又想学那,反复多变,就会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我们在把一生的时间当作一个整体运用时,首先要考虑用在哪里,就是说首先要选好目标。著名的博物学家拉马克的一生,清楚地说明了在科学上盲目贪多是无所作为的,只有选择目标,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拉马克于1744年8月1日生于法国毕加底,他是兄弟姊妹11人中最小的一个,最受父母宠爱。拉马克的父亲希望他长大后当个牧师,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后来由于德法战争爆发,拉马克当了兵,他因病退伍后,爱上了气象学,想自学当个气象学家,他整天仰首望着多变的天空。后来,拉马克在银行里找到了工作,想当个金融家。很快的,拉马克又爱上了音乐,整天拉小提琴,想成为一个音乐家。这时,他的一个哥哥劝他当医生,拉马克学医四年,可是对医学没有多大兴趣。正在这时,24岁的拉马克在植物园散步时遇上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卢梭很喜欢拉马克,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去。在那里这位“南思北想”的青年深深地被科学迷住了。从此,拉马克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系统地研究了植物学,写出了名著《法国植物志》。拉马克35岁时,当上了法国植物标本馆的管理员,又花了15年,研究植物学。当拉马克50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动物学。此后,他为动物学花费了35年时间。也就是说,拉马克从24岁起,用26年时间研究植物学,35年时间研究动物学,成了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他最早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像拉马克后来一样,很注意把精力用在一个目标上,专心致志,集中突破,这是他们成功的最佳方案。历史上不少人被埋没,除了社会原因之外,没有找到他们为之献身的具体事业目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日点瓜,明日种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经有人问牛顿怎样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回答说:“我一直在想着这件事。”

成功者们始终将目光集中在他们的目标上,他们常常在向目标奋进的过程中运用想象提醒自己目标所在。

聪明人能够专注地干一件事,直到成功,勒韦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

勒韦是美国著名的医师及药理学家,1936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勒韦1873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从小喜欢艺术,绘画和音乐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他的父母是犹太人,他们对犹太人深受各种歧视和迫害心有余悸,不断敦促儿子不要学习和从事那些涉及意识形态的行业,要他专攻一门科学技术。他们认为,学好数理化,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父母的教育下,勒韦进入大学学习时,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爱好和专长,进入施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学习。

勒韦是一位勤奋志坚的学生,他不怕从头学起,他相信专注于一,必定会成功。他带着这一心态,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专心致志于医学课程的学习。心态是行动的推进器,他在医学院攻读时,被导师的学识和专心钻研精神所吸引。这位导师叫淄宁教授,是著名的内科医生。勒韦在这位教授的指导下,学业进展很快,并深深体会到医学也大有施展才华的天地。

勒韦从医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欧洲及美国一些大学从事医学专业研究,在药理学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奥地利的格拉茨大学于1921年聘请他为药理教授,专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在那里他开始了神经学的研究,通过青蛙迷走神经的试验,第一次证明了某些神经合成的化学物质可将刺激从一个神经细胞传至另一个细胞,又可将刺激从神经元传到应答器官。他把这种化学物质称为乙醚胆碱。1929年他又从动物组织分离出该物质。勒韦对化学传递的研究成果是一个前人未有的突破,对药理及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1936年他与戴尔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勒韦是犹太人,尽管他是杰出的教授和医学家,但也如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德国遭受了纳粹的迫害。当局把他逮捕,并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被取消了德国籍。后来,他逃脱了纳粹的监察,辗转到了美国,并加入了美国籍,受聘于纽约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对糖尿病、肾上腺素的专门研究。勒韦对每一项新的科研,都能专注于一,不久,他这几个项目都获得新的突破,特别是设计出检测胰脏疾病的勒韦氏检验法,对人类医学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生活中,一个人确定的目标要专一,而不能经常变换不定。专一地去努力,才容易出成果。

当然,人各有志,在不同社会、不同背景、不同时期,人的志向是会发生变化的。犹太人因其民族的特性和所处的环境,普遍都能从小怀志,确立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正因为这样,许许多多的犹太人能集中人生有限的时间和力量去攻克一个目标,所以成功率比别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