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49095400000008

第8章 读历史品百味人生(7)

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官

◎文/佚名

俗话说:“忠言逆耳。”历史上正直无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人,往往会招致当权者的忌恨和打击,但他们的品格、他们的形象却会流芳千古,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我国古代自西周、春秋以来就设有史官,史官的名称叫太史。到了秦汉,史官改称为太史令。魏晋时代,设有专职史官编写历史,一般称为著作郎。隋代设有太史监,专门负责修史。到唐代,皇帝很重视修史工作,设有专门的史馆,以职位较高的官员兼任史馆修撰,并由宰相监修国史。自唐以后,每个新建立的朝代,照例要为前朝修史,各个封建朝廷的“正史”,才得以连续不断,从而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宋代史馆改称为国史实录院,有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明清两代则把史官并入翰林院,故也称翰林为太史。

我国古代的史官有着“直笔”的传统。什么叫做直笔呢?唐代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曾在他撰写的史学专著《史通》中解释说:“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史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史德(不畏强暴)、史识(分清邪正是非)、史学(鉴别史料真伪)、史才(不为浮词妄饰)四个方面的条件。宋太祖赵匡胤怕史官,就是因为害怕史官的直笔会把他平日的过错记下来,遭受后人的讥评。

史官要做到秉笔直书,不仅有遭受打击、诬陷的危险,甚至还会招来杀身灭族之祸!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这样一件故事:

齐国大臣崔杼杀死了齐世子光,这在封建社会来说,是一种篡权行为,因此当时的史官就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弑是做臣子的杀死其君主,是大逆不道的。崔杼见了大怒,就把史官杀了。史官的弟弟继承哥哥的遗志,又照实书写“崔杼弑其君。”又被崔杼杀死。史官的另一个弟弟又照哥哥的原文书写,又被崔杼杀死。第三个弟弟依然秉笔直书,不怕杀头。崔杼终于被折服了,无可奈何地听任其书写了。

汉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前后经过16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记载了我国3000年发展的历史。他在写这部史书时,不赞成孔子著《春秋》时“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写法,为汉代几个帝王写史,一方面承认他们的“文治武功”,另一方面也能“诛心察影”,写了他们庸俗贪暴的一面。例如写汉文帝的“阴忍”,汉景帝的“刻薄”,乃至汉武帝刘彻的“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两面作风。特别是他敢于描写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流氓相。汉武帝刘彻十分恼火,曾经想把他的稿子烧掉。但是,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德,被后世誉为楷模。

史官不仅需要直笔实录的精神,而且还要毫无私心杂念。《三国志》是我国的一部著名史书,它是晋代史官陈寿写的。这部史书包括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史。陈寿的父亲曾为蜀国马谡的参军,马谡在守街亭时,不执行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失掉了战略要塞,使诸葛亮夺取中原的计划落空。马谡被诸葛亮按军法斩首了,陈寿的父亲也因战败有责被处以髡刑(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虽然这样,但陈寿在撰写《诸葛亮传》时,仍然按照历史事实,记述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并且十分感慨地称赞说:“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匠矣。”“刑政虽峻而无怨者”,正是陈寿对父亲被诸葛亮罚以髡刑的口服心服的内心独白。这段公允的评论,至今读起来仍使人肃然起敬。后人在《晋书·陈寿传》中说:“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清代康熙年间,曾发生过轰动全国的《南山集》文字之狱。《南山集》是清代著名学者戴名世所著,戴名世曾任翰林院编修,也是史官。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地位,进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企图抹杀公元1644年清兵入山海关后广大人民反清斗争的历史事实,不承认从1644年到1663年之间南明政权的存在,并严禁称用南明朝廷的年号。而戴名世则认为南明的真实历史不能流传后世,自己有责任。他不但肯定南明为正统,而且还认为清朝是僭越。他把这些观点和南明的史实都写进了《南山集》中,并准备私自编写明史。公元1711年冬,御史赵申乔告发了他。1713年,清世祖玄烨亲自下令杀害戴名世,《南山集》也遭到禁毁。戴的旧友清代著名学者方苞,曾给《南山集》作序,《南山集》的木版又藏在他家,因此被牵连下狱。后被编入汉军旗下为奴。戴的学生余谌,也因为老师的缘故而牵连下狱至死。

历史上这些忠于职守、忠于史实的史官,他们敢于以血的代价换来祖国历史的真实面貌,的确是可钦可敬的!

不爱钱的农商部总长

◎文/佚名

在生活中,一定要秉持正确的做人原则: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千万不可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不顾道德,也不要屈从于权势而出卖正义;卖国求荣的事,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干。

1917年10月,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为了发动对湖南的武力统一战争,决定向日本借款,也就是军械借款。经过谈判,段祺瑞同意中日合办凤凰山铁矿作为借款条件,但农商部总长张国淦不肯在协约上签字。

11月1日,日本公使林权助拜会张国淦总长时说了许多恐吓的话。张国淦对日本公使说:“你代表商人呢,还是代表日本政府?如代表商人,请依我国矿业条例办理;如果代表贵国政府,请向外交部交涉,我这里是农商部。”

一向以“中国通”自居的林权助想,中国的官没有一个不爱钱的,于是托人递去200万元,不料被张国淦如数退了回去,林权助不禁咄咄称奇。于是,林权助再次亲自赴农商部交涉,费尽口舌,可是仍然无济于事。

林权助无奈,最后他给段祺瑞出主意,假称铁矿为军火原料,应归陆军部管辖。这样便把这个交涉案移到陆军部去办。段祺瑞却不以然,便派人通知张国淦说:“你不肯签字,我不勉强你签,你到各省考察一趟,由次长代理部务,由次长代签后,你回到北京来。”

张金淦回答说:“我有三不主义:不签字,不出京,不辞职。”

段祺瑞听到回报后非常生气,想免除张国淦的职务。可是转念一想,不但道理说不通,还可能引起阁潮。想送张国淦一笔钱,张国淦又拒不接受。

于是,便派他的亲信曾毓隽去做张国淦的工作。

曾毓隽与张国淦多次交涉,张国淦仍不为所动。一次,曾毓隽恐吓他说:“你少说废活,你到底签不签?”

张国淦斩钉截铁地回答:“一百个不签!”

不久,段祺瑞改组内阁,张国淦被免职。

一天,张国淦的继任者田文烈来到张国淦的住宅,问张国淦说:“您当时为什么不签字?”

张国淦以幽默的语气回答说:“浦口为南北通衢,津浦路的终点紧靠长江边上,如果在那里建一个中日合办的铁厂,每天成千上万人从火车上、从轮船上望去,望见那高大烟囱里冒出的滚滚浓烟,烟圈里挂着我张国淦三个字,我不能不害怕呀?焕老如果您不害怕,提笔一签何妨?”

田文烈连连摇头说:“我怕!我怕!你张国淦不肯签,难道我田文烈肯签?”

夜郎自大

◎文/赵德斌

盲目自大要不得,过分自谦同样不可取。

汉朝的时候,在贵州西部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面积很小,人口也少,但是由于邻近的国家更小,夜郎国的国王一直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的疆域是最大的,人口也是最多的。

有一天,汉朝派使臣唐蒙去访问西南各个小国。当他来到夜郎国的时候,国王为了显耀自己的“广阔”领土和“壮丽”山河,就带他一起巡视。

当走入拥挤喧闹的市场时,国王骄傲地对唐蒙说:“贵国人口没这么稠密吧。”唐蒙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当他们来到边境时,国王又问:“你们国家有我国这么广阔吗?”唐蒙又笑了笑,还是没有回答。

走着走着,国王望着前方的高山问:“你们国家有比这还高还大的山吗?”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说:“大概世上没有比这更长的河了吧。”

这时,唐蒙挺了挺身,不紧不慢地说:“陛下,请恕我直言,我们大汉的疆域比您这大何止千倍,我们那儿比您这长的河何止千条”

华而不实

◎文/佚名

外表只是华丽的外衣,实质比外表更重要。

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受命出使魏国,在回来的路上,曾住在宁邑的一家客栈里。

店主姓嬴,他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显得很有学识的样子,十分钦佩,便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有才有德的贵人,可是多少年来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举止不凡,我决心跟他去了。”店主于是把自己想投奔阳处父的意图向阳处父说了,阳处父满口答应,并保证他以后能飞黄腾达。于是店主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

一路上,阳处父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发现此人既无素养,也无才识,于是在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后,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咦,你怎么回来了啊?发生什么事了吗?”

“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他的言论如此浅薄。他就像棵只开花不结果的树,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是腹中空空的人。我怕跟他一去,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倒遭受祸害,还是回来的好。”

囫囵吞枣

◎文/佚名

一个错误的读书方法,害处大于益处。

古时候,有个外地人向人们介绍梨子和枣子对人体的作用时说,吃梨子对人的牙齿有好处,对人的脾脏却有害;吃枣子则恰恰相反,对人的脾脏有好处,但对人的牙齿有害。

这时,有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了这人的话,想了想,对周围的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人们询问他是什么方法。他得意洋洋地说:“吃梨时,只用牙齿咀嚼,不吞下去,这样不但可以使生梨对牙齿起到保护作用,又能避免对脾脏的损伤;吃枣时不用牙齿咬,囫囵地吞下去就是了,这样既可以使枣儿对脾脏有好处,又不会伤害牙齿。”

看到人们摇头,这个自作聪明的人拍拍自己的胸脯说:“你们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我示范给你们看。”说着,他嚼碎了一口梨子吐掉后,又挑了一个大枣子往嘴里送,“咕咚”一声往下咽,顿时被噎得喘不过气来而晕倒在地。

画饼充饥

◎文/王新龙

毫无用处的假名气,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日子过得很艰难。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为魏文帝曹丕出了不少好主意,被升为侍中。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靠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而这些名人多数没有真才实学,因此魏文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文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他又对卢毓说:“这次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靠你了。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的饼,其实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有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对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的。我认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建议,下令重新制定考试法。

捷足先登

◎文/佚名

迅速决策,才能赢取胜利的先机。

韩信极善用兵,投靠在刘邦门下。刘邦为了留住韩信,便封他为齐王。这时,辩士蒯通劝说韩信背叛刘邦,联络项羽,统一全国。韩信没有接受蒯通的建议。

刘邦当上了皇帝之后,把韩信降为淮阴侯。韩信不满,想起兵反叛,后因计谋败露,被刘邦妻子处死。韩信在临死的时候叹道:“我真悔恨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今日才死在一个妇人手里!”

刘邦回京后,立即下令把蒯通捉来审问。刘邦问道:“是你劝韩信造反的?”蒯通回答:“是的。韩信当初听我的计策,今天就不会落得这个下场了!”刘邦听了大怒,下令把他煮死。蒯通大喊冤枉:“秦朝丢了天下,各路英雄起兵夺位,当然只有那些才能卓绝、行动迅速的人才能获得先机。当时我是韩信的部下,当然要为他出谋划策。况且,当时与您争夺天下的人这么多,他们只不过因为才能和力量不如你,才没有达到目的而已。难道你能把这些人都煮死吗?”刘邦听他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将他释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