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49095400000007

第7章 读历史品百味人生(6)

天才总是受人崇拜,但品格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前者是超群智力的硕果,而后者是高尚灵魂的结晶。但是,从长远来看,是灵魂主宰着人的生活。天才人物凭借自己的智力赢得社会地位,而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靠自己的良知获得声誉。前者受人崇拜,而后者被人视为楷模,加以效仿。林则徐在伦敦的蜡像

◎文/佚名

“忠臣孝子人人敬。”一个人立身处世,只有品德高尚,刚直不阿,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由无数历史事实所总结出来的科学论断。

伦敦有个蜡像馆,是人所共知的。据从英国旅行回来的朋友们说,这里陈列的都是世界各国伟人、名人、要人的蜡像,其制作之精巧,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以至每当来宾驻足观赏时,竟然分辨不出谁是蜡人,谁是真人。

这个蜡像馆,是由杜索夫人在1835年办起来的,至今已经有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当然,它所陈列的人像,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所更新。据说它每年都要定期向前来观赏的人征求意见,询问他们心目中崇拜的人物是谁,敬佩的又是谁。然后根据得“票”的数量,来决定陈列的人选,倒是颇有一点“民意测验”的意味。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大约在一百年以前,也就是清朝同治到光绪初年,这里曾经陈列过林则徐的蜡像,而且陈列的时间相当长。那时中国的外交官,到英国去的,都参观过伦敦的蜡像馆,也都对这里陈列的林则徐蜡像有所记载。

在中英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是抵抗派的首领。开战以前,大张旗鼓地开展禁烟运动,并把从英国鸦片贩子手里收缴得来的数以万箱计的毒品彻底销毁的,是他;开战以后,坚决回击英国侵略者的武装挑衅的,也是他。然而,对于这样一位誓与禁烟相始终的钦差大臣,英国人不但不怨恨他,反而敬重他,以至于在他死后不久,就替他制作了蜡像,长期陈列,供人瞻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

首先,和当时清朝政府中的一些顽固派官僚截然不同,林则徐不是闭关主义者,更不是那种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人。他在广东的所作所为,一条是禁绝鸦片,另一条是鼓励合法通商;他所要打击的只是那些横行无忌的鸦片贩子,以及背后支持他们搞冒险活动的英国官员,而不是一般的正当商人。

当时有一位英国医师希尔,曾经受到过林则徐的接见,通过谈话,他得到的印象是,林则徐“对于英国人并无丝毫仇隙,只是痛恨那些贩运鸦片的英国人”。曾经到虎门海滩观看销烟现场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也曾与林则徐谈过话,他在《镇口销化鸦片记》中这样写道:“钦差大臣的惟一目的,过去是,现在还是,要禁绝鸦片贸易,而对合法的体面的贸易则加以保护和维持,这从他谈话的态度和内容都充分流露出来。”这就可见,禁烟运动并不损害那些远涉重洋前来中国进行贸易的英国正当商人的利益,更不要谈安居英伦三岛的普通老百姓了。

当然,到伦敦蜡像馆去的成千上万的观众,在“民意测验”中其所以那样踊跃地投林则徐的“票”,并不单纯是从本身利益着想,而是有其更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深受鸦片之害,已非一日。从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清朝政府曾经多次发布禁烟命令,但是都在行贿者和受贿者的手中被撕得粉碎。林则徐与众不同,他一不向贿赂伸手,二不向困难折腰,坚强的意志加上果敢的行动,使得惯于蔑视中国官员的义律、颠地之流再也无计可施了,终于不得不在正义和禁令面前低头就范。禁烟,禁烟,清朝政府空喊了一百多年,禁令一道又一道,官员一批又一批,结果是一事无成;林则徐到广州三个月,就雷厉风行地把这件大事办成了,中国的贪官污吏怎不畏服?外国的鸦片贩子怎不畏服?特别是1839年6月3日的虎门销烟,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国人民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一洗百余年来被贪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林则徐以他的无私无畏的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敬,成为19世纪中期名震全球的伟人。这样,中国人尊之为民族英雄,英国人为之立像陈列,不正是理所当然的吗!

正义的事业总是得人心的,这是为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

华盛顿母亲的心愿

◎文/王新龙

恪尽职守的精神比个人的声望更重要。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说:“要做正确的、该做的事,而不是能够赢得别人赞赏的事。”我们应该自愿竭心尽力地将事情办好,这不应该是为了荣誉或奖赏。而仅仅是因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正义的事业。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母亲玛丽·华盛顿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早年守寡,便以全部心力教育她的孩子们。她特别关照小乔治,用自己的高尚心灵陶冶着儿子的心灵。在母亲的启导下,小乔治不仅学会了自己料理自己,而且还有着强烈的正义感。

在乔治·华盛顿指挥美国军队的七年中,玛丽·华盛顿从来不为儿子的失利而气馁,也不为儿子的胜利所陶醉。

一天,胜利传来,朋友们纷纷跑来向她祝贺。玛丽打断他们的颂扬,说道:“先生们,请不要恭维我的儿子。我只希望乔治能记住我的话:他不要忘记他是美国的普通公民,上帝只是使他比别人更幸运一些而已。”

儿子的英雄业绩,在母亲看来,不过是件平凡的事情。

1784年,华盛顿终于卸下戎装,探望偏僻的家乡。他紧紧地、长久地拥抱着母亲。母亲却没有像公众舆论那样赞扬儿子,只是这样说道:“孩子,我为你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而高兴!”

为了庆贺华盛顿的荣归,人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华盛顿和母亲也来了。

母亲身着旧式服装,78岁了,仍是腰板挺直,神色谦恭而庄重。

当她在儿子的搀扶下走进会场,所有的人都深深地感动了,用钦佩的目光凝视着他们:这是美国的救星在温顺恭敬地搀扶着母亲啊!是的,正是母亲赋予了他生命、美德和荣誉。

“我跳舞的日子早就过去了”,母亲说道,“但是,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欢乐。”说着,她就愉快地和人们一道欢歌畅舞起来。

九点的钟声敲响了,母亲对儿子说:“走吧,乔治,老年人这时候该回家了。”

她向大家道别,在华盛顿的搀扶下,退出了会场。

在赴任总统之前,华盛顿又去探望了母亲。她仍居住在一个小庄园中,这是丈夫的遗产,她从来就没有想到要离开这里。

“我来向您告别了,”华盛顿对母亲说道,“只要国家给我空闲,我就会来弗吉尼亚陪伴您。”

母亲回答道:“你别再看我了,去吧,我的好乔治,你要永远做好事。”

她久久地搂着泪水满面的儿子,为儿子祝福着。

不久,母亲离开了人世。

她咽气前喃喃地祈祷着:“上帝啊,我把祖国和儿子托付给您了。”

后来,美国为这位养育了英雄的母亲立了一块纪念碑,上面刻着这样几个字:

玛丽,华盛顿之母。

华盛顿一生都致力于自己的正义事业,先是担任大陆总司令,取得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后来又担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都是坚定不移的。他总是执著于自己的事业,从不计较别人或是或非的争议,从不在乎自己的声望。有时为了事业,他必须冒很大的风险。

有一次,关于批不批美驻英大使和英国签订的一个条约的问题,在美国争论得很激烈,大多数人都希望华盛顿拒绝签订这一条约。考虑到个人道义与国家声誉,华盛顿拒绝苟同大多数人的意见。为此,社会上掀起了反对该条约的抗议运动,人们把怒火都倾泻在华盛顿身上,一些抗议者甚至向华盛顿猛扔石头。尽管如此,华盛顿忠于自己的职守,还是签署了该条约。尽管到处都是示威抗议的人群,但这一条约还是得到了执行。

不计个人得失的西汉名将

◎文/李华伟

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国家利益为重;在荣誉与过错面前,不争功而揽过,这样的人才是品德高尚的人。

大凡杰出的军事将领,都具有优秀的品德。对于宽厚仁爱型将领,更具有善待士卒,体察下情,让功诸将,不居功自傲等高尚品德,因而深受世人的崇敬。

能推功让赏,固然不易,要做到揽过自责,就更加困难。

西汉名将李广,戎马四十余年,战功卓著,但他却从不以功高自居而看重赏赐。更为难得的是他那替人揽过而勇于自责的品格,使人赞叹不已。

在一次与匈奴的作战中,因援军未按时赶赴,使李广部被围。李广指挥若定,并与士兵一起浴血奋战,虽然损失不小,却最终带领余部突围成功。未完成任务的援军首领被依法治罪。李广虽杀敌有功,却因损兵折将,功过相抵,未能获赏。旁人多抱不平,而李广却不以为意。

李广一生因战功获赏不少,但他都让给部将。每次从朝廷得到赏赐,他都全部分给自己的部下,以至他为官四十余年,而家无余财。

李广拙于言辞,却有揽过自责的勇气。一次随大将卫青出兵北击匈奴,请求打先锋而未准,受命作左翼进攻。因无向导而迷了路,未能如期参加会战。回朝后,卫青上书天子,对李广部穷追责任。李广因不善辞令,加上因此战无功而窝火,因此缄口不言。于是,朝廷命令审问他的部下。此时李广却挺身而出:“诸校尉都无罪,是我自失道,吾今自上薄。”李广到幕府后,因不忍刀笔吏侮辱,拔剑自刎。

李广死讯传出,部下无不痛哭流涕,百姓也都悲伤落泪。

竭心尽力为国家服务,不计个人得失的李广受到人们深切的怀念。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成为我国北方边陲安危所系的一员虎将。他那种推功让赏、揽过自责的优秀品德,使其美名远扬,流传永久。

古代贤士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王新龙

往事越千年,如今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虽与封建社会的官吏性质殊异且不可同日而语,但重温历史,我们仍有必要将古代居官箴言赋予时代的新意,与时俱进。

三国时吴国孟宗为官清廉,他做光禄卿,负责宫廷膳食,自己一点也不沾染。

一次,他因为强饮了别人的敬酒,哇哇吐了起来,吐出的竟是一摊麦饭。大家深为惊奇,想不到孟宗成天与珍馐佳肴、葡萄美酒打交道,自己吃的却是普通的麦饭!吴国君主知道了,也赞叹说:“至德清纯如此!”

孟宗的清廉自守,是与母亲的长期教育分不开的。

早先,孟宗做军吏,母亲随他一起住在军营里。军吏职务低,住房简陋,夜雨屋漏,彻夜难眠。孟宗感觉很对不起母亲,让母亲跟自己一起受苦,难过得哭起来。孟母却说,应当以此勉励自己上进,怎么可以哭呢!后来,孟宗升了管水、渔的官,亲自结网打鱼,晒成鱼干孝敬母亲,却被如数退了回来。母亲责备他不该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应当避嫌才是。为了坚定儿子为官清廉的决心,孟母从此不再吃鱼。后来孟宗又被调去管理粮谷,他上表拒绝说,从前我做雷池监司马,害得母亲三年不吃鱼。如果我去管理粮谷,恐怕母亲会三年不食米粮,我至死不敢接受这份差事!

孟宗的“官德”实在令人敬佩。

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官员大都注重“官德”,他们往往通过立言为箴的方法,规劝约束自己,激励警戒后人。下面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1)马融的“清、平、明”

东汉马融,字季长,先后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等职。他在总结为人处事、居官从政之道时说:“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则正俗,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

在马融看来,做官先做人,只有做到了“清”、“平”、“明”,且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称得上是一位好官,也才能管理好民众,治理好属地。

(2)吕本中的“清、慎、勤”

南宋吕本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官至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其在《官箴》一书中开宗明义:“当官三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意思是说从政务必清正廉洁,为人切记审慎三思,办差始终勤勉尽职。他认为唯有“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3)牛运震的“俭、简、检”

清朝牛运震,曾任甘肃秦安知县。虽为七品小吏,但他在与友人书信往来中也曾谈到为官三字诀。牛运震总结的三字诀就是:“俭”、“简”、“检”。

他认为大凡能做到此三字者,即为好官,因为俭而不贪能行善政,简而不繁方不扰民,检而不纵可控制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