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作文辞海(金榜作文通关宝典)
49103500000017

第17章 写作技法积累(1)

审题

作文题目是作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一次作文的完成,“审题”是关键的第一步。

如何才能审清题意,切合题意去作文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认真细致地阅读试题所包括的所有文字,并在重点之处用点或线标明。

2.对试题进行逐行逐字逐句分析,弄清这样几个问题:①文体;②选材范围;③作文表达的角度;④文章的重点;⑤表达方式;⑥字数。这样才把握了试题的要点。

3.分析出要点后,再仔细看看有没有其他方面的要求,如作文体式等。第二是要把试题的要点及各项要求体现在文章中。如果是自拟题目作文,要注意拟题的用语应能切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拟题的用语能体现文章的文体特点,拟题用语要简练,字数也不要太多。如果是命题作文,这种试题的作文要求、限制条件、作文选材范围等常隐含在题目的词语之中。审题时,一定要对构成题目的重点词语做一番推敲。

字词推敲法

将题目中的词组或句子以词为单位进行划分,然后逐词斟酌,仔细推敲,反复琢磨,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从而全面地掌握题目的意思,明确范围,抓住重点。如《我成长中的一件事》,“事”是写作的中心,“我”指出了写作对象,“一件”限制了事件的数量,“成长”规定了写作内容,只能写使我思想成熟的一件事,如果把“成长”理解为“长身体”,这则谬以千里了。除了推敲题目中词的含义外,还要把握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师生情深》要扣住“师”与“生”的关系,写表现老师对学生及学生对老师感情的事。《在××的影响下》重点应表现“受影响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而不能大写特写“施影响者”。

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运用短语或单句的知识,先找出题目中的中心语,再分析其修辞与限制词语,以揭示关系,突出重点。

如《我逐渐了解他》,“我”(主语)规定“了解他”仅限于“我”,且必须用“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他”(宾语)是习作的写作对象;“了解”(谓语)是内容重点,加上修饰语“逐渐”(状语),则要求写出“了解”的过程,即一步步不断加深的过程,而不是“一下子”就能了解。

一般来说,短语中的宾语或主语就是文中的写作对象,谓语的中心语是写作的重点,即题眼,定语、状语规定了选材范围。

文体辨别法

看题目,辨文体是有规律可寻的。题目中出现“记”、“忆”字样的,应写记叙文;若没有以上字样,但涉及到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的,也是写记叙文,如《在……的日子里》(涉及时间要素)、《我的母亲》(涉及人物要素)、《在阅览室里》(涉及地点要素)、《可喜的变化》(涉及事件要素)等作文题,都要求写成记叙文。如果题目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名称,如《铺路石》、《烛光》等,或物体名称前后有“赞”、“颂”、“赋”或“……的精神”、“……的风格”等字样,都应写成散文,而不能写成说明文;有时可以某物为线索,将以某物名称为题的文章写成记叙文,如《一辆纺车》。有的题目要求对事物做介绍或以物命名,如《电视机的使用》、《水的自述》、《热水瓶》等,都要求写成说明文。

题目中出现“谈”“议”“论”“评”“驳”等字样,都是要求写成议论文;如果题目中没有出现以上字样,但比较抽象或富有哲理性的,如《艰苦与幸福》、《平凡与伟大》、《志向·力·物》等题目,也应写成议论文。

题眼破题法

题眼是文章所需要着力表现的内容,是确定中心思想的主要依据。找题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如果题目是一个单句,题眼常在谓语部分。如《家乡变了》,谓语“变了”就是习作题的题眼,作文的重点就在于写出“家乡”的变化,变的内容。如果题目是一个短词,“题眼”通常就是表示修饰限制的那个词。如《记一个心灵手巧的人》,限制语“心灵手巧”就是题眼,“心灵”是学什么、做什么,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手巧”是指动作娴熟、灵巧,做得又快又好。如果题目只是一个词,如《翠竹》、《粉笔》,“题眼”就是物体本身或它的象征意义,作文的重点就该描绘出这个物体的特征,或由此展开适当的联想,以揭示中心。在找题眼的同时,还要准确找出并抓住题目中关键的词。关键的词常常在修饰语上,与题眼的联系,常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从来没有这样》、《我终于》、《这个人真》、《我最喜爱》、《一次意想不到的》等,其中加着重号的修饰语就是关键的词,从内容到表达都应体现出来。

设问推测法

看到习作题目之后,要进行发射性思维,提出一系列的疑问,自做解答。这样,剖题所做的推测与设想,起到了以题统篇,铺展思路的作用。

《醉人的春夜》这个题目,可抓住“醉人”深入思考,层层设问。譬如,春夜为什么醉人?什么使人醉呢?春夜发生了哪件感人的事?其中最主要的场面和细节是怎样?要写作的对象是谁?事件是否非要发生在春夜,夏夜行吗?这样围绕题目,层层发问,渐渐深入,系列展开,为作者构思、选材、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像《爷爷》、《小鸡》、《母校》等以单个的词为题的审查,运用此法更为方便,不但有助于审查思路,展示重点,而且有助于对问题全面、深入的分析。行文时,得心应手,文笔流畅,紧扣题目,环环相扣,逐渐深入,突出重点。

异同类比法

将平时写过的习作题与之类似的,进行比较,辨别异同,确定应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从而确保不走题,不混题。

如《不该发生的一件事》与《发生在学校里的一件事》,相同之处是同写一件事;不同之处是后者有空间限制,重点叙述一件事发生的经过。这件事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可以是出乎意料之中的事,也可以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总之在内容上可自由选择。而前者没有空间限制,在内容上却有明确的要求,应突出“不该”,即此事不应当发生而发生。

又如《我的××》与《我和××》,相同之处:写作的人称相同,都该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不同之处在于:写作的对象和重点内容不同,前者重点描叙某某,后者既要写某某,又要写“我”,两者可并重,也可侧重一人。否则,就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或喧宾夺主。

材料揣摩法

材料作文,首先要认真钻研材料,明确材料所交代的事件、情境、人物及人物间的关系等;而后依据情景,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可能发展方向,揭示出材料所反映的主题及材料隐含的指向性。这就是所谓的材料揣摩法。

有的材料作文,所含指向性较多,须认真审清题意。如以下的一道年高考作文题:(给材料作文)

有的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有的教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要求做到观点明确,有所分析,有真情实感。

仔细阅读上面材料,就可看出其中含义有三层意思:

(一)“有的同学说……”、“有的教师说……”引号内是提供的写作材料。

题外拟题法

(二)下面长达60个字的一句是作文正题,包含以下几点:

(1)规定了作文体裁(议论文)、篇幅(800个字)、中心(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

(2)规定了作文的内容和题材要求,即“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两个方面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

(三)最后一句是第四层,提出了观点明确、有所分析、有真情实感三点写作要求。

由此可见,只有全面、仔细地分析材料,作文审题才会准确无误。

联想象征法

联想象征法的题目具有象征意义,必须用象征的手法。如果从题目字面意见去指导写作,往往会出笑话。为此,必须明确象征手法的特点,运用象征联想法。

运用“联想象征法”,首先要探究事物自身的特点,然后再从具体特点出发,联想与之相类似的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从而寻找它所象征的深刻意义,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如《白杨礼赞》,作者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站立的姿态,联想到白杨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性格;从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和“挺拔”的外形特征,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从而揭示出题目的象征意义。

再如《雪松》,既可以写雪地青松的颜色、姿态,又可以写大雪重压之下的顽强斗争性格,然后再把思路深入下去,从青松的这种性格,联想到人的不畏艰苦,不惧风险,在逆流中勇于开拓奋进的思想和品质。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寄人于物,寓理于物,深化中心的作用。

情境定格法

情境定格法是分析材料作文的一种方法。即分析材料所隐含的基调、氛围、材料的褒贬色彩和主观倾向等情境因素,并分析情境中的人物和事件,推测其基本发展方向。

人物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且受其影响。只有分析情境因素,人物或事件才能写得合乎情理。否则使人物的行动失去依据,事件的发展缺少必然的内在联系。分析材料,情境因素不可忽视。如下则材料:

夜幕降临,你好不容易攻下了一道道难题。望着厚厚的草稿纸,柔和的灯光和室内的陈设,此时此刻,你的心情非同一般。

要求根据上文,描述当时情景。

这里规定了感情的基调和氛围——喜悦,情景交融。审题时应根据“喜悦”来想像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及室内外情景,表达攻题后的丰收喜悦。

有的材料较宽泛,本身有较大的可塑性,选写的角度、方向不止一个。因此尽量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方面来写,尽量避众脱俗,出奇制胜。

题外拟题法

作文命题,大都分为题目和要求两大部分,有的却将两者合为一体,体现为范围。如:“从思想品质、待人接物、性情、爱好的某一方面,记一位你原来不了解或了解不深而通过一两件事增进了了解的人。”

这个题目的要求很多。讲明了意思而不命题,但又包含了题意,要求作者审清题意及范围,自行拟题。

题目要求有三点:①规定了文体,必须是写人的记叙文。②选材范围,“从思想品质、待人接物、性情、爱好的某一方面”来考虑。③写作重点,要写出由“原来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到增进了解”的过程。三点要求,都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如果只注意一点,而忽略其余,则势必导致立意、选材、写法的差错,更难以拟出合乎要求的题目来。根据要求,本题切合题意的标题应为《我了解了他(她)》。

题目犹如路标,对写作起统帅作用。明确要求,拟出切意的标题是十分重要的。

续补开拓法

简洁的命题虽抽象、概括,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明确的要求,但给读者留下了相当广阔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审题时,可用补充的方法使之更具体,更完整。半命题和全命题都可采用此法。

半命题作文一般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比如《我这个迷》可在属性上自由选择;《我爱我的》可在范围上自由选择;《我和》可在关系上自由选择;《在我心中》可在对象上自由选择。我们只有打开了思路,“大”中寻“小”,才好选“点”生发。请看《我这个迷》提供了多么广阔的选材空间:体育类的、音乐类的、美术类的、书籍类的、娱乐消遣类的等等,有许多“点”可以选择。又如《美在》这道题,可以填时间:《美,在迷人的清晨》;可以填处所:《美,在小院深处》;可以填人物:《美,在老爷爷身上》;可以填事件:《美,在抗洪斗争中》;可以填物品:《美,在粉红的发夹上》;可以填环境:《美,在朦胧的月夜里》等。至于选择什么,应根据自己熟悉的材料,根据创新避俗的原则。如《我学会了》,大多数人填上“游泳”“骑车”等,给人俗套之感,而有的同学补上“尊重人”,“思考”等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全命题,如果是单个的词或短语,可以加上适当成分,续补为完整的句子。不过,应遵循下列原则: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定语、宾语,动词、形容词常做谓语、补语、定语,介词结构作状语,范围小主题明。如《变》,这个题目是个动词,宜做谓语,可补上主语:“家乡‖变了。”根据“范围小主题明”,我们可以逐层扩充其他成分,如:(我)的家乡‖变得<;美>;,(我)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后]变得<;美>;。由此可知,续补什么,补上什么,就有很大的选择自由。

宽题窄做法

隐形文题是一种囫囵题,它常常只有“单字独词”,没有语法关系可以审度,题意隐晦,无法发挥。审清此类文题,必须采用宽题窄做和超凡脱俗法。所谓宽题窄做,就是把隐形文题的概念化概括变为具体的,变隐晦为明确的方法。

隐形文题是宽泛概括的,而我们写的文章要用具体的东西加以体现,这个浓缩了生活丰富内涵的概括性概念与具体事件、人物有一定的距离。审这类文题的关键,在于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把它合为一体,变宽为窄。

宽题窄做,首先要根据文题确定自己要写的材料,接着从这一具体明确的材料出发,确定文章的中心,且中心要反映文题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