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跟经典电影学家庭教育
49132900000016

第16章 《屋顶上的童年时光》:给孩子真爱和幸福

1.每个孩子都有秘密花园

《屋顶上的童年时光》是一部意大利影片,讲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这部电影反映了真实细腻的青少年情感,寂寞、无助、忧郁、孤独和迷茫都展现在其中。

托米与暴躁的摄影师父亲,以及活泼开朗的姐姐住在一起,虽然英俊的父亲对子女倍加宠爱,却总是很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教他们做事,甚至用粗暴的方法来表达对他们的爱意。

托米11岁,读小学六年级,脸上少有笑容,显得颇为忧郁和孤单,这种忧郁和孤单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称。

托米不善于与人交往。和伙伴们在一起时,他也只负责倾听,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面对异性,托米更是显得害羞内向。对于托米而言,只有在屋顶上,才会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喜欢一个人偷偷跑上屋顶。对他来说,屋顶就是他的秘密花园。

有一天,父亲告诉托米要到亲戚家,托米趁着姐姐和父亲坐在车里时,悄悄提着刚买的火腿爬上屋顶。掀开屋顶烟囱上的砖块,从里面翻出来一个望远镜和一个弹弓。他趴在屋顶,用弹弓瞄准对面晒被子的大妈,被打到之后,对门的大妈四处张望。而托米则躲在层层堆起的瓦片后面捂着嘴偷笑,然后通过望远镜观察大妈的表情。从这小小的恶作剧可以看出,托米也会做一些孩子气的举动,他希望被人关注,渴望得到快乐。也只有在屋顶上,托米才会肆无忌惮地表现自己孩子气的一面。

在屋顶上,托米会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一天,刚搬来一个新邻居,邻居家有一个小男孩和托米差不多大,他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托米带着这个小男孩爬上屋顶,分享自己的秘密。小男孩走到屋檐边缘,往下看了一眼,立即吓得退到托米身边,对托米说:“你这个疯子,如果我爸妈知道你带我来这里,就不会再让我们见面了。”托米笑着说道:“才不到四万米,只要你不说,他们是不会知道的。”托米把这个专属于他的“秘密花园”分享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秘密花园”,这个“秘密花园”被孩子们埋藏在某条成长的道路旁,他们会在那里埋下属于自己的宝藏,在那里,他将度过无法言说的美妙时光。

每个孩子的秘密花园都是为自己提供情感发泄的空间。他们需要在这个空间里表现真实的自我,获得新奇的体验。他们能够在这个秘密花园中获得创造激情的宁静,就如影片中的托米,他需要去在屋顶做危险的动作,这种刺激的感觉在平常是得不到的。他会用望远镜偷窥别人的一举一动,然后拿弹弓做恶作剧。只有在这个秘密花园,托米才能表现得更加真实,做一些平常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让自己压抑已久的情感爆发出来,接近那个亲切熟悉的自我。

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这就意味着他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空间。虽然独立思考的意识刚刚形成,还存在模糊、无知、片面的情况,但足以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会在秘密空间中学会安静的思考,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倾诉自己的苦恼,在那里,他们有自己的秘密物品和秘密发现。这些秘密对孩子具有特别的意义,在秘密的陪伴下,他们渐渐长大。

因为是秘密,所以他们会尽量保密,不愿与大人分享,可是如果有非常要好的同龄伙伴儿,他们也会考虑与对方分享。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有秘密而苦恼,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有自己的秘密花园,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家长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隐私权,不要主观地认为孩子的秘密一定是一些坏事情。

有一家报纸曾经报道,他们调查了全国很多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家庭,发现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中小学生的隐私遭到侵犯。这些隐私包括孩子的日记和与朋友来往的信件,甚至是手机里的信息,父母都偷偷查看过。有些家长被抓个现形,还觉得自己没错,对着孩子大吼大叫:“我们是你爸爸妈妈,看看这些有什么?你说,给你发信息的是谁?”可以说,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是透明的,一眼就能看穿,没有任何秘密。孩子是无法容忍父母侵犯自己的隐私的。有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应当给孩子独立的隐私空间,让孩子有自己的秘密乐园。

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是走向独立的表现。家长不应强迫孩子说出自己不愿说的秘密,也不该偷看孩子的日记或者信件,孩子有属于自己的隐私权。

家长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会隐藏某些秘密,这些秘密有些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想被大人发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时,不要当众揭穿,也不要深入询问,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大人分享这些秘密。家长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遇到难题可以自己尝试去解决,也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方式去发泄,去倾诉。但如果遇到重大事情而且自己解决不了时,应该告诉父母,父母会永远站在他的身边支持他。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小秘密,并小心呵护孩子的秘密。

2.孩子的内心最需要什么

在影片开头,托米就道出了他的心声。

父亲催促托米赶紧起床上学,托米穿好衣服问父亲:“爸爸,你考虑好了吗?”父亲疑惑地问:“什么?”托米用坚定的眼光看着父亲说:“足球学校。”父亲停止熨衣服,用生气的口吻问托米:“你是认真的?你要放弃游泳去踢足球?足球是笨蛋玩的。笨蛋都爱足球,你也想那样?游泳是高贵运动,完全不一样,你会成为全国自由式金牌得主。”父亲边说边比划动作,想改变托米的想法。托米依旧不为所动地说道:“我也很会踢足球,而且游泳池要走一里远”。父亲已经不耐烦了,让托米不要做白日梦了,乖乖去上学。托米下楼时恰巧碰到邻居扫地出来,邻居也对托米说:“大家都在抱怨你和你的足球。”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没有人支持托米的想法,托米想要踢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父亲对托米踢球的行为完全不赞同,虽然他没有用暴力去改变托米的想法,但是那种主观的说教还是让托米不容反驳。

托米生长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母亲为了自己的欲望反反复复离家出走。有一天,母亲又是痛哭流涕地回到家里,祈求得到丈夫和孩子们的原谅。这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从父亲的话语中我们得知,当她遇到有钱人时,就会转身离开,毫不犹豫,没有一丝牵挂。孩子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对于母亲的归来,托米的姐姐表现得非常开心,因为她时刻思念自己的母亲,而托米就显得非常淡定,见怪不怪。父亲依旧暴躁地要赶走自己的妻子,但最后一刻还是原谅了妻子。

父亲认为孩子们已经长大了,可以发表自己对母亲的看法,然后民主表决是否让母亲留在家里。托米的姐姐立即表示赞成,而托米考虑了许久,才点了点头。后来父亲找托米谈话,托米只是淡淡地说:“她迟早还是要走的。”托米的脸上呈现出眷恋的表情,毋庸置疑,托米是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怀与疼爱的。可是他理解母亲,容忍母亲一次又一次的离开。

许多家长在遇到孩子叛逆、不听话时,总是摇头叹气,指责孩子所有的不是;当自己的观点被孩子轻而易举地驳回时,更是恼羞成怒,觉得孩子非常不争气;打着“为你好”“对你有帮助”的旗帜对孩子说教,告诉孩子自己的一片苦心,孩子顺从自己就是体谅自己,孩子背道而行就是忤逆自己,就是不知好歹。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真正设身处地为孩子考虑过,他的内心到底需要什么?

就拿影片中的托米来说,他的愿望是踢足球,但是父亲认为足球是笨蛋玩的,自己的孩子要学高贵运动。这只是家长自己的主观想法。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家长的认同时,就会出现叛逆、不顺从、不听话。家长要知道孩子的内心需要什么,给予理解和支持,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托米不喜欢与人主动交往,总是独自看别人玩耍,面对异性更是说不出话来,根源就在于缺乏母爱。母亲回来后,看到托米腼腆内向的样子,想要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让儿子开朗起来。

有一天正在上课时,托米的母亲来到了教室,想要提前带走儿子。母亲的到来让托米倍感惊喜,母亲能来看望自己他非常开心。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托米被母亲带走了。托米问母亲要去哪?母亲告诉他要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在游乐园里,托米与母亲开心地玩了一天。此后托米的心情变得开朗许多,总能在他的脸上看到笑容。

家长想要知道孩子内心的需求,就要了解孩子的心声。也许有些家长会抱怨,很难打开孩子的心门,让孩子对自己说出心里话。家长可以从孩子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孩子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避免用体罚的手段逼迫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孩子不愿说出心里话,只能说家长的沟通技巧出现了问题。

2.不要总是埋怨孩子做得不够好。要与孩子一起分析犯错的原因,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孩子往往就会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3.把自己对某件事的感觉告诉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必须如何去做。询问孩子是否有相同的感受,如果不同,说出哪里不同,尝试理解孩子的想法。例如影片中托米的父亲,他觉得游泳比足球好,但他并没有让托米说出自己对两者的看法。

家长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洞察孩子的内心。例如托米自己洗澡的时候,母亲进来要帮助托米洗澡,这本来是一种母爱的表现,但托米却慌张地起身跑掉。这样母亲就知道自己的儿子非常羞涩,不喜欢与人亲密。母亲希望儿子与自己的关系更加亲密一些,就带他去游乐场玩,以加深母子的感情。家长只有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才能给予合理的满足。如果孩子缺乏的是精神上的关怀与疼爱,而父母给予的只是物质所需,那么依旧不能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求,久而久之,孩子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小秘密”和越来越多的心结,家长以后会更难解开孩子的心结。

3.给孩子一个真爱的世界

托米的父亲虽然脾气暴躁,但却是真正地爱自己的子女。他告诫托米的姐姐上网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地上有一块香蕉皮,他告诉孩子要丢进垃圾桶,虽然态度严厉了些,却称得上是个负责的父亲。

这位父亲与子女睡在一张大床上,一同看电视,女儿躺在自己的怀里,儿子依偎着自己。他们虽然分床睡了,可是依旧会在每周五腻到父亲床上,同父亲一起睡。父亲会一手搂着儿子,抚摸儿子的头发,一手握着女儿的手,一同进入梦乡。在开车的时候,女儿要求父亲唱自己原创的歌曲,父亲也欣然同意,托米和姐姐也跟着父亲一起欢快地唱起来。

回来的路上,姐姐一直逗托米,托米有些生气,可是姐姐依旧戏弄他,托米随口骂姐姐:“滚开,婊子”;父亲听到后,停下车,一巴掌打到托米脸上,告诉他以后不准用这个词,更不许骂自己的姐姐。托米的眼泪顿时流了出来,父亲让托米不许哭,托米只好捂住嘴巴,停止哭泣。

这位父亲用暴力的方式管教孩子,虽然这种方法不值得提倡,可是依旧能够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他想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

他希望儿子能与母亲和姐姐多亲近,于是他带着他们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玩耍。托米和姐姐还有母亲坐在那里看父亲拍摄。

拍摄的背景是沙漠,有一辆汽车和一只骆驼做衬托。导演的要求是跟着汽车拍摄,以汽车为焦点,而托米的父亲想多拍摄一些骆驼的画面,希望以骆驼为主题。为此他们发生了争执。这位英俊的摄影师父亲也有着固执的一面。拍摄时,他完全不听导演的指挥,一直专注地拍摄骆驼,而导演坚决反对,但他并不理会,最终闹翻,导演要求换摄影师。托米的父亲非常生气,在回去的路上,姐姐和母亲都在安慰父亲。这个片段将托米父亲的固执表现得淋漓尽致,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不接受他人的意见。就如同对待托米一样,从来不听托米的心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去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份“爱”中到底有多少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心理学上有一种行为叫作“非爱行为”。“非爱行为”是指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经常发生在夫妻或者恋人之间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大多发生在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影片中,父亲让托米学习游泳,给托米压力,表面上是以“爱”的名义为托米好,殊不知这种“爱”对托米的身心发育极为不利。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和自由成长的权利,总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如果达不到自己期望的标准,就说孩子辜负了自己的“真爱”。孩子的优秀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把孩子的成绩作为自己炫耀的工具。这些并非真爱。

影片中托米的母亲,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却以“自己年轻,不懂事”为借口,希望托米理解自己离开他。我们不否认托米的母亲爱他,但这种母爱却没有战胜自身的欲望,这还能算真正的爱吗?一次次地背叛孩子和丈夫,一次次地离去又回来,托米母亲的行为伤透了家人的心。可托米并没有责怪母亲,他包容忍耐母亲的行为,对于母亲的做法,他选择了原谅,这才是真爱。

托米在游泳大赛上并没有取得冠军,这让父亲非常失望。这时,邻居邀请托米寒假去滑雪,托米从来没有滑过雪,非常想去,就鼓起勇气告诉了父亲。面临妻子背叛和工作失败这双重困境的父亲正处于失意时期,当听到托米说寒假想要跟邻居一起出去滑雪时,他觉得托米也背叛了自己,气呼呼地把托米赶出门外。

尽管父亲不同意,但托米还是决定跟邻居一起去滑雪。收拾好行李后,托米碰巧看到父亲回来时沮丧的表情,他悄悄地离开了家。坐在开往滑雪胜地的车里,托米没有感到一丝喜悦,脑海里一直是父亲难过的面孔。夜里,托米趁好友熟睡时,从窗户爬了出来,一步一步走向自己家,沿着自家屋顶爬了下来,走进父亲的房间。父亲听到儿子的声音,问托米怎么了,托米气喘吁吁地对父亲说:“爸爸,你还好吗?”他抱住父亲,用自己的身体去安慰受伤的父亲。这才是真爱。孩子或许比父母更懂得真爱,更懂得如何去关心他人,爱他人。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清晨,一个小男孩独自来到海边,把被海浪打到沙滩上的小鱼一条条捡起,放回了大海。一个行人路过,问道:“你在干什么呢?”“我在救这些小鱼。”小男孩边捡小鱼边回答道。路人又问:“小弟弟,这么多鱼你救得过来吗?”小男孩认真地说:“我能救一条就多救一条,你看我把这条鱼救了,海里就会多一条生命。”行人笑了,对小男孩说:“谁在乎你做这些啊,放弃吧!”男孩这次头也不抬地捧起一条小鱼扔进海里,说:“它在乎。”接着捧起另一个小鱼扔进海里,说:“它也在乎。”其实,孩子的内心本来就充满真爱。

父母不仅要给孩子一个真爱的世界,更要保护好孩子的真爱世界,用善意滋润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知道生命的珍贵。

4.是谁带走了孩子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很难定义。因为每个人心中幸福的标准都不一样。那么,孩子的幸福呢?孩子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满足他的基本需求,这个需求更多地源自家庭。父亲的疼爱,母亲的关怀,家庭的和睦,这就是孩子最基本的幸福需求。

影片中的托米并不幸福,他总是带着忧郁的面具与别人相处。只有站在屋顶,感受微风吹过,看着车来车往和熙熙攘攘的街道,托米才表现出真实的开心。

母亲这一次回家让托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就在托米刚刚触摸到幸福,还没来得及品尝幸福的味道时,托米就已经觉察到母亲又要离家出走的事实。当事实摆在托米面前时,托米并没有表现出失控的情绪,依旧那么沉稳内敛。

托米的母亲,一个不负责任的妈妈,在回到家的这段时间里,她搂着自己的儿女,躺在床上和他们聊天,讲述他们出生时的景象,并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孩子,告诉孩子自己有多爱他们。我们绝对相信,这份母爱是真的。这时的托米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当遇见另一个富翁的时候,这位母亲还是选择满足自己的愿望,抛弃了丈夫和孩子。

家庭的不幸福也影响到托米在学校的命运。同学占用了他的座位,把他挤到另一个转校生旁边。这个转校生更加悲惨,他一言不发,从未开口说过话,被同学称为“哑巴”。这个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死去,从此再也不说一句话。托米喜欢上班里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托米趁所有人不在的时候偷偷把写着“我爱你”的纸条塞到女孩的课本里,当被女孩问到是不是他写的时,托米却不敢承认。他不懂如何去表达这份感情,或许他根本就不相信这份单纯的感情能持续很久。

从托米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的不幸福,可以导致孩子多方面的不幸: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感情甚至不相信感情。

有学者调查发现:现在的孩子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可是幸福感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原因何在?现如今很多家庭,费尽心思想要孩子将来能够幸福,却忽略了孩子现在的幸福。

首先,家长要知道,离异的家庭会让孩子的幸福感大大降低。现在有一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这些孩子有的变得乖巧懂事,体谅家长,有的则任性叛逆,屡教不改。有些家长会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之所以脾气不好,不好管教,是因为缺少关爱,一个人的关爱对孩子来说远远不够。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孩子在单亲家庭中虽然幸福感会降低,但是不代表得不到幸福。

单亲家庭与完整的家庭一样,也是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幸福的。也正因为如此,给予孩子完整的家庭不一定就能给予孩子幸福。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总是过分关注孩子如何才能成才,让孩子努力追求成功。例如影片中的托米,非常热爱足球,并且能够把足球踢好,但是父亲的教育使得他表里不一,内心喜欢,却表现得不那么热衷。托米跟同伴们在一起玩耍时发生了争执,伙伴们不满他的懒散,把他赶出场外。

游泳大赛快要开始时,父亲为托米加油,并且为托米准备了丰盛的早餐。托米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感觉到更多的压力。

以托米的成绩,绝对有把握拿到决赛第一名。在休息室的时候,父亲反复教托米以什么姿势才能游得更快,并让他保存实力,争取决赛冲刺。父亲对托米信心十足,认为儿子一定能够拿到冠军。

可结果并非如此,决赛时,托米游到一半就停了下来。父亲在观众席上看到儿子的表现,非常生气。托米从游泳池出来,坐到车里,父亲一言不发地开着车。托米先开口说:“我不喜欢游泳。”父亲看都不看托米一眼,淡淡地说道:“你不是我儿子,我儿子不会干那种事,随便你想干嘛。”托米说:“好,那我不游泳了。”父亲扫了托米一眼气愤地说:“随便你。”

是什么让托米不幸福,不快乐?是父亲的顽固理论“游泳比足球好”还是夺冠的压力?托米不在乎能否成为游泳冠军,也不在乎能否成为足球健将,他只想从事自己喜爱的运动。

家长忙里忙外为孩子准备一切,孩子却并不领情。孩子以后朝着家长指定的道路去发展,或许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父母永远不能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现在的家长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会导致孩子过分地“早熟”。家长给予孩子的应该是更多的关爱。如果说是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孩子过早地告别了幸福的童年,那带走孩子幸福的罪魁祸首就是家长的错误教育方法。

还记得影片中有一个小片段,父亲开车带着儿子和女儿走亲戚,在路上碰见了欠自己钱的人后立即下车带着儿子到其公司,使用威胁和恐吓的手段逼迫别人还钱。父亲的行为被托米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上前阻止父亲,却被父亲推到一边,让托米老实坐好。父亲最终把钱要回来了,可是留在托米心中的是久久不能散去的伤心难过。

家长的行为也是导致孩子不幸福的因素之一。即使父母不体罚孩子,可是父母之间的争吵,与别人的争执,也时刻影响着孩子的幸福感。

家长在做决定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孩子造成的后果。天下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却往往没有想到,能够给予孩子幸福的就是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关怀的话语,一次短暂却快乐的游戏,都能让孩子得到幸福。如此简单,家长却总是做不到。

5.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

影片中,托米只有站在屋顶做那些高危险动作时,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托米因为输了游泳比赛,不敢进家门。这时邻居路过,邀请托米一起去钓鱼。邻居带着托米去河边钓鱼,看着洒满阳光的湖面,托米感觉非常温暖。晚上,邻居用钓上来的鱼做晚餐,托米看到邻居一家其乐融融的样子,非常羡慕,同时也被这种幸福的氛围所感染。

在影片的最后,父亲与托米冰释前嫌。托米坐在桌子前喝茶,父亲在到处找东西,最后终于找到了,原来是一张足球学校的宣传单。父亲对儿子说:“昨天我去了,很愉快,有两块地,挺不错的,孩子很多,都有黄色荧光玩具。好奇问一下,你喜欢哪个位置?”托米说:“中卫。”父亲听到后耸耸肩说:“我喜欢自由人,自由人是很好的位置。”托米点点头,也认为自由人不错,父亲脸上露出了笑容。托米接着说:“我明年开始再学足球,今年游泳的学费已经交了。”托米很体贴父亲,他觉得游泳的钱已经交了,不学习的话等于浪费。托米愿意去学游泳,他应该是幸福的。家长要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这种幸福才是孩子所期盼的。

托米是一个喜怒哀乐都不表现在脸上的孩子。就连母亲的归来,也没有让他感到特别惊喜,而是悲观地认为母亲迟早都会离去。他甚至悄悄爬上屋顶,用望远镜观察母亲的举动。这样一个内敛的小男孩,在影片的结尾却失声痛哭。

有一天放学时,老师叫住托米,说他的母亲给了他一封信。托米拿着这封信久久没有拆开,到了巴士车上,他捏着那封信犹豫了半天,终于打开了。里面有一个相架,相架里是托米和母亲的合影,还有母亲写的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妈妈会永远和你在一起,你是我生命中唯一的小男人,是我不好,但有一天我会跟你解释的,我很爱你。看到这里,托米忍不住哭了起来。他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渴望母亲永远陪着自己。

家长很喜欢把孩子的成长道路规划得有模有样,今天走这一步,明天走另外一步,走错了就要受罚。幸福不是按着标准的路就能达到的。比如人品高洁有一个标准,学习成绩也有一个标准,吃苦勤奋也有精神上的标准,但这些标准都不能衡量一个孩子是否幸福。幸福是发自内心的。

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导致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把成功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认为学习成绩决定一切。成年人不会以一个人拥有很多知心朋友作为成功的标准之一,在家长的眼里,名利双收的人就是成功人士。

孩子想要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拿影片中的托米来说,他并不奢望母亲多么疼他,多么宠他,只要母亲在身旁,他就心满意足了。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幸福全都取决于父母。

幸福是一种情感体验,它会让人的情感得到满足,让人觉得高兴、开心,产生积极向上的信念。幸福源自于长期的满足感,是一种持续的美好心情。有研究表明:幸福与情绪是有一定关系的。

家长想要让孩子幸福,就要关注孩子的内在情绪,不要过于关注孩子是否成功。当孩子在某方面取得很棒的成绩时,家长会替孩子开心,可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很幸福。其实幸福与成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影片中托米的父亲本身不是非常幸福,对待回来的妻子更加暴躁不堪。这种情绪也会影响托米和姐姐。家长如果本身不幸福,也会传染给孩子。这是一种情绪感染。

托米的父亲带领全家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玩耍,但因为跟导演起了冲突,在车上愤怒不堪。车里的气氛顿时变得非常压抑。这时他们到一个旅店坐下来休息,在托米的姐姐和母亲的安慰下,父亲的情绪逐渐恢复了平静。全家人都觉得父亲没有错,一致认为是导演没有眼光。父亲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这时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从这段影片中可以看出,父亲的情绪直接影响家人。父母在家庭中占据着主导位置,父母想要孩子愉快起来,自己的情绪首先要变得轻松愉快。家庭的团结也尤其重要,只有家庭和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子女才更容易感到幸福。

有记者曾经采访过很多现在的独生子女,问他们是否幸福,什么是幸福?其中有一个女生叫琳雨,她感慨道:“我没觉得我很幸福。我对幸福的要求并不高。虽然家庭富裕,但是爸爸妈妈只注重我的学习成绩,他们从小培养我学舞蹈,其实我一点都不喜欢,虽然拿过很多奖项,可我并没感觉到幸福。我不要美食和漂亮的衣服。我越是长大一岁,压力就越大。从没有痛快的玩过。爸爸妈妈他们那一代人没有钱去吃喝玩乐,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说起童年往事,总有说不完的乐趣。我真的不明白,我所需要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爸爸妈妈能够陪我一起玩耍,但是我知道这只是个奢侈的梦想。”

琳雨的话说出了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心声。孩子更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家长要让孩子把情绪调整到轻松愉快的状态,这样孩子才能更容易得到快乐和幸福。只有孩子幸福了,才能更健康地成长。家长需要明白一点:幸福是无价之宝,一个拥有幸福感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不是因为成功才幸福,而是因为幸福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