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药虽然是苦的,但却可以治病;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都是不太动听、不太顺耳的,但却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从而不断进步。
然而,由于孩子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比如,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了特定的想法或意见之后,他就会在潜意识里为自己的思路设置一道保护屏障,如果听到别人的赞同,他会很高兴;如果听到别人有不同的想法或意见,他会产生抵触、排斥的心理,甚至难以理解和接受。
尤其是腼腆害羞的孩子,他们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故步自封,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甚至把别人的意见当成耳边风,而不像那些开朗大方的孩子,愿意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从中吸取那些有价值、有建设性的意见,进而不断完善自己。所以,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女儿已经10岁了,但做什么事情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总是一意孤行。
有一次,同学提醒她与人说话的时候要热情一些,不要这么冷冰冰的,没想到她张口就说:“既然你觉得我不热情,那就不要和我说话啊。”
妈妈得知这件事情后,便引导女儿:“如果你的脸上有一颗饭粒,你希不希望有人及时告诉你呢?”
女儿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希望啊,不然多丢人啊!”
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其实,别人给你提意见,就好比提醒你的脸上有一颗饭粒一样,是希望你可以变得更好,可以不断完善自我,所以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而且,越是愿意给你提意见的人,你越应该多和他沟通,这样,才会有进步啊!”
女儿听后深受触动,然后开始慢慢改变自己。后来,每当与人沟通的时候,她还会主动请对方给自己提意见。
面对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女儿,妈妈没有直接指出她这样做不对,而是引用其他的例子,从侧面让她认识到“别人给你提意见,是为了让你不断完善自我”的道理,从而使她慢慢地有所改变。
其实,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每一位有志者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和素养。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鼓励孩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让他保持清醒的头脑,促使他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引导孩子认识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古语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说,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引导孩子认识到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平日里,我们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历史典故。比如,因为齐王善于接受邹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市民的意见,才有“诸侯皆朝于齐”的盛况;唐太宗善于听取魏征的劝谏,并鼓励大臣直言进谏,才有“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我们也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由于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而最终走向失败的真实故事。比如,刘备由于没有听取赵云、诸葛亮的直言相劝,为报孙吴袭荆州、杀关羽之仇,出师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孙吴大将陆逊用火攻蜀军,结果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刘备带领残兵狼狈逃至白帝城,不久后病死在白帝城……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品尝”一下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苦果”,但前提是事情并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以此让孩子明白,如果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待自己的很可能是失败,而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仅可以检查自己的想法、观点是否合理,还可以吸取有建设性的意见,从而使自己不断完善,不断取得进步。
鼓励孩子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而自己却很难看到这个不足,只有在他人坦诚地指出自己的不足时,自己才能意识到这些不足,进而想办法去改正。所以,不管别人提出的意见多么尖锐、多么不中听,我们都要鼓励孩子认真去听。
有时候,孩子虽然能做到倾听来自父母、老师等长辈的意见,但是对来自同龄人的意见却拒之门外。这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明白,愿意给你提意见的人是真正为你着想的人,是希望你取得进步的人,即便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学或朋友,他们也有一定的智慧,所以也应该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教孩子有智慧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让孩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不是一味地盲从,更不是不加选择地全部接受,而是要在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分析别人提出的意见是否合理、是否可行。也就是说,我们要教孩子有智慧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用“有则改,无则加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去面对别人的意见。
如果别人提出的意见是合理的、可行的,我们就要提醒孩子认真听取、虚心接受,并鼓励他勇敢地纠正自己的不足;反之,我们要教孩子学会在感谢对方的前提下,向对方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意见。
不过,我们需要提醒孩子,对于同一件事情,由于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接触的面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所以要尊重别人有不同意见,以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