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下面这样的话语我们是不是很熟悉呢?“我受委屈了!”
“我觉得不舒服!”
“我才没错呢!”
……
这种以“我”开头的话语,都是很能代表自我的开场白。很多孩子都习惯于张嘴就说“我”怎么样了,而却很少听见他说“别人怎么样了”,因为在他心中,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孩子不可能只靠着“我”去闯天下,他必须要能和周围的“别人”结成朋友,这样他的发展空间才会无限扩大。而为了能让彼此间的友谊更深厚,孩子就要学着遇事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并多为别人着想。
不过,也许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做到这一点有些难,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叶圣陶先生一直都很重视教导儿女们如何做人。虽然他在儿女个人的事情上给予了他们极大的自主权,可是一旦涉及到儿女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事情时,只要儿女做得不好,他就一定会耐心提醒并教育。
有一次,叶圣陶让儿子给他递一支笔,儿子很随意地拿起笔就递了过去,但却是将笔尖交到了父亲的手中。
当时,叶圣陶就提醒儿子说:“递东西给别人时,要想着别人拿到手里是不是方便。你看,你把笔尖对着别人递过去,别人接过来还要再把笔倒转回来。如果笔要是没有盖笔帽,没准儿还会弄别人一手墨水。”说完这些,他还举例说:“刀剪一类的物品也是如此,要拿给对方时,不能将刀口、刀尖对着别人。”
通过这件事,他反复告诫儿女们:“我们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给别人递一支笔,这是一个很简单甚至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叶圣陶先生却从中发现了教育的机会。其实,遇事为他人着想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小的事情中,而孩子往往会忽略这些小事情。
腼腆害羞的孩子因为性格的原因,导致他不会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别人身上,而只是关心自己的情况,关心自己是不是被人排斥了,是不是被人讨厌了,是不是被别人指指点点了,而且他还很“擅长”自我贬低,也许别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在他眼中都是对自己的嘲笑。但也正是他这种频繁地考虑自我却不考虑他人的表现,让周围的人离他越来越远。
所以,我们要帮腼腆害羞的孩子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教他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学会为他人着想。
让孩子明白“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离娄章下》中有这样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其实,凡事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就是爱人的最佳表现。我们要将这样的道理讲给孩子听,也可以在家中向他展示付出爱与得到爱的过程。比如,孩子帮我们倒了杯水,我们要高兴地接受,并欣慰地对他说声“谢谢”。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发现,当他经常向他人表达爱时,他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他,这样他的身边就会聚集越来越多的朋友。
教孩子从生活细节中为别人着想
就如叶圣陶先生对儿女所进行的教育一样,要让孩子注意到生活中的各种细节问题,在一些很自然的表现中体现他对他人的关心。
比如,冬天时,出门进门要想着随手关门;上下车时,要想着礼貌谦让,不要拥挤;乘扶梯或者上楼梯时,要靠右手边;在公共洗手间洗完手时,要么用烘手机烘干,要么用纸擦干净,要么放低手在水池中将水甩干,不要张着胳膊将水甩得到处都是,等等。
这些事虽然看似平常,但无一不是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的。我们平时不用刻意向孩子强调这些,只要自己先做好,孩子自然会跟着学。我们还可以在做的过程中给他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使他逐渐养成从细节处就开始替他人着想的好习惯。
提醒孩子为他人着想不应该收报酬
有的孩子觉得“有付出就要有回报”,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在为他人着想这方面,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为他人着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并不带有什么利益,否则便不是真正为他人着想。
我们要帮孩子重新认识“付出”,告诉他替别人着想体现的是一个人良好的品德,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真心。孩子只有不计报酬地为他人着想,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他的真心实意,对方也才会更愿意与他相处。
别让孩子变得“多管闲事”
孩子都是善良的,不过有时候他的好心可能也会办坏事。比如,别人原本没有什么困难,但孩子却误以为对方有事,于是便热心地去帮忙,但最终反而帮了倒忙。
所以,若要为他人着想,孩子除了要会察言观色,同时也要会沟通交流。比如,当他发现同学愁眉苦脸时,不要直接上去就说“有困难了吧,我帮你”,而是先了解对方有什么情况。不过,假如对方不愿意说,或者不方便说,孩子也没必要非缠着对方说,可以换种说法:“我们是朋友,如果有需要我的地方,告诉我就可以了,我会尽量帮你。”这样一来,不管对方是不是真的有事,他的内心都一定会对孩子的这种安慰心存感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