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效率的故事
1847年的2月11日,大发明家爱迪生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动手能力非常强,做事情讲效率,发明了电灯泡等许多对人类生活极为有用的东西。有一次,他在做电灯泡实验时,想知道梨形灯泡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的助手。助手接到爱迪生的任务后,不敢怠慢,先用尺子测量,然后列出公式,用微积分计算,2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算出来。爱迪生说:“容积是多少?”助手说:“就快算出来了。”又过了1小时,还没有算出来。爱迪生等得不耐烦了,他走过去,拿过灯泡,向其中注满了水,又把这些水倒入了量杯,用量杯量出了水的容积,也就是灯泡的容积。结果灯泡的容积被爱迪生在一分钟之内就求出来了。
于振善是个木匠。有一次,外县划给了本县一块不规则形状的土地,县长想知道这块地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就找人来算。不少人都觉得这太难算了,县长就问于振善有没有办法。于振善说:“这事好办。”他找来一块木板,锯成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再用刨子把木板刨平,使木板厚度为1厘米。他先称了一下这块木板的质量,然后把那块地的地图贴在这块木板上,把木板依地图轮廓锯下来,又称了一下质量。现在地图木板的质量和原木板质量之比就等于地图面积和1平方分米之比。根据这个比值求出了地图上那块地的面积,再乘以比例系数,那块地的实际面积就这样被很快地求出来了。
有的孩子不会安排学习时间,每天放学回家总是一味贪玩,直到吃过晚饭,才匆匆忙忙地做作业,有时临睡前才想起还有功课没完成,只好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有的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还比较弱,有的孩子做事学习的效率不高,一点儿作业要费好几个小时,还总是出错。
从理想角度说,人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多快好省。历史证明,两全其美的希望是难以实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司马贺从理论上证明这样的想法是不实际的,真正可行的是低调追求的目标——满意策略,在若干不甚理想的方案中选取一个较好的方案,在多种弊端中选择一个负面小而不严重的弊端。
家长帮孩子学会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是很重要的。要根据每天的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合理分配时间,在一定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孩子的学习任务不可太多,要有一定的机动时间,以便应付突发和临时性事情。孩子的计划制订后需要他督促自己按照计划去做,这才是关键。
孩子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什么有利于他的进步呢?因为任何人的时间、智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心无二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同时思考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时,思维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有的家长和孩子,整天忙忙碌碌,早起晚睡,力气不少费,结果却一事无成。这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计划!
有个青年苦恼地对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爱科学、文学、音乐、美术,我用自己全部的力量投入了学习,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掏出一块放大镜,对青年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透镜一样。”对一个想要成功的人来说,目标要专一。孩子的兴趣广泛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同一时间内学习的项目太多,目标不明确,就会顾此失彼。一首乐曲有主旋律,孩子的学习也要有中心,不要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
有的孩子说:“我也有目标,可是学习成绩还是不行。”这就要看所制订的目标对自己是否合适。如果个子很矮,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篮球或排球运动员。如果是色盲,何必以美术家作为自己的目标呢?另外,有的人订的目标太大、太远,缺乏可操作性,这样的目标不能使人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精力集中,容易发生虎头蛇尾的现象。
心理学家发现,人在整个事情刚刚开始和即将结束时,最能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于是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办法避免做事半途而废。那就是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一串的小任务,每一项小任务都是有时间要求的。这样,大大增加了开始和结束的次数,做事时能切实感到自己在逐步前进,在逐渐靠近大目标。二战时一个美国飞行员驾驶飞机穿越缅甸原始森林时因飞机失事要跳伞,结果跌坏一条腿。面对茫茫森林,连绵山峦,他拄一条木拐,走100多里山路找到部队。事后有人问他,何以能坚持?飞行员说:“我只想着下一英里”。听了这个故事的一个学生说:“我常逃学,不完成作业,没有意志力。我要向英雄学习,在读书的道路上想着下一英里,追赶上别人。”
因此,只要确立正确目标,分解任务,坚持不懈的努力,人就会逐步走向成功。
一个学生说:“我在低年级时学习成绩平平。后来我学习了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使我的学习有了目标,有了奔头,我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分析自己的特点,我数学强,文科一般,作文最弱。我记忆力平常,优势是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制订了适合自己的各科学习目标。我每天写日记,以求提高写作能力;我找些数学竞赛题进行练习;我还把自己的学习时间尽量安排在早上,因为我是所谓‘百灵鸟’型的学习者,早晨特别清醒,而晚上8点以后,我的头脑就不太好使了。这么一安排,我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作文大有进步,还拿了数学比赛第二名。”
亲子活动:
家长可以用以下的招数帮助孩子提高做事的效率。
第一,帮孩子制订一个学习计划。计划应该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留有余地,能及时调整。
第二,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有了这张表,孩子就等于有了一个无声的管家在帮助、监督。孩子可以按表上的规定进行作业、活动和休息,久而久之可以养成做事有计划、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第三,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学习。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可以使作业的完成有时间上的保证,做完作业再进行其他活动,这要养成习惯。清晨醒来是记忆最好的时间,这时是学习的最佳时间。晚上临睡时,把一天学习的内容“过电影”,也有利于记忆。
第四,采用交叉学习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同一内容的时间过长会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当作业负担较重的时候,可以语文、数学作业交替做。零碎时间可以记外语单词,外出游玩时可以把所见所闻做些即兴口头表达训练。
二、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磨蹭
小冬不喜欢上学,每天早上在床上犯懒,要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才起床、上学。他做作业必须在妈妈的陪伴下才能完成,做作业的时间拖得很长,难题还不会做。奇怪的是,许多他自己的事情,他自己不着急,父母却急得不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可以看到小冬的学习要靠父母的监督和催促,他是被动的学习。当家长发现孩子的作业量并不多,但孩子的作业总是做不完的时候,真是心急火燎。可看看孩子一会摸摸这儿、一会摸摸那儿,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有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孩子养成了磨蹭的毛病,让我们分析磨蹭的原因。首先,在溺爱型家庭成长的孩子容易磨蹭,因为家长怕他累了,一点小事也要替他做,孩子自己做事情的能力差了,学习就会磨蹭。其次,家长留的家庭作业太多,孩子没有盼头,当然磨蹭,反正不能玩。最后,养成了磨蹭的习惯,自然而然,做任何事情都快不了。
现在许多家庭家长抓孩子的学习抓得辛苦,成效却不大。其实,家长的指导作用更应该体现在对孩子独立性、好习惯、心志技能、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不必越俎代庖地去帮助孩子完成具体作业。家长做不好中小学生的作业,但万一做好了,对孩子更不利,因为孩子会角色模糊,离不开拐杖,患上学习的软骨病。
该如何改正孩子磨磨蹭蹭的毛病呢?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此时该是立规矩的时候了。
第一,限定学习时间。学生每天的作业一般需要用一个小时或更多,双休日略多些。事先与孩子商量好作业时间、中间休息的时间,然后按规定进行。这样做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加强了注意力,最终使其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如果孩子高质高效地提前完成学习任务,千万不可再追加作业,而是应该表扬,应该奖励孩子玩的时间。
第二,保持良好环境。孩子的书桌上尽量不放平日他最感兴趣的非学习用品以免分心。既然有了规定,家长就不必陪读或监督,只需做自己的事情即可,但家中不要有过多的噪声,如搓麻将、看肥皂剧搞得惊天动地,又要求孩子写出清新优美的作文,这实在有点过分。要给孩子提供相对安静的家庭学习环境。
第三,严格检查督促。在孩子尚不能自觉学习时,家长要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后和蔼但坚决地与孩子交流。检查的内容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否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其次,作业的质量如何。让孩子明白按时与保质、保量是一致的。
第四,成绩奖惩分明。当孩子按规定去做取得初步成效时,家长必须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这种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也可辅之以必要的物质奖励。当孩子没有按规定去做时则必须给予应有的惩罚,如批评,或取消去饭店、旅游、购买玩具计划等。
第五,规矩共同遵守。当孩子按要求做完功课时,有些家长忘记了孩子的天性,连忙拿出各类辅导练习给孩子加码。此时孩子肯定会想“早知如此,还不如慢点做呢”,这是导致孩子磨蹭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智的家长应同孩子一样遵守规定,把孩子自己争得的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家长要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反复锻炼、实践的机会,坚持不懈地、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就能取得意志锻炼的良好效果。
真正需要的是学生独立与刻苦学习精神的培养。从实际出发,根据孩子个性特点,培养意志品质。这也就是说要有针对性,针对孩子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例如,有的孩子软弱、易受暗示,有的孩子执拗、顽固,对待他们就要培养他们意志的原则性和目的性。有的孩子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有的孩子冒失、轻率,对待他们就应该培养他们意志的果断、沉着和自制的品质;对缺乏毅力的孩子,要教育他们振奋精神,培养意志的坚忍性。
温馨提示:
适度满意策略是英明的,既不太乐观,也不太悲观;既不激进,也不愚蠢。真正可行的是低调追求的目标——满意策略,在若干不甚理想的方案中选取一个较好的方案,在多种弊端中选择一个负面小而不严重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