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大理解,有人说莱斯神经有问题,因为按学校的规模,至少可招1000名学生,而私立学校是靠学费养活的,一个老师给50名学生讲课和给100名学生讲课没什么区别。
莱斯却继续要求师生分片培育橡树并栽新橡树,直到把校园栽到“饱和”为止。如果橡树妨碍了基建用地,必须不惜代价把橡树移栽到校园的另一个地方,并且必须保证它们能成活,否则下一年就必须相应地减少招生。
倘若下一年的招生计划人数增加了,学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栽够相应数目的橡树,如果有些没有存活,就会有相应的学生倒霉了。
此时,有人似有所悟,而更多的人是在疑惑。
到1902年,校园里的橡树终于“饱和”了,共4890棵。这时,重病中的莱斯立了一个规定:无论到何时,学校里的学生都不许超过4890人。
他去世后,人们看到,莱斯大学声名鹊起,成了美国南部的“哈佛”。人们为他立起了雕像,称其为“美国私立学校至尊先驱”。
直到2008年,325公顷的校园里4890棵橡树郁郁葱葱,而全校学生总数为4850人,比橡树的总数略少。而在其他学校,325公顷的校园至少能容9000名学生。
100多年过去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经济如何发展,莱斯大学的学生数总是少于橡树数,对于莱斯先生的规定,已经无人表示疑问或反对了。
这里边寓意了一个很深的信用道德理念。莱斯先生为什么这样做呢?一平方米内长一棵树和一平方米长10棵树的结果当然不同:一棵树成材,10棵树成柴。对台上的教师的个性化教育的可能性而言,一个教室坐20个学生和坐50个学生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同。莱斯先生注重的是办学所产生的社会信用。而学校的师生们也遵守了信用,他们没有被利欲所致,保持了道德情操,长盛乃必然。我们现在的学校呢?如此折射出的道德信用问题,我们能淡定吗!
做人,就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清清白白,磊磊落落。
谨记:人可以对神和上帝说谎,但绝对无法对自己说谎。因为人面对自己,就是在面对一面镜子。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是一个公民立足的基石。诚信,是一种品行,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道义,是一种准则。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诚信能创造财富。
我们要诚信交友,诚信处世!
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内心情感;感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感恩于自己,是健康、满足、从容;感恩于他人,是宽容、温暖、责任。
感恩大自然给我们衣服食物,让我们吃饱穿暖;感恩父母给我们生命,让我们拥有机会享受生活;感恩爱人与我们携手一生,相濡以沫、无怨无悔;感恩朋友给我们友情,让平凡的生命不再寂寞……
常怀感恩之心,内心自然平和。因为感恩,才会感激,才会明白没有任何人该为我们付出、负责,无论同事、朋友,甚至是父母、爱人。生命是你自己的,生活是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应该对自己负责。任何人的给予,我们都应该真心感谢。生活中,我们不能因为一时一事的得失斤斤计较,抱怨苛责。
常怀感恩之心,生活自然快乐。因为感恩,才会满足,才会懂得没有任何得到是理所当然的,即使你有过努力,有过付出。你要知道,别人可能也在努力,也在付出,甚至比我们付出的还要多,却不一定能够得到。我们的任何得到,都应该看做是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不要因为一朝一夕的不如意而闷闷不乐,悲观失落。
人人怀有感恩之心,社会自然和谐。平和和快乐的心态是可以互相影响和传染的。因为感恩,你在善待自己的同时,也会善待他人、善待一切,不会因为他人无意甚至有意的伤害而耿耿于怀、怒发冲冠,而是自然地将美好和积极的理念向身边的人和社会播撒,将那些当时认为无法调解但事后感觉无关痛痒的矛盾和问题悄悄地化解。
人常说,受人点水之恩,终当涌泉相报。感恩,就要学会回报,但回报的不一定是感谢,真正的施与者需要的并非是狭隘的回报,而是获得者真正的获益于他的给予,并将善良和美好的种子植根于内心,使其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钢筋水泥丛林中能够广泛传播。
感恩的最好方式是要牢记珍惜,珍惜已经得到的和拥有的一切,哪怕得到的还有缺憾,哪怕拥有的不如所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学会珍惜,才会明白月圆是美,月缺是另一种境界;如愿固然好,不如愿更有机会完善和选择。
因为感恩,记住了该记住的,忘记了该忘记的,改变了该改变的,接受了无法改变的,理解了无法接受的。
也许,感恩不会改变和获得什么,但要相信,感恩可以改变和获得一切。
我们的感恩是多方面的:
感恩曾施与自己恩泽的人,是他们让我们感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感恩被自己帮助过的人,是他们给予自己回报他人的机会;
感恩鼓励过自己的人,是他们让自己看到希望的晨曦;
感恩对自己不满的人,是他们的不满,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感恩嘲笑过自己的人,是他们给了自己前进的动力,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我们还要特别感恩于我们的父母,父亲是登天的梯,母亲是大爱的海,我们不能把父母养育之情看做是天经地义的职责,没有他们,我们什么也无从谈起!
凡有一些成就者更要感谢父母,在你成功的路上,每一个脚印都留有父母的心血、汗水……
感恩!一定要感恩!感恩于己有恩的所有人……
为人处世之道
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为人处世,其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为人处世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是人生的必修课。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很多因素,诸如学历、背景、机遇等等,其中尤其不能忽视的是为人处世的能力,即奉行什么样的做人准则,拥有什么样的交际圈子,说话办事的能力如何等等。就一定程度上说,为人处世的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事业等诸多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
为人处世的重要性,已被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关键是如何才能提高为人处世的水平,让为人处世的能力,真正成为搭上人生顺风车的助力?秘诀就在于掌握取舍之道:取什么?舍什么?怎样取?怎样舍?
有人为为人处世总结了应把握的三个方面的取舍原则,我觉得有一定道理,摘录下来,与大家共享:
第一,双赢的原则。为人处世的高手有一个共同特点,凡事留有余地,不仅自己能过得去,还要让别人能过得去。以此为原则决定处世思路的取舍,这样就能够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互助的生存氛围。遇到困难有人搭手,碰到疑难有人相助,这是为人处世应该达到的境界。
第二,适中的原则。不管你取什么还是舍什么,都要把握一个度,不可不及,也不能太过。以此为原则决定处世技巧的取舍,能够说话说到点子上,办事办到点子上。说话办事恰到好处,自然就成了一个受欢迎的人。
第三,低调的原则。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不管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无论你面对的是谁,都应该以低调、谦逊的姿态示人。以此为原则决定处世方式的取舍,可以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障碍,人生的路会因此顺畅许多。
为人处世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看似没有深奥理论,但其中的学问很多人究其一生也未必能真正掌握一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做到取舍得当,还需用心去领悟和体会。
我在市、县秘书部门工作有17年之久,这种岗位,就荣不多,遇辱不少。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可能是我的性格使然,让我近一半工作年华留在了办公厅(室)。做好为人处世成了我一门必修课程。
在领导身边服务,领导的好恶、恩怨、言行、举止……无不在你身上打上烙印,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如影随形,休想逃脱!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觉得作为参谋助手,首先要有原则底线,不能盲从,要努力使领导接受“纠偏”意见,以求对领导负责和对事业负责、对干部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对领导“忠”是诚信,但要忠而有节,要时刻保持一份清醒,待人处世不能“糊涂”。
在我的办公厅(室)工作历程中,感觉大多数人对我的处世态度比较认可,我也负责任地讲,我努力了,没有给领导带来麻烦,没有给同志们带来伤害!
在生活或工作中,当遭受到别人的非议和排斥时,我的态度是绝不迁怒,更不会报怨,我前面在《办公厅(室)生涯》中说过,我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言语和做法无意中伤害了他人,只要自己真诚对事对人,我坚信“心底无私天地宽”。我也坚信对自己持异议的人是关心自己的人,都是我的朋友或工作伙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提醒,我才能减少失误,才能不断前进,取得成绩。
对待人们的批评,我会努力做到:不解释、不计较、不厌恶、不嘀咕,是自己的问题,我会道歉、改正,不是自己的问题就让时间去诠释真相,以真诚化解误会。
我认为:许多东西都可以改变,敌人可以成为朋友,逆境可以成为顺境,丑陋可以裂变为美丽,肮脏可以转化为洁净,低贱可以升华为高贵……所有的一切都能改变!
我赞成理性的声音,虽有时微弱,有时强大,但他从来不会沉默。
我赞成低调:不浓、不烈、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不争、不浮,是低到尘埃里的素颜,是高擎灵魂飞翔的风骨。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份淡泊,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
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
坚守一片善心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红尘俗世,束缚着人来人往,向恶向善,彰显出世事乾坤。
曾经听到过一则关于善良的故事,说是有一天,森林发生大火,动物开始逃生,一只鸽子飞出森林后并没有逃走,而是到远处的河里衔水灭火,一滴,一滴,永不休止……鸽子要用善心解救森林中的动物,终于感动了天神,于是帮助鸽子灭了火,所有的动物又可以快乐地生活在森林里了。
鸽子的故事让我们想起了特蕾莎修女,这位平凡的女性,她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的所作所为,除了播撒善心,她又为了什么呢?她是天使,她为人间献出了大爱!
再讲一个关于《金门大桥上的防护网》的故事。
世界十大桥梁建筑奇迹的美国旧金山海湾跨海金门大桥,以雄伟壮观享誉世界,自1937年开通后,平均每年有900多万名参观者踏上大桥,因此,它成为旧金山最响亮的城市名片。
大桥的设计者约瑟夫·施特劳斯虽然在大桥通车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但一直备受人们的怀念和敬仰。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许多受到各种挫折而想不开的人,觉得金门大桥是一个安放灵魂和躯体的绝佳地方,于是他们从这里选择跳桥自杀。距地面100多米的金门大桥下面是深不可测的海水,只要跳下去便再无生存的可能。
如果从大桥开通之日算起,平均每年约有200人选择在这里结束生命。2007年,跳桥自杀者竟多达1200人,金门大桥俨然成了“自杀者的天堂”。
随着跳桥自杀的新闻不断曝光,一些人们对金门大桥及其设计者施特劳斯的看法发生了改变,金门大桥被看成是扼杀鲜活生命的“杀手”。有些自杀者的家人,甚至把已不在人世的施特劳斯告上法庭,其理由是,他生前不应该造这么一座具有“死亡诱惑力”的大桥,如果没有这座桥,他们的亲人就不会轻生。
虽然法院都驳回了他们的无理诉讼,但是却给施特劳斯的三个子女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为了弥补和挽救父亲“考虑不周”所犯下的错误,施特劳斯的三个善良子女在长子马丁的带领下,踏上了阻止跳桥者自杀的历程。
他们先是在大桥的缆索上贴满了劝慰企图跳桥轻生者的标语,同时,三人一有空就轮流巡视。但遗憾的是收效甚微,一些决心赴死的人根本不吃这一套,他们甚至看都不看标语,就选择了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劝慰和巡视丝毫不起作用,自杀者的数目依旧有增无减,焦急万分的马丁最后作出了一个决定,给长达1000多米的金门大桥安上防护网,将大桥上可以跳下去的豁口和低处全部网住。
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措施确需耗费巨资。为了不影响金门大桥的美观以及不增加它的负重,所有的防护网必须是透明轻巧的,这就意味着不能使用普通的材料,而需选用特种材料。
在奔走了两个月后,马丁终于找到一家可以生产这种防护网材料的厂家,但是,所有的费用加起来竟高达好几千万美元。
施特劳斯的三名子女表示,他们将承担750万美元的费用。其实,马丁三兄妹并不是大富之人。马丁是一名桥梁设计师,不过属于二流,年薪约10万美元;马丁的妹妹是一名中学教师,年收入4万美元;弟弟则是一名药剂师,年收入6万美元。三人年收入大约在20万美元左右。
好在旧金山当局愿意承担一部分费用,其余的只好向社会募捐。之后,经过4年多的辛勤筹集,马丁兄妹终于筹集到安装防护网的第一笔费用500万美元。2008年3月,第一段防护网正式被安装上大桥。
如今,马丁兄妹正在马不停蹄地为第二笔经费奔走。他们预计,到2012年,防护网就会全部被安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