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心灵故乡
49187200000009

第9章 感悟篇(1)

开篇独白

人生是个过程,感悟是集学习、履职、生活的积累尔后获得的一种认识境界。“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句话除去政治味儿,还真有一些道理。能从自己的所经所历中悟出一点东西,不断修正改造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带了一点修禅的味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凡是自己走过的路,都应该认真反思,对的、错的,好的、赖的。这也意味着人要终身接受教育,只有不断汲取教益,人生才会变得精彩。教育是什么?雅斯贝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谓至理名言。

这里我所感悟的东西,有自己的体验,也有别人的行为使自己受到的启示,还有从书本上读到后进而有感而发的一些议论。所以就又有了一点“杂说”的味道,不管怎么样,这是我的心声。

多年来我收集了国学方面诸子百家学说的一些东西,国学大师们的一些著述;一些佛家、道家、儒家的论述,及一些中外哲人的名著,诸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哲学辨惑》,陈寅恪的《寅恪文集》《卡耐基的成功学》等,自己所涉猎过的经典文章,通过做学习笔记和记学习卡片加深印象,领悟其真,从中受益。所以所谓感悟其实是自己的一些学习积累。所以我首先感悟到学习是最能令人开窍的钥匙。我从一份资料上了解到,日本的佛学大师松原泰道正在写最后一本书《学习死亡》。他说,死亡就像不停行走的钟,每一秒都存在,也许这是一本写不完的书。写不完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总是半途终结的,我们每一天只需尽力做好能做的事,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给苍天吧。他的座右铭是:终生学习,至死方休!可见,学习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力是有多么巨大,他开悟得是那么的透彻!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我在前面讲过,自己常因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高等教育而深感遗憾,但我又奉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在我的工作历程中,我坚持不断学习的目标,即从工作实际和需要出发,狠下决心比较系统地自学了汉语言文学大学教材,通过了学科考试。我在参加工作以后的长时间的文秘生活中之所以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就是得益于学习。虽说那时候有工作繁忙的压力,有家庭琐事的拖累,但自己有一个坚实而明确的信心,就是不断学习,接受再教育,因而造就了自己满意的人生道路。由此我的感悟是:人生遗憾谁都有,唯有通过努力去弥补,空叹息,枉自误。无论哪种教育,都很重要。为此,我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谈点感悟。

一、家庭教育

我讲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幼儿教育。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一生下来,首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作为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当今父母的一大课题。

有些父母在怀孕时就开始了胎教,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是神童。有些父母在孩子婴儿期就早早订好了学习计划,可见其期望值之高。其实不然,这样的煞费苦心弄不好反而会活生生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当父母赋予孩子生命以后,第一位的应该是给孩子以健康,要孩子能茁壮成长,为孩子即将走上的人生道路打造一个结实的身体基础,即“本钱”。父母可以根据家庭条件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可让孩子接受适度的生活磨炼,比如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孩子的抗寒能力、抗病能力、抗摔打能力等等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是孩子身体不受到伤害,不要轻易去迁就孩子,刻意让孩子去经点风雨,受点磨炼,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使孩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进而可以选择性地借鉴学习一些科学育儿知识,但不可随意照搬照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谈家庭教育中这样说到: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了。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往往被我们牺牲掉了。于是于丹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在所有的时间中,最重要的是当下;所有的权利中,最重要的是成长。这话说得很精辟。有的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无限希望,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孩子自小就被沉重的包袱压弯了腰,很容易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家长此举常常会招致孩子的厌恶、反感,甚至觉得家长无耻。我在美国接触到一个华裔家庭,家长是新一代移民,身上还带着一股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对于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国内的方式上,成天疲于奔命为孩子们赶场去一个个学习场所,大人、孩子一天下来都是人困马乏,但得到孩子的回应却是“中国家长和朝鲜家长一样可恶”。我不知孩子的话出自何处,至少是孩子已经厌恶了家长的“关心”。这难道不是拔苗助长吗?

当然,我们在改革教育制度的过程中也不能矫枉过正,不要也不能无端否定国内教育,也不能全面接受国外发达国家教育,因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取长补短互相融合,才是中国教育的正确选择。

人生是一场长跑,没有所谓的统一起跑线。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要有欣赏和等待之心。家长要用成就感打造孩子的幸福生活。现在,许多中国的家长缺乏当好家长的本领。这种缺乏,尤其体现在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上。中国现阶段教育严重缺乏信仰和信念教育,在一个几乎所有成年人都为“钱”连轴转的社会里,家长要学会培养孩子的心情。要创造培养孩子心情的机会,创造没有压力的机会,更不能在无意中忽略和伤害孩子心中的善意和美。

家长还必须学会一种本领:在任何情况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做到既能督促孩子进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伤害。比如你能保证孩子得第一名高兴,也得让他在得最后一名时不失落,而且有另一番收获。

现在升学的压力,对孩子成长有巨大的伤害。家长在重视孩子成绩的时候,更要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什么叫情商?就是你被周围的人喜欢、信任的能力!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融入社会,在社会中生活的人。

除了情商,孩子的逆商也非常重要。逆商就是孩子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父母同样要重视。

在这里特别提出的是,对于孩子万万不可溺爱过度,因为现在是独生子女年代,多少宠爱集一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是守护神,这样很可能助长孩子的“野性”、“惰性”,缺乏“自信”,而更多的恐怕是要扼杀孩子们的“创新性”。

我考察过美国的幼儿园和小学,看到的是孩子们在一片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尽情欢乐的情景。那里的老师们不要求孩子们坐有坐样,站有站相,而是让孩子们摸爬滚打、玩笑嬉乐,孩子们有一点表现就能得到老师的夸奖,大家都想标新立异,就连所谓的“考试”也充满了童趣,任其发挥,这就大大保护了孩子们的天性。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责任重大,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说粗话、脏话,让孩子感受“高雅”;对待人情事理,一定要实在,让孩子感受“诚信”;对待父母,一定要多施孝心,让孩子感受“孝道”;对待人们的恩惠,一定要常记,让孩子懂得“感恩”;不管条件如何,一定要保持本分,让孩子懂得“节俭”……

曾看到一位名叫布伦登·奥利里撰写的一篇关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女儿的生存费的文章,很受启发。讲的是他从席德威友谊学校采访得知,奥巴马的两位千金,也就是莎夏和玛丽亚,竟然从父亲那里得不到一分钱的生活费。作为总统的女儿,即便在生活上有许多方便,她们也是小孩子,需要雪糕、过山车、芭比娃娃……但总统给她们的不是“生活费”,只是固定的“生存费”。有人问总统缘由,奥巴马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在美国,我们看到的是繁荣一片,但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甚多,这给美国的社保带来巨大的压力,政府必须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这种生活当然不是体面的,只是生存的最低保障。为此有人感慨,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美国人还是非洲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首先要学会的便是生存。我们要提供、能提供的也仅仅是生存权。至于生活,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哪怕是总统的女儿。奥巴马为两个女儿所进行的生存与生活的辨析,正是教两个女儿对整个美国乃至世界现状进行辨析:自己想要什么,就必须亲自去努力实现,连最亲近的父亲也只能提供有限的生存费,你还能期望谁的帮助!这还仅仅是童年的生活,那么,成年礼之后呢?我感悟,在这样的家教下,孩子的未来一定不会令人失望。

我还看到资料说,西方国家的父母,他们用鼓励孩子的办法让孩子自立,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或者努力去获取报酬实现愿望,这确实值得我们借鉴。人们对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一些行为的厌恶,折射出社会舆论对这个阶层的忧虑,所以他们更需要清醒自警。

我读过一篇文章,叫做《华尔街怎么养孩子》。作者讲,他在美国住了十几年,并没有听过“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相反,经常看到的是财富世代相传。再认真观察,这种世代相传的,其实并不一定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技能和素质。美国的富人常常死后甚至生前就把财产捐献出去,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沾光。

这种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称为“成功的品格”。而这种品格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这种教育,使孩子理解什么是做人的责任,理解自己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在这里我也祝愿中国的成功人士能受到启示,将对孩子成功品格的教育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我有意识地摘抄过一份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认为很有意思,也供家长们借鉴。

备忘录以孩子的口气,提醒父母对待孩子时的注意事项:

1.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哭闹不休其实只是在试探你。

2.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我有安全感。

3.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好坏或对错。

4.别让我觉得自己比实际的我还渺小,这只会让我装出一副和我实际年龄不符的傻样。

5.可能的话,尽量不要在人前纠正我的错误,我会感到很没面子,进而和你作对。你私下提醒,效果会更好。

6.别让我觉得犯了错误就像犯了罪,他会削弱我对人生的希望。

7.当我说“我恨你”的时候别往心里去。我恨的绝对不是你,我恨的是你加在我身上的那些压力。

8.别过度保护我,怕我无法接受某些“后果”。很多时候,我需要经由痛苦的经历来学习。

9.别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时,我只是想得到你的关注而已。

10.别对我唠叨不休,否则我会装聋作哑。

11.别在匆忙中对我许诺。当你不能信守诺言时,我会难过,也会看轻你以后的许诺。

12.我现在还不能把事情解释得很清楚,虽然有时看起来挺聪明的。

13.别太指望我的诚实,我很容易因为害怕而撒谎。

14.请别在管教原则上前后不一,这样会让我疑惑,进而失去对你的信任。

15.当我问你问题的时候,请别敷衍我或者拒绝我,否则我将停止发问,转向别处寻求答案。

16.我害怕的时候,不要觉得我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试着去了解,便会发现我当时有多恐惧。

17.别对我暗示你永远正确、无懈可击,当我发现你并非如此的时候,那对我将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

18.别以为向我道歉是没有尊严的事。一个诚恳的道歉,会让我和你更接近,更尊重你,感觉更温暖。

19.别忘记我喜欢亲自尝试,而不是被你告知结果。

20.别忘了我很快就会长大。对你来说,和我一起成长是很不容易的事,但请你尝试一下吧。

看了这则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你不觉得这分明就是一章家庭幼儿教育大纲吗?我们不一定全部照搬照取,但至少要领悟其中的基本要素,即孩子是一个相对的独立体,家长不能为让孩子成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而去扼杀孩子的天性,要给孩子一个野趣的童年,要包容孩子的错。

还要提醒家长们千万别让所谓的幼儿兴趣班催生功利化的孩子的童年,人们对“拔苗助长”的故事耳熟能详。在“兴趣班”里,孩子可能学不到真东西,有些孩子可能过度劳累,奔波于各类辅导班之间,弄不好会早早地丧失了学习的乐趣。“伤不起”的童心,反倒生出了“厌学”情绪。

被功利化的童年里,孩子们学习了一些一辈子都用不上的东西,与其如此,倒不如学学德国的幼儿园。据说,他们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局,学习灭火和躲避火灾;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去坐公交车,记住回家路线;跟老师到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和选货……起码,这样的“社会实践”对培养孩子的实际能力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