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Ⅰ)——衣食住行探由来
49203900000038

第38章 画眉

人的眉毛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当一个人感到喜悦和欢乐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眉开眼笑,眉飞色舞;感到忧虑和愤懑时,又不免愁眉苦脸,蹙额皱眉,甚至横眉怒目。

古人对妇女眉色的重视,客观上促进了妇女对眉毛修饰的追求。一些天赋稍差的妇女,为了使自己的眉毛能达到理想的标准,便触发了修眉的动机,于是,在妇女中出现了画眉的习俗。

画眉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楚辞·大招》中就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青色直(置)黛,美目媔只”的记载。黛是一种画眉材料,它和粉脂一样,都是当时妇女化妆的必需用品。

到了秦汉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画眉风气日趋普及。如秦始皇宫中“皆红妆翠眉”,西汉武帝刘彻则“令宫人扫八字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风尚。

西汉京兆尹张敞就是一个代表人物。据说他常亲自为妻子画眉,因此得了一个“张京兆眉怃”的诨号。原来张敞和妻子感情很好,因为他的妻子因幼时曾受伤,眉角有了缺陷,所以他每天要替妻子画眉后,才去上朝,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宣帝说他有损做官的威仪。一次,汉宣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的面向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就说,给妻子画眉并不是件过分的事。皇帝想想也对,再加上珍惜他的才能,并没有加以责备。从此,“张敞画眉”就成了夫妻恩爱的一个典范。

在先秦时期,妇女画眉的样式,尽管宽窄、曲直有所不同,但都是长眉。西汉初期,广大妇女仍以描画长眉为美。不过在画这种眉毛时,常把眉头部分抬高,并将眉梢部分压低,形成“八”字形。

除细眉以外,西汉妇女也曾画过阔眉,当时有人将这种阔眉称为“广眉”或“大眉”。据说画阔眉的风气首先出自长安城内,然后才流传到各地。所以有“城中好高髻,四方且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的俗语。不过说成“四方画半额”也未免有夸张之嫌。

东汉元嘉年间(公元151—153年),妇女又恢复了画长眉的习俗。《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这种“愁眉”实际上也是一种纤细而曲折的长眉,它的形状与西汉时期的“八字眉”异曲同工,也是眉梢向下,似“颦眉啼泣”,故名“愁眉”。

魏晋南北朝时,曾流行过连头眉,基本以长眉为主。直到隋朝,这种纤细修长的眉式仍为妇女所爱。而到了唐代,在开放的世风下,画眉习俗更加盛行,尤其盛唐以后,无论老少,修眉已经成了每个爱美女子必行之事。李商隐有《无题》一诗曰:“八岁偷照镜,长眉已画。”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唐代妇女的画眉样式一般多为柳叶状,时称“柳眉”或称“柳叶眉”。还有比柳眉略宽而更为弯曲的,在当时叫“月眉”,因其形状弯曲,如一轮新月,故得此名。这种月眉两端画得比较尖锐,黛色也用得比较浓重。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有不少宫人形象,就用的这种眉式。

阔眉也是唐代妇女在画眉时采用得较多的一种形式,这种眉形一般都画得很长,给人以浓重醒目的感觉。在具体描法上,有两头尖窄的,也有一头尖锐、一头分梢的;有眉心分开的,也有眉头紧靠、中间仅留一道窄缝的;此外,还有眉梢上翘或眉梢下垂的,真可谓诡形殊态,变幻无穷。

宋元时期的画眉样式,虽不及唐代丰富,但也有不少变化。元代后妃一般多画一字眉,这种眉式不仅细长,而且平齐,可能是蒙古贵族所特有的一种妆式。明清时期的妇女祟尚秀美,眉毛大多画得纤细而弯曲,长短、深浅变化不多。一直到近代,这种眉式仍为广大妇女所喜好。

古代妇女画眉所用的材料,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楚辞》、《战国策》及《韩非子》等书在记述妇女画眉时,都提到过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古文献中提到的“黛”,除妇女石黛外,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及螺子黛。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日益普及,妇女们已很少再使用石黛。

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中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主要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而成的黑色油脂。由于它们使用简便,又便于随身携带,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

综观历代妇女流行的画眉样式,主要变化多集中在长短、粗细、曲直和浓淡等几个方面,既反映了当时的时尚,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