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原始先民把凿成形似各种图腾的玉饰挂在颈部,垂于胸前,来象征地位、权力、财富。后来,玉石被演绎成了一系列的圆形礼器:玉璧、玉琮、玉环、玉瑗等,成为美丽的装饰品,一代代流传到后世。
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古人根据玉料的色泽,如淡绿、茶绿、黄绿、墨绿、黄褐、棕褐、白色、黑色、白灰色等,及玉料的不同性质,依人品、寓意制作出不同的造型,如虫鱼鸟兽的形状、圆环状(玉璧)等来与其品德相配。
在《周礼·玉藻》中,更把玉佩上升到礼法的高度,规定了各种不同身份的王侯佩玉的规格。在周代,贵族佩玉以节步是基本的礼仪之需,他们听自己的玉佩声,使行步与玉佩声相一致,来显示自己走路的威仪。
玉佩的种类繁多,有单件的玉佩,也有成组出现的玉佩,也叫组玉佩。组玉佩就是将几种不同形状的玉佩,用彩线组为一串系挂在脖子上,或挂在腰间,走起路来,玉佩相撞,发出悦耳的声响。
组玉佩既有礼玉性质,又有引人注目的装饰功能,它是权贵身份的象征。战国、秦汉时期的玉佩繁缛华丽,有的甚至包括数十个小玉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同时,组玉佩不再是颈部的专用装饰品,而是系在腰带上,而且组玉佩的使用也不再为贵族所专有,在普通百姓中也广为流行。
东汉时期用玉制度逐渐完备,汉明帝依据古制,对失传已久的大佩制度重新考订,颁行天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佩玉制度再次失传。三国时,曹操统一北方后,又建立典章礼仪制度,命侍中王粲依古礼制定佩玉制度,以该制度所制玉佩从此成为魏晋至隋唐时期广为流行的玉佩式样。
魏晋以后,各朝男子都只是佩戴简单的玉佩,而女子很长时间里依然佩戴组玉佩,通常系在衣带上,走起路来环佩叮当,悦耳动听,因此“环佩”也渐渐成了女性的代称之一。
明朝初年统治者废除元代留下来的胡风胡俗,在政治、社会、风俗、制度方面都以古制及唐宋之制作为参考,对组玉佩的规格也制定了新的规定。至清代以后,随着大规模的改装易服,组玉佩制度遂废而不行。
其实玉佩不仅具有装饰功能,玉对人体的医疗保健作用很早就被人类所发现。中国著名的中医药巨著《神农本草》、《唐本草》、《本草纲目》中都有过著述。《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中记载,玉具有:“除胃中热、喘急烦懑、滋毛发、滋养五脏、柔筋强骨、止渴、润心肺、助声喉、安魂魄、利血脉、明耳目”等疗效。
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经常佩戴和使用玉器摩擦皮肤与穴位等,可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在民间,人们也喜欢佩戴玉佩作为护身符以避邪保平安。同时,玉佩还寄予了人们种种美好的寓意,如带有“福禄寿喜”、“鹤鹿同春”纹饰图案的玉佩就表达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