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原指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女性的装束。明清时,一般女子也可用于婚礼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凤冠原指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古时候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使用它。凤冠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明朝又规定,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皇妃、公主、太子妃的凤冠九四凤,是有五彩羽毛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
霞帔又称“霞披”或“披帛”,以其艳丽如彩霞而得名。霞帔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使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凤冠霞帔是宫廷命妇的着装,但在明朝时,平民女子出嫁时也可以穿着。按照华夏礼仪,大礼可摄胜,就是祭礼、婚礼等场合可向上越级。古代平民女子在出嫁的那一天,装扮得如皇后一样华丽,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平民女子在出嫁时何以能打扮得如此高贵,享受“娘娘”般的礼遇,以及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誉呢?这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在南宋王朝时,朝廷政治腐败,金兀术南侵京城临安(杭州),康王赵构不敌金兵而弃城南逃。康王过钱塘,跨曹娥,金兵仍穷追不舍,于是他经奉化直奔宁海而来。到西店境内的前金村时,忽见路边有座破庙,庙前晒场的谷箩上坐着一位村姑。
村姑见康王逃来,急中生智,叫康王藏到谷箩里,自己仍若无其事地坐在谷箩上面。当金兵追到问姑娘是否有人路过这里时,村姑不慌不忙地用手一指说,他们向南边逃去了。金兵信以为真,向南边猛追而去。康王因此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
康王对这位村姑的救命之恩,万分感激,当即向姑娘许诺,若有重登皇位之日,她可以以“娘娘”的名义,在出嫁时享受坐花轿、戴凤冠、着霞帔的殊荣。
不久,康王得救,重归金殿。他对昔日向那位村姑许诺的“金口玉言”铭记在心,于是下旨赐封这位村姑为“娘娘”,允许其在出嫁时可以享受凤冠霞帔的特殊荣誉,同时还重修了那座破庙,并亲笔题名为“皇封庙”。
后来乡村姑娘在出嫁时也都纷纷效仿,穿戴起凤冠霞帔。这种风俗遍及浙江各地,这就是人们口中流传的“浙江女子尽封王”的故事。此习俗流传了8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