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菜简称苏菜,即江苏地方风味菜,是中国四大名菜之一。苏菜主要是由淮扬、苏锡、徐海三大地方风味菜肴组成,以淮扬菜为主体。
苏菜的形成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不仅是因为江苏地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也因这里是一个名厨荟萃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厨师彭祖就出现在这里。彭祖又名彭铿,传说是彭姓的祖先,因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受帝尧的赏识,后受封于大彭,即大彭氏国(今江苏徐州)。到了商汤时期,太湖佳蔬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时齐国的厨师易牙也曾在徐州传艺。
此外,号称素菜“四大金刚”的豆腐、面筋、笋、蕈等,这些美食的发源地都与江苏有关。汉代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上发明了豆腐,豆腐首先在苏、皖地区流传。南北朝时,南京“天厨”能用一个瓜做出几十种菜,一种菜又能做出几十种风味来。此外,腌制、酱制黄瓜,在1500年前就已载入典籍。南宋时吴僧赞宁还曾作《笋谱》,总结食笋的经验。
在隋唐时,繁荣的经济促进了苏菜烹饪技艺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名菜,如松江的“金齑玉脍”、糖姜蜜蟹,苏州的玲珑牡丹齑,扬州的缕子脍等,都是造型精美的花式菜肴。
在五代时,苏菜的主食、点心即有“健康七妙”之称。其米饭粒粒分明,柔而不烂,可以擦台子;面条筋韧,可以穿结成带而不断;饼薄透明,可以映字;馄饨汤清,可注砚磨墨;馓子既香又脆,“嚼得惊动十里人”,足见厨师技艺之高。
宋代以来,苏菜的口味有较大的变化。原来南人菜咸而北方菜甜,江南进贡到长安、洛阳的鱼蟹要加糖加蜜。宋室南渡杭州,中原大批士大夫随之南下,受到中原风味的影响。苏州、无锡人的嗜甜,即由此而开始。
金元以来,因伊斯兰教徒到江苏的人数增多,苏菜又受到清真菜的影响,烹饪风味更为丰富多彩。明清以来,苏菜又受到许多地方风味的影响不断发展变化,昔日专由帝王享受的点心和菜肴,此时也可供寻常百姓品尝。
清代的乾隆皇帝特别喜爱吃南方菜,曾下旨编制苏杭菜谱,可见苏菜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乾隆三下江南时,在扬州某古寺,有一位文思和尚,善制各种豆腐素肴,特别是他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做成的豆腐汤,味道鲜美,受到乾隆喜爱,因此,“文思豆腐”一度列入宫廷菜单之中。
扬州煮干丝也同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乾隆六下江南时,扬州地方官员聘请名厨为皇帝烹制佳肴,其中有一道“九丝汤”,是用豆腐干丝加火腿丝,在鸡汤中烩制。特别是干丝切得细,可吸入各种鲜味,因此味道极鲜,名传天下,遂更名“煮干丝”。
在清代,野蔬也大量入馔,对此高邮的王盘还有专著,吴承恩在《西游记》里也有所反映。其中“炖菜核”相传就是因清代的一位钦差大臣,住南京万竹园,天天吃青菜而制成的,炖菜核就是由矮脚黄菜心炖制而成。
清代的江南食馔中也增加了满蒙菜点,还有了“满汉全席”。饮料中则是香露崭露头角。如《红楼梦》中宝玉所食木樨香露、玫瑰香露等均为当时滋神养体,又能使人齿颊留芳的饮品。
总之,苏菜以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著称,其在烹调方面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在刀工方面,无论是工艺冷盘、花色热菜,还是瓜果雕刻,都形质均美,雕镂剔透,充分显示了其所讲究的精湛的刀工技术。清代苏菜已流行于全国,尤其是淮扬菜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