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即山东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鲁菜主要包括济南、胶东两个菜系,另外还有堪称“阳春白雪”的典雅华贵的孔府菜,和星罗棋布的各种地方菜和风味小吃。
鲁菜的形成和发展受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影响很大。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为烹饪文化的发展、鲁菜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鲁菜的起源,年代久远。在《尚书·禹贡》中就记载有“青州贡盐”,说明至少在夏代,山东已经用盐调味。鲁菜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称的名厨。连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一系列“不食”的主张,这说明当时的鲁菜已经相当讲究科学、注意卫生,还追求刀工和调料的艺术性,已到日臻精美的地步。
秦汉时期,山东的经济空前繁荣,地主、富豪出则车马交错,居则琼台楼阁,过着“钟鸣鼎食,征歌选舞”的奢靡生活。“诸城前凉台庖厨画像”就描绘当时了烹饪操作的全过程,上面绘有各种忙碌着进行烹饪工作的人们,场面之复杂,分工之精细,可以和现代烹饪加工相媲美。
在北魏时,高阳太守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对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山东地区的烹饪技术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详细阐述了煎、烧、炒、煮、蒸、腌、炖等烹调方法,反映了当时鲁菜发展的高超技艺。此书对鲁菜系的形成、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历经隋、唐、宋各代的提高和锤炼,鲁菜逐渐成为北方菜的代表。
到元、明、清时期,鲁菜又有了新的发展,并自成一个菜系。此时鲁菜大量进入宫廷,成为御膳的珍品,并在北方各地广泛流传。清朝乾隆皇帝曾八次驾临孔府,并在1771年第五次驾临孔府时,将女儿下嫁给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同时赏赐一套“满汉宴·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给孔府,这更促使鲁菜系中的奇葩“孔府菜”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总之,鲁菜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集山东各地烹调技艺之长,兼收各地风味特点加以发展升华,最终成为具有自身独特风味的中国八大菜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