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听到批评的声音,心里总会有些不舒服;而听到赞誉的声音,心里会非常高兴。对于一个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但是,这种对待批评与赞誉的态度,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把正确对待批评与赞誉的态度传给孩子。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即听到,“过”即过失,“誉”即赞誉,“损”即损害,“却”即退却、离开,如果听到他人批评我们就生气,听到他人赞誉我们就高兴,那么有损德行的“朋友”就会接近我们,而真正的良朋益友就会疏远我们。
当我们“闻过怒,闻誉乐”时,为什么“损友来,益友却”呢?
一旦我们只听得进赞誉的话,听不进一点批评的话,那么损友就会悄悄来到我们的身边,而益友就会渐渐远离我们。
为什么“损友来”呢?因为这些人很清楚,我们喜欢听好听的话,只要不说批评我们的话、多说我们的好话,我们就会被他们的美言所迷惑,他们就可以趁机达到自己的目的。
为什么“益友却”呢?因为这些真正的良朋益友清楚做朋友的本分,当我们有过失的时候,他们一定会直言不讳,帮我们把过失指出来。当我们不能接受时,他们为了不让我们生气,为了不受到我们的侮辱,就会暂时远离我们。一旦我们愿意接受这些朋友的批评,他们还会立即回到我们的身边。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正确对待批评的态度。
如今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听惯了顺耳话,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批评。尤其是现在提倡表扬教育、赏识教育,父母和老师都对孩子多表扬、多赏识,尽量不批评。
当然,适当的表扬和赏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可以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但是,批评也是必要的,如果缺少了批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而且,如果孩子接受了太多的表扬和赏识,他就会像温室里的花朵,将经受不住任何风吹雨打。因为太多的表扬和赏识会使孩子变得虚荣心强、傲慢无礼,使他对批评极为敏感,甚至不能接受。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经受得住批评,就需要培养孩子正确对待批评的态度。
首先,我们要教育孩子欣然接受他人的批评。我们要让他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而自己有时候很难看到自己的错误,只有通过他人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错误,自己才能认识到错误,进而去改正,取得进步。如果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评,错误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因此,当他人批评孩子时,我们要教育他欣然接受批评,用“有则改,无加警”的态度去面对批评。
其次,我们要引导孩子感谢批评自己的人。因为正是由于他人的批评,孩子才有了改正错误的机会。当孩子受到他人的批评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他:如果你的脸上有一个脏东西,你希不希望他人及时告诉你?孩子会回答“希望”。再问孩子:当他人提醒你去除了脸上的脏东西时,你应不应该感谢他人呢?孩子会回答“应该”。然后,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他人批评你,就好比提醒你脸上有脏东西一样,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更应该及时感谢他人。
最后,我们要提醒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并尽力去改正过失。当他人批评了孩子,而孩子也高兴地接受之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醒他反省自己,找到过失的根源,并下决心去改正,这样才不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样的过错。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当孩子掌握了自我反省的方法之后,他就掌握了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秘诀,那么他就会随时反省自己。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恐”即畏惧,“欣”即喜悦,“直”即正直,“谅”即诚信,“亲”即亲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听到他人的赞誉就恐慌不安,听到他人的批评就高兴地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朋友就会渐渐亲近我们。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对待赞誉的正确态度。
当孩子听到他人的赞誉时,一般都会非常高兴,有的孩子可能会把这份赞誉变成前进的动力,从而勉励自己;有的孩子可能会因此而沾沾自喜,甚至是得意忘形,从而产生骄傲的心理。我们肯定希望孩子把赞誉变成动力,那么,我们就需要培养他对待赞誉的正确态度。
当他人赞叹我们的孩子时,我们要让他思考一下,自己的德行、学问是否真的能够担负起这样的赞誉?当孩子这样去思考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会有所警惕,就会抱着战战兢兢的态度去面对他人的赞誉。
另外,孩子能够得到这样的赞誉,绝不是仅靠他自己的能力达到的。所以,我们需要给予引导,比如,当孩子因取得好成绩而得到周围人的赞誉时,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今天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源于你平日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导、同学的无私帮助、父母的日夜陪伴。所以,你应该懂得感恩,正因为这么多人的付出才促使你取得了好成绩……”当孩子有了这样一份感恩他人付出的心之后,他就会“闻誉恐”了,就会把这份赞誉变成前进的动力,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以回报他人的付出。
我们应该注重孩子的择友问题,帮助他分辨“损友”和“益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朋友是五伦关系(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之一。而且,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朋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自己遇到了挫折、困难,想要倾诉的对象不是父母,不是长辈,而往往是自己最亲近的朋友。既然朋友对我们如此重要,那么对于孩子的择友问题,我们就更需要慎重对待了。
在平日里,我们除了帮助孩子选择对他有益的朋友之外,还需要告诉孩子哪一类朋友是可以结交的,哪一类朋友是必须远离的。其实,朋友可以分为简单的两类,正如这一节中提到的“损友”和“益友”。
所谓损友,就是对自己有害的朋友。所谓益友,就是对自己有益的朋友。那么,哪些朋友是对自己有害的?哪些朋友又是对自己有益的?在《论语》中,孔子作出了详细的解释,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友直”即正直的朋友,“友谅”即诚实、不欺骗人的朋友,“友多闻”即见闻广博、知识面广的朋友。这三类朋友都是对孩子有益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多与这三类朋友相处,引导孩子向他们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德行,完善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学识。
“友便辟”即喜欢奉承讨好的朋友,“友善柔”即两面三刀、巧言令色的朋友,“友便佞”即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只会耍嘴皮子的朋友。这三类朋友都是对孩子有害的,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尽量避免与这样的朋友接触,更不要向他们学习。
教子箴言
孩子是否能结交“益友”,远离“损友”,关键在于他的心胸。如果面对他人的批评,孩子能够欣然接受,面对他人的赞誉,孩子的内心会感受到恐慌,那么就会广结“益友”,“损友”自然就不会企图接近他了。所以,我们要扩宽孩子的心胸,传给他正确对待批评与赞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