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福建特殊教育——区域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49230700000013

第13章 福建智障儿童教育研究

第一节 智障儿童教育概述

福建智障儿童教育是福建特殊教育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区域教育和区域特殊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论述了国内外智障儿童教育和以福州开智学校和泉州开智学校为代表的福建培智学校的基本情况,阐述了福建培智学校课程设置的理念、课程设置的原则、具体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论述了福建培智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国际智障儿童教育

与聋校教育和盲校教育相比,国际智障儿童学校的出现则要晚半个多世纪。直到1837年谢根(Seguin,1812-1880)才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智障儿童学校。谢根早期跟随他的老师伊塔德(Jtard)对野孩维克多进行个别化的训练,总结了一套感觉训练的方法。谢根创办培智学校后就开始运用感觉训练的方法教育和训练智障儿童。1848年受谢根的思想影响,时任帕金斯盲校校长豪(Howe)开办了美国第一所智障儿童学校——马萨诸塞州青少年智障学校。该校位于盲校一侧,采用盲校的管理模式,实行寄宿制。学校招收有教育潜力的智障儿童,计划在5至7年后让学生回到家庭。该校的成功创办鼓舞了人们对智障儿童教育的信心,拉开了北美智障儿童学校教育的序幕。1876年,美国成立了至今仍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美国智力落后协会”,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智障儿童教育的发展。19世纪后期意大利的蒙台梭利(Mont-essori)在伊塔德和谢根教育和训练智障儿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训练感觉的教育材料和发展动作的器械与设备,做自主训练,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作“蒙台梭利教学法”。她强调感官训练和运动训练相结合,发展儿童的感觉功能和运动能力。进入20世纪后,随着智力测验的推广和普及,大量的智障儿童被鉴定出来,智障儿童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中国智障儿童教育

1976年台湾第一所智障儿童学校——启智学校成立。1983年大连市在沙河口区开办了第一所针对智障儿童的学校——启智学校,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大陆最早的智障儿童学校。1984年在我国开办的智障儿童学校还有:大连市中山区启智学校、上海第二聋哑学校附属辅读学校(上海市建立的第一所智障儿童学校)、北京市西城区培智学校和宣武区培智学校。因此,实际上到1984年我国大陆有5所智障儿童学校。根据教育部2010年统计,截至2009年,中国大陆共有培智学校401所。我国培智学校在创办初期主要招收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着全纳教育推行,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逐渐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培智学校开始以招收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

第二节 福建培智学校概况

福建各市均有实施智障儿童教育的机构,这些机构通常被称为培智学校、启智学校、开智学校、益智学校、拓智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里具有多类特殊儿童,如智障儿童、聋童,有些特殊教育学校还有盲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等。福建较早成立的智障儿童教育机构有福州开智学校(1987年)、福州育智学校(1988年)和福州培智学校(1989年)等,其他市区的智障儿童教育机构则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立。下面主要介绍福州开智学校和泉州开智学校的基本情况。

一、福州开智学校

福州开智学校的前身为福州市则徐小学辅读班。1985年10月,福州市在则徐小学开办1个弱智儿童、少年辅读班,这是福建最早的辅读班,当时招收12名8~12岁轻度弱智儿童,配备教职工7人,其中经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青年教师3人。1986年4月,该班续招14人,分设2个班,职工增至9人,其中专任教师5人。1987年2月,鼓楼区教育局在第五中心小学开办2个弱智儿童辅读班,招收学生26名。

1986年,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福州市义务教育实施方案(试行)》,强调“各县(区)人民政府都要积极为盲、聋哑和弱智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1987年9月,鼓楼区撤销开元小学普通教育建制,改办福建第一所弱智儿童、少年学校,定名为开智学校,将则徐小学原有2个弱智班并入该校,总计有5个班,在校弱智学生68人,配备14名教师。这是福建省最早设置的针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

到2008年,福州开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建有标准的教学楼、操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设有多媒体教室、心理辅导室、康复室、图书室等。学校的校训是“文明、守纪、自强、自立”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有着长足的进步。德育完善学生健全的品格,文明知识、课堂纪律、校内常规等的学习引导学生做一个文明的孩子。智育是学校最重要也最艰难的教育工作,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写字比赛、朗诵比赛、队列比赛、歌唱比赛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能力,争取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体育是学校特色教育之一,学校从建校以来就一直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强调孩子“重在参与”的理念,这也充分渗透在日常的体育训练中。从1989年起学校的乒乓球队、篮球队、滚球队、雪地行走、保龄球等多个项目参加国内外各类大赛,获得奖牌数超过100枚。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仅锻炼了身体、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更是树立了自信心,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在鲜花和掌声中,他们一次又一次绽放出美丽的笑容。美育用鲜艳的颜色点亮了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看到一个斑斓的世界;欢快的音符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听到一个缤纷的世界;舞动的身姿放开了孩子们被束缚的手脚,让他们感受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学校的美术组、舞蹈组一直都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并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泉州开智学校

泉州开智学校建于1993年秋,是泉州市区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专为智障儿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早年择址开元寺西畔,依托开教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开教学校由圆瑛、转道、转物三大法师创办于1925年秋,圆瑛大师亲赴南洋募捐建校资金,并取名开元慈儿院。1941年易名为开元儿童教养院,寓意教育抚养,1956年改私立为公办。开教学校70几年来为国家培养学生近万名,其中不乏拔萃人才。为适应鲤城教育的需要,推进学校布局更趋规范化、合理化,2000年7月开教学校的普教部分合并到西隅中心小学,保留学校的特教部分。开智学校遵循创办者“慈善公益、有教无类”的意愿,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发展了功德无量的特殊教育。2003年年初为配合市政府申报“海丝世遗”工作,开智学校校舍从开元寺西畔迁至原水门小学,校园面积850m2,建筑面积1800m2。到2012年学校有教学班9个,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班(中国与比利时合作项目)1个,学生100多名,除智障学生外,还包括部分脑瘫学生、自闭症学生和综合残疾学生;教师共计34名。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科研为先导、育人为目标、教学为中心、康复为基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特殊儿童提供了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的良好机会,成绩斐然。由于旧学校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学校2013年迁址新校(原鲤城区中小学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校园占地面积17亩,建筑面积1.2万m2,总投资1300多万元,按福建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进行建设。学校设置实行“一址两牌”,即开智学校和鲤城区中小学德育实践基地两块牌子。

学校的奋斗目标是为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智障儿童提供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综合服务,逐步实现教育功能的系统化、综合化和社会化。不断拓宽教育空间,努力向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延伸。搭建起学校连接社会的桥梁,使他们在人生旅途中获得支持性教育服务的机会,促进学校教育向生涯教育发展。

第三节 福建培智学校课程研究

以前,福建省培智学校课程主要根据原国家教委1987年《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和1994年《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进行设置。目前,福建培智学校课程主要根据国家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年)进行设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福建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智学校课程设置理念

1.课程设置的性质与目的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兼顾了智障儿童全面发展和个别差异的教学内容,从智能发展、社会适应和生活实践三个方面设计课程方案和教学目标系统,以基础教育为主体,向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两个方向延伸。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智障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促进他们平等参与社会,使他们拥有尊严、获得幸福、实现人生价值,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借鉴智力残疾概念新思想

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概念引入了“支持”的理念。

3.参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成果

重视经验课程、综合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的价值取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培智学校课程标准的重要维度。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成果,增强了培智学校课程与普通学校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教育公平,保障了智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4.培智学校课程形态的多样性

培智学校课程在实现个别化教育过程中有四种理论形式:(1)发展性课程,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智障学生个别差异来开发的课程;(2)功能性课程,是针对智障学生心智发展与社会环境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的问题,采用智能与环境互动的功能性思路来开发的课程;(3)环境生态课程,是根据智障学生具体生活环境和个人生涯发展历程来开发的课程;(4)支持性课程,是根据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关注他们的内心愿望和个人潜力,从支持的角度来开发的课程。

二、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原则

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年)的规定,培智学校课程设置的原则如下:

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障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障碍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障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障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6.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

三、培智学校具体课程设置

1987年《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设置的学科课程有常识、语文、数学、音乐、美工、体育和劳动技能,活动课程有晨会、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和兴趣活动。1994年《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设置的课程内容包括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根据2007年我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福建培智学校设置的课程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

一般性课程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例如,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障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生活适应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选择性课程有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和校本课程。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课时可弹性安排。例如,康复训练课是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知、言语、思维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第二语言课程是在学生已有语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学习第二语言,如地方语言、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简单的外语等;对不能使用语言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其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或沟通辅具;而艺术休闲课程则是通过程度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位,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第四节 福建培智学校教学研究

培智学校是在充分考虑智障儿童身心特点和独特教育需求的情况下而专门设立的特殊教育机构。福建培智学校在创办初期主要招收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着随班就读的推行,到20世纪90年代起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逐渐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因此培智学校开始以招收中度和重度智力障碍儿童为主。近年来,随着教育均等、教育公平等观念的普及,培智学校的招收对象又有了新的变化。目前培智学校虽然以招收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为主,但也兼收脑瘫、自闭症和多重障碍的儿童,因此,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非常复杂。由于智障学生的差异很大,所以对培智学校学生的入学年龄、班额等一般有明确的规定。根据1994年《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规定,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入学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推迟,但最大不得超过9岁,班额一般为8人左右。

一、培智学校培养目标

1987年《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试行)》中明确提出了“从弱智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的教育目标。该教育目标表明,培智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教学目标有共同性,但又有特殊性。共性目标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特殊性目标是智障学生的教育目标反映了这类儿童独特的教育需求,如针对智障学生要“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年)规定,培智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障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二、培智学校教学任务

1987年颁发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试行)》中针对轻度智障儿童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社会主义的国民公德,懂得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礼貌;使学生具有阅读、表达和计算的初步能力;发展学生的身心机能,矫正动作缺陷,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因此,轻度智障学生的教育任务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轻度智障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该教育任务包括爱国主义、公民意识和世界观教育;二是对轻度智障学生进行基础文明教育,即教育轻度智障学生具有融入社会所需的基本文化知识和技能,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运用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三是针对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独特需要而进行的特殊的教育训练任务,包括智力训练、语言训练、体能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其中,前两个任务与普通教育任务大致相同,第三个任务则是针对轻度智障学生的缺陷而提出的,例如情绪控制训练、沟通训练、劳动技能训练、生活自理训练等。

1994年《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规定,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任务有三个:一是全面发展的任务:应使每个中度智障学生在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初步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等发面都有适合其特点与水平的发展与进步;二是补偿缺陷的任务:根据每个中度智障学生的运动、感知、言语、思维、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采取各种教育训练措施,使其各方面的潜在能力发展到尽可能高的水平,达到康复的最佳效果;三是准备进入社会的任务:培养中度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与人友好相处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为其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三、培智学校教学原则

智障学生的教学活动与正常学生的教学活动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因而有许多共同遵循的教学原则,但是,智障学生毕竟存在着身心发展障碍,而这些障碍又必然影响其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因此针对智障学生的教育教学还有一些特殊原则。

1.补偿性原则

补偿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语言、记忆、行为、情感等缺陷,运用特有教学内容提供专业的教育训练,根据智障学生缺陷补偿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特殊的教学原则。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障碍和补偿需要,除了教给学生精选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根据教学过程适时地提供补偿性训练,使智障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2.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原则是指将分析、提取出来的适应环境生活所必需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教给智障学生,并帮助他们在具体环境中加以运用,最终获得依据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功能性知识和技能。功能性原则是根据智障学生身心障碍、教育限制的多寡,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提出的一项特殊的教学原则。功能性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考虑教授学科知识的逻辑性时,要关注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的运用,包括运用方式、运用效果等。功能性原则更适用于严重智力障碍、多重智力障碍或年龄偏大的智力障碍儿童发展社会性技能的需要。

3.个别化教学原则

个别化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智障学生的个别差异,为每个儿童设计他们所能达到的基本的学习量,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促进其发展的一项教学原则。针对智障学生的教育必须贯彻个别化教学原则,并将其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练习和评价各个环节之中。个别化教学原则包括教学内容、要求、手段和方法上的个别化。

4.小步子原则

小步子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提供相适应的教学量,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力、记忆力差而提出的一项教学原则。一方面,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障碍程度、注意与记忆的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合情、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分量。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每个儿童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分量。特别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一定要坚持低起点、小步子的原则,并依据儿童的能力水平设计教学的难度和坡度,促进儿童的学习。

5.充分练习原则

充分练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效记忆策略和反复练习等方法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加以内化、长久保持,需要时准确再现、正确使用。该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识记慢、遗忘快、不善运用有效记忆策略的特点而提出的一项教学原则。

四、培智学校教学方法

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学习上具有许多共性,一些普通学校的教学法同样适用于智障学生。但是,智障学生毕竟存在大脑损伤和社会认知不足等问题,所以他们在认识事物、理解和感受外界刺激、思维与表达方面还是有别于普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智障学生的身心特征、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选择或创造更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智障学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任务分析法、情景教学法、伙伴帮助法、个别指导法、游戏教学法和康复教学法等。

1.个别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的方法。培智学校因学生的个体间差异很大,教师除在课堂上会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专门的指导外,同样会提供课外个别化教学训练,以帮助障碍严重的学生跟上集体教学的步伐。

2.康复教学法

康复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设计的一些有助于智障学生功能康复的教学活动。例如,大部分智障学生同时伴有精细动作障碍,导致他们构音、手部功能等出现障碍,影响了他们的发音和书写。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听话与说话”教学开展唇舌腭等口腔功能的训练,以矫正儿童的构音缺陷;可以结合“写字”教学训练儿童手指、手腕的协调和控制功能,以发展儿童书写时握笔、运笔的协调性。

3.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指利用游戏来向智障学生传授知识、培训技能和矫正缺陷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游戏教学法对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和促进智障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这种方法在智障学生教学中有其特殊的作用。

4.伙伴帮助法

伙伴帮助法是指依靠集体内伙伴相互帮助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培智学校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智障学生的差异,大胆使用伙伴辅助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合理使用伙伴教学资源,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组成学习互助小组,发挥伙伴的学习优势,不但使伙伴双方达到了情感上的互通,又能够使辅助和被辅助儿童获得学习上的共同进步。

5.任务分析法

任务分析法,也叫工作分析法,它是对特定的、复杂的学习行为和技能进行分析、评定的一种方法,旨在使学生能逐步、有效地掌握该行为或技能。由于智障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和记忆力相对比较差,因此在学习比较复杂的操作性技能时不能对操作步骤进行有效观察、分析和记忆,而最终导致操作困难。为帮助智障学生看清楚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规范操作程序,教师常常对相对复杂的技能进行动作技能的分解,即将复杂技能分解成若干个容易观察、容易模仿的细小操作步骤,通过帮助学生分步骤进行操作实践,使他们掌握技能完成的要点,最后将每一细小步骤连成一个完整的操作技能。

6.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设置教育场景,并将学生置于该场景之中,通过组织学生完成情景中的具体任务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智障学生的情景教学法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在现实场景中学习,即在学校内设置专门的生活场景,教师借助该场景进行教学。教师根据需要进入特定场景中,通过让智障学生在模拟场景中执行特定的学习任务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二是教师利用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临时性教学情景,通过组织儿童在该临时情景中扮演角色以体会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