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物质文明史
49325600000068

第68章 宋代官窑与中国古代陶瓷(6)

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和工艺处理上也比较成熟,故所产器物既无因欠火候而造成夹生现象,亦很少因过火而产生变形的弊端。如临城窑生产的大宗碗类瓷器,夹扁和歪塌的缺陷极为少见,其碗口部与底部的交代清楚利落,器底呈玉璧或玉环状的浅圈足,形状浑圆周正而又光滑,被称为“玉璧底”。

邢窑白瓷,产量极大,销路较广。因质细釉白、美观实用而入过贡品,并深受文人雅士及平民百姓的喜爱。

3.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

长沙窑的中心窑址在湖南长沙市的望城县铜官镇,附近的瓦渣坪、石堵湖、长坡垅、廖家坡一带也有窑址发现,因地属长沙,所以史称长沙窑。又因中心窑址在铜官镇、瓦渣坪,也称铜官窑、瓦渣坪窑。

长沙窑始于隋代,盛于唐代,终于五代,同岳州窑本属同一体系,受越窑影响,生产青瓷。烧瓷品种之丰富,在隋、唐、五代其他瓷窑中尚属少见。器形有碗、碟、杯、钵、洗、瓶、坛、罐、壶、乳钉纹高足杯、托盘、灯盏、水注、筒形罐、鼎及玩具。产品以青釉为主,兼烧少量褐釉、酱釉、白釉、绿釉器。青釉有光素器及釉下彩绘、印花、贴花装饰。釉下彩绘盛行于长沙窑,主要是在青釉下描绘以铁、铜为着色剂的褐、绿彩纹饰,有褐彩与褐绿彩两种,装饰于碗、盘、盒、壶、罐、枕、泡菜坛等器物上。坯上先施化妆土,然后用褐彩绘画。彩绘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游鱼等。釉下彩装饰除绘画以外,还有题诗,内容选用民间喜闻乐见的俗言、谚语、警句、通俗诗,书写于壶的腰部,少量见于碗、碟里心及枕面。字体以楷书、行书为主。仅湖南省博物馆收集的瓷器题诗即达50种。例如有的瓷器上绘写了这样的诗句:“千里人归去,心画一杯中,莫虑前途远,开航逐便风”,表达了家人对远行游子的深切思念,耐人寻味。釉下彩绘瓷把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书法及制瓷技艺融为一体,提高了中国瓷器的欣赏价值,也为中国瓷器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彩色斑点装饰比较普通,最初为4组大块圆斑,逐渐过渡到小斑点组成的纹饰,有的单用褐色,有的褐、绿并用。江苏扬州出土的褐绿彩云纹双耳罐,釉色泛淡黄,用成串的褐绿彩点勾勒出精美的云纹,是唐代长沙窑高水平的作品。印花装饰出现在晚唐,主要见于碗、碟里心,纹饰以花卉居多,也有花鸟、云纹。模印贴花装饰于中唐偏晚出现,多饰于壶、罐肩腹部及系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园景、双鱼、椰枣、叶纹,纹饰凸起,罩以酱色圆斑。

长沙窑继唐代岳州窑而起,迅速发展,影响邻近地区一批瓷窑。其釉下彩绘工艺对我国古代陶瓷装饰产生了深远影响。产品不仅内销,而且大量外销。有些器形及纹饰为西亚风格,显然是订烧器。目前集中出土长沙窑器物及标本的地区有湖南长沙、江苏扬州、浙江宁波等地,在安徽、广东、广西、陕西、江西、河南也有出土,在日本、菲律宾、泰国、韩国、伊朗、伊拉克等国也有发现。

4.闻名世界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烧制的一种低温多彩的铅釉陶器。它在唐初即已产生,盛唐时,其工艺水平及生产数量都达到高峰,唐代后期趋向衰落。唐三彩主要产于以河南巩县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关中的铜川黄堡窑、河北邢窑也有生产。主要是供当地大小官僚作明器陪葬用,所以多出于墓葬,而南方很少发现。

唐三彩以高岭土、黏土或巩县坩土作坯体,经手工捏塑或模制成形,令其阴干后入窑以1000℃高温素烧,烧成、冷却后再施以釉彩,再次入窑烧至900℃即成。

唐三彩的釉质以硅酸铝为主,同时加入炼铅的熔渣和铅灰做助熔剂。在釉中加入不同的呈色金属氧化物,便可以调出各种颜色,例如加入氧化铜可成绿色,加入氧化铁便成黄褐色或黑色,加入氧化锰即成紫色,蓝色则是加入氧化钴所致,通过调配还可以制出不同程度的深浅颜色和复合色。所以所谓唐三彩,不能理解为只是三种颜色,实际上可多可少。一件烧成的唐三彩,大多是集黄、赭、绿、白、蓝等色中的二色、三色,甚至五色于一器,但也有一些是呈单色的。其中蓝色出现较晚,最常见的是由黄、绿、白3种色釉构成。唐三彩由于烧成温度低,胎质松脆,而且容易渗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远不如瓷器优越。正因如此,人们常把它作为随葬的明器。

唐三彩的制品分为器皿和俑两大类。器皿类有壶、罐、瓶、尊、碗、盘、杯、钵、枕及文房用具等,几乎囊括了当时日常生活用具的各种类型。器皿的形体圆润、饱满,与当时的瓷器形成统一的风格,造型上体现了唐代艺术丰满、健硕的时代特征。

俑类又分为人物和动物两种。前者有文官武士、男女侍从、胡人、贵妇、乐舞人像等,涉及广泛的社会阶层。人物造型精炼概括,能刻画出不同民族、阶层人物的性格和特征,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人物的社会特质。后者以马和骆驼最出色,比例准确,结构分明,形体转折起伏,完全符合解剖规律。三彩马的形象非常丰富,或静立,或正欲跃起,无不神完气足。骆驼是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三彩骆驼俑的高大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特别是所驮载的丝绸等内地特产的细部塑造,充分反映了当年丝绸之路上的真实情景。

二、宋辽金时期陶瓷

10世纪至13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上前后承递或同时并存着辽、宋、西夏、金等几个王朝。这300多年可谓是“多事之秋”,在来自北方游牧民族越来越大的压力下,中原王朝的统治势力与范围已开始萎缩,而各民族间的武力争逐和文化融合,却也强烈地刺激了经济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就赵宋王朝而言,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工商业的蓬勃兴起、城市的空前繁荣和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契丹之辽、女真之金等,则在新兴农业和工商业的基础上逐步“汉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宋、辽、金时期制瓷业的快速发展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了。

在国民生计中,窑业虽算不上是举足轻重的行业,但由于其产品为大众日常所需,因此它的经济性质、生产规模、行销状况、工艺技术水平以及产品的时代面貌,也能直接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些重要变化。宋辽金时期已有更多的窑场发展成独立的手工业,即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它们基本与农业相分离,摆脱了家庭副业的从属地位,融入了商品市场。由于统治者对独立的市场化了的手工业已不能完全予取予求,官营手工业得到不断壮大与完善。文献与考古资料已经初步证实,由朝廷或官府直接经营的窑场,即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就是在宋代出现的。民间窑场分布极为广泛,而在商品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一定区域内的窑业又趋向相对集中,相继形成了一个个在规模、产量和技术上领先的窑业中心。随着贸易的扩大,一些名窑产品大量地流向本地以外的市场,并远销海外,其工艺技术也随之流播他乡。因战争造成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间、地域间的窑业交流。可以说,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辽、金时期堪称黄金时代。

1.宋代的着名瓷窑

对于宋代着名的瓷窑,明清时出现了五大瓷窑之说,即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实际上,宋代着名的瓷窑远还不止于此。关于官窑、汝窑及哥窑,我们在第一节中已有涉及,这里仅就其他的名窑择要作一介绍。

(1)定窑

定窑因地处宋代定州而得名。中心窑场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一带,经考古勘测,窑址面积达110多万平方米。唐代中晚期,受邢窑影响而兴起。

到北宋生产规模扩大,工艺水平很高。金代继续生产,元以后衰落。

定窑以产白瓷着称。该地的瓷土洁白细腻,具有良好的成型稳定性,用来制瓷,胎体可以做得薄而精细,在窑里高温焙烧不会变形,从而为生产高质量的瓷器提供了条件。定窑的产品有碗、盘、杯、瓶、罐等,还有净瓶(军持)、香炉、海螺等。

其白釉配方中有钛、铁的氧化物,烧出的釉质莹润,白中泛黄,为一种具有象牙质感的暖白色,十分悦目。定窑白瓷的划花、刻花、堆塑装饰优美精细,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像织锦一样的印花装饰。纹样有水波、鱼纹、双鸭、双鹅、鹿、花卉、锦纹、龙、凤、麒麟等,流畅舒展。北宋后期,曾一度为宫廷、官府烧造瓷器,所以有的在底足刻有“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官”、“新官”字样。该窑烧制瓷器时采取先进的覆烧工艺,使一炉的产量比原来增加4~5倍。定窑除生产白瓷外,还生产绿瓷,称为绿定;黑瓷,称为黑定;褐红釉瓷,称紫定,都是定瓷中的精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定窑工艺的成就影响南北各地许多瓷窑,在宋代陶瓷工艺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2)钧窑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州钧台、八卦洞一带,此地古属钧州,故名。在北方青瓷中,钧窑瓷器釉层厚,釉色有浓有淡,具有像蓝宝石一样的乳光色,浅的如天青色,深的作天蓝色,淡的似月白色。因有的釉料中掺有含铜量极为丰富的孔雀石,用还原焰烧后,产生绚丽多彩的窑变釉。这是一种二液分相釉,通体天青色与紫红色斑块错纵掩映,有如海棠、玫瑰、晚霞,肥厚润泽,极为美观。宋时器物种类不多,烧得最好的是为北宋宫廷制作的陈设艺术品,如花盆,盆托等。钧窑在金、元时期继续生产,元代仿烧钧瓷的窑场,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形成钧窑系。

(3)耀州窑

北方青瓷中耀州窑独树一帜,工艺上影响深远。中心窑场在今陕西铜川黄堡镇,其地宋代属耀州,故名。该窑从唐代开始生产,主要生产白瓷、黑瓷和三彩釉陶,有少量青瓷。宋代转以青瓷为主,烧成一种独具风格的艾叶青瓷器,以犀利的刻花、流畅的划花为装饰,釉色深沉,图案富民间色彩,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器形有碗、茶托、盆、灯、枕、玩具等。金、元时期继续生产,明代逐渐衰落。

(4)磁州窑

磁州窑是宋代磁州地区生产的一种民间生活用瓷,中心窑场在今河北邯郸观台镇,该地在宋代属磁州,故名。从唐代开始生产,至宋、辽、金三代最为兴盛,元代工艺水平下降,明代衰落。大约由于宋代时磁州窑着称于世,故以后人们或称瓷器为“磁器”。

磁州窑开发当地一种大青土,即北方坩子土作原料,粗瓷细作。生产白瓷、黑釉瓷、酱釉瓷、绿釉瓷、三彩釉陶等品种,此外有少量钧釉瓷器。产品有碗、盘、杯、盏、壶、瓶、罐、洗等生活用具和大量的瓷枕、陶枕。在装饰上先涂一层洁白细腻的化妆土,以刻、划、剔、印和彩绘等工艺技法,施以图案,内容有鱼藻、花鸟、奔鹿、跃兔、杂耍人物、神话故事、诗词题字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其中以黑釉剔花、白釉黑花装饰最为出色。黑釉剔花是在满施黑釉的器物上,把装饰花纹轮廓线以外的釉层剔掉,露出胎色,保留花纹部分又黑又亮的釉层,花纹有浮雕效果。白釉黑花是在白瓷上用黑彩,按照中国水墨画的技法,画出图案、花卉、人物故事,题写诗词,民族艺术的特点十分突出。为适应民间生活习俗的需要,该窑大量生产瓷枕,瓷枕上亦饰有丰富的图案,并在枕上捺印作坊的记号,如“张家造”、“李家造”、“申家造”等。

磁州窑把制瓷工艺和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融会在一起,其工艺影响巨大,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甘肃、宁夏等地出现一大批工艺相似的作坊,统称为磁州窑系。江西吉州窑、福建磁灶窑、广东南海官窑受磁州窑影响,也生产白釉或青釉的黑花、褐花瓷器。

(5)龙泉窑

这是宋代南方在越窑衰落之后,继之而起的一个青瓷窑系,其分布以今浙江龙泉市为中心,扩及云和、庆元、丽水等地。以烧造青瓷着称。兴起于北宋中期,兴盛于南宋至元代。

北宋主要生产浅灰胎、厚重、玻璃质透明釉的青瓷,产量虽大,品种不多。南宋时期工艺提高,因运用了石灰碱釉,制作出一种胎薄釉厚,温润如玉的高档青瓷,釉色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蟹壳青、鹅皮黄等。尤其是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瓷器,青莹无瑕,工艺水平极高,成了该窑代表性的产品。其中一类产品受官窑影响,胎体薄,褐黑色,称铁骨胎,其釉层开大小相错的片纹。宋末至元代,又有浅灰胎,质地略粗,釉色淡青,开大小相差纹片的瓷器。有人认为即后人所说的哥窑产品。元代青瓷部分产品继承南宋风格,高雅精美。日用的厚胎瓷器产量猛增,有盘、钵、杯、洗、瓶、罐、香炉、碾钵、壶、佛像等。常以刻、划、镂、印和施褐色点彩等手法作装饰花纹。还有捺印的“吉利”、“福”、“吉”和类似八思巴文等文字,以及刻写的窑场主和工匠的姓氏。

龙泉窑青瓷自北宋就输出海外,南宋后期至元代外销量很大。在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菲律宾、中亚、埃及、东非及欧洲一些国家都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