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物质文明史
49325600000069

第69章 宋代官窑与中国古代陶瓷(7)

(6)青白瓷窑系

青白瓷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白中透青,釉厚处为淡青绿色的瓷器。由于它胎薄釉润,光照见影,所以又称为影青釉。青白瓷器产生于北宋中叶,产地以今江西景德镇为代表,在长江中下游的其他地区也有生产。景德镇的瓷土资源丰富,烧制瓷器的历史可上推至五代。相传北宋真宗景德年间,朝廷曾派官员来此监烧瓷器以充贡品,从此这里所产瓷器名震天下,地名也由原来的新平改称景德镇,至今仍以产瓷而闻名世界。景德镇所产青白瓷器种类很多,有杯、碗、盘、碟、酒具、瓜棱罐、镂空香熏、各式小粉盒、瓷枕等。其印花纹饰多仿定窑,在青白釉下刻印花卉等图案,十分淡雅秀丽。南宋以后,景德镇窑采用并且改进了定窑的覆烧方法,于是产量大增。

(7)黑瓷窑系

宋代黑瓷发展很快,全国都有生产作坊,许多黑瓷已经进入艺术瓷的领域。福建的建窑、江西的吉州窑就是以烧制黑釉瓷而闻名。

建窑,又称乌泥窑,位于今福建建阳水吉镇乡。因所烧的黑釉茶盏在当时称建盏,故名。该窑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建窑黑瓷的特点是胎体紫黑,釉层很厚,色黑而滋润,釉层透出银色的光芒,有的如兔毫状,有的像鹧鸪鸟羽毛的斑纹,有的像油滴。以兔毫盏最为有名,受到宋徽宗的喜爱,成为贡品。品种以碗、盏最多。宋人饮茶以用建窑兔毫盏为上。福建的建瓯、崇安、光泽、南平、福清、泉州等地大量仿烧建盏,广东、广西、浙江、江西、四川等地也出现了烧黑盏的瓷窑。

吉州窑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镇。吉安古称吉州,故名。创烧于唐代晚期,经五代、北宋,鼎盛于南宋,至元末终烧。南宋时生产极为兴盛,产瓷品种很多,有白瓷、青瓷、白釉黑花瓷、花釉瓷等。其中以黑瓷最富特色,在掌握氧化亚铁结晶、硅酸釉药变化以及控制火力和冷却温度等方面都很成功。吉州窑能烧出一种黑、黄两色混合似玳瑁骨的釉色,称为玳瑁釉,这是其代表产品。在装饰方面,吉州窑别出心裁地运用贴印手法将民间剪纸花样作为纹饰,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吉州窑的黑釉产品种类繁多,不仅有茶盏,各种日常用具也多烧制。

2.辽金陶瓷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和汉族一样在发展中国陶瓷艺术方面都作出了贡献。辽、金政权在很长时间里控制着中国北方的半壁江山。辽、金陶瓷是中国陶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成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10-13世纪陶瓷艺术的夺目光彩。陶瓷工艺本来就扎根于各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在汉族制陶工艺的影响下,这时期在北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陶瓷工艺得到蓬勃的发展。

(1)辽代陶瓷器

辽瓷的烧造地点,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北部的浑源一带。已发现窑址多处,其中有辽宁林东南山窑、林东白音戈勒窑、辽阳江官屯窑、林东上京窑、山西大同青磁窑村窑、内蒙古赤峰缸瓦窑、北京龙泉务窑等。这些窑址既有民窑,也有官窑。民窑产品粗朴,官窑产品精致。

辽瓷以白瓷为主,胎质不如内地瓷器细,但白色,吸水性极小,多仿邢窑、定窑白瓷,产量很大。晚期渐多黑花白瓷器。另有一种是高温缸胎茶绿、黑、赭杂色釉大型瓷器,产量也不小。瓷器造型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类。中原形式大都仿照中原固有的样式烧造,有碗、盘、杯、碟、盂、盒、盆、罐、壶、瓶、瓮、缸,还有香炉、陶砚、棋子、砖瓦等;契丹形式则仿照契丹族习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器类有瓶、壶、盘、碟,造型独具一格,如鸡冠壶,仿契丹族皮囊容器样式,整体由壶身、管状流和不同形式的系构成,壶体上做出仿皮革缝制的痕迹和皮条、皮扣等附件。

此外还有一种低温釉陶器,有单色的黄釉、绿釉、白釉器皿,也有二彩釉、三彩釉器物,被称为辽三彩。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长盘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风格。

三彩印花方碟颇多,辽晚期墓葬中时有出土,西弧山大安五年(1089)辽墓、建平和乐村大安六年(1090)辽墓出土的三彩印花方碟为其代表作。海棠花式长盘系仿金属制品式样,浅壁,平底,作八曲海棠式,以黄、绿、白三色釉花者居多,样式美观。

辽宁凌源出土的三彩鸳鸯壶,高19厘米,鸳鸯式壶体卧在荷叶式托上,嘴为流,背上贴五瓣花式口,与腹腔相通,花口下部至尾端连以曲柄,以黄、绿、白三彩釉遮体,羽纹清晰,色彩斑斓。还有依照印度神话中“摩羯鱼”制作的兽首、鱼身壶和灯,设计新巧,造型优美,宁城出土的三彩摩羯壶为其代表作。辽三彩受唐三彩影响,但因胎料含有黄沙,质松,釉面不匀,质量不如唐三彩。

(2)金代陶瓷器

金代前期陶瓷多利用辽瓷旧窑烧造,工艺水平较低,制品多粗糙,但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较明显。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是金前期日用陶瓷产地,品种有黑、白、酱釉和茶绿色釉等,胎质粗厚多杂质,釉质混浊不光润。器类以碗、盘为主,带三系、四系的瓶、壶、罐是地域特点突出的器物。装饰简单,仅见白地黑彩装饰,刻、划、印、雕、加彩等极少见。黑龙江双城出土的白釉黑花四系瓶上的黑色草叶纹,自由奔放。辽宁彰武出土的白釉黑花葫芦形壶,贴在壶流上的坐式老人,新颖罕见,展现了金前期陶瓷器的特殊风貌。迁都燕京后的陶瓷生产,集中在大河北曲阳定窑、磁县观台窑、河南禹县钧窑和陕西铜川耀州窑、山东淄博磁村窑等。

金代定窑仍以白瓷为主,刻、印花为饰。带纹饰的细白瓷,以覆烧工艺装烧,器均“芒口”。民用粗瓷,以创新的砂圈叠烧工艺烧制,呈现器物内底一圈无釉的特点。磁州窑品种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白釉划花、白地黑花、红绿彩瓷和色釉陶器等。钧窑在金代又生产出天青、月白、红紫等釉色的新品种。辽宁辽阳金墓、山西侯马金墓的出土物胎质细腻,色灰,釉面润泽,有片纹、显晕斑或小黑点,工艺不够精细,大致反映了金代钧瓷的特征。耀州窑主烧青瓷,兼有黑釉和白地黑花瓷。

青瓷胎质粗色浅灰,釉色姜黄或淡青,釉层薄,光润不足。青瓷装饰以印花居多,刻花趋少。淄博磁村窑主烧白瓷,白地黑花、黑釉、白釉黑边、酱色釉、绞釉等次之。

黑釉白线纹(俗称为粉杠)是金瓷最有特色的品种之一。磁村窑出土的黑釉白线纹罐,在黑色鼓腹上,凸起白线纹,色白而粗,十分醒目。加彩器在白瓷上施加红、绿诸彩,色彩鲜艳绚丽。有的器物底部墨书“泰和”、“正大”等字款。山西境内的浑源窑,安徽境内的萧窑,宿州窑与泗州窑,分别烧制钧窑、定窑、磁州窑风格的产品。

金代陶瓷器类,以盘、碗、罐、瓶、壶为多,杯、洗、炉、盏托、瓷枕、玩具等次之。

日用器物造型多袭宋式,时代特点鲜明的造型有双系、三系、四系瓶,双系罐和高体的长颈瓶鸡腿瓶等。装饰趋简,有刻、划、印、剔花、笔绘、塑贴、加彩等。刻、划花装饰以定窑为最,如在白釉盖缸的口沿下刻一周锯齿纹,腹体刻密集的凸凹线纹,有浅浮雕的效果,时代特点突出。笔绘装饰以磁州窑系为代表,用笔简练,线条明快,画面生活气息浓郁。装饰构图除沿用宋代的带状缠枝式、单独纹样的均衡式和满花式外,还善以开光样式突出主题纹样。耀州窑遗址金代层出土的青釉刻花卧牛碗,河南鹤壁市博物馆藏的白地黑花婴戏莲纹枕、白地黑花盆花枕,都以菱形开光托出卧牛、婴莲和盆花主题纹饰。等分线内的单独纹样构图也很盛用,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酱褐釉印花碗为典型之例。有些画面中的仅一枝荷莲、一枝萱草、一尾游鱼,却疏朗简洁,生机盎然,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定窑白釉刻花是其代表器。有些白釉黑绘的构图,极近于国画的章法,画面上秋雁残荷,一派深秋景色,有水墨画的清幽意境,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黑花虎形枕是其代表器。就总体而言,金代陶瓷的装饰题材以花卉居多,水波、鱼、鸭、鸳鸯、鹭鸶、飞凤和婴戏纹也常见于画面。

三、元明清时期的瓷器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浮梁瓷局”的设立,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促进。景德镇所生产的卵白釉瓷“枢府瓷”驰名天下,闻名遐迩的青花瓷出现后,很快占据了瓷器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清两代也把官窑设于景德镇,进一步刺激了瓷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由此中国制瓷业由宋代“百花齐放”,进入了景德镇窑“一枝独秀”的时代。

1.元代瓷器的发展和创新

景德镇制瓷业在元代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在众多着名瓷窑遭到破坏或者奄奄一息的时候,元朝廷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负责官府用瓷及官办贸易所需瓷器。瓷局代表朝廷,集中了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多种优势,这给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元代景德镇除了继续生产青白瓷、白瓷以及黑瓷外,新品种不断涌现,其中有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以及各种单色釉瓷、蓝地白花瓷等。特别是青花瓷和高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成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自此,中国成熟的瓷器由素瓷阶段进入了五彩缤纷的彩瓷阶段。

元代青白瓷的胎釉特征与宋代有所不同,瓷胎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胎土中氧化铝的含量增加,烧成温度更高,胎质更白,器物很少变形。釉为石灰碱釉,即在釉料中掺人适量的草木灰,使釉中含有碱金属钾和钠,同时降低氧化钙的含量。由于釉的黏度提高,不易流淌,烧成后釉面失透,光泽柔和,釉色比宋代略白,但不如宋代影青的玉质感强烈。器物造型除碗、盘、瓶、炉、罐、枕外,还新出现了扁形执壶、葫芦形执壶、多棱壶、笔架山、动物形砚滴等。造型特点是厚重饱满,由于器物胎壁加厚,显得釉层较薄。元代青白瓷比较注重装饰,普遍采用印花、刻花、划花技法,其中以刻印串珠纹最有特色。

元代景德镇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种卵白釉新品种。其特点是胎体厚重,胎质坚硬细密,釉面失透,釉色白中微泛青,如卵白色。卵白釉瓷器多为小件器,如浅式盘、折腰碗、高足碗等,造型特征是小圈足,足壁厚,削足规整,底心常有小乳钉状突起。装饰方法主要是内壁印花,以缠枝花卉最常见,也有少量龙纹,有的因为釉子很厚,故纹饰模糊,不甚清晰。很多盘碗在内壁口沿处相对印“枢府”二字款,传世品中还有“太禧”款,均为楷书,这类器物又被称为“枢府瓷”。“枢府”是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太禧”是元代专掌祭祖之职的“太禧宗禅院”的简称,带这类款识的应是元代官府定做或征用的瓷器。由于这类瓷器制作精细,又有官府名称,加之所印云龙纹饰均为五爪龙,被后人认为是元代官窑的产品。无论是否官窑所产,元代烧制卵白釉的成功经验,为以后釉下、釉上彩绘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花瓷是指用钴料在坯胎上绘画,然后施透明釉,在1300℃左右高温中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可能源于唐代,如江苏扬州出土有青花枕、碗残片,经测试,其胎釉的化学组成及烧成温度与河南巩县窑唐代白瓷基本一致,可初步断定是巩县窑的产品;浙江龙泉北宋金沙塔塔基出土的青花碗残片,经测试属浙江产品。但青花瓷成熟于元代,此时在江西、云南等地都已有青花瓷的烧制,其中以景德镇窑的产品为上。元代青花的用料有国产与进口之分。进口料绘出的青花色泽浓艳,层次清晰,明净素雅,但时有黑色斑点;国产青料无明显黑斑点,但色泽灰淡,多用于小件器物。青花装饰丰富多彩,描绘或细腻入微,或线条粗放。还有以青花涂地留出白花的处理手法,或施以浅浮雕,使纹饰更富有立体感。

纹饰常满布器面,多至七八层,但是处理和谐,主次分明。器口里面也往往加以蕉叶、云纹或回纹装饰。纹饰题材丰富,常见的有菊花、莲花、牡丹、竹、芭蕉、鸭、鸳鸯、鹿、麒麟、云龙纹以及历史故事等。器物大多胎体厚重,不少与传统的造型明显不同。如多穆壶、僧帽壶、执壶、犁壶、四龙系扁方壶、龙凤壶、玉壶春瓶、长瓶、连座梅瓶、葫芦瓶、S耳瓶、戟耳瓶、蒜头口瓶、双环耳瓶、花觚、出戟花觚、铺首耳尊、铺首耳盖罐、荷叶盖罐、狮纽盖罐、双系小口罐、鼎、炉、豆、舟船、高足碗、杯、杯盏、大碗、墩碗、撇口碗、折腰碗、浅盘、葵口洗、折沿与菱花口大盘、口部平沿的长瓶等,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