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各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甲状腺内发现肿块,质地硬而固定、表面不平是各型甲状腺癌的共同表现。
(1)乳头状腺癌。好发于女性,恶性程度低,预后好。晚期可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吞咽困难和Horner综合征表现。
(2)滤泡状腺癌。好发生于中年,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晚期可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吞咽困难和Horner综合征表现。
(3)未分化癌。肿块增长明显,恶性程度高,短期内可出现临床症状。
(4)髓样癌。可合并家族史,出现腹泻、面色潮红、低血钙等表现。
(5)治疗原则。手术是除分化癌以外的各型甲状腺癌的基本治疗方法,并辅以核素、甲状腺激素及放射等治疗。①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特点选择手术范围:a.腺叶次全切除仅适用于诊断为良性疾病,术后病理诊断为孤立乳头状微小癌;b.腺叶加峡部切除适用于直径≤ 1.5cm,局限于一叶者;c.近全切除适用于直径>1.5cm,较广的一侧乳头状癌伴有淋巴结转移者;d.全切除适用于高度侵袭性乳头状、滤泡状癌,明显多灶性,两侧颈淋巴结肿大,侵犯周围组织或有远处转移者。②内分泌治疗:甲状腺癌作次全或全切除者应终身服用甲状腺素片,预防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抑制TSH。③放射性核素治疗:适合45岁以上、多灶性、局部侵袭性肿瘤及远处转移的乳头状、滤泡状腺癌。④外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未分化型甲状腺癌。
(四)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1.诊断。诊断甲状腺结节,病史和体格检查是重要环节。
(1)病史。患者可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短期内突然发生结节增大,可能为出血囊性变所致;甲状腺结节快速、无痛性增大,应考虑甲状腺癌可能。
(2)体格检查。约4 /5的分化型癌和2/3的未分化型癌表现为孤立结节。检查甲状腺应全面、仔细,应注意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
(3)血清学检查。甲状腺球蛋白可用于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有无复发。
(4)核素扫描。能提供甲状腺功能活动情况。热结节,一般无恶性可能;冷结节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甲状腺癌。
(5)B 超检查。可显示囊肿、混合性和实质性结节,并提供解剖信息。
(6)针吸涂片细胞学检查。目前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应用广泛,对桥本甲状腺炎和乳头状癌诊断帮助较大。
2.处理原则。
(1)甲状腺多发性结节多属良性,如果甲状腺功能正常或减退,可试行一段时间的甲状腺素治疗,结节可能消退;如继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疑有癌变者,应手术治疗。
(2)甲状腺单发性结节,如核素扫描为热结节,一般无恶性可能,常采用放射性核素治疗或手术切除;如核素扫描为冷结节,多需手术治疗。对发展快、质地硬的单发结节,特别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或儿童及男性患者的单发性结节,更应早行手术治疗。
(五)常见颈部肿块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1.慢性淋巴结炎。
诊断要点:多继发于头、面、颈部炎症病灶;需与恶性病变鉴别。
治疗原则:需与恶性病变鉴别。必要时切除肿大淋巴结作病理检查。
2.转移性肿瘤。
诊断要点:原发灶大部分在头颈部,尤其以鼻咽癌和甲状腺癌最多见;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原发灶多在胸腹部。
治疗原则:作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明确和处理原发病灶。
3.淋巴瘤。
诊断要点:多见于男性青壮年,淋巴结相互黏连成团,生长迅速,腋窝、腹股沟淋巴结多肿大,常靠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淋巴瘤一经确诊,主要依靠化疗、放疗等非手术方法。
4.甲状舌骨囊肿。
诊断要点:表现为颈前区中线、舌骨下方圆形肿块,无痛,境界清楚,表面光滑,囊性,随吞咽或伸、缩舌上下移动,可并发感染。
治疗原则:手术切除,并切除一小段舌骨以免复发。
二、乳房疾病
(一)乳房的检查方法及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要
1.乳房的检查方法。
(1)一般检查。视诊和扪诊。临检时应在光线明亮处,嘱患者坐位端正,解开上衣,双臂下垂,使双侧乳房充分显露,以便对比观察。检查双乳是否对称,有无局限性隆起或凹陷,有无皮肤异常改变,乳头是否凹陷。扪诊时应检查各个象限,挤压乳头看是否有溢液,按顺序检查各组腋窝淋巴结。
(2)特殊检查。①钼靶摄片:表现为密度增高的肿块影,边界不规则,呈毛刺状。有时可见钙化点,颗粒细小、密集。②其他检查:如超声、热图像、近红外线扫描、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乳头溢液涂片等。
2.乳房肿块鉴别诊断要点。①囊性增生症:25~40岁女性多见,周期性胀痛和肿块,一侧或双侧乳腺弥漫性增厚,界限不清;②纤维腺瘤:好发于20~25岁女性,单个、无痛肿块,肿块边界清楚,活动不受限,肿瘤生长缓慢;③导管内乳头状瘤:好发于40~50岁女性,多无疼痛和其他感觉,乳头溢出血性液体,肿瘤生长缓慢;④乳腺癌:无痛性肿块,质硬,边界不清,可伴腋窝淋巴结肿大,乳头溢液,乳头和乳晕异常,炎性乳腺癌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皮肤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
(二)急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1.病因。①乳汁淤积;②细菌入侵,最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临床表现。①乳腺红肿热痛;②腋窝淋巴结肿大;③脓肿可单发,也可多发;可向外溃破,也可向乳房与胸肌间的疏松组织间穿破;④全身表现发热寒战;⑤ 血WBC 及分类升高。
3.防治原则。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损伤,保持清洁。治疗原则:清除感染、排空乳汁。
(三)乳腺囊性增生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处理
1.临床特点。①25~40岁女性多见;②周期性胀痛;③肿块边界不清;④可有乳头溢液。
2.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需注意同乳腺癌相鉴别,必要时结合乳腺B 超、细针穿刺病理等检查。
3.治疗。对症治疗为主,可用中药或中成药调理,怀疑恶变者,应切除肿块行病理学检查。
(四)乳腺常见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处理1.乳腺纤维腺瘤。
(1)临床特点。①好发于20~25岁女性;②单个、无痛肿块;③肿块边界清楚;④活动不受限;⑤ 肿瘤生长缓慢。
(2)诊断要点。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乳腺B 超等可助诊。
(3)治疗原则。乳腺纤维瘤有肉瘤变可能,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方法。
2.乳管内乳头状瘤。
(1)临床特点。①好发于40~50岁女性;②多无疼痛和其他感觉;③乳头溢出血性液体;④肿瘤生长缓慢。
(2)诊断。根据病史,结合乳腺导管造影、细胞学检查、将乳头溢液涂片等方法排除乳癌。
(3)治疗原则。手术切除为主,单发者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常规行病理检查,有恶变者行乳癌根治术;年龄较大,乳管上皮增生活跃或间变者,可行单纯乳房切除术。
(五)乳腺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分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原则
1.病因。未明,可能的因素有:①遗传因素;②其他乳房疾病;③月经初潮早;④绝经迟;⑤ 第一次怀孕年龄大;⑥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⑦ 避孕药;⑧ 脂肪饮食。
2.病理。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癌、浸润性非特殊癌、其他罕见癌等。转移途径分局部扩展、淋巴转移和血液转移。
3.临床表现。①无痛性肿块;②乳头溢液;③乳头和乳晕异常;④炎性乳腺癌时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皮肤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
4.诊断。①X 线诊断:乳腺摄片是乳腺癌诊断的常用方法;②超声检查;③热图像检查、近红外线扫描、CT 检查、磁共振检查等;④实验室检查:细胞学及组织学诊断、脱落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乳腺癌的最终诊断应该来自活组织检查。
5.分期。分期采用TNM 国际分期法,T 指原发肿瘤的大小,从小到大依次为T1、T2、T3、T4 ;N 指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可分为N0~N3;M 指远处转移的情况,M0指无远处转移,M1指有远处转移。
6.综合治疗原则。
(1)手术。适应证为0、Ⅰ、Ⅱ 和部分Ⅲ 期患者,包括:乳癌根治术、乳癌扩大根治术、乳癌改良根治术、全乳切除术、保留乳腺的乳癌切除术,以上均为根治性手术。
(2)放疗。有淋巴结转移者,对Ⅱ、Ⅲ 期配合术后治疗。
(3)化疗。为全身辅助疗法,有淋巴转移或血行转移时采用。
(4)激素治疗。三苯氧胺、来曲唑等,结合手术或放疗。
三、腹外疝
(一)疝的基本概念及临床类型
1.疝的基本概念。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
2.临床类型。
(1)腹外疝。腹内脏器通过腹壁先天性或后天性缺损或薄弱区向体表突出,在局部形成一肿块者称为腹外疝。根据位置不同,分为腹股沟疝(斜疝和直疝),股疝,其他腹外疝如切口疝、脐疝、白线疝等。
(2)腹内疝。脏器进入原有腹腔内间隙囊内,则称腹内疝,不能为视诊所见,例如小网膜孔疝、膈疝等。
(3)其他疝。如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疝等。
(二)腹股沟区解剖
1.腹股沟管。①外口:浅环(皮下环);②内口:深环;③前壁:皮肤皮下和腹外斜肌腱膜;④后壁:腹膜和腹横筋膜;⑤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⑥ 下缘: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2.直疝三角。①外侧边:腹壁下动脉;②内侧边:腹直肌外缘;③底边:腹股沟韧带,直疝在此由后向前突出。
3.股管。①上口:股环;②下口:卵圆窝;③前缘:腹股沟韧带;④后缘:耻骨梳韧带;⑤ 内缘:腔隙韧带;⑥ 外缘:股静脉。
(三)腹外疝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要点、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斜疝。临床表现:①儿童与青壮年多见;②经腹股沟管突出;③可进入阴囊;④疝外形为椭圆形或梨形;⑤ 回纳后按住内环,疝不再突出。诊断。根据临床表现、B 超等影像学检查可助诊断。
2.直疝。临床表现:①老年人多见;②经直疝三角突出;③不进入阴囊;④疝外形为半球形,基底部较宽;⑤ 回纳后按住内环,疝仍可突出。诊断:根据临床表现、B 超等影像学检查可助诊断。
3.股疝。临床表现:①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②经股管突出;③决不进入阴囊;④疝外形为半球形,位于卵圆窝处;⑤ 回纳后按住内环,疝仍可突出。诊断:根据临床表现、B 超等影像学检查可助诊断。
4.腹外疝鉴别诊断。
5.外科治疗基本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①小于半岁的婴幼儿;②年老体弱者;③伴严重疾病禁忌手术者。
(2)疝囊高位结扎。适用于所有腹外疝的传统手术方法,目前提倡行无张力修补术。
(3)手法复位。适用于嵌顿时间3~4 小时内,年老体弱不宜手术且嵌顿肠管无坏死者。
(4)嵌顿疝。原则上需急诊手术,以防肠管坏死并解除肠梗阻。
(5)绞窄性疝。需切除坏死肠管,一期肠吻合,一般不宜一期疝修补。
6.传统疝修补术式。
(1)加强前壁的佛格逊(Ferguson)法。在精索前将腹内斜肌下缘于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适用于腹横腱膜弓无明显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腱合的儿童和年轻人的小型斜疝。
(2)巴西尼(Bassini)法。在精索后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该法应用最广,适用于成人腹股沟斜疝,腹壁轻中度薄弱者。
(3)Halsted 法。与Bassini 法相似,但把腹外斜肌腱膜也在精索后方缝合。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于精索移位较高,可能影响其发育,不适用于儿童与年轻患者,适于老年人大斜疝。
(4)麦克凡(Mc Vay)法。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大疝、老年人和复发性斜疝。
(5)Shouldice 法。把重点放在腹横筋膜的修补上,将腹横筋膜在内外环间切开,并交叉缝合,余同Bassini 法。
四、腹部损伤
(一)腹部损伤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1.分类。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两大类。
2.病因。开放性损伤多为刀刺、枪弹、弹片等所引起。闭合性损伤常为坠落、碰撞、冲击等钝性暴力所致。
3.临床表现。肝、脾、胰、肾等实质器官或大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腹腔内(腹膜后)大出血。
胃肠道、胆管、膀胱等空腔脏器破裂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腹膜炎。
4.诊断。
(1)剖腹探查指征:①早期出血休克征象者(尤其是出血性休克);②进行性腹部剧痛伴消化道症状者;③有腹膜刺激征者;④有气腹表现者;⑤ 腹部出现转移性浊音者;⑥ 有便血、呕血或血尿者;⑦ 直肠指检发现前壁有压痛或波动感,或指套染血。
(2)诊断性腹腔穿刺术或灌洗术。
5.治疗原则。
(1)快速补液抗休克,准备手术。
(2)选气管内插管麻醉,禁用椎管麻醉,以免血压下降。
(3)探查和处理腹腔顺序:①探查顺序:肝脾→ 膈肌→ 胃→ 十二指肠→ 空回肠→ 大肠及其系膜→ 盆腔脏器→ 胃后壁和胰腺→ 十二指肠二、三、四段;②处理顺序:出血性损伤→ 穿孔性损伤;结肠→ 空肠→ 胃。
(4)不要随便搬动患者。
(5)慎用镇痛剂。
(6)禁食。
(7)用抗生素预防或治疗腹内感染。
(8)疑有空腔脏器破裂或明显腹胀的应行胃肠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