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三岁的孩子,正值智慧突破的时期,他对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与需求感,如果父母从中阻挠、限制,不但不会提升他对课业的学习意愿,反而可能中断了孩子的学习机会。而且,在学校时因为各学科的学习压力,孩子几乎没有时间读课外书,回到家里做完功课,父母又不允许孩子读课外书,等到了放假,父母们还是让孩子死读课本……父母的初衷是不希望课外书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可是孩子没有足够的阅读量,阅读理解能力上不去,语文阅读成绩举步维艰,作文水平停滞不前,一些需要有良好的理解力才能获得高分的学科也深受其害,更谈不上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了。
一、如何对待课外书
“课外书”是“教科书”必不可少的补充和拓宽。学校教育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主要渠道并不是唯一渠道,它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教科书的内容不可能也无法无所不包,这就得靠其他渠道来补充,课外读物就是它最好的帮手。
课外书是丰富孩子心灵世界、培养孩子兴趣的最佳途径,不看课外书的孩子的眼界注定是狭窄的。因此,父母不应该阻止孩子读课外书。不过,对于中小孩子来说,由于他们尚未成熟,缺乏分辨能力,尚未形成成熟的读书观。这就要求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看课外书进行引导。父母对待孩子看课外书的正确做法是:
1.根据孩子特点帮助孩子选择课外书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给孩子推荐一些好的读物,同时应该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年龄有差异,感兴趣的事物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父母最好选择适合孩子的书,不妨和孩子一起讨论、选择书籍,以适应孩子的心理和兴趣。比如,可以让孩子多看一些介绍优秀人物的书籍,树立学习的榜样,孩子可以在阅读中接受成功励志的熏陶,懂得做人做事的态度;孩子在暑期可以读一些经典名著和科普书籍等等。一提到名著,也许大家会以为就是那种大部头、艰深难懂、充满古文的书,其实,名著当中也有篇幅短小、语言朴素易懂、思想境界高且适合中小孩子阅读的作品。中小孩子完全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书中多选择名著来读。
同时,父母应对孩子讲清哪些课外书适合孩子看,哪些书会对孩子成长不利,不能只是一味地禁止孩子读课外书,随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也会学会选择的。
2.尊重孩子对课外书的兴趣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但不是完全按照孩子的性子来。因为孩子的判断力和自我约束力毕竟还不成熟。父母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入手,来培养孩子正确的阅读习惯。很多时候,好的阅读习惯比多读书更重要。一般来讲,中小孩子会从天性出发选择自己想看的书,父母应尊重孩子的选择。只要不是暴力、淫秽、恐怖的书籍,孩子都可以看。
3.给孩子留出专门看课外书的时间
帮助孩子安排好学校学习和读课外书的时间,如和孩子一起制订读书计划和时间表,在孩子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后,允许和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读些课外书。比如,和孩子约定,放学回家后的这段休息时间可以看课外书,但是到了做功课的时间就不能再看了;或是视孩子当日作业量的多少弹性地增减孩子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只要孩子能将时间调配得当,阅读课外读物不但不会妨碍孩子的功课,反而是拓展孩子知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4.经常和孩子的老师联系
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父母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既可以得到如何指导孩子读书的正确的资讯,又可以通过老师的影响,巩固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他的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
5.父母也要更新观念
不少父母虽然鼓励孩子读课外书,但功利性较强,一切围绕考试转,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目的。他们鼓励孩子读书,但买的都是教学辅导一类的书,其他书一律禁止。父母们应该站在关注孩子全面发展的高度,走出“教辅书”的狭窄圈子,把阅读看成中小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要达到某种所谓教育目的的工具或途径。带领孩子走进广阔的书的海洋,博览群书,才能给孩子全面的营养。
孩子对课外书是有兴趣的,只要父母引导得法,孩子的这种兴趣就能持久而稳定,最后养成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
二、有选择地阅读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谁也没有办法穷其所有。但正确地选择,会使你很快就占领知识的高峰。比如你读中国古典文学,先把历朝历代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和作品加以阅读就行了。《全唐诗》几万首,谁读得精?但你只需读唐诗三百首,甚至一百首,将最具代表性的李白、杜甫、王维、白易居的诗读精,看一二篇关于研究他们的最好的论文,那你就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唐朝文学的精髓。你直接就可以和大师对话了。又比如研究考古文化,你下决心钻研其中的一点,如研究瓷文化,只钻青瓷一项,花3个月时间,读它所有的书籍,也就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中孩子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1.安排阅读计划时注意事项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孩子,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孩子,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孩子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2.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
3.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三、把书读薄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综上所述,阅读时,要竭尽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宝石”,“引向深处”和“把书读薄”,为此,就要勤于思考。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理解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
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
3.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中孩子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4.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5.要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黑格尔读书学习,也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把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当需要什么材料时,随时可以拿到。这种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四、怎样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现大多叫做“全脑速读”。科学原理早已提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各自分管并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处理:其中右脑主要是对图形和图像进行记忆和加工,而左脑主要是处理诸如逻辑、数字、文字等非形象化的信息。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进行传统阅读时,主要使用左脑的功能;而在采用“速读”方式阅读时,则充分调动了是左右脑的功能作用,各自发挥左右脑的优势共同进行文字信息的形象辨识、意义记忆和理解,所以“速读”又被称之为“全脑速读”。快速阅读这一概念的内涵应有以下几个属性构成:
①阅读文学材料的快速性
②阅读文学材料的无声性
③阅读方法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