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癌症不可怕——30年肿瘤诊疗手记
49379100000019

第19章 治疗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细节决定成败(2)

要解决乳腺癌术后的手臂肿胀问题,第一在手术中要重视“细节”,在清扫腋上组和腋中组淋巴结时,如没有发现肿大淋巴结时,腋动静脉上包绕的鞘膜尽量给予保留,不要剥离,就可以减少上肢水肿的发生率,保留鞘膜不影响手术的彻底性。如果不观察腋上组和腋中组的淋巴结情况,一味为了追求彻底而广泛剥离血管上的鞘膜,那么术后的手臂肿胀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术后手臂功能的锻炼也很重要,一般要求10天左右开始活动,上举手臂采用自己梳头的方法及早活动患肢。手术后当天将柔软透气的垫子放置在患臂肩下,及早抬高患者上肢手臂,以减轻手臂周围的淋巴水肿。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另一常见症状是皮瓣坏死。造成皮瓣坏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皮肤缝合太紧、皮瓣剥离、电刀使用不当。这与手术者技艺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对细节的忽视。伤口皮瓣坏死常常从切口两边开始,如果缝合皮肤时张力过大、皮瓣太紧,造成供血不足,容易导致皮瓣坏死。因此需要植皮时就应该植皮,不能仅注意皮肤张力而忽视手术切除的安全边缘问题。游离皮瓣时应在切口5cm内保持皮瓣脂肪厚度0.3~0.5cm,以后皮瓣逐渐增厚。手术结束后要严格止血,用两根细引流管胸壁(内侧一根、腋下一根)引流并保持引流通畅,避免积液发生。电刀操作不当也可引起皮瓣坏死,如在切割分离皮瓣时,由于电刀停留时间过长,或来回分离不停留造成局部高温,使皮肤受损或血管凝固性栓塞而坏死。在使用电刀时,电刀应朝一个方向切割,完成一次后,将电刀提起再从头开始分离,不应来回不停地切割分离皮瓣。如果手术前没有合理设计刀口,皮瓣游离时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只求一次愈合,结果给术后带来一定的危害。

由于病人评价医生的技术水平高低往往看表面现象,一旦术后创口出现异常,许多患者就会提出疑问:这位医生的技术是不是有问题?怎么我的创口不能像别人那样一次性长好?因此,有的医生在分离皮瓣时以不坏死皮瓣,一期愈合为原则。一般来说,皮瓣分得厚不易坏死,然而留下太多皮下脂肪的同时,淋巴管也留了下来,这都是造成局部容易复发的因素。然而这其中的道理病人又怎能明白呢?因此术前的讲解,让病人多认识癌症的复杂性、了解疾病情况是极为重要的,虽然这也只是个细节,但对建立医患间良好的沟通、理解与配合是极重要的。试想,有哪位医生愿意让自己治疗的病人有并发症呢?一旦发生并发症,医生将更辛苦,责任更重,风险也更大。因此,是不能忽视术前让患者理解和支持医生这些细节的。

手术后观察和护理的一些细节更是不可忽视,也决定了治疗的成败,尤其是消化、呼吸系统的肿瘤手术。

胃术后康复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族缺乏症。

曾有一位胃癌患者,手术后半个月还常常呕吐、腹胀,多次检查就是找不出症结在哪里,以为是梗阻术后粘连,但检查后又排除了这个原因。大家都很着急,怎么办呢?是再次手术探查吗?可是又没有明确梗阻部位,病人吃下东西就吐,这样反反复复,最后请了内科专家会诊,结果认为是维生素B1缺乏症。补充了维生素B1两天后,症状逐步消失,不久病人就康复出院了。这一次意外的病人呕吐症状对我启发很大,一个肿瘤外科医师,不仅要手术做得好,还要了解,甚至通晓患者的术后营养和护理,否则疗效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胃切除后的病人应注意膳食中钙、维生素D的补充,切不可忽视术后护理和饮食这些“小事”。

术后病人即使出院后也应重视自己的身体状况,切勿屏气用力。让我难忘的是一例胃癌术后患者,出院时因用力屏气这样一个“细节”而造成腹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最后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病人来自农村,45岁,男性,体质强壮,手术后14天就恢复得很好。在住院期间带了很多生活用品,出院时两只包装得满满的,家属要拿,但病人自我感觉比较好,坚持要自己拿,也不让家属搀扶,拎着包就走。当时我看他身体好也没在意,结果走出病房没几步,突然,病人感到腹部剧痛,大汗淋漓蹲了下去。

我们赶紧扶他进病房,腹痛逐渐加重,经治疗无好转,即再行开腹治疗,只见整个肠腔已发黑而无法手术切除,病人最后死于中毒性休克。手术后的病人,身体虽然看上去很健康,但经手术的损伤,机体质量明显不如以前,伤口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术前的状态,所以切不可让术后的病人过度屏气用力。十几年过去了,我至今仍为他没有死于癌症却死于意外的并发症而内疚、自责。

全胃切除的肿瘤病人更应该重视饮食上的一些细节。胃全部切除后,食物经食管直接到达空肠内。在手术后开始进食时,量不能太多,更不能太干,应该少食多餐,每天5~6次或者更多次数,逐渐适应后,可根据病人情况进行调整。进食以后不要马上躺下,否则容易发生胸部不适或呕吐。由于肠与食管直接吻合,没有了关闭功能,容易引起食物往上回,造成呕吐。有些患者家属遇到类似情况,非常紧张,以为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这是因为患者进食后马上躺下的缘故。另外,全胃切除的病人容易发生腹泻,特别是刚开始喝牛奶时,这也要注意。进食一定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慢慢适应调整,才能促进病人的康复。

肺癌患者术后护理有个重要的细节,就是要让病人多咳嗽,且要咳出痰来,这是促进患者恢复的关键问题。有很多肺癌和食管癌病人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就是因为怕痛,痰咳不出来,最后造成肺部感染,影响创口的愈合。这其中,有病人的原因,也有我们医护人员的责任,除了医疗之外对一些细节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三、“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

就当前来讲,癌症尚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治疗后少则数月,多则几年、十几年或更长一些时间也会发生复发或转移,因此肿瘤患者难免时时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生死是大事,但是生死也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我经常遇见一些能坦然面对死亡的癌症患者,要求我们医生讲实情不隐瞒,而且对肿瘤下一步发展及其后果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种“举重若轻”的积极心态,往往是延长了生命。反之,成天提心吊胆、痛苦不堪,结果往往是缩短生存期。

对医务工作者来说,每一个患者在治疗中的小事与细节都要当大事与“大节”来认识对待,因为这些小事、细节事关肿瘤病人的“生死存亡”。

“举轻若重”是我们每个医务人员在肿瘤治疗中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肿瘤治疗与炎症性疾病治疗最大的区别在于,肿瘤治疗当前还不能根治,而且癌细胞的发展速度快,没有纠错时间,往往在治疗中认为关系不大的小问题,都会引起肿瘤的过早复发和转移。不能因为今天的心情不好,手术结束时就少冲洗几次水、少放一根后续治疗必须用的腹腔化疗管,就想早一点下手术台;不应该随便穿刺,造成肿瘤的种植扩散;不要忘了向病人或家属交代必须交代的注意事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点点滴滴的“小事”在肿瘤的治疗中其实都是大事。

要做到“举轻若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个医生每天要与很多病人打交道,难免会有疏忽,而且任何疏忽都可能给病人带来伤害。所以一个肿瘤医生是否具有“举轻若重”的素质,虽有技术上、经验上的原因,但我认为更与“医德”相关。

相关链接:

1.在以乳腺癌根治术为主的手术时期,根治术后约有16.7%~70%的病人可以出现上肢淋巴结水肿。改良根治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率达18%左右。Kosir等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术后3个月到6个月上肢水肿发生率从5%上升到11%,77%的患者在术后3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上肢水肿。

单纯行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22%。乳腺癌根治术后加放射治疗,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44%。行乳腺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为19.1%,乳腺改良根治术加术后放射治疗,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为28.9%。由于乳腺癌手术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创伤较大,故术后上肢水肿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如何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水肿的问题,也是外科手术需要考虑的。

2.李保中等对126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中,腋窝清除时如发现血管鞘没有浸润的情况下不切开腋鞘,结果118例病人无上肢水肿发生。

3.国外学者用RTPCR法检测152例胃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来分析腹膜微转移情况,结果阳性表达28例(占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