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劳而无忧——劳动权益政策法规解读
49409800000020

第20章 传播与弱势群体(1)

2002年3月15日,前总理朱镕基代表国务院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到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之后,弱势群体这个词和被约定俗成的关于这个词的意义,在媒体的报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流行起来。相对应这个观念的弱势群体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其他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上述政府工作报告所言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城乡居民中低收入群体;农民群体;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群体;城市贫困居民;特困行业和企业的职工群体;在人们的认知中还包括了农民工群体。报告中提到政府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体现出社会发展优先支持弱势群体的一种导向,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共同发展之必须。

第一节弱势群体的概念

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

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一是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当务之急仍然是落实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任何地方都不得发生新的拖欠。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居民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中央财政预算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低保资金,地方财政预算也必须增加所需资金。对特困行业和企业的职工,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录中下划线由作者添加。

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因此,相对于强势群体而言的另一个群体,就是弱势群体。一般是指在社会中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控制力和主宰力的群体。这些群体处于被其他群体支配的位置,他们接受教育、追求成功、获得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机会明显少于强势群体。

弱势群体不以人数多少而论。通常情况下弱势群体绝对人数会多于强势群体。

一、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不平等现象

卢梭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一书中这样论述人类的不平等现象:“人类当中存在着两种不平等,其中一种,我称为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他们是由自然确定的,是由于年龄、健康状况、体力、智力或心灵的素质的差异而产生的。另外一种,可以称为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的产生有赖于某种习俗,是经过人们的同意或至少是经过人们的认可而产生的。这种不平等,表现在某些人必须损害他人才能享受到的种种特权,例如比他人更富有,更尊容,更有权势,或者至少让他人服从自己。”卢梭的描述告诉我们,在富有、尊容、权势、服从等方面,存在着一群人比另一群人享受更多的社会特权的现象,与那些能够得到“更多的”群体相比较的群体就是弱势群体。

1.弱势群体分类

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弱势群体是一个核心概念。

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普及,是推动弱势群体概念成为社会科学主流话语之一的重要因素。

和卢梭的分类相同,学术界一般也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群体,指那些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由于年龄、健康状况、体力、智力或心灵的素质的差异而产生的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到社会排斥等。弱势群体在中国(大陆)主要构成也可以分成两类,即自然类与社会类。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归于自然类。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归于社会类。

2.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在社会发展中,认识到弱势群体存在的重要性在于制订发展计划时有必要确定优先支持弱势群体的原则,前文提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培育和提高居民的购买力”的经济举措体现了这个原则。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援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防止弱势群体扩大化。例如,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任何地方都不得发生新的拖欠;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居民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对特困行业和企业的职工,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二是优先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讲到的优先支持计划是: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对于不能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对于失去劳动能力以及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就业机会而长期无法就业或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明显弱势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对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给予优先支持。明确了优先支持对象,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支持工作。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

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只能逐步地创造消灭弱势群体的条件。

二、弱势群体的特征

从文化的角度谈及的弱势群体主要是社会性弱势群体,我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

1.弱势群体是社会的产物

我们谈论的弱势群体不是生来就有的标记,不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是由社会的评价体系和提供的待遇与享受待遇的不同条件等确认的。由于社会形成一套确认标准,这些标准被普遍使用并转化成一种思维,使得一些人一出生就陷于“低贱、贫穷”的“确认”中,难以改变。例如,泰戈尔的小说《弃绝》中的女主人公库松那样,因为出身的卑微被迫遭受丈夫家族的弃绝(参阅附件1)。

2.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始终处在被支配的位置

弱势群体的成员容易受到来自强势群体的偏见、歧视、隔离等不平等的待遇。例如,农民工进城务工,由于其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收入、工作领域等原因,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群相比处于底层,他们很难与城市群体一同享受城市发展取得的成果,也容易受到他们的歧视。

3.弱势群体为了生存本能地寻找归属感

弱势群体通过获得归属感得到群体的帮助,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归属感给他们带来安全,也造成与其他群体的对立。如果一个群体长期被忽视,处在社会阶层中较低的位置上,他们获得工作的机会、福利待遇和就学机会比另外的群体少得多。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弱势群体地位时,或者隐瞒,或者强调地位的不公平,要求族群的孤立。

三、弱势群体的形成

1.种族差异形成的不同群体

种族通常是指有共同祖先和共同习惯特征的一群人,它包括共同的社会和历史特点(共同语言等)、共同的居住地或共同的政治实体即国家。种族的概念分两层含义:第一是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所谈论的科学概念,强调同族同根的生活群体。第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它是用来“理解‘恐异症’(对异族的恐惧)的表达、传播和行为方式的一个概念”。(参阅附件2)

2.宗教差异

宗教包括对神圣的文字经典和仪式、机构、习俗、信仰等获得一致认同的群体。在强调单一信仰的国家,其他信仰容易受到迫害。阿富汗塔里班组织炸毁巴米扬大佛就是一个例证。1996年,塔利班在阿富汗掌权后,逐步发起彻底的灭佛运动。塔利班要将所有在伊斯兰教传入阿富汗以前的人类文化遗迹统统清除干净,他们认为这些历史遗迹冒犯了伊斯兰教。

在炸掉两尊世界上最高的立佛之后,塔利班外长穆塔瓦基尔3月18日还宣称:“我们祖先遗留下的这些佛像是错误的,它们和我们的信仰相冲突。”塔利班的这个说法并不为伊斯兰世界所接受,绝大多数的穆斯林国家都强烈谴责塔利班的这场灭佛运动,称这曲解了伊斯兰教律(参阅附件3)。

4.性别群体

性别问题在社会学理论中被认为是一种社会问题,关于男性与女性的理解和界定主要来自社会实践和知识。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以男性为优越性的,男性的价值、理解和行为往往成为普遍性并且获得合法地位,女性处在从属的位置,这是性别不公平的根源。例如,在就业方面,女性一直处在弱势位置,获得工作的机会和报酬低于男性等。关于这个层面的讨论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继续进行。

5.社会变化中不同阶层利益之分导致的弱势群体

应该说,弱势群体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客观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差别(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分层的直接根源,存在着社会差别,就存在着“弱势群体”。例如,工业革命,蒸汽机-自动化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及社会变迁产生的极为重要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在积极方面,人们看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许多工程师参与科学研究。乡村人口大举迁入都市,造成了都市化的现象;自由主义经济扩大了人民对民主政治的参与;大量工厂的成立,既造成了劳资双方的对立,又将工人悲惨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暴露出来,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新成立的慈善机构,免费为穷人提供粮食及住所,主张以社会福利制度改善穷人生活;以马克思为首的无产阶级学说揭露和批判工业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衍生出了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等政治理论,这些理论指导了俄国革命、中国革命。这些革命对日后的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消极方面,工业革命提高了效率,也使许多熟练工人失业,许多工人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咎于机器,通过捣毁机器发泄对资本家的不满。据说,英国莱切斯特郡的一名叫卢德的工人,在1811年第一个起来捣毁机器,其他工人群起效仿。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破坏机器的运动称为“卢德运动”。工人与机器的对立实质上是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左派将这种对立归因于不平等的制度。

今天,随着产业型结构向服务型结构的转变,一些人由于年龄和技术的原因,不能很快适应这样的转变,失去基本的工作机会,生活水平也随之降低。另外,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直接造成一部分职工工资和福利收入的减发或停发。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完成,一种新的经济结构和秩序的建立,下岗一词逐渐被失业替代。

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进程加速,也会对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

四、大众传播与弱势群体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完成的关于《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的报告,要求新闻界负起“对社会目标和价值的呈现与阐明”的责任。报告说:“我们必须承认,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而且也许是最强大的;它们必须在陈述和阐明本共同体应该为之奋斗的理想中,承担起教育者那样的责任。”

对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注,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群像,不仅包括对其生存状况的描述,也包括对他们价值观等的认可。“对社会组成群体的典型画面的投射”是该报告要求之一:人们做决定时在很大程度上凭借好恶印象。他们将事实、意见与刻板成见联系起来。今天,电影、广播、图书、杂志、报纸和连环画是产生和固化这些流行观念的主要力量。当它们所描述的形象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群体时,它们就会误导判断。

在此,负责任的表现就意味着,被重复和强调的形象应该是这样的社会群体:真实而典型的形象。关于任何社会群体的真相,虽然其缺点与恶习不应被排除,但是还应包括对其价值观、抱负和普遍人性的认可。本委员会坚持这一信念:如果人们能接触到某个特定群体生活的核心真相,他们将逐渐建立起对它的尊重与理解。

大众传播媒介对弱势群体真实而典型形象的投射责无旁贷。这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突出地表现在大众传媒引导舆论和保护多元群体两个方面。

1.引导舆论

保护和帮助弱势群体是全社会的责任。

(1)大众传媒是社会舆论的传播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建构者。对“弱势群体”而言是一种客观的、富有理解和公正性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氛围,这种舆论氛围是“弱势群体”良性生存所必需的。

营造这种正确的舆论氛围不论是对“弱势群体”而言,还是对主流群体、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社会发展而言,积极的舆论氛围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改革和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正确报道能体现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关爱,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局面的保持和发展。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证明,要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就要首先从保护弱势群体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