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拯救自我
49462500000017

第17章 人格剖析篇——消除人格冲突引发的痛苦(2)

三、人格的养成与操守

一般而言,人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的角度看,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格操守;从广义的角度理解,人格不仅包括了人的品格操守,也包括了如何修炼自己的品格操守和准则。《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释义为:“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这里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倡导“三纲八目”中的要点,就是说,“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一个人的人格品性修养从养成到操守必须经历的全过程。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前四个方面属于内修,是养成良好人格的修炼过程;“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治,是操守实践阶段。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双方的枢纽,当修身与内修连在一起,称“独善其身”;当修身与外治连在一起,称“兼善天下”。

第三节剖析人格结构

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是怎样的?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提出的“三我”结构理论,对于人类心理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分析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事实上,人格是由许多成分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其中,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自我调控又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

一、本我信奉唯乐原则

本我也可称之为原我,意指原始的自己。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一个人先天本能的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等生理需要。本我代表一个人思维的最原始程序,在无意识或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是非理性的,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据百度百科介绍,本我信奉唯乐原则,具有四大特性:一是享乐性。本我以获取快乐和享受快乐为目的,为了达到自我快乐这一目标,本我按照唯乐原则行事。本我在获取享受快乐和得到快乐的过程中,对社会道德以及外在的行为规范视若无睹,不顾一切寻求性、生理和情感满足、快乐和快感。二是本能性。本我存在是原始本能的,其中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三是无意识性。本我所产生的行为是无意识的,本我的存在是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并不被个体所觉察。四是与生俱来。本我是一个人生下来就持有的原始本性,它所表现出的非理性和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是每个人从娘胎中就带来的心理积淀物。

二、自我承担协调职能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中间层位置,行使防卫和中介职能,代表理性和机智,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与本我唯乐不同的是,自我信奉唯实原则,并按照“知可行而行之、知不可行而不行之”的原则行事,通过将自己的信仰理念、思想意识、生活习惯、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有机结合,形成个人特定的协调和处理矛盾的能力。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结合实际,及时对本我的要求进行调整或修改,坚持“知可行而行之和知不可行而不行之”原则的行事,以使之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得到满足。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说,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是,在自我中也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三、超我追求完美人格

在人格结构中,超我位于最高层次,代表完美人格的最高境界。它是一个人的基本良知、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的有机结合。超我按照至善的道德品质原则行事,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品质部分。超我的作用主要有:一是限制和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指导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超我具有三大特性:

一是理想性。当个人的行为与超我的自律标准(即良好的个人品质)不符时,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二是完美性。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三是品质性。超我以良好个人品质为准绳,以人品修炼为轴心的形式运作,坚持个人品质理念,维护自己做人的基本良知,反对一切有违于法律、法规和个人品质的行为。同时,超我又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抑制本我出现的某些违反道德、违背个人良知的那些不被社会接受的冲动欲望;二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行善劝解式的对话,抑制本我过度贪婪的冲动欲望;三是尽量表现出一种睿智、成熟、卓越和完美的人格。

四、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相互关系

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

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两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弗洛伊德又指出,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又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自我就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弗洛伊德又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当三者吵架的时候,人就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

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如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等等。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心理和神经疾病的产生。

五、放任本我陷入困境

诚然,人与人相比,其本我存在较大的差别。比如说,有的人偏重于吃,有的人偏重穿,有的人偏重于游玩;比如说,有的话多,有的话少,有的好动,有的好静;还比如说,有的人习惯于动嘴不动手,有的人习惯于动手实干,有的人喜欢胡思乱想,有的人则追求简单不愿多想。总之,东南西北中,百姓、百姓,一百个“姓”形成了本我各异,一百个“姓”产生了各有所需。既然如此,难道每个人就能按照自己的本我需要而随心所欲吗?当然不行。为什么?如果人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那么将会出现以下的情景:从住的方面来说,你今天看见这幢房子好,就抢搬进去住,明天别人看见也抢搬进去,不就乱套了?从行路方面讲,我喜欢向东开,你喜欢往西开,他喜欢向南开,她喜欢横穿马路开,这样,不出1个小时,整个城市的交通必定瘫痪;从性的角度看,你看到这个女人性感就上她,他看到你的太太喜欢也上她,今天上这个,明天上那个,那与动物、野兽又有什么区别?人类社会不就变成了动物园或森林公园?从学校教育角度看,今天我不去上学,明天我拒绝考试,后天我在升国旗仪式上与学校规定相悖,那么,学校失去了教育的作用,不就成为一种摆设?再说军队吧,今天我们参军入伍,明天一看这么苦,都辞职不干了,那么,这支军队还能保家卫国吗?总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团体和家庭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我秉性行事,按照自己非理性的兴趣、爱好和志趣行事。那么,从大的方面讲,国家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将被彻底摧毁;从小的方面看,学校的教育秩序、企业的生产秩序、家庭的生活秩序将陷入无序的混乱状态。

第四节挖掘自我潜能,消除人格冲突

一、自我在夹缝中求生存

为什么说自我在夹缝中求生存?因为,在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中,面对一个私欲横流的经济环境,奉行唯乐原则的本我,坚定地高举实用主义的大旗,围绕着本我自私为中心,在行我快乐、我意愿、我高兴之举的过程中,队伍不断得以扩大,地盘也越占越大;对于奉行信仰原则的超我,坚定不移地高举理想主义的大旗,围绕着道德人品、人生意义、生命价值为中心,在行我坚信、我执著、我追求、我希望之举的过程中,虽然实干家队伍人数不多,但评论家队伍却越扩越大,地盘却也能得以维持或略有扩大;奉行唯实原则的自我,高举着现实主义的大旗,围绕着道德人品、人生价值、生命责任为中心,在行和谐自我、协调矛盾、联系实际之举的过程中,道路越走越崎岖,队伍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少,领地日趋流失。

二、自我体现理性人的能力

自我体现人的理性,是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之所以谓人,关键在于人有一种控制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自我权衡轻重、权衡利弊的判断能力、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也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事实上,每个人的人生随时随地通过理性在本我和超我两者之间进行判断和权衡。虽然我们每天每时都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狭缝中求生存,然而,通过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点求得自我发展空间。这个夹缝和平衡点,形成了人格中自我的生存场。在夹缝里求生存的自我,一旦与理性形成有效的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理性人格,必将聚集成巨大的生存能量场。从而促使生存能力得以较大的提高。提高后的生存能力又反作用于控制本我扩大自我。自我多一些,缝隙就大一些,生存的空间也就会大一些。自我少一些,夹缝就小一些,生存的空间相对来说也就小一些。相对小的生存空间,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而唯一能帮助自己排难解压,打开心灵之大门,扩大生存空间,就是人格中的自我。

一个失去了自我的人格,是一个入不了地,升不了天,进退无门,进退两难的人。

三、关注变体自我病现象

何谓变体自我?变体自我的产生,源于经济全球化下人的概念已经从一个简单人转化成为一切为了实现最大化利己利益的经济人。经济人的利己本质,促使了自我为中心、自说自话、自以为是等品质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产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在这种对物质利益无限追求的社会环境下,早已把一个人原始的本我和理性的自我,逼到了变体自我的悬崖峭壁上,一个活生生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原始的本我机体在病变,理性的自我受物欲病毒的侵袭,人格的缺陷在不断扩大,人品的退化在急剧加速。人类正面临的严峻事实是:虽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个人财富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日益增长,物质需求无限扩大,而社会道德环境却是每况愈下,人类已经陷入人格退化和人品失落的矛盾旋涡中。这种物质利益高于精神需求的变体自我病,把每个人的人性都推到了善与恶争斗的风口浪尖上。

受社会品质大环境污染,一个原本健康的自我调节机体,在病毒的侵入下,病变成为一个变体自我。本我的愿望在实现过程中,与社会现实差距加大,自我的调节机能又失灵,被病魔缠身的变体自我替代了本我。

四、剖析自我的表现形式

自我以两种形式表现自己:一种是公众自我;另一种是内在自我。

1.公众自我

公众自我这类人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他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因此也常会感到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中产生距离,行动也更看重外在的行为准则。

2.内在自我

内在自我这类人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关注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也就是说,一个人人格的形成,不仅与先天遗传有关联,也与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有关联;不仅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有关联,也与自身的人品修炼有关联。总之,每个人的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截然不同的,受其自身的内在因素与外部条件的制约。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遗传基因制约

据有关资料介绍,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每个人人格特质的不同有所区别。比如说,在智力和气质方面,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在信念、性格和价值观念等特质上却受诸多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受外部环境制约,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交友环境、社会道德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二是受内在因素制约,包括自我悟性、自我理念、自我品质修炼等因素。由此可知,修炼人品、提升人格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下一代及至后几代人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