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是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学习迁移一般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知”对“新知”的积极影响,如学习了汉语拼音知识,了解了声母和韵母的组合规律,就容易理解联绵词的概念,掌握了联绵词的概念,就容易发现多数联绵词除了声母或韵母相同,部首或形旁也相同,进而对形声字的理解更深刻。负迁移是指已知对新知的消极影响,如掌握了现代汉语语法的人,习惯用汉语语法套用英语语法;同样学了英语语法,有可能对学习汉语语法起干扰作用。
迁移是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决于学习迁移。也就是说,没有学习迁移,就无法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没有学习迁移,也就没有能力的形成。例如,学习了古汉语知识,再阅读文言文就比较容易;学会了光学知识,再理解摄影的光学原理就比较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讲,迁移本身就是能力,缺少这种能力的人在学习新知识时一定会发生困难。
我们常听人说要“促进学习迁移”“培养迁移能力”这样的话,其实就是指正迁移。
既然学习迁移有正负之分,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又泾渭分明,那么我们就应该创造条件促进正迁移,抑制条件减少负迁移。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条件也有客观和主观之分。学习迁移的客观条件指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包括目的、观点、原则、原理和内容、方法、态度等。而能否把握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使之向正迁移转化,则取决于学习主体的思维水平,即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这种水平或能力就是主观条件。
由此,青少年应该从以下方面把握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和方法:
(1)把握共同因素。即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一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包含的共同因素最多,而它们之中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也就越容易发生。不论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都是以共同因素为条件的。
(2)提高概括水平。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概括化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学习迁移。同样是学习一种知识,有的人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的人不但不能这样做,甚至在别人的指导提示下也力不能及。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的思维概括水平存在着差别。因此青少年应当按照科学的知识结构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概括水平,以达到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去认识新事物本质的目的,即实现正迁移。
(3)增强分析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概括水平都是青少年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条件,两者结合,更有益于实现正迁移。善于根据新问题的特点选择解决方法的人,起码应该知道解决问题的目的和根据是什么,并且能够通过循序渐进地推理,理清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捷径;而分析能力低的人,只会靠盲目尝试和猜测,沿用惯例,死套公式,硬搬法则。可见,分析能力的高低,使解决问题的结果迥然不同。青少年要高度认清增强分析能力的重要意义,以此来推进学习的正迁移。
(4)强化联想训练。联想是学习迁移不可缺少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将学习的某一特定内容或接触的某一特定事物联系起来,实现由一种思维过程向另一种思维过程的迁移。联想能力是创造能力的体现。通过联想,我们就可以在面对新知识的时候,让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重现,从中“筛选”出所需要的知识,以实现正迁移。
缺少联想能力,正迁移的作用往往会受到制约。因此,青少年要高度重视联想能力的训练,以能够进行广泛深入的联想为目标,努力减少负迁移。
(5)慎用思维定势。即防止思维定势的负影响。思维定势是一种习惯的心理准备状态,是由长期的思维方向养成的。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使用的思路。思维定势在解决相同的学习问题时,有利于正迁移;在解决不同的学习问题时,则可能产生负迁移。因此,青少年要防止产生学习的负迁移,就应该注意慎用思维定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解决不同问题的规律。
5.练习的规律
练习是诸多学习方法中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学习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由不懂到懂、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一般离不开练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在强调练习过程的重要作用。
练习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学习活动。
研究和实践证明,学习中,练习的个体目的明确,其思维的方向、动作的目标才会有针对性。一位教师作过这样的试验,让两组学生同样背诵3首古诗,目的明确的一组学生仅用了1天时间,就完全背诵下来并默写无误;另一组目标不明确的学生,用了1个星期的时间,仍有三分之二的人没能全部背诵并默写下来。这足以说明,目的明确是练习的首要条件。
有步骤的练习,一般需要经历4个阶段,即较快提高期、缓慢提高期、高原停顿期和稳定提升期。通常,练习初期,成绩和技能提高较快;一个阶段后,成绩和技能提高开始缓慢,并有明显波动;再往后就会进入成绩和技能进步暂时停顿的“高原期”,即成绩和技能的提高进入了徘徊期;过了高原期,成绩和技能又会有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
掌握了练习进程的这一规律,我们就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不会因为自己在学习中出现了高原现象而灰心丧气,更不会因此失去斗志。青少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因学习成绩的暂时进步而得意忘形,不因学习成绩的暂时停顿而急躁沮丧。只要我们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牢记我们有能力战胜困难,就一定能够顺利突破高原期。
理解高原现象不能过于机械,也有一些特别的情况需要注意。
练习的进程先快后慢,这是练习的一般规律,而掌握比较复杂的技能时,则是先慢后快,如学习游泳。所以无论出现哪类情况,注意研究规律、利用规律,都能使自己练习的成效得以显现。
练习的成效依赖于某些知识的指导,因此练习前,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例如,练习写作,先要学会遣词造句和结构文章的知识;做好一道数学题,先要懂得某些数学公式;往电脑中输入一段文字,起码要掌握一种文字输入法。由此可知,缺少一定的知识指导的练习,结果只能是盲目的无效的。
此外,练习还需要正确的方法、积极的思维、顽强的意志和足够的时间以及多样化的方式等,他人的示范指导也对练习具有积极意义。
二、遵守学习的原则
我的一位朋友喜欢爬山,可我发现,他只爬一座山,一座我们这里最高的山,而且从没有爬上过这座山的山顶。
那天我特意与他结伴,爬那座山。当我们爬到半山腰时,他突然失足滚下山去。
休整了几天,我决定再约他爬山。
“不行,我的脚脖子痛。”他拒绝了。
“那好,你再休息两天,我们先爬最小的那座土山,应该没问题。”
他点点头。我清楚了,他拒绝同我一起爬那座他从没爬上过山顶的山,只好同意陪我爬那个他从不爬的小土山。
两天后,我俩站在小土山的山顶。我指着绿色的田野、澄碧的河流、静寂的村庄,故意说:“只有登上山顶,周围的世界才会一览无遗。”他的眼中现出一种迷茫和惊惧交织的难以捉摸的色彩,却什么都没说。
“爬山应该是这样一种运动,既征服了自然,又征服了自己。而征服自己,有时比征服自然还难。”我像个哲学家,大谈自己登山的感想。
“别说了,”他突然大声说,“我是个懦夫,我从来不敢爬上那座山顶,我怕山那边的景象与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我知道,但山那边的景象绝不因为我们害怕就不存在,我们总不能在想象中生活一辈子。”我感觉到我的朋友开始动摇了。
“你一定登上过那个山顶,山的那边是什么?”他这样问,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绝望和期待。
“你登上山顶,自己找答案吧!”我丢下这句话,快步向山下走去。
第二天,他独自一人爬上了那座大山的山顶。我清楚,山的那边,有一个他从没有见过的堰塞湖,湖光山色,美得无法形容。
爬山有个原则,即突破。
需要突破的内容很多,如自己限定的目标、自己习惯的登山方法、自己熟悉的登山路线、自己不敢逾越的体力极限等等。不敢突破,山中的秘密无法知晓,山顶的风光无法领略,自己的能力也无法证实。
学习如同爬山。
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所涵盖的差异较大,从小学到大学,学校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包括在内。而学习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特点,不同的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特点。因此,在学习中,青少年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但是有些学习的共同原则还是应该严格遵守的。
1.自觉性原则
要想学习活动有效,个体必须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自觉是心理活动的状态,就是要在学习中发挥心理的能动作用。学习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自觉性来保证。自觉的基础是学习目标的明确和学习兴趣的浓厚。自觉者,学习的动力增强,否则就会减弱。有些青少年学习目的不明确,因此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倦情绪。学习没了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不佳。所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浓厚学习兴趣,培养自觉性,这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
2.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指的是学习有热情,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积极主动的表现。做任何事情,积极主动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是一个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过程,青少年应该做学习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不断激发学习动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也正是有效学习的主观条件。
3.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指的是学习有主见,不盲从,不唯书本,不人云亦云,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轻易受群体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著名的科学家都具备这样的特征。青少年培养独立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出自己的创造潜力,就有信心完全依靠自己独立的智慧去获取知识、创造财富。学习的独立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同理,不会提出问题,就不会解决问题。这也是青少年有效学习必须具备的品质。
4.循序性原则
循序性指的是学习要按照科学知识的体系和个体的智能条件,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强调这一原则。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有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基本上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人的认识活动一般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人的大脑皮层形成暂时联系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即由单一的暂时联系,到多级的暂时联系,再到复杂的联系系统,在已有的暂时联系的基础上去建立新的联系,并把新的联系纳入已有的暂时联系系统之中。学习者,特别是青少年,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循序渐进,以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