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青少年心理健康护照
49478600000025

第25章 青少年如何进行人际交往(1)

一、人际交往的意义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钉子。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

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即使愈合了,但疤痕还在。无论你怎么道歉,伤痕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难以恢复,心灵上的伤口同样难以恢复。你的朋友是你宝贵的财产,他们让你开怀,让你勇敢,让你感到生活充实。他们总是随时倾听你的忧伤,抚慰你的创痛。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支持你,向你敞开心扉。即使你远在天边,他们也不会让你感到孤单寂寞。朋友就是这样,有他们在,你的幸福就会扩大,你的痛苦就会缩小。

有人说:“有朋友真好,你只想要一缕春风,朋友却给了你整个春天。”人际关系的意义,就在于此。

人不可能离群索居。用一句最朴实的话来概括人际交往的意义,那就是,可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快乐。对青少年而言,人际交往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排解孤独

人类的发展进程证实,人最惧怕的是孤独。所以人们宁可与人发生冲突,导致不愉快,也不愿离群索居。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排解孤独感是人需要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因。孤独是人生不幸的大敌。有人说,排解孤独的最好方法就是助人。说白了,助人其实是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主动权掌控在自己手中。和谐人际关系,就等于为自己开辟了一块阳光广场,内心深处就不会因为孤独而阴暗。

不孤独的人生,何来忧郁、悲哀和痛苦!青少年要深明人际关系的要义,主动发展友谊,使自己的人生远离孤独的困扰。

2.获得认同

人都有存在意识,而存在的体现是社会认同。人生的价值,必须是在不断地通过社会比较获得充分信息后,才可以自我认定的。也就是说,自我认定必须以社会的评价体系为依据。只有社会的评判信息与自我评判信息相吻合,才能使个体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有了认同感,就有了改善自我的需要,有了进取的动力。青少年要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就应学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争取建立最大化的社会支持体系铺平道路。

3.平和心态

与人交往可以获得友谊,但这不是实质。实质是,与朋友分享快乐会获得更大的快乐,向朋友倾诉痛苦就会减轻痛苦。因此,人际交往获得的不仅仅是友谊,更主要的是心理上的平衡。平衡的心理,是保证人生快乐的前提。没有谁生活在别人的恶言中而感觉快乐的,只有建立了良好而稳固的人际关系,才能为平和的心态提供支持,以奠定人生快乐的基础。青少年要使自己保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就应从眼前做起,努力改善人际关系。

4.有利健康

青少年的身心发育正常与否,与人际交往的正常与否关系密切。

心理医学的研究表明,许多生长发育期的疾病,都与人际关系不良有直接关系。因为人际关系不良,导致的情绪不稳定或心理状态不佳,其直接后果是身体的健康受损。人生的成功,需要身心健康为保证。

健康如珠玉,有之则光彩,无之则暗淡。健康是享受人生、奋斗人生的基石,而维系这一基石的,恰恰是良好的稳固的人际关系。青少年要遵从创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准则,使之为维系自身的健康服务。

5.健全个性

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往往与良好的性格成正比。青少年在成长发育的进程中,离不开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的支撑,而稳固的人际关系又依赖良好的性格作基础。因此只有潜心修炼性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与别人建立积极的交往,融洽人际关系。良好个性的养成,是与社会期望相一致的,这是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一致结论。

因为,这样的青少年具有积极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特点,如友善、诚挚、宽厚、守信、可靠等。人际关系状况影响个性发展和健康,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青少年要学会摆正人际关系在人生发展中的位置,使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健全的个性成为互补因素。

6.保障安全

人都需要安全感,而获得安会感的最有效途径是人际交往。人所需要的安全感分为两种:生物性安全感和社会性安全感。与其他的生物体一样,自我保存是人的原发性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前提是建立人际关系,因为自然界各物种的个体生存概率远远低于群体生存。例如个体在面临危险的情境时,会产生恐惧感,此时其最大的愿望,就是与别人在一起。与他人交往,可以直接而有效地减少恐惧感,使自身获得安宁。与原发性需要不同的是,社会性安全感的建立以人际关系的稳固为前提。稳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稳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例如,一名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在旧的人际关系无法发挥作用而新的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之前,陌生的人际环境就可能构成了其安全感方面的危机。解除这种危机的途径,只有建立新的可靠的稳定的人际关系。所以,青少年个体要高度重视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

7.促进发展

书本知识是有限的,人际交往是个体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化。因为任何人都无法脱离与他人的联系而独立生存和发展。如同婴儿被切断了与母体的联系而无法独立生存一样,我们都需要从人际关系中得到扶助,以彰显人生的价值。21世纪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获得社会生活的资格,从而迈向成功之路。个人的发展是在人际互动中实现的,因为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机遇、智力支持等都是借助人际交流获得的。对青少年而言,建立良好而稳固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启迪思维、开发智能、促进成长和推进发展。

8.幸福人生

国内外的多项调查表明,人生的幸福往往不取决于金钱、名誉、地位等因素,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生的幸福反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许多人并不缺少金钱,金钱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就是解决不了亲情、友情问题。与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建立情感上的密切联系,保持融洽的关系,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前提条件,一旦这个条件缺失,生活就仿佛失去了目标乃至继续前进的动力。从各种新闻媒体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由于人际关系恶劣导致的自杀或他杀事件,这足以说明,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左右着人生的幸福指数。青少年要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扩展人际交往的渠道,为人生幸福打好基础。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

台湾著名艺人林志玲拥有众多“粉丝”,即使年龄一年大过一年,她的人气依然不减。

有一次,林志玲代言的浪琴表要举行记者见面会。见面会的主题确定为“舞伶”,浪琴表台湾区副总经理希望林志玲表演一段舞蹈,但是林志玲的经纪人认为不适合,怎么也不同意,彼此僵持下来。林志玲在一旁听到了双方的对话,心里已经有了主见。等到出场时,她悄悄脱了不适合跳舞的鞋子,光着脚登台献艺。那位总经理也只是希望林志玲摆摆POSE就可以了,所有的人都想不到,她竟然跳了一段长长的舞蹈,引得台上台下的人心里都热乎乎的,“粉丝”们更是异常感动。

2006年6月,浪琴表邀请林志玲到古都西安宣传。宴会盛大,当地100多位经销商与林志玲一起用餐。经销商们以桌为单位,纷纷和林志玲友好握手、合影留念。细心的人注意到,身高174厘米,又脚穿高跟鞋的林志玲,每一次都要膝盖微弯,蹲到跟对方一样的高度,目光平视,方才同对方握手。一位负责人感慨地说:“她就那样总共蹲了80多次,我从来没见过任何一位艺人这么做过。”林志玲良好的修养和真诚的态度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经销商。当时,浪琴表的全球总裁霍凯诺先生也在场,亲眼目睹了林志玲真心待人的感人细节,对她大加赞赏。后来,他邀请林志玲代表公司出席瑞士巴塞尔钟表赛。

正是这次出席,使林志玲有机会在国际媒体上曝光,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人物,这使她的人气更旺了。

许多女明星在衣着服饰上都非常挑剔,丝毫不给造型师面子。

林志玲却不是这样,她从来不会让自己的主观喜好抹煞了别人的努力和心思。造型师准备的每一件衣服,她一定都会试穿,即使遇到她最不喜欢的动物纹款式,她也会说:“好,我去试给大家看,等到通通都试完,我们再来讨论。”林志玲的造型师称赞她是自己见过的最会做人的人。

不少明星都觉得媒体记者最难对付,甚至害怕跟记者接触,有的还公开骂记者,将双方的关系弄得很紧张。曾经采访过林志玲的一位记者,在自己的采访手记里这样写道:“她耐心、礼貌地回答所有问题,原定30分钟的采访,让我们足足问了一个小时,结束前她以惯有的甜美嗓音说:‘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我这几天都还在台湾,还可以再问我。’这是连普通的受访者都很少会提及的话。”

连普通人都很少提及的话,一个人气正旺的大牌明星却提及了,她真心待人的平常心可见一斑。那份优雅平和、镇定自信正是一些喜欢摆架子的偶像、明星们所欠缺的。

许多人都在成功路上追求大智大勇,认为智慧之花盛开在高大处、深刻处,却不知道拥有一颗平常心,真心待人,才是真正的处世智慧。林志玲的言行得到广泛好评的原因,是她遵循了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重视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家一般把认知、情感和行为视为人际交往心理基础的三个要素。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人与人能建立一定的关系,首先是通过感知、认识、理解来实现的,没有认知,人际交往就成了无水之萍;情感是人际交往的调控因素——人际关系的亲疏,是通过满意或厌恶等情感来调控的,没有情感,人际交往就成了无底之渊;行为是人际交往的沟通手段——人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是借助语言、表情、姿态、行动来达成的,没有行为,人际交往就成了无梁之桥。

1.认知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内在(亦称内显)因素,在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三要素中居首位。认知一般分为认知自我和认知他人两个方面。

认知自我,也叫作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如健康、长相)、心理状况(如性格、爱好、情感意向)和社会关系状态(如阶层、地位、被人接受的程度)等方面的认知。对于青少年个体而言,能否正确地自我认知,对在人际交往中能否协调人际关系意义重大。也就是说,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积极;有了片面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失衡,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消极。

例如,一个人不能全面正确地认知自我,无法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价值,眼中只有自己的劣势或不如人意的方面,就会感觉自卑,否定自己,进而缺乏与人交往的信心;反之,一个人若眼中只有自己的优势,以为自己处处胜人一筹,就会盲目自大,产生优越感,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再如,当自我评价与客体的评价不一致时,就无法保持与客体关系的平衡,产生由认知悬殊而引发的矛盾,形成人际交往紧张态势。那些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盛气凌人等表现,大多是认知的主客体不一致的结果。

认知他人,在认知内容上与认知自我大体相同,只是在对他人的认知形成某些结论之前,常常受一些认知干扰因素的影响,而可能发生与客观公正相悖的各种偏差。一般我们把那些对他人认知有影响或干扰的因素称为人际认知的心理效应。

常见的导致对他人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有: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第一次形成的印象对人际认知产生的强烈影响和效果。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都会在主体的意识中留下鲜明而不可磨灭的印记,进而影响对客体的评价和交往。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的第一印象好,就建立了继续与之交往的基础,主观上有了与对方建立密切关系的意愿。否则,就不愿意继续交往,并呈现情感上的排斥,抑或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如求学、工作等)暂时无法与之脱离接触,也会对双方关系的深入发展持否定态度。首因效应对认知他人造成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青少年就要时刻提醒自己,认识他人应慎重、全面,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就确定对他人的评判,更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就决定是否与对方建立交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