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奖赏物有时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要选择孩子需要的、喜欢的,又易于使用,且最好不是满足一时之需的奖赏物。所以,父母平时要留意孩子的兴趣,看他对哪些东西比较感兴趣。父母也可以采用积累小鼓励换得大奖励的办法来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奖赏实施前,父母就要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孩子,以使孩子能明确自己的行为。比如对孩子说,你吃饭不挑食的话,就允许你看动画片。在给孩子奖赏时,最好能结合其他奖赏,如拥抱、表扬等。父母应在每次奖赏时只给予较少的奖赏物,而多用社会性奖赏,比如关怀、赞美的动作、语言、表情等,最终让孩子在逐渐脱离奖赏物的情况下仍能继续这个行为。为了让孩子保持已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父母应注意经常性地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而不能立即停止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关注。
在奖赏孩子时,父母要用正确的表达方式。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会说“你今天考了100分,我真为你感到骄傲”?这种奖赏模式是把孩子的正确行为建立在家长的认同上的。所以,父母应该转变一下思路,改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适合的奖赏模式。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你今天考了100分,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请父母在奖赏时把“我”改成“你”,因为戒掉孩子依赖外部赏识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表扬孩子时改变代词。这种简单的变化除去了赞许声中的外界评价的色彩,更多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成就感。同时,父母还应鼓励孩子自己表扬自己。比如,孩子在做了一件错事后主动承认错误,这时,你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你应该对自己说:‘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在惩罚孩子时,父母要帮助他回顾出现错误行为的原因。只有让孩子清楚地懂得了自己做错事情的原因,才能让他吸取教训。如果父母没有经过这一阶段,直接对孩子做的错事数落不休,或者体罚孩子,孩子可能不会清楚其中的因果,不仅不能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还会增加恐惧和敌意。当孩子做错事时,你可以先问问孩子:“你这样是对还是错?”不要一开始就亮出你自己的观点,而是尽可能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影响。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可以用“演戏”的方法来告诉他,比如,当孩子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而不愿归还时,你可以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然后问他的感觉是什么。对于大些的孩子,则可以跟他深入讨论,和他分析别人的感情。比如“你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现在不高兴了”,这样做都是为了让孩子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在惩罚孩子时,父母要向孩子解释惩罚的原因,避免孩子稀里糊涂地接受惩罚。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受到惩罚,他这样做为什么是不对的。父母还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不要让孩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有家长提供正确的模板,让孩子知道了该怎么做才对,他才能对照去做。当孩子犯错后,父母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应该按照已定好的规则行事,而不能随意惩罚。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实施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父母才能在孩子心里树立威信。
在惩罚孩子时,父母不仅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错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该做些什么来改正错误。对于有些不太重要的问题,只要和孩子讲清道理就可以了。但如果孩子的行为已经带来危害,父母就应该帮助孩子采取措施进行补偿,让他清楚地理解“责任”的意义。
最后,我们来讲讲如何建立具体的“赏罚规则”。
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简明规则,计分法是个不错的方式,在家里公开计算次数的方式,并做到公正。规定上要注明孩子的良好行为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或不良行为会受到怎样的惩罚,比如按时起床加1分,乱扔垃圾减1分,帮助整理家务加1分。当孩子在一个星期内完成10分时就可以去公园。不过,这种方法要避免把奖励机制用在写作业学习上,从而使他产生学习是有代价的观念。
在制定规则时,家长要提前告知他违反或维持规则的后果,或和他提前约定好违反或维护规则必须接受哪些惩罚或奖赏。如果他还是执意违反,再让他品尝后果或惩罚也不迟。孩子亲身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有时比家长的说教更有效。但是,如果父母在事前就告知了孩子后果,也许效果会更好。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到了吃饭的时间,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吃,为了能让他吃一口饭,不知磨了多少嘴皮子。其实应对这种情况的一个方法是,告诉孩子不吃午饭下午会饿,那时你不会给他加餐或者让他吃零食,只能饿着等晚餐。如果他还是不吃,家长也不要硬逼着他吃,但是要坚决执行不给他加餐、或不给他吃零食的规则,让他体验到挨饿的感觉。通过亲身体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感受到适度的痛苦和惩罚。这样下次他就会主动吃饭了。
总之,父母要充满爱地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来规范孩子言行,而非通过教育、要求或其他方法来达到目的。孩子遵守或违反了规则,都应及时给予鼓励或批评,同时严守就事论事的原则。父母不仅要告诉孩子不能这么做,还要告诉他为什么、应该怎么做,不然孩子下一次还会犯相同的错误。事先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些简单明确的“赏罚规则”会促进孩子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做事情有目标的习惯,同时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要点回顾 你知道吗?
1.在对孩子实施赏罚之前,要知道哪些基本的原则?
明确哪些行为是应该奖惩的,哪些是不该奖惩的,这样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奖惩,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2.父母实施奖赏教育应该注意哪些?
正确选择儿童的行为,正确选择奖赏物,并用正确的表达方式。
3.父母实施惩罚教育应该注意哪些?
要帮助孩子回顾自己的错误行为的原因;向孩子解释惩罚的原因,避免孩子稀里糊涂地接受惩罚;要让孩子知道该做些什么来改正错误。
那些父母该知道的教子技巧
当孩子出现偏差行为时,可以让他体会一下“内疚”与“同情”的感受,能更有效地修正他的偏差行为。
对孩子渴望尝试的“不听话”行为,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可以让他去做这件事。
分情况来应对孩子的说谎行为:因幻想或记忆有误而说谎,不必反应过度,也不需强加制止,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关注的事情上;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说谎,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因逃避惩罚而说谎,调整对孩子的期望,避免过于严厉的惩罚手段。
对于精力充沛的“闯祸宝宝”,不妨让他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他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
对付孩子爱“钻空子”的行为,家长在教育上,尤其是在原则问题上,要力求一致,不给孩子留“空子”。
对孩子实施奖罚要结合孩子的年龄和性格,幼小的孩子以奖励为主,大点儿的孩子奖罚结合;内向的孩子,处罚手段比较有效。
无论奖罚,都应该针对孩子具体的行为,并反复进行标准统一的奖罚,从而使之内化为孩子的习惯。
用提醒来代替惩罚、剥夺“特权”等,都能有效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此外,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一定要及时,并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