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生命的基因密码:遗传
49517800000014

第14章 遗传中的奇妙(2)

“试管婴儿”的成功率取决于很多方面,其中包括内分泌及实验室的条件,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当然也取决于病人的年龄、子宫和卵巢条件以及有没有其他疾病等等。其中女方年龄,是最大的一个影响因素。在25~35岁的女性“试管婴儿”的成功率要高于30%~40%的平均水平,有的能达到50%,或者更高。但是到了35岁以后,成功率就会逐渐下降,到40岁只达到20%左右。原因是年龄大了以后,卵子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所下降。

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无法准确地解释为什么试管婴儿出生后会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一些辅助生育学专家指出,与试管受精相关联的疾病问题的高发率可以追溯到创造孩子胚胎时所用的卵子的缺陷。

据三份新的研究显示,在做试管受精而备的卵子中平均有42%携带基因变异,这会使创造出来的胎儿难以顺产。一些专家暗示这归咎于用来刺激排卵的药物。为了获取卵子更方便,医生都要事先让做试管受精手术的妇女服用排卵药物。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实验室里用来创造胚胎的卵子经常带有基因缺陷,因此更多的辅助生育专家呼吁所有用到的卵子都要被筛选。现在,在英国规范试管受经的政策要求年龄超过35岁的妇女的卵子都要做非正常染色体数目的扫描。

这一发现,预言性地推动了人们对使用胚胎植入子宫前基因诊断(PGD)的需求增加,这里所说到的PGD是一个检查早期胚胎的一个单细胞的不正常基因的程序。这个程序有时候可能直接就引起胚胎的死亡,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搜索消灭”方法,它能够有效地减少被认为基因不良的孩子的数量。

现在,首批试管婴儿都已长大成人。他们下一代的陆续出生,让试管婴儿引发的健康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在我国,“试管婴儿”技术也有所发展。试管婴儿的研究有着漫长的历史,早在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1947年英国Nature杂志报告了将兔卵回收转移到别的兔体内,借腹生下幼兔的实验。1959年,美籍华人生物学家张民觉把从兔子交配后回收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受精结合,而且他还将受精卵移植到别的兔子的输卵管内,借腹怀胎,以此方式产下正常的幼兔。正由于此,成功地完成兔子体外受精实验使张民觉成为体外受精研究的先驱。他的动物实验结果为后来人的体外受精和试管婴儿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7月25日,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

试管受精的最早阶段妊娠成功率只有2.94%。1980年6月,澳大利亚第一例试管婴儿妊娠成功。1981年11月以前,英国及澳大利亚共诞生15例。

1981年12月,美国出生第一例。

现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出生1万例以上,妊娠率提高了20%~30%。

对输卵管因素不孕症治疗所寄托的希望已由六七十年代的输卵管显微成形手术转移到IVF-ET技术上。当然这两种治疗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对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1985年我国台湾省出生第1例试管婴儿,1986年香港出生1例。大陆首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3月10日诞生,目前已经20多岁了,既聪明又健康。她的母亲是一位38岁、原发不孕20年、双侧输卵管不通的患者。湖南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等都相继研究成功了此项技术。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上百家医疗机构开展了IVF-ET,但所做病例还不算多,其临床妊娠成功率都达到20%左右。在新技术方面,山东省医院报道我国首例婴儿在子宫腔内移植妊娠成功,于1992年5月分娩。中山医科大学进行显微操作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试管婴儿于1996年4月诞生,这些成绩都标志着我国大陆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正在向前迈进。

第三节亲子鉴定

以前我们在电视上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一对夫妻因为某种原因怀疑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他们通常会到医院去做亲子鉴定。其实,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虽然我们对亲子鉴定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其中原理性的东西或许还不了解吧!

其实,亲子鉴定就是利用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判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是亲生关系。事实上,亲子鉴定在中国古代早就已有了,如滴骨验亲、滴血验亲等。

一般做亲子鉴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司法亲子鉴定:主要应用于遗产继承纠纷要确定是否亲生关系;强奸犯的认定;认领被拐卖儿童离婚后抚养权纠纷等。

二是个人亲子鉴定:主要应用于怀疑子女不是亲生的;怀疑医院产房或育婴室调错新生儿;失散的家庭成员认亲;遇难者(空难、海啸等)身份无法辨认等。

三是外貌对比:由于遗传的原因,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间的长相、肤色等一般都会有某些相似的地方,通过外貌长相的对比来确定亲子关系恐怕是最原始的方法,但这样方法只是一种猜测、判断,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四是滴骨验亲:滴骨验亲法就是将生者的血液滴在死人的骨骸上,若血液能渗透入骨则断定生者与死者有血源关系,否则就没有。

三国时期的吴国人谢承所撰的《会稽先贤传》就记载有以弟血滴兄骨骸之上认领长兄尸骨的事例;《南史豫章王综传》也记载有以子之血滴于父骨之上验亲的事例;宋代着名法医学家宋慈将滴骨验亲法收入《洗冤集录》中。如果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这种方法并不科学,但却开创了用血型鉴别血源关系的先河。

五是滴血验亲:滴血验亲法,又称合血验亲法,就是将小孩的血液与大人的血液放在一起,如果能融在一起,就是父母亲生的,否则就不是亲生的。这种认亲方法曾在中国宋代的法医着作里记载过。

这种方法没有科学依据,亲子关系的血液不一定能融合,而非亲子关系的血倒有可能融合。

一直到今天,亲子鉴定方法有了发展与改变。

首先是血型测试。血型测试进行亲子鉴定就是通过对血型的检验比对来确亲子关系。依据19世纪末被确认的孟德尔遗传定律,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血型是按照遗传基因传为下一代,故一定血型的父母所生子女也具有相应的血型,这为血型鉴定亲子关系奠定了基础。

用于血型检验来鉴别亲子关系的血型系统主要有:

1.ABO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液类型系统。它是1900年奥地利兰茨泰纳发现和确定的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O四型。

2.MN血型系统

MN血型系统是由兰德斯特勒和列维利两人在1927年发现的,它根据红细胞上所含M、N抗原的不同,将人体血液分为M型、N型和MN型三种。红细胞中含有M抗原的为M型,含有N抗原的为N型,MN两种抗原都有的为MN型。MN血型系统是独立于ABO血型系统之外的又一个红细胞型系统。

3.Rh血型系统

Rh,是英文恒河猴(Rhesus monkeys)前两个字母。在临床上,凡带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不带D抗原者称为Rh阴性。Rh血型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除几个少数民族外,Rh阳性率99%以上,所以因Rh血型不合而发生的同种免疫现象较为少见,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欧洲人Rh阴性约占15%。Rh阴性的人输入Rh阳性的血液后(特别是多次输血)在其血清中可以出现抗Rh抗体,若再输入Rh阳性血液,就可发生凝集,造成溶血性反应。另外,一般人血清中虽没有Rh抗体,但Rh阴性妇女若孕育Rh阳性胎儿,胎儿的红细胞一旦进入母体,也可刺激母体产生Rh抗体。遇此即使第一次给母体输血,也可引起溶血反应。Rh阴性血是一种稀有血型。在汉族人口中,这种血型的人仅有千分之三,再分配到A、B、O等血型,比例更是不到万分之一。

检验的血型系统越多,其准确性就越高。如果血型检验的结果表示无遗传关系,可作出否定亲子关系的结论,但结果存在遗传关系也不能完全确定是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