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左右的逆反期
孩子刚出生时,他们的大脑像一张白纸一样,是空无一物的。从出生开始,孩子开始学习这个世界和理解这个世界。某些事物的概念、概念之间的联系逐渐被孩子认知。但是,3岁之前,孩子基本上还没有能力熟练地理解这些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灵活地运用,他们还无法形成有效的思维和判断,他们的思想是极其幼稚的,他们缺乏完整的思想,表达的能力也不足。这个时期,由于孩子不具备所谓的“思想”,当然不具备“逆反”的心理基础。
3岁的时候,孩子就可以自如地行动,这加速了孩子认识世界的进程,他们开始有能力进行有效的思考。思想的丰富使得他们具备了逆反的基础。遗憾的是,他们的判断还显幼稚,他们的想法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孩子开始表达思想,可惜不被父母重视,父母要求孩子听话的做法对孩子的思想形成了压制,于是不顾一切的反抗出现了。这是整个逆反心理本质的完美体现。
3岁左右之后的阶段,孩子进入了幼儿园。和3岁之前相比,孩子多了幼儿园老师的照顾和教育,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作”,孩子的“工作”稀释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冲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孩子也知道了自己的“斤两”,他们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能够得到多少,他们也有了概念,“被迫接受现实”的心理也会让他们的要求有所收敛;孩子的思想当然会继续成熟,他们过于幼稚的看法会减少很多,思想的成熟使他们的思考更符合父母的意愿,被父母轻视的感觉会减轻;父母则轻松了很多,他们已经和孩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交往方式。这些便是3岁左右“逆反期”之后阶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减轻的原因所在。
7~8岁的逆反期
孩子在7岁之前一般已经上了小学,和幼儿园相比,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小学这个事情对孩子来说绝对是个大事,因为他们正式走上了漫长、艰苦而且对前途影响深远的求学之路。孩子突然发现,他们的生活完全变了样。
变化之一是学习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对孩子来说还是很辛苦的。每天,他们都要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然后坐在拥挤的教室里接受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老师的轮番轰炸,他们需要端端正正地坐着,认认真真地学上好几个小时。变化之二是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虽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但是,因为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缺少严格的相互比较,所以,父母的期望很少会对孩子有实质性的影响。特别是,多数父母还是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这个阶段能过得快乐和幸福,所以,孩子的压力是很轻的。幼儿园老师的期望就更不用提了。进入小学之后,一切都变了。父母希望孩子优秀的愿望变得迫切,由于有比较明确的比较标准(孩子的学习),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和幼儿园的老师相比,小学的老师更期望自己的学生优秀。
所以说,7~8岁这个时期所谓的逆反完全是环境和期望变化的结果。孩子没有变,变的是父母和老师。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提高了,可是,孩子的思想还没有准备好。孩子渴望自由和轻松,父母逼着孩子成长,孩子和父母之间发生冲突的密集期到来了。
思想不同是必然的,父母不愿意理解或者接受孩子的愿望也是普遍情况,孩子感到思想受压制也就无可厚非,他们不顾一切地反抗难道不能理解吗?
8岁以后呢?当然会有所缓和。适应一个环境的变化花费两年左右的时间应该是够了。父母和孩子都有能力完成这个适应,要么是孩子适应父母,要么是父母适应孩子,要么是相互适应。如果孩子适应了父母,他们将接受现实努力地学习。虽然很累,但孩子将基本满足父母的期望,他们和父母的冲突会少得多。如果是父母适应了孩子,那么,孩子的未来是值得忧虑的。绝大多数情况是父母和孩子相互适应,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种模式是最好的。孩子的成绩虽然可能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他们具备厚积薄发的基础。或许,他们可以在高年级或者大学阶段或者完成学业之后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青春期逆反
这一次变化的是孩子,而且,这一次的变化如此巨大,大得甚至超越了大多数父母心理承受的极限。
变化之一是对学习的困惑。
人在高压下工作极少能永远地保持激情,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努力学习1年可以接受,2年也能忍受,3年、5年呢?8年、10年呢?请不必怀疑,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我国的求学之路都是个苦差事。
作个对比,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在面对压力时的表现。
父母也会遇到需要忍受压力工作的情况,可是,父母知道,努力工作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家。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体会着工作对自己的价值。
可是,孩子呢?很多孩子对于为什么要学习其实并不了解或者说理解得不够深刻。即便老师和父母反复强调学习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他们的感受也会很模糊。这就好比坐在冰天雪地里通过电视机里的火堆来取暖一样温暖不了孩子的身心。但是,学习的压力是时刻存在的,孩子会思考:我这么辛苦地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
对于学习的态度,父母和孩子很难保持绝对的一致。青春期的困惑打破了父母和孩子相对稳定的适应,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升初、中招、高招对孩子未来的影响使父母无法淡定,所以,父母急切的心理会变得强烈,这种急切的心理父母极难掩饰,孩子的感觉也非常真切。导致的结果是,原本不同的思想更加难以相容,父母不愿意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是采取了高压的态度,孩子有逆反也就不难理解了。
变化之二是对爱情的向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到了能够感知爱情的年龄。这是人之常情,不必多说。可惜的是,父母不希望孩子谈恋爱,对于早恋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和父母在爱情方面达成一致。
一般来讲,孩子的初恋都是非常纯洁的,他们自己当然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是,他们的初恋能结出怎样的果实却很难说。父母基本上会为了孩子的学业着想,同时为了保护孩子免受不必要的伤害,甚至是为了孩子在将来找到更好的伴侣,即便孩子恋爱的对象是个不错的孩子,父母也不肯接受。父母出面阻挠很容易理解,可是,孩子会怎样想呢?
整个社会都在赞美纯洁的爱情,父母甚至也不例外。那么,父母的阻挠能让孩子信服吗?父母不能让孩子信服的话,孩子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分手呢?
变化之三是人生观的萌芽。
青春期之前,孩子接触的环境是相当单纯的,他们大多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游走,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也比较强。而且,他们的思想不够完善,缺乏对社会进行系统思考的基础。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知识、能力的积累,他们追求独立,不希望父母过多地介入他们的生活,他们开始思考、感受和融入社会。发生在学校的事情和社会上的事情会对他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他们进入了人生观的萌芽阶段。
这本来不是坏事,可惜的是,他们最初的人生观雏形有着太多的不完美。这个雏形需要长时间完善、补充和修正,而这个时间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往往是父母无法接受的。另外,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风格,文化也在不断演变之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在人生观层面有差异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是,有多少父母能够感知整个社会人生观的变迁并欣然接受呢?最后,当今世界存在很多不同的人生观,它们究竟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其实很难说。遗憾的是,很多父母过于感性,喜欢让孩子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他们不理解孩子,压制孩子的思想,最终引发了孩子的反抗。
从上面对三个变化的分析来看,孩子的逆反心理其实都没有逃出我前面总结的逆反心理的本质。也就是说,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其实是有原因的,而不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必然发生叛逆。关于这一点,请父母牢记,千万不要用“青春期是逆反期”来搪塞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不足,从而失去了寻找解决问题最佳方式的意识和行动。
认清了逆反心理的本质,我们将很容易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下一节,我们来探讨如何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消失于无形。
如何让逆反心理消失于无形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的逆反心理消失于无形,就要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产生逆反的原因上面,在逆反本质的前端多作努力,而不是抓住末端那个结果不放。
别伤害了孩子还一笑而过
在家庭中建立讲道理的沟通模式是消除逆反心理的最佳武器。只要父母乐意和孩子讲道理,只要父母奉行“在道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只要父母善于鼓励孩子讲出他们自己的道理,孩子就不会对父母产生逆反。相反,父母将会因为孩子的叛逆发愁。
如果父母的做法不一致呢?如果父母一方采取讲道理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另一方不采取讲道理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呢?孩子的逆反会以一种“中和”的形式表现出来吗?
不会的。孩子的逆反是针对个人的,不是针对整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关于这一点,我用我家发生的一件事情来作说明,同时,请父母体会一下为了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需要做些什么、需要怎样做。
事情由一杯水引起。
一天下午放学,贝贝将水杯忘在了学校。第二天早上,贝贝妈为贝贝准备水时,用自己的水杯为贝贝接水。贝贝妈边接水便埋怨:“你看你,丢东落西的,一个水杯都看不住。我用我的水杯给你接水,这个水杯不保温,我给你接成热的。”
“都接热的,我咋喝呀!你接一半热的,一半凉的吧。”贝贝说道。
“到学校就凉了,这个水杯不保温。”贝贝妈强调道。
“到了学校也不会凉,太热了我没法喝。”
“我不是给你说了吗?这个水杯不保温!”
“那你不用给我接了,我不拿了!”
贝贝妈没有理会贝贝,接好水把水杯放在了桌子上。
平心而论,贝贝妈的说法没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贝贝不讲道理。于是,我便和他说了我的观点。他没有反驳我,吃完饭,回自己的房间了。早上的时间过得很快,可是,他竟然一点都不着急,很长时间没有动静。贝贝妈催促他也没有多少效果,她有些着急。
我没有说话,来到他房间,发现他竟然趴在床上哭泣!我赶紧问道:“怎么回事?你怎么哭了?”
“没怎么回事。”
“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你给爸爸说一说。”
“没有不舒服。”
“没有不舒服你会哭吗?”我对他说道,“你给爸爸说说好不好?或许我能给你帮上忙。”
“我没事,你别问了,我等一会儿就好了。”